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以農立國,重農保民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基本主張。清末以降,國力不競,在列強蠶食瓜分的危急存亡之際,少數覺醒的有識之士,開始呼籲商戰救國的主張,鄭觀應可說是其中開風氣之先的俊傑。他在所著《盛世危言》一書中的商戰觀念,是當時反擊西方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要概念。故研究鄭觀應的商戰思想,除可認識到清末在商務上的努力外,更可以了解鄭觀應這樣一位具有儒商性格的愛國商人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
鄭觀應的商務思想是以商戰論為核心,強調重商、商戰優於兵戰,主張在商戰初期要以官督商辦的形式來開辦新式企業。在培養重商觀念後,進一步提出以物暢其流、地盡其利、人盡其才的理論建構出一個適合與西方進行商戰的環境,從點(觀念的萌芽)到線(理論的提出)最後連成面(商戰環境的布置),針對當時清廷所面臨西方商業入侵的問題為考量,把國家當成一個企業經營體來規劃,目標設定在創造最高的利潤,這種規劃吸引當時許多的知識分子,《盛世危言》的廣為傳布即為明證。
在商戰實踐的部份,綜觀鄭氏私人企業經營範圍,從他熟悉的航運業出發,擴及與航運業有關的攬載業,最後到民生商業及金融業,多元經營的方式在今日商業界亦屬罕見。雖然經營的過程中有得有失,但為實踐其商戰主張,鄭氏所作的努力都證明他是一位具有長遠眼光及具有愛國熱忱的經世商人,足為商界典範。另外,鄭觀應在參與官督商辦企業的過程中,從早期的支持到後來轉而主張企業應由商辦,都是在參與籌辦企業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鄭觀應身為一位成功的買辦商人,因此也希望透過商務活動的實踐來證明他也是一位成功的改革思想家,無奈受限於中、西體制的不同,對西方政治與商務運作的制度認識不清,最後選擇將滿腔救國抱負寄託於宗教。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史料、文獻部分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購買船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57年。
2. 王樹編,《張文襄公(之洞)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3. 吳倫霓霞、王爾敏編著,《盛宣懷實業函電稿》,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史料叢刊(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年。
4. 曾國藩編撰,《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63年。
5. 馬建忠,《適可齋記言記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6.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台北:鼎文出版社,1973年初版。
7. 蔣良騏原纂、王先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3年9月初。
8. 薛福成撰,《庸盦全集》,台北:華文書局出版,1971年。
9. 鄭觀應著,《盛世危言增訂新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11月初版。
10. 鄭觀應著,《盛世危言後編》,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69年。
11. 《盛宣懷檔案名人手札選》,復旦大學出版社,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199年9月第一版。
12. 覺羅勒德洪等修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光緒)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13.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人物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二、專書部份
1. 李士特著,王開化譯,《國家經濟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5月臺一版。
2. 李恩涵,《中國近代史事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5月初版。
3. 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5月再版。
4. 李國祈等著,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6月20日。
5. Bobert Nisbet《西方社會思想史》徐啟智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79年初版。
6. John k.Fairbank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下二冊,張玉法主譯,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初版。
7. Werner Sombart,季子譯,《現代資本主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8月出版,1991年12月台北重印。
8. 小野川秀美,《晚清政治思想研究》,林明德、黃福慶合譯,台北:時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初版二刷。
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初版,台北,鼎文書局。
10. 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二編戊戌變法》,上下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
11. 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八編近代思潮》,上下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 。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9月第1版。
13. 王良行著,《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史論集》,中和:知書房出版社,1997年初版。
14.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清廷之改革與反動(上)》,台北:正書局,頁114。
15. 王爾敏,《清季兵工業的興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2版。
16. 王爾敏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一刷。
17. 王爾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一刷。
18. 包遵彭、吳相湘、李定一編篡,《中國近代史論叢-財政經濟》第二輯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初稿第五次印行。
19.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8月。
20. 江秀平,《走向近代化的東方對話-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
21. 谷風出版社編輯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與資料選輯經濟政策》,谷風出版社,1987年2月。
22.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12月再版。
23.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臺北:學生書局,1980年十版。
24. 李國祈等著,周陽山、楊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6月20日。
25.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1月,臺六版,頁51-54。
26. 吳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初版,頁49-53。
27. 沉毅著,《中國全史-中國清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
28. 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29.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第三次印行 。
30. 易惠莉,《鄭觀應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1. (美)費維愷著,虞和平譯 ,《中國早期工業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
32. 韋政通著,《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
33. 莊吉發,《清史論集(九)》,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
34. 晏星,《中華郵政發展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0月初版。
35. 凌耀倫、熊甫、裴倜編著,《中國近代經濟史》,重慶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36. 唐德剛著,《晚清七十年》,全五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37. 夏東元,《盛宣懷傳》,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38. 夏東元,《鄭觀應傳》,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
39.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一刷。
40. 孫會文著,<鄭觀應>,收入《中國歷代思想家》叢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出版。
41.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初版二刷。
42. 郝延平、陳潮、陳任譯,《中國近代商業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3.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44. 張后銓,《招商局史(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45.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正中書局代售,1963年3月初版。
4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第二次印刷。
47. (美)陳錦江著,王笛、張箭譯,《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7年6月。
48.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全五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初版。
49.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
50. 趙靖、易夢虹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資料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51. 趙靖、易夢虹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8次印刷。
52.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初版。
53. 鄭大華、陸寶千、王家儉、呂實強著,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8月更新版一刷。
54.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臺北:弘文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55. 蕭致治主編,《鴉片戰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次印刷。
56. 蕭致治、楊衛東編撰,《鴉片戰爭前中西關紀事》,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第1版。
57. 聶寶璋,《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發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58.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初版。
三、報紙及期刊部分
1. 申報影印本,上海書店影印,1983年7月印刷。
2. Chong,Key-ray,唐玉禮譯<鄭觀應與孫逸仙>,《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二卷第四期,1987年10月。
3. 阮明道,<清末商戰論要>,《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一期。
4. 王水,<清代買辦收入的估計及其使用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頁298-324。
5. 王水,<買辦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傾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七,1984年,頁255-293。
6. 王永康,<鄭觀應其人及其思想>,《史學月刊》,1958年,期三,冊上,民61年7月,頁211。
7. 王炳義,<鄭觀應的改良主義思想>,《歷史教學》,1959年10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8. 王笛,<晚清重商主義與經濟變革>,《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9年第4期。
9. 王學莊,<鄭觀應的卒年>,《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0. 王爾敏,<中國近代之自強與求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1980年7月,頁1-24 。
11.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6月,頁1-91。
12. 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3期。
13. 王爾敏,<鄭觀應之實業救國思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5卷,1984年。
14. 王爾敏,<官督商辦觀念之形成及其意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十三卷,香港:1982,頁19-43。
15. 包遵彭,<清季海軍軍費考實>,《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4月。
16. 全漢昇,<清季的江南製造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1951年12月。
17. 全漢昇,<清季鐵路的官督商辦制度>,《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5年,頁197-205。
18. 全漢昇,<從徐潤的房地產經營看光緒九年的經濟恐慌>(收入《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八編,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77年),頁233-379。
19. 朱蘇南,<輪船招商局的經營策略與商戰>,《商業文化》,1996年第四期。
20. 何漢威,<清季的漢河金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八卷一期,1976年 。
21.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22. 吳相湘,<孫逸仙近代思想與鄭觀應、容閎、嚴復、胡適之比較>,《傳記文學》,1996年12月。
23. 吳瑞卿,<清末商務思想之主流-鄭應經濟思想研究>,《崇基歷史學刊》,1974年創刊號 。
24. 吳萬頌,<鄭觀應的教育思想>,《大陸雜誌》五十三卷二期,1976年。
25. 宋鎮照,<重商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之歷史與理論連結>,《思與言》,1993年12月,頁1~28。
26. 李國祁,<鄭觀應在《易言》一書中所呈現的思想理念>,《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2年7月。
27. 李陳順妍,<晚清的重商主義>,《中研院近史所集刊》,1972年7月 。
28. 汪熙,<論晚清的官督商辦>,《洋務運動史論文選》,人民出版社,1985年。
29. 阮忠仁,<1903年清廷設立商部的原因之分析>,《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二期,頁217-263。
30. 周維朋,<評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近代史學會通訊》,1996年4月。
31. 周維朋,<學界對「官督商辦」的討論-以輪船招商局為例>,《近代史學會通訊》,1997年6月。
32. 林能士、邱秀香,<另一種人才的培育-晚清的商業教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2年5月。
33. 林麗月,<評介孫(會文)著鄭觀應>,《師大學報》,1979年6月。
34. 武曦,<鄭觀應與梁啟超經元善-兼評其對戊戌變法的態度>,《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一期。
35. 邵循正,<論鄭觀應>,《光明日報-史學雙週刊》第283及284期,1964年4月。
36. 姜義華,<鄭觀應與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發端>,《嶺南文史》,2002年第3期。
37. 范振乾,<商戰先知-鄭觀應>,《台北商專學報》第四十一期,台北商專學報編輯委員會,1993年12月。
38. 易惠莉,<鄭觀應與他的家族>,《嶺南文史》,2002年第3期,頁68-74。
39. 夏東元,<辛亥革命前後的鄭觀應-三論鄭觀應>,《辛亥革命史叢刊》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40. 夏東元,<論鄭觀應的一身四任>,《學術月刊》1979年八期。
41. 陳豐祥,<五四時期的民族主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九期。
42. 華力進,<中國兩岸分治的由來、現狀與展望-自中國於鴉片戰爭失敗後的救國運動觀察>,《理論與政策》,1994年5月。
43. 孫會文,<《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期,1970年4月臺北出版,頁139-183。
44. 孫會文,<晚清前期變法論者對西方議會制度的態度和君主立憲主張的形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三卷第二期,1974年12月臺北出版,頁147-188。
45. 郝延平,<買辦商人-晚清通商口岸一新興階級>,《故宮文獻》,2卷1期,台北:1970年12月。
46. 曾祥鐸,<論中英鴉片戰爭>,《中國近現代史論集》第一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4月。
47. 張維安,<「官督商辦」體制與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以輪船招商局為例>,《思與言》26卷3期1988年9月,頁223-247。
48. 張維安,<買辦商人與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以輪船招商局為例>,《思與言》26卷3期1988年9月,頁405-420。
49. 張灝,<思想轉變和改革運動>,《劍橋中國史》晚清篇(下),1987年,台北南天書局,頁303。
50. 莊吉發,<清季南北洋海防經費的籌措>,《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四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
51. 湯照連,<鄭觀應學習西方發展民族經濟的思想>,《經濟研究月刊》,1981年12月。
52. 程健升,<鄭觀應商戰思想新論>,《蘭州商學院學報》,1994年第四期。
53. 陸方,<劉銘傳與全台商務總局>,《海峽兩岸紀念劉銘傳逝世一百週年論文集》。
54. 陽光,<論鄭觀應的商戰思想>,《遼寧師專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三期。
55. 黃克武,<清季重商思想與商紳階層的興起>,《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第21卷第5期,1984年1月,頁22-36。
56. 葉世昌、吳修藝,<《救時揭要》《易言》《盛世危言》成書考>,《歷史學》季刊,北京:1979年12月。
57. 熊志勇,<兵戰商戰學戰與晚清軍事近代化的先導地位>,《荊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8年第三期。
58. 趙秀玲,<論鄭觀應的商戰思想>,《文史哲雜誌》,1999年第三期。
59. 劉叔麟,<鄭觀應與清季「官督商辦」>,《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60. 劉廣京、黎志剛,<鄭觀應《易言》--光緒初年之變法思想>收錄於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初版,頁419-521。
61. 劉廣京,<中英輪船航運競爭(1872-1885)>,《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62. 劉廣京,<商人與經世>,《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六期,1988年9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3. 歐陽禮泉,<試論中國近代商戰思想的發展脈絡>,《北京商學院學報》,1994年第二期。
64. 黎志剛,<輪船招商局國有問題,1878~188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冊,民國77年6月,頁15-40。
65. 黎志剛,<輪船招商局經營管理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民國79年6月,頁67-107。
66. 鄭瑞玉,<大變局中的鄭觀應>,《讀史劄記》二卷,1968年4月。
67. 鄭潤培,<從漢陽鐵廠看清末官督商辦企業的管理>,《東吳文史學報》,第12期,1994年3月。
68. 謝文華,<「買辦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師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4年6 月,頁391-412。
69. 鄺柏林,<鄭觀應>,《中國近代著名哲學家評傳》上冊,1982年,濟南齊魯書社,頁348。
70. 顧真,<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化>,《歷史月刊》,1999年11月。
四、論文部分
1. 范振乾,《鄭觀應的改革理論(1860-1911)》,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2. 郭人豪,《晚清商務改革與海外華商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 張勝勛,《由首三任海關總稅務司的施政風格論近代中國海關的精神(約1850至1927)》,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4. 蘇舜卿,《從買辦商人到實業家-徐潤(1838-1911)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五、西文部份
1. Albert Ferverwerker,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Sheng- Huan-
Huai(1844~1916)and Mandarin Enterprise(Harvar University Press,1958。
2. Albert Feverwerker,China's Nineteenth Century Industriali-
zation : The Case of Hanyehping Coal and Iron-Company Limit-
ed, in C.D. Cowa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Japa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