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詩倩
Huang Shih Chien
論文名稱: 白先勇小說的女性人物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白先勇女性人物類型意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0下載:2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白先勇自六0年代崛起於文壇,小說創作一直備受矚目,於二○○三年又獲得國家文藝獎的殊榮,他小說的魅力放眼現代文壇,可言無出其右者。其中女性角色的書寫更深具巨大的藝術魅力,於梨華稱讚白先勇:「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任何一位作家,刻劃女人能夠勝過他的」。然而男性文人作品中的女性並非一種真實的存有,而是負載著男性對女性的情感投射與文化想像,「女性」的意義隨著時代背景的轉變,被不斷地重新定義與詮釋。本文重新審視白先勇文本中的女性敘寫,去觀察男性如何觀看女性,如何透過話語建構去呈現女性;在文本分析與研究處理上,以女性為關注角度切入,藉以觀照白先勇創作中女性敘寫的意義,並進而一窺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樣貌。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整理前人文獻成果。
    第二章「眾女采姿:女性角色類型分析」,以社會身份區分,探究不同身份下,不同遭遇、不同心境之別。
    第三章「女性角色的演出」,探討白先勇女性角色呈現的特色,由外而內,從女性身體敘述、內心意識流,再至幽微的象徵技巧。
    第四章「女聲抑揚:女性角色的意識內蘊」探討的是這些女性角色在白先勇小說中所代表的意蘊,從歷史時代背景,到家國變動而至個人命運的脈絡分析,故分為「撫今感昔的時代感」、「流離斷根的漂泊感」、「性靈與肉慾的糾結」、「因果輪迴宿命難逃」四節說明。
    第五章為「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

    目錄…………………………………………………………………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一、學位論文………………………………………………………3 二、專書論著………………………………………………………4 三、期刊論文………………………………………………………5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7 一、研究範疇…………………………………………………7 二、研究方法…………………………………………………7 第四節 章節架構說明……………………………………………10 第二章 眾女采姿:女性人物類型分析…………………………11 第一節 官場女子…………………………………………………13 一、失勢的貴族……………………………………………………13 二、得意之秋………………………………………………………20 第二節 歡場女子…………………………………………………24 一、風塵奇女………………………………………………………24 二、墮落慾女………………………………………………………28 三、死亡慾神………………………………………………………33 第三節 幫傭女子…………………………………………………36 一、忠僕……………………………………………………………36 二、逆僕……………………………………………………………38 第四節 在學女子…………………………………………………44 一、叛逆女學生……………………………………………………44 二、危難女學生……………………………………………………46 第五節 市井女子…………………………………………………52 第三章 女性人物的演出…………………………………………61 第一節 男性凝視的女體形象……………………………………64 一、層層衣物包覆的女體…………………………………………64 二、女身之悲………………………………………………………68 第二節 異想世界:穿梭內心時空的意識流……………………74 一、意識流的起源與內涵………………………………………..74 二、女性的異想世界……………………………………………..76 第三節 幽微之思──象徵運用…………………………………87 一、象徵定義……………………………………………………..89 二、創造象徵……………………………………………………..91 三、慣用象徵……………………………………………………..96 第四章 女聲抑揚:女性人物的意識內蘊………………………105 第一節 撫今感昔的時代感………………………………………106 一、感時憂國的集體無意識……………………………………..106 二、過去與現在的對峙…………………………………………..109 三、文化積澱的憂傷……………………………………………..112 第二節 失根流離的漂泊感………………………………………116 一、邊緣的客人…………………………………………………..117 二、放逐與回歸…………………………………………………..126 第三節 性靈與肉慾的糾結………………………………………131 一、陰性潛傾的觀照……………………………………………..132 二、卑微的性靈…………………………………………………..135 三、驅之不去的肉慾……………………………………………..137 第四節 因果輪迴宿命難逃………………………………………146 一、宿命難逃……………………………………………………..146 二、因果輪迴……………………………………………………..148 三、悲憫情懷……………………………………………………..150 第五章 結論………………………………………………………157 一、豐富的女性群像……………………………………………..157 二、精確的語言,滿盈的意義…………………………………..158 三、家國巨變的流浪者之歌……………………………………..158 四、本能慾望的探索及悲憫……………………………………..159 參考文獻……………………………………………………………161

    參考文獻

    一、 白先勇著作(依出版日期排列)

    (一) 小說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4月
    白先勇,《謫仙記》,台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8月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文化,1989年9月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1990年11月

    (二) 散文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1978年初版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台北:皇冠出版社,1985年8月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與出版日期排列)

    de Beauvoir,Simone (西蒙.波娃),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城邦文化事業,2000年2月
    Fontana,David著,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Fordham,Frieda 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1980月3月
    Forster,E.M.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9月初版
    Grebstein,Sheldon Norman著,李宗慬譯,《現代文學批評面面觀》,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重排初版
    Hall,C. S. (霍爾)、Nordby,V. J.(諾德貝) 著,史德海、蔡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 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5月
    Hawthorne,Nathaniel(霍桑),姚乃強譯,《紅字》(The Scarlet Letter),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年9月
    Hopcke,Robert H. 著,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2月
    Harding,Jennifer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文化,2000年5月
    Jump,John D.編,顏元叔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台北:黎明文化,1973年
    Jung,Carl Gustav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Jung,Carl Gustav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年
    Jung,Carl Gustav榮格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5月
    Jung,Carl Gustav,《心理類型》(下),台北:桂冠,1999年10月
    MacHaffie,Barbara J.著,朱麗娟譯,《她的歷史──基督教傳統中的婦女》,台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1998年
    Proust,Marcel (普魯斯特)著,李基等譯,《追憶似水年華》(7),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10月
    Stein,Murray 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8月
    Walker,Morton著,陳銘宗譯,《色彩的力量》,台北:號角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Wellek,René (韋勒克),《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月
    王寧,《精神分析》,成都:四川文藝,1989年
    王晉民,《白先勇傳》,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3月初版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年
    王玲玲、徐浮明,《最後的貴族:白先勇傳》,台北:風雲時代,2004年初版
    卡爾.榮格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台北:好時年出版社,1983年8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三刷
    田鳳台,《王充思想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8月
    朱光潛,《談美》,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10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7月
    江寶釵,《白先勇與當代台灣文學史的構成》,台北:駱駝圖書,2004年3月初版
    吳立昌,《精神分析與中西文學》,上海:學林,1987年
    沈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3月
    周冠生,《人性的探索──個性心理學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彼得.A.安傑利斯著,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城邦文化,1999年初版
    林柏燕,《文學探索》,台北:書評書目社,1975年
    林幸謙,《生命情節的反思》,台北:麥田出版,1994年7月
    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初版
    夏祖麗,《握筆的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徐曙玉等編著,《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2月4刷
    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袁良駿,《白先勇論》,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馬爾庫塞著,黃勇、薛民合譯,《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上海藝文,1987年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85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初版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2005年10月
    梅.弗里德曼著,申雨平、曲素會、王少麗、陳馮嬿譯,《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8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2001年5月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8年12月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12月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8月
    楊昌年,《十二重樓月自明》,台北:漢欣文化,1988年初版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近代文學名家作品析評》,台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初版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趙滋蕃,《文學原理》,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3月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年6月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台北:新地,初版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下),上海:上海文藝,1986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1月第二版第二刷
    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4月初版
    潘朝陽,《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灣師大地理學系,2001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 ,1994年8月 修訂10版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2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初版
    鄭明娳編著,《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正中書局,1993年6月初版
    鄭樹森,《小說地圖》,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鄧紅,《王充新八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Reader-response theory),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3月初版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6月
    釋星雲,《佛光教科書》,台北:佛光出版,1999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1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初版
    龔卓軍,《台灣現象學》,台北:梅洛龐蒂讀書會,1997年5月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八月初版

    三、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與出版日期排列)

    朱芳玲,《論六、七0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典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佳軒,《從白先勇孽子到公視孽子》,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月英,《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宜正,《白先勇《孽子》中人物的倫理之愛》,南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常惠雯,《白先勇《臺北人》創作技法研析》,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學美,《短篇故事系列──臺北人與都柏林人的文類比較》,淡江大學西洋語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孫鴻業,《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秦蓁,《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陳碧月,《白先勇小說的人物及其刻劃》,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彭待傳,《時間.空間.台北城——從《臺北人》與《孽子》看白先勇小說裡身分認同與時空的關性》,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惠暖,《東坡詞草木意象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碩論,2003年
    黃懷萱,《紅樓夢佛家思想的運用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論,2003年
    黃忠彬,《將傳統融入現代──論白先勇小說風格的深化》,南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淑禎,《白先勇短篇小說藝術技巧之研究》,高雄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蔡明慧,《女性神學對女性形象之重構》,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斐文,《白先勇《臺北人》的敘事手法》,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與出版日期排列)

    朱美黛,<流動的空間,憂傷的記憶--試探《遊園驚夢》主人翁的憂傷意識>,《國文天地》20卷9期,2005年2月
    何慧芳,<文學作品中男性作家觀照下的女性形象--以白先勇「遊園驚夢」為討論範例 >,《文學前瞻》第1期,2000年
    宋邦珍,<試論「永遠的尹雪豔」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國語文》513期,2000年3月
    李奭學,<括號的詩學--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期,2006年3月
    林安梧,<「我」與「無我」的連續性與斷裂性:華人文化心理的特點>,台北:中央研究院「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2002年12月
    南翔,<千江有水千江月--論白先勇小說的美學特徵>,《文學世紀》4卷6期,2004年6月
    柯慶明,<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
    洪素香,<「金大班」人物形象的藝術創作技巧探析>,《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0期,2000年12月
    洪素香,<論「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之小說文本、劇本改編與電影詮釋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2期,2002年12月
    迺箴,<白先勇談片>,《幼獅文藝》第三三卷一期,1971年1月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園及其裂變〉,《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6月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楊錦郁,<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在洛杉磯和白先勇對話>,《幼獅文藝》第六四卷四期,1986年10月
    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11卷5期,1995年10月
    楊向榮、曾瑩,<西美爾「距離」的現代性解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0卷1期
    鄒依霖,<非典型隔離--讀白先勇〈遊園驚夢〉>,《國文天地》21卷5期,2005年10月
    蒲彥光,<白先勇「臺北人.孤戀花」主題試析>,《中國文學研究》20期,2005年6月
    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一期,1989年6月
    簡政珍,<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中外文學》,第26卷,第二期,1997年7月

    五、 報刊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與出版日期排列)

    白先勇,<夜曲>《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9年1月22、23日
    張孝映,<白先勇暢談寫作和生活>,香港《明報》,1985年9月9日

    六、 網路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盛弘<永遠的白先勇:寫出扛鼎之作>http://blog.chinatimes.com/essay/archive/2007/01/27/145621.html
    南帆,〈身體的敘事〉,http://www.lys6320.sunbo.net/show_hdr.php?xname=JUG7L01&dname=1AHHV01&xpos=1
    郝建,<「暴力美學」的形式感營造及其心理機制和社會認識>,《二十一世紀》網絡版,二○○五年四月號,總第 37 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11025.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