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喬鈞
HSU, CHIAO-CHUN
論文名稱: 關迺忠《第四二胡協奏曲–愛恨情仇》之分析與詮釋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Naizhong Guan's Fourth Erhu Concerto"The Beloved and The Hatred".
指導教授: 林昱廷
Lin, Yum-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關迺忠八度定弦配弦測試
英文關鍵詞: Naizhong Guan, Eighths string-tuning, strings match test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7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迺忠《第四二胡協奏曲–愛恨情仇》是新加坡華樂團的委託創作,作曲家將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與東漢蔡文姬的人物故事融合在樂曲中,並依照人物故事情節為樂章命名「愛恨情仇」,這個標題並不是樂章順序,而是稱呼各種情感的慣用語。這首樂曲是用八度定弦的二胡演奏,與常用的五度定弦不同,並且引用古琴彈奏方法於二胡演奏上,引起筆者研究此作品的興趣。
    本文的文獻探討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第四二胡協奏曲、作曲家及作品、胡笳十八拍與大小胡笳以及二胡定弦定音之相關文獻。而筆者在詮釋部分先做了配弦測試分析,將使用的弦做粗細測量,並做內外弦配置的測試分析,然後進行演奏上的詮釋。
    經過筆者深入研究後,八度定弦並沒有專用的弦,使得在詮釋之前,必須進行弦的配置,做了多次的測試,只有一種配弦方式是最穩定、粗細數值最接近、弦鬆緊度最適宜的方式。在演奏上,需要模仿古琴的彈奏方法呈現主旋律,樂曲又有許多的大跳音與十二音列,在八度定弦的二胡上都需要多加揣摩、思考。二胡的八度定弦樂曲非常少,這樣的定弦除了模仿古琴彈奏方法,還能為二胡定弦的發展多一項嘗試,期盼未來能有更多二胡定弦的作品與研究。

    Naizhong Guan's Fourth Erhu Concerto "The Beloved and The Hatred"is a composition commissioned by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The composer mixid materials into the composition: the Guqin song"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and Cai Wenji's story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song requires musicians to use eighths string-tuning on Erhu to pla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fifths string-tuning. And it merges Guqin playing techniques into Erhu's playing. These a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the author is interested in the compositi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will be divided into 4 parts: fourth erhu concerto, the composer and his composition,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and erhu string-tuning and tone-tuning. The author first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string thicknesses and then focused on playing techniques.

    After an in-depth research, the author found out that only one test method is most stable, thickness closest, string tightness most suitable in a lot of tests. During the performance, musicians need to imitate Guqin playing mode to show the main theme, the song have a lot of over fifths tone and twelve-tone technique, so the musicians need to ponder of eighths string-tuning Erhu's performance. Eighths string-tuning Erhu songs are very few, this string-tuning in addition to imitate Guqin playing mode also have more Erhu string-tuning development attempt. Looking forward to more Erhu string-tuning compositions and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目 錄 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譜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0 第二章 作曲家生平與樂曲創作背景 22 第一節 作曲家生平 22 第二節 樂團工作經歷 25 第三節 創作理念 26 第四節 《第四二胡協奏曲》創作背景 27 第五節 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 29 第六節 二胡定弦定音的概況 35 第三章 《第四二胡協奏曲–愛恨情仇》樂曲分析 39 第一節 結構分析 40 第二節 旋律分析 48 第三節 和聲分析 62 第四章 《第四二胡協奏曲–愛恨情仇》樂曲詮釋 76 第一節 配弦測試分析 76 第二節 第一樂章〈序曲〉 83 第三節 第二樂章〈戰亂〉 89 第四節 第三樂章〈恨與愛〉 93 第五節 第四樂章〈情與責〉 98 第五章 結論 103 參考資料 108 附錄一 二胡五度定弦作品表 115 附錄二 二胡四度定弦作品表 131 附錄三 二胡八度定弦作品表 132

    一、 專書
    王雲五 編,郭茂倩 撰,臺灣中華書局 重校訂。《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 書局,1965。
    朱淡文。《二十四才女傳》。臺北:淑馨出版社,1996。
    宋飛 主編。《關迺忠二胡協奏曲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林江山。《中國擦弦樂器史》。臺北:仙靖貿易有限公司出版部,2006。
    周宗盛。《中國才女》。臺北:大林出版社,1984。
    范曄 撰,臺灣中華書局 重校訂。《後漢書》卷一百十四〈列傳〉。臺北:臺灣 中華書局,1965。
    啟五。《後漢書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
    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
    張韶。《南胡技術講座》。臺北:學藝出版社,1987。
    張韶。《二胡廣播教學講座》。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童忠良、谷杰 等。《中國傳統樂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喬建中、楊光熊 主編。《華樂大典二胡卷》〈文論篇.樂人〉。上海:上海音樂出 版社,2010。
    董榕森。《劉天華南胡音樂研究》。臺北:學藝出版社,1992。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臺北:美樂出版社,2001。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劉躍進 主編。《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 編,徐祺 撰。《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五 知齋琴譜〉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龔顯宗。《女性文學百家傳》。臺南:真平企業有限公司,2001。

    二、 論文
    吳婧。〈古琴《胡笳》曲研究〉。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7。
    周宜穎。〈關迺忠《第一二胡協奏曲》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紀凱鐘。〈關迺忠《第四二胡協奏曲–愛恨情仇》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6。
    唐玲。〈淺析關迺忠的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 文,2010。
    張卓。〈琴歌–《胡笳十八拍》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0。
    張修竹。〈關迺忠《第四二胡協奏曲》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2011。
    張萌萌。〈透過樂曲《風雨思秋》看二胡藝術的發展方向〉。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 文,2014。
    常遠。〈概論關迺忠的藝術道路與二胡創作〉。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9。
    黃湞琪。〈關迺忠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黎。〈《第四二胡協奏曲–愛恨情仇》的創作與演奏〉。北京中國音樂學院碩士 論文,2011。
    羅伊婷。〈關迺忠二胡協奏曲《風雨思秋》之分析與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 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羅章菡。〈淺析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0。

    三、 期刊
    朱朝富。〈論劉天華對二胡藝術的貢獻〉。《民族民間音樂》,No.3(2000):29– 30。
    牟豔麗。〈胡笳十八拍詩樂辨析〉。《北方音樂》,No.1( 2012):129–130。
    吳葉。〈從琴曲《大胡笳》、《小胡笳》試探漢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音調〉。《中 國音樂學》,No.1(2004):32–42。
    吳夢忠。〈二胡音域的擴大及音質的提高〉。《宜春學院學報》,No.12(2010): 61–63。
    周國安、王愛華。〈蔡琰与琴歌《胡笳十八拍》〉。《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No.6(2000):82–83。
    施慧。〈感傷嵯嘆–胡笳十八拍〉。《雲嶺歌聲》(現刊名:民族音樂),No.1(2005): 63–64。
    陳坤鵬。〈二胡的歷史源流及同類樂器〉。《民族藝術》,No.3(2007):52– 57。
    陳振鐸。〈關於二胡的定弦音高〉。《樂器》,No.4(1982):21。
    喬建中。〈二胡藝術的一百年〉。《華樂大典–文論篇》,(2010):4–6。
    楊光。〈淺談二胡幾種特殊的演奏方法〉。《黑龍江科技信息》,No.23(2008): 146。
    趙冬梅。〈樂由心生、至情至性–關迺忠與他的二胡協奏曲〉。《中國音樂》,No.3 (2013):61–67。
    歐莉。〈關迺忠–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華人世界》No.5(2009):78–79。

    四、 樂譜
    宋飛 主編。《關迺忠二胡協奏曲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吳贛伯、周皓 編。《孫文明二胡曲集》。達欣出版社。1987。
    徐時琪。《夷門廣牘》一百六十七卷五十三冊〈綠綺新聲〉卷三。明萬曆金陵荊 山書林刊本。1573。
    巫娜 主編。《古琴初級教程》。北京同心出版社。2015。
    許建、王迪 編。《古琴曲集》第二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五、 影音資料
    王少民、吳海文製作。《愛恨情仇–第四二胡協奏曲教學》,2013。CD、DVD。
    香港雨果有限公司發行。《簫聲琴韻》〈胡笳十八拍〉,2001。CD。
    香港雨果有限公司發行。《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小胡笳〉,2001。CD。
    龍音製作有限公司發行。《吳文光古琴精選(下)》〈小胡笳〉、〈大胡笳〉、〈胡笳 十八拍〉,2004。DVD。

    六、 網路資料
    建大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目錄–外徑測微器〉。 http://www.jaindah.com.tw/index-4_1024.html2016;
    摘錄於27September20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