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真宜
Jane-Yi Tsai
論文名稱: 臺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
The Research of Taiwan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Policy - Taiwan Southern Min.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城
Hu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7
中文關鍵詞: 閩南語母語教育語言政策
英文關鍵詞: Taiwan Southern Min,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Policy of Languag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7下載:5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以台灣本土語言的發展為範圍,透過文獻分析及歷史研究,針對台灣自日治時期設公學校開始至今,有關母語教育政策發展的時代背景、內容及執行方面,加以分析整理,藉以了解台灣整體母語教育政策的內涵、實施所代表背後的政治潛在意義及影響推動的因素。並以國外母語教育政策實施現況及多元文化主義中對多語言的教育主張-『雙語-雙文化』教學相關的文獻探討,再加上對現今真正落實母語教育政策於體系中的『鄉土教育』及『九年一貫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檢視,檢討母語教育政策的得失,並依其困境提出建言。
    教育權的主體為國家亦或人民,一直為教育界中爭論不已的議題,母語教育的主導權應是由政府主導,或權力下放至地方政府、學校,皆是左右母語教育推動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本論文認為,從西方各國開始實行立憲體制之後,教育權主體便由國家主導轉移到國民主權說,而國民教育權內涵中的『住民教育權』概念,則可解決上述中央與地方在面臨母語政策推動時權責不分的解決途徑。
    其後,本研究並探討在制度層面中有關母語教育權法令制度的不足,建議應督促立法院應就「憲法委託」之義務,依憲法規定制定有關多元語文政策(母語教育)之具體明確的法律,以確保其在教育政策的法律位階,並依「住民教育權」中母語應為地方自治事項之理論概念,建議制定「母語教育基本法」為一綱要性的制度規範,即為『框架性立法』,至於內部細則法規則,由地方依其各地特殊文化制定之,為符合多元文化發展之終極理念,也才能達到母語教育功能性的核心領域本質制度。
    最後,本研究對現行閩南語教育實施之困境,分別就(1)母語教育之立法及相關法規的修訂(2)師資培育方面(3)文字書寫及音標方面的統一(4)母語教材方面(5)語言環境-行政單位、學校、家庭、社區的配合(6)教育的往上發展-設立民族學院、向下紮根-推行幼稚園的雙語教育(7)現代傳播科技的應用,提出未來修訂母語教育政策規劃的建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母語教育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母語教育的意義 第二節 族群平等原則下語言環境的重建 第三節 多元文化中的母語教育 第三章 教育權主體及權限劃分之理論下的母語教育 第一節 國家教育權下的母語教育 第二節 國民教育權下的母語教育 第三節 母語教育在分權理論中的定位 第四章 臺灣閩南語教育的發展過程 第一節 日治以前閩南語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日治時期閩南語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光復至解嚴前閩南語教育的發展 第四節 解嚴後閩南語教育的發展 第五章 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檢視 第一節 母語教育政策的課程內容 第二節 理論檢視下的母語教育 第三節 制度層面檢視下的母語教育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第三節 研究展望

    一、中文文獻
    丁邦新(1980),《臺灣語言源流》,台北:臺灣學生。
    小川尚義(1932),《台日大辭典》,台北:眾文。
    中國時報(1995),<方興未艾的台語復興運動:跛腳的台語>,6月27日23版。
    中國時報(1999),<母語國教必修,市長點頭>12月21日,高雄地方版20版。
    中國時報(2001),<教育部通過檢覈要點,鄉土語言教師不限學歷>,12月28日13版。
    方南強(1994),<閩南語母語教學的回顧與前瞻>,《華文世界》,74期,頁49-52。
    方師鐸(1969),《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台北:國語日報社。
    王啟宗(1988),<國小社會科鄉土教材教學>,《國教輔導》,28卷8期,頁5-11。
    王蜀桂(1995),《我們說母語》,台北:晨星。
    王順隆(1995),<從近百年台灣閩南語教育探討台灣語言社會>,《台灣文獻》,46卷3期。頁109-172。
    尹廉榮(1996),《本土語言規劃與實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新生報(1946),<恢復台灣話應有的地位>,4月7日星期專論。
    台灣評論(1993),<台灣的母語教育-以台北、宜蘭、屏東三現為主的評述>,《台灣評論》,10期,頁7-22。
    台灣教育會(1973),《台灣教育沿革誌》複刻版,台北:古亭書局。
    民生報(1999),<學前教育將納入正規學制-楊朝祥勾勒願景,幼稚園、托兒所改為幼兒學校>,12月30日4版。
    民生報(2001),<國小語言教師求才5500人>,3月7日1版。
    瓦歷斯.諾幹(1996),<從現行的教育政策看母語教育>,收錄於施正鋒編輯《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朱兆祥(1948),<台灣國語運動的技術問題>,《國語日報》,11月24日。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文瑜(1995),<台灣母語教育現狀之探討>,《華文世界》,75期,頁59-65。
    江文瑜(1996),<台北縣學生和老師對母語教學之態度調查>,收錄於施正鋒編輯《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江宜樺(1997),<族群正義與國家認同>,收錄於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主辦《族群正義與人權保障學術研討會》,2月26日。
    自由時報(1995),<憶起臺灣語的慘淡歲月>,9月11日6版。
    自由時報(1996),<對各族群及語言的稱呼>,1月23日7版。
    自立早報(1994),<推行國語,煽起族群矛盾>,12月15日5版。
    羊憶容(1994),<教育的權利與義務>,收錄於《全國民間教育改革會議》,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呂亞力(1991a),《政治學》,台北:三民。
    呂亞力(1991b),<孫中山論自由與平等>,收錄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編輯《孫逸先思想與國家建設論文集》,台北:師大三研所。
    呂興昌(1990),《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
    吳文星(1986),<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與「國語普及運動」之研究(上)>,《近代中國》,55期,頁265-279。
    吳老德(1998),《由孫中山與勞爾斯正義觀點析論模塑福利國家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
    吳坤暉(1999),《加州地區廢除雙語教育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益(1994),《國家管制教育市場的合理地位與制度因應-以教育權的保障為中心》,台北: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麗(1992),《實用漢字臺語讀音》,台北:自立晚報。
    吳清山(1998),<學習權>,《教育資料與研究》,21期,頁68-69。
    吳清山(1999),<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學校行政》,2期,28-41。
    吳清山(2000),<教育基本法與教育革新>,收錄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編輯《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會議手冊、會議彙編、會議實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淑美(1996),<當前國小母語教學教材編纂之探討>,《東師語文學刊》,9期,頁97-109。
    宋神財(1994),<台北縣立烏來國民小學泰雅母語教學施行情況報告>,《人本教育札記》,66期,頁98-107。
    李壬癸、林英津(1995),《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教育
    研究委員會。
    李光耀(1993),《李光耀40年政論選》,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
    李苹綺譯,Banks著(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易蓉(1995),《台灣弱勢語族語言反抗運動之解析》,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荷(1992),<你的孩子說台語嗎?當前國民小學學生使用台語之現象分析>,《台語文摘》,28期,頁33-39。
    李喬(1989),<寬廣的語言大道:對臺灣語文的思考>,《台語文摘》,25期,頁14-16。
    李敏勇(1997),《綻放語言的玫瑰-20位台灣詩人的政治情懷》,台北:玉山社。
    李慶霞(1989),《雙語教育在美國的發展與現況》,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聰明(1999),《教育基本法釋義》,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李園會(1984),《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
    余書麟(1969),《國民教育與憲法》,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出版處。
    余書麟(1978),《國民教育權》,新竹:台灣省新竹師範專科學校。
    汪知序(1978),《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
    何容、齊鐵恨(1948),《臺灣之國語運動》,台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何清欽(1980),《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
    何德華(1995),<雙聲帶與雙語教育>,《華文世界》,77期,頁17-34。金耀基(1993),<對民族主義的一些考察與省思>,收入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主編《民族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
    周長楫(1996a),《臺灣閩南語概述》,台北:台笠。
    周長楫(1996b),《閩南語的形成發展及臺灣的傳播》,台北:台笠。
    周志宏(1994),<教育權的理論的理論與爭議>,收錄於薛化元、周志宏編輯的《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鄉出版社。
    周志宏(1996),《「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周百鳴(1989),<國民教育權的理論基礎-以受教育的權利為中心>,《教育資料文摘》,142期,頁63-71。
    周星(1993),《民族政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周泰順(1999),<閩南語教學之探討>,《師友》,388期,頁90-93。
    周菊香(1995),<現行台灣閩南語國中小學教材探討>,《台南文化》,40期,頁119-154。
    周慶華(1994),《秩序的探索》,台北:東大。
    宜蘭縣政府(1991),《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推行鄉土教材(本土語言篇)教學通訊-第一期》,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1994),《本土語言教學手冊一~十二冊》,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玉體(1986),《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玉體(1987),《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林正芳譯,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 )著(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央敏(1996),《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
    林央敏(1998),《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前衛。
    林金泡(1995),<母語與文化的傳承>,收錄於李壬癸、林英津編輯的《台灣
    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林宗源(1991),《鹹酸甜的世界》,台北:台笠。
    林紀東(1990),《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
    林茂生(2000),《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
    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雅雯(2000),《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殿傑(1995),《國民中小學兒童教育權利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正鋒(1994),《臺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施正鋒(1995),《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
    施正鋒(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0),《臺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施炳華(1998),<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39卷3期,頁1-6。
    范文芳(1994),<客語教學的現狀與展望>,《語文學報》,1期,頁215-237。
    姚榮松(1990a),<從雙語教育看台閩話漢字的規範>,《台語文摘》,12期,頁47-65。
    姚榮松(1990b),<台灣閩南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兼談台語教育的定位)>,《台語文摘》,17期,頁103-140。
    姚榮松(1993),<鄉土語言>,《教師天地》,67期,頁11-15。
    洪惟仁(1989),<臺灣諸語言之分佈與融合消長之競爭力分析>,《臺灣風物》,39卷2期,頁43-80。
    洪惟仁(1990),<台語教育的音標問題>,《台灣春秋》,18期,頁312-318。
    洪惟仁(1992a),《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
    洪惟仁(1992b),《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洪惟仁(1992c),《臺語文學與臺語文字》,台北:前衛。
    洪惟仁(1992d)<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台灣風物》,42卷3期,頁49-80。
    洪惟仁(1994),<論閩南語教材的書寫問題>,收錄於蔡美慧、曹逢甫《臺灣閩南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洪惟仁(1996),《閩南語方言調查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
    洪鐮德(1996),<新加坡多元語言的教育與政策之析評>,收錄於施正鋒編輯《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高放(1988),《社會主義大辭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夏金英(1995),《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
    孫大川(1995),<語言、權力和主體性的建構-以臺灣原住民母語問題為例>,收錄於李壬癸、林英津編《臺灣南島民族母語論文集》,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1997),《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0),《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會議手冊、會議彙編、會議實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家藍圖委員會(2000),《陳水扁國家藍圖 6: 教育文化傳播》。台北:陳水扁
    總統競選指揮中心。
    國語日報(2000),<90學年開始,國小全部學童必選鄉土語言>,1月8日1版。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國民中小學台灣鄉土語言輔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修訂審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記錄>,12月20日。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連橫(1957),《臺灣語典》,台北:國立編譯館。
    崔書琴(1979),《三民主義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曹逢甫(1996),<台灣國語教育與母語教育>,收錄於《一九九七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語文協會。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
    許志雄(1992),《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
    許長謨(2000),<當前國語羅馬拼音論戰之堅持與盲點>,《語文教育通訊》,21期,頁28-37。
    許雪姬(1991),<臺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思與言》,29卷4期,頁155-184。
    許育典(2000),<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教育法制的根本問題及其檢討-一個憲法與文化的反思>,《政大法學評論》,63期,頁144-161。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台北:眾文。
    許極燉(1988),《台灣話流浪記》,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
    許極燉(2000),《台灣語通論》,台北:南天。
    郭為藩(1993),《母語教育與鄉土教材專案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郭康健、陳城禮主編(1998),《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教師會。
    郭敏郎(2001),<從「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看台灣母語教育政策的改變與展望>,《中正高工學報》,1期,頁22-29。
    梁榮茂(1994),<族群關係與台灣民族的形成>,收錄於施正鋒編輯《臺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梅廣(1995),<鄉土語文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收錄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台北:漢文。
    陳修主編(1991),《台灣話大詞典-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分》,台北:遠流。
    陳文俊(1997),《臺灣的族群政治》,香港:社會科學出版。
    陳木子(2000),<網路教育資訊>,《教育資料與研究》,33期,頁119-121。
    陳玉賢(1999),<從學校的觀點談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可行策略>,《人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期,頁160-169。
    陳美如(1995),《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收錄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台北:師大。
    陳茂泰(1995),<把有聲語言「消音」為文字語言:原住民族語言文字化的理論評估>,收錄於李壬癸、林英津編《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陳鳴鐘(1990),《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京出版社。
    陳昭如(1995),《歷史迷霧中的族群》,台北:前衛。
    陳佩琪(1995),《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台北: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嬌(2001),<新台灣語言政策與語言不平等之研究>,收編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6月9、10日主辦的台北八十九年國科會語言學門《一般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401-429。
    陳恆嘉(1996),<以「國語學校」為場域,看日治時期的語言政策>,收入張炎憲等編輯《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陳慈陽(1998),<地方自治權限爭議之解決-以垂直式之權限爭議為研究對象>,《中興法學》,44期,頁1-23。
    陳靜雯(1997),《日本地方自治中之住民自治-以住民參與為中心》,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莊光明(1999),《最新英語教學與雙語教育》,台北:文鶴。
    莊達特(1995),<閩南語的教學問題>,《語文論叢》,1期,頁199-210。
    張人傑(1989),<住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國家政策》,3期,頁70-75頁。
    張良澤(1988),《四十五自述》,台北:前衛。
    張忠正(1988),《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之建立》,台北:正中。
    張屏生(2001),<當前母語教育實施的困境>,《國文天地》,17卷7期,頁22-27。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茂桂(1997),<台灣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受錄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張清溪(1997),<以鬆綁提升國民教育素質>,《律師雜誌》,210期,頁48-57頁。
    張博宇(1974),《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博宇(1987),《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學謙(1996),<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收錄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張鐵君(1970),《三民主義教本》,台北:幼獅。
    湯廷池(1997),<「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華文世界》,86期,頁51-61。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公訓所碩士論文。
    曾金金(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閩南語教材教法>,《國文天地》,17卷1期,頁8-13。
    曾美琪(1997),《雙語教育對美國族裔之影響》,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健民(1998),<談台灣文化的前途>,《水筆仔》,5期,頁1-9。
    黃士招(1999),<原住民母語流失問題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4期,頁65-74。
    黃士旂(2000),《臺灣族群研究目錄(1945-1999)》,台北:捷幼。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梅(2001),《臺灣閩南語話語音層次競爭演變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黃正芳(1997),《論國民小學教師權益之保障》,台北: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金(1995),<台灣地區本土語言教材之探討>,《華文世界》,75期,頁37-45。
    黃美金(1997),《台灣原住民母語教師應有之學養》,台北:第三屆台灣本土文
    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沛蓉主編(1994),《當前語文問題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黃宣範(1990),<台語文字化的過去與現在>,《台語文摘》,12期,頁33-46。
    黃宣範(1991),<台灣語言社會學的一些觀察>,《國文天地》,7期,頁16-22。
    黃宣範(1999),《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政傑主譯(1994),《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黃純敏(2000),<從多元文化主義論台灣的語言教育>,收錄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黃麗容(1999),《紐西蘭毛利語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滲式」毛利語教學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光武(1990),《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台北:文津。
    楊景堯(1998),《中國大陸重要教育政策與法規》,高雄:麗文文化。
    楊巧玲(2000),<評析教育基本法有關人民學習權及受教權的理論與實務>,收錄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編輯《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會議手冊、會議彙編、會議實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洲松(199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哲學分析>,收錄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董忠司(1996),《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董保城(1993),<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我國國民教育法修法之芻見>,收於《翁岳生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
    廖咸浩(1995),《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經。
    廖春文(2001),《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廖炳惠(1994), <族群與民族主義>,收錄於施正鋒編輯《臺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管歐(1989),《地方自治新論》,台北:五南。
    趙永茂(1998),《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盧。
    鄭良偉、黃宣範(1988),《現代台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文鶴。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臺北:自立晚報社。
    鄭良偉(1993),<從本土化及自主化看母語教材的編寫>,《台灣評論》,10期,頁23-26。
    鄭彩鳳(2000),<評析教育基本法有關教育中立、教育權限及全民參與的理論與實務>,收錄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編輯《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會議手冊、會議彙編、會議實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鄭武國譯、Giddens著(1999),《第三條路》,台北:聯經。
    劉春榮(1995),《國小兒童閩南語教學型態實驗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蔚之(1992),《一所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振倫(1994),《台灣母語及鄉土教材教學之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劉紹楨(1993),<語言的幻相與實相—台灣語言運動之批判>,《國文天地》,9卷6期,頁94-100。
    劉慶瑞(1987),《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
    蔡美慧、曹逢甫(1994),《臺灣閩南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蔡文輝(1990),《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蔡坤鴻譯、Mortimer J. Adler著(1986),《六大觀念》(Six Great Ideas),台北:聯經。
    蔡祈賢(1994),《中山先生平等理念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培火(1965),<日據時期台灣民族運動>,《台灣文獻》,16卷2期,頁171-186。
    蔡敏玲(1993),<從「一堵無法穿透的牆」談起-簡介社會語言學及其對初等教育的啟示>,《國民教育》,34卷1.2期,頁15-19。
    蔡敏玲(1994),<母語在課程中的可能位置:以三個幼稚園小朋友的雙語經驗為例>,《國民教育》,35卷1.2期,頁18-26。
    鄧運林(1993),<台北縣母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鄧毓浩(1996),<台灣地區中小學原住民母語教學問題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期,頁153-166。
    鄧毓浩(1997),《從民族主義論台灣原住民教育實施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錢清泓(1996),《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芳華(1998),<台灣教育權限劃分之政策分析-從地方自治精神看台灣教育>,《研考報導》,43期,88-101頁。
    賴麗春(1989),<從日本判例看「教育權」主體之歸屬>,《國家政策季刊》,3期,頁76-81。
    薛化元(1989),《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以台灣中小學教師為中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薛化元、周志宏(1994),《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鄉出版社。
    薛化元(1997),<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律師雜誌》,210期,頁19-29。
    薛曉華(1995),《八○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平(1995),<雙語教育與語言規劃>,《華文世界》,75期,頁32-36。
    謝瑞智(1991),《我國憲法上教育之規定與外國法制之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謝麗君(1997),《戰後臺灣語言之政治分析(1945--1997)》,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吉雄(1994),<母語教學的省思>,《國教天地》,107期,頁15-20。
    鍾吉雄(1999),<母語教學的困境及改進之道>,《師友》,387期,頁84-87。
    聯合報(1990),<總統除夕談話,三語發音>,1月25日20版。
    聯合報(1991),<廣電法修訂,放寬語言限制>,1月19日28版。
    聯合報(1994a),<學母語,說母語,但是會寫嗎?>,12月26日5版。
    聯合報(1994b),<母語教育,台灣語族最蓬勃>,12月30日17版。
    聯合報(1995a),<宜蘭縣鄉土教材,探索在地文化>,4月19日15版。
    聯合報(1995b),<宜蘭縣鄉土教材,語言成效受質疑>,5月23日
    聯合報(1995c),<鄉土教育,讓孩子從身邊起>,7月21日39版。
    聯合報(1995d),<六千個無言的危機>,5月31日39版。
    聯合報(1996),<民眾的母語能力及其對語言政策的看法>,6月19日5版。
    聯合報(2002),<本報民調,閩客母語能力一代不如一代>,3月24日4版。
    戴曉霞(1998),<多元文化教育與母語教育:臺灣經驗的省思>,收錄於郭康健、陳城禮主編《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教師會。
    薄慶玖(2000),《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魏建功(1946),<何以要從台灣語學習國語>,《台灣新生報》,5月28日第六版。
    顏國樑(2000),<我國教育基本法的立法過程、內容分析及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收錄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編輯《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會議手冊、會議彙編、會議實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羅肇錦(1990),《語言與文化》,台北:國文天地。
    羅肇錦(1998),<「漳泉鬥」的閩客情節初探>,《台灣文獻》,49卷4期,頁173-185。
    顧淑馨譯、Naisbitt著(1994),《全球的弔詭-小而強的年代》,台北:天下文化。
    二、英文文獻
    Ager, D.E.(1990),Sociolinguistics and Contemporary Fren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nulfo G‧Ramirez(1985),Bilingualism Throogh Schooling,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nderson,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al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2nded.), London:Verso。
    Baetens Beardsmore,Hugo(1986),Bilingualism,Basic Principles,2nd ed,Avon:Tieto。
    Banks,J.A. (1988),Multiethnic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ey and Bacon,Inc。
    Banks,J.A(1993),Multicultur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In J. A.Banks
    &C. A. M.Banks(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 and perspective(2),Boston:Allyn and Bacon。
    Banks,J.A(1994),Language,ethnicity,and education. In J.A. Banks,Multiethnic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3 rd ed.)(pp:260-282).Boston:Allyn and Bacon。
    Baugh, Albert C. & Thomas Cable.(1978),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3nd Edn., N.J.: Prentice-Hall。
    Benton, Richard. (1985),The Place of the Maori Languag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Statement of the Waitangi Tribunal in Support of the Claim of Nga Kaiwhakapumauite Reo Waiwhetu Marae, 28 June。
    Bentley, G.Carter(1981),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A Bibliography Guide.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Bilingual Education(1985),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Cantor,Norman F(1993),Civilization of the Middle Ages。New York:HarperPerennial。
    Cummins,J.(1979).Language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49,pp:222-251。
    Douglas,Edward M.K.,and Rahera Barrett Douglas(1983),Nga Kohanga Reo:a Salbage Programme for the Maori language. Paper read at the sympousium on The Survival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Multilingualism and Emergence of Pidgins and Creoles. 53rd ANZAAS Congress, Perth ,W.A.,Australia.(Manuscript)
    Edwards, J.(1985),Language, society, and identity.,New York:Basil Blackwell。
    Garcia,E(1982),Language acquisition:Phenomenon theory and research,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p:47-64。
    Giles , H. and Powesland, P. F.(1975),Speech Style and Social Evaluation,Academic Press。
    Hobsbawn(1990), Eric 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 Rawls(1993),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eap, William L(1981),American Indian Language Maintenance,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Bernard J.Siegel, ed. Palo Alto, Calif:Annual ReviewsPress.,pp:4-10。
    Leap, William L(1987),Tribally Controlled Cultural Change:The Northern Ute Language Renewal Project. In Anthropological Praxis:Translating Knowledge into Action. Robert M.Wuff, and Shirley J. Fiske , eds. Boulder:Westview Press.pp:197-211。
    Macnamara , J(1971),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Restoration of Irish .In J.Rubin ,and B.H.Jernudd, eds. Can Language be Planned?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pp:65-94。
    McPherson,J.(1994),Making changes:Action Research for Developing Maori-Language Policies in Mainstream Schools,(ED377691)。
    Minami,M. ,&Ovando,C.J.(1995). Language issues in multicultural contexts. In J. A. Banks,& C.A. McGee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427-444 , New York:Macmillan。
    Moran, C. E. & Hakuta, K.(1995),Bilingual education:broaden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J. A. Banks and C. A. M. Banks(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pp:445-462,New York:Macmillan。
    NZ Ministry of education(1993),The NZ Curriculum Framework,Wellington:NZ Ministry of education。
    Ovando,C.J. (1993). Language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In J.A. Banks, & C.A. McGee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 nd ed.) ,pp:215-235). Boston:Allyn and Bacon。
    Peddies,R.A.(1993),The Policy Context:New Zealand and Victoria,Policy to Practice: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guage Policies in Victoria,Australia and Auckland, Auckland:Center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University。
    Reyhnea ,J.,& Tennant, E.(1995),Maintaining and renewing native language,The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19(2)。
    Richards,Jack et al(1985),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Essex:Longman。
    Salinger,T(1988),Language arts and literacy young children,Columbus,OH:Merrill。
    Schaefer,C & CoyneJ,C & Lazarus,R,S(1981),The health related functions of support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4,pp381-406。
    Smith, Anthony D. (1991),National Identity-Reno,Nevada: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Stutnabb-Kangas, T.(1984),Bilingualism or not,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UNESCO(1953),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Mono graphs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s, VIII‧ Paris:UNESCO。.
    Waite, J. (1992),Aoteareo:Speaking for Oarselves Part A&B,Wellington:Learning Med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