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翁淑芬 Wong shu-fen |
---|---|
論文名稱: |
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ngkong-gai |
指導教授: | 楊宗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8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東港 、船頭行 、商店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港是一個以港口機能發跡的市鎮,昔日因港口的貿易鼎盛,以致東港街市 崛起,市街的發展與港口的興衰息息相關,故本論文嘗試以港口機能變化為主軸 ,探討在不同時期,東港街市的形態、變遷及其原因。研究結果發現:1.東港因自然環境困惡而延滯了街市的發展 東港為移民進入屏東平原的主要口岸,理應成為屏東平原最早的街市,然因 自然環境的不利因素,致使東港在移民初期都呈現蠻荒的景象,直到乾隆時期才 逐漸因移民日多,內陸日益開闢而獲得改善。東港街市出現的時間更是比屏東平 原的新園街、萬丹街晚了近百年,形成發展之初有「港」無 「街」。2.因商港機能發達,促使東港街市發展成熟清中葉後,屏東平原幾已闢盡,基於移民的需求,東港的商業機能跟著蓬勃 發展,並且與大陸有了直航的貿易,進一步促使街市形成。然因水災、兵災頻仍 ,東港街市壯大不易,而今日所見之東港街市更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才確立。 1860年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之後,屏東平原的糖產急速成為外商最熱衷運銷 的物資,東港一方面為打鼓之轉運港,同時繼續與大陸直接貿易,盛況達到空前 ,街市逐漸發展成熟達到顛峰,街市內部結構也有了粗步的機能分化,郊商─船 頭行─廟宇,是東港街市組織最主要的結合體,此時港口機能與市街機能是一致 的。直到日治初期,東港繼續以其「特別輸出入港」的身份維持街市的繁榮。3.東港以商港衰退、關閉致街市衰微、轉型1917年東港撤廢「特別輸出入港」,而本島南北縱貫鐵路舖設工程與基隆、 高雄建港工程陸續完成,使得進出口貨物往南北集散,改變原有的市場區域,東 港在屏東平原的中地地位因而受到動搖,街況逐漸疏落。正當街民苦無翻身之日 時,日治政府開始修築堤防減少水患,一方面以軍事基地來建設東港,同時又以 都市計劃企圖加以改造,期東港能加速成為現代化都市。然時局不利,加上戰爭 的破壞,致東港轉型未果。 4.褪下商港外衣,東港仍以漁業機能獨樹一幟光復後,東港因其天然的漁業資源富饒,再度引起政府重視,進而投入漁港 相關建設,以期帶動地方產業,使東港由一個港街,慢慢變成一個以漁業為主的 相關工商服務區。同時擔負其周圍鄉村地區的一週生活中心,對其生活圈範圍內 的鄉村地區提供小中地型的服務,街市中心遂移轉至舊街區的東側,成為今天東 港港口機能與市街機能不一致的情況。綜觀之,東港的形成與發展深受自然環境、地理位置與政策的影響,然而這 些因素又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發揮其不同程度的影響力,進而改變街市的形態與 組織。而東港─一如臺灣其他港口市鎮,從一個「港街」的生命慢慢步入為一般 的鄉村都市,以另外的服務機能與其仍活耀的漁業機能繼續豐富聚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