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正通
Wang Zheng Tong
論文名稱: 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tudents’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生體育態度體適能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fit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0下載:1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研 究 生:王正通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的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研究資料,針對臺北市國小學生進行調查,共發出4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25份,回收有效率為89%。資料透過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大致良好。在體適能部份,身體質量
    指數為適中;除五年級男生800m跑走及五年級女生仰臥起坐低於全國
    常模50%外,其餘各年級各項目皆高出5~20%。(二)體育態度:六年
    級優於五年級、男生優於女生、父母親學歷為「國中以下」之學生優
    於其他學歷之學生、運動頻率高者優於低者、週休二日活動型態為動
    態者優於靜態者、欣賞運動節目較多者優於較少者、是運動代表隊之
    學生其體育態度優於非運動代表隊學生。(三)體適能:六年級優於五
    年級、男生優於女生、運動頻率高者優於低者、週休二日活動型態為
    動態者優於靜態者、欣賞運動節目較多者優於較少者、是運動代表隊
    之學生優於非運動代表隊學生。(四)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
    能達顯著相關。(五)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對於體適能的預測力極
    低,無法有效預測。

    關鍵詞:國小學生、體育態度、體適能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Master’s Thesis, June, 2007 Wang, Zheng Tong
    Advisor: Keh Nyit Chin, Ph.D.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Taipei City. Data were gather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Four hundred and eighty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handed out and 425 valid ones were obtained, with a return rate of 89%.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ing,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post hoc comparisons,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by-step regress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showed good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they appeared moderate in Body Mass Index (BM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in all the grades excelled their counterparts elsewhere in Taiwan by 5 to 20 percent in all the items except 800 meters run in grade five boys and sit-ups in grade five girls. (2)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Grade six students excelled grade five students, boys excelled girls, students from parents of lower education (below junior high school) excel those from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exercised more frequently excelled those exercised less, students engaged in active lifestyle excelled those engaged in sedate lifestyle during the weekend, students watched more athletic programs excelled those who watched less, and students who were on school athletic teams excelled those who were not. (3)Physical fitness: Sixth graders excelled fifth graders, boys excelled girls, students exercised more frequently excelled those exercised less, students engaged in active lifestyle excelled those engaged in sedate lifestyle during the weekend, students watching athletic programs excelled those who watched less, and students on school athletic teams excelled those who were not. (4)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E and physical fitnes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5)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was not a good predictor for physical fitness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fitness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 誌 …………………………………………………………. i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25 第三節 體適能之相關理論…………………………………… 30 第四節 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樣本背景結構特性分析……………………………… 64 第二節 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現況………… 66 第三節 臺北市國小不同背景學生體育態度之差異比較…... 75 第四節 臺北市國小不同背景學生體適能之差異比較……... 86 第五節 臺北市國小學生身體質量指數之差異結果分析…… 96 第六節 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 106 第七節 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對體適能之預測結果分析 10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 117 中文部分……………………………………………………………. 117 英文部分……………………………………………………………. 125 附錄 ………………………………………………………… 128 附錄一 體育課態度量表……………………………………… 128 附錄二 臺北市行政區國民小學一覽表……………………… 129 附錄三 體適能檢測安全注意事……………………………… 133 附錄四 體適能驗測記錄表 ………………………………….. 135 附錄五 身體質量指數(BMI)對照表………………………… 136 附錄六 坐姿體前彎百分等級常模…………………………… 137 附錄七 立定跳遠百分等級常模……………………………… 138 附錄八 仰臥起坐60秒百分等級常模……………………… 139 附錄九 800m跑走百分等級常模……………………………… 140 表 次 表1 態度定義摘要表…………………………………………… 13 表2 學習態度定義摘要表…….....… ……….............................. 16 表3 態度的功能………... ……………………………………… 20 表4 體育態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50 表5 體育態度量表因素分析之因素構面及負荷量結果............ 54 表6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66 表7 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68 表8 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各題得分情形摘要表………… 69 表9 臺北市國小學生體適能測驗成績描述統計表………… 72 表10 五年級男生與全國體適能常模比較表…………………… 73 表11 五年級女生與全國體適能常模比較表…………………… 73 表12 六年級男生與全國體適能常模比較表…………………… 74 表13 六年級女生與全國體適能常模比較表…………………… 75 表14 不同年級國小學生體育態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76 表15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體育態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差異情形 摘要表……………………………………………………… 77 表16 不同父親學歷在體育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17 不同母親學歷在體育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18 不同運動頻率在體育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82 表19 不同欣賞運動節目時數在體育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83 表20 不同週休二日活動型態國小學生在體育態度之獨立樣本 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84 表21 是否為運動代表隊國小學生在體育態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85 表22 不同年級國小學生在體適能之獨立樣本t檢定差異情形摘要表……………………………………………………… 87 表23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在體適能之獨立樣本t檢定上差異情形摘 要表………………………………………………………… 89 表24 不同活動型態學生在體適能之獨立樣本t檢定上差異情形摘 要表………………………………………………………… 90 表25 是否為代表隊之國小學生在體適能之獨立樣本t檢定上 差異情形摘要表…………………………………………… 92 表26 不同運動頻率在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93 表27 不同欣賞運動節目時數在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95 表28 不同年級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97 表29 不同性別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 結果………………………………………………………… 98 表30 不同父親學歷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99 表31 不同母親學歷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100 表32 不同運動頻率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 驗結果………………………………………………………… 101 表33 不同欣賞運動性節目時數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 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103 表34 不同週休二日活動型態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104 表35 是否為學校運動代表隊成員樣本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105 表36 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摘要表………………………… 107 表37 體育態度對身體質量指數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108 表38 體育態度對坐姿體前彎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108 表39 體育態度對仰臥起坐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0 體育態度對立定跳遠之迴歸分析摘要…………………… 110 表41 體育態度對800m跑走之迴歸分析摘要…………………… 110 圖 次 圖1 態度概念圖………………………………………………… 12 圖2 身體活動、體適能與健康狀況三者間之相關……………. 32 圖3 研究架構圖………………………………………………… 42 圖4 研究步驟流程圖…... ……………………………………… 44 圖5 量表編製建構流程圖……………………………………… 46 圖6 問卷建構之統計分析流程………………………………… 4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文貞(2001):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
    王文科 (1991a)。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文豐 (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方進隆 (1993)。健康體能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
    方進隆 (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指導手冊,9-21。
    江良規(1977)。體育原理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86)。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
    阮如鈞(197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男生對體育態度之研究。師大體
    育研究所集刊,1,196-213。
    李文田(1997)。大學生修習體育課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李美枝 (198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

    李彩華、方進隆 (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輯,551-584。
    李錫津(2000)。台北市提昇學生體能方案樂趣化體育教材。台北市:教育局。
    林生傳 (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本源 (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貴福(1993)。建立國小學生健康體能常模之可行性研究。新竹師院學報,7,165~194。
    林貴福、陳相榮、林正常(2000)。運動、體適能與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期文獻成果討論報告書,10,1 -4 2 。
    官淑如 (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文忠(1986)。比較體育。臺北:正中書局。
    吳萬福(1974)。北師專體育設施及學生運動興趣調查報告。體育論
    著選輯,5,臺灣省國民體育委員會。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學生書局。
    吳瓊汝 (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556,44-50。

    卓俊辰 (1992)。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91-121。台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周宏室(1993)。我國未來體育課程走向。臺灣體育,65,2-4。
    周宏室、劉照金 (2004)。影響台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6-1,頁1-15。
    邱皓政 (200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洪嘉文(2000)。學校體育再造之探討。體育學報,29,59~70。
    施信華 (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施致平(2003)。學校體育法現況與前瞻。學校體育雙月刊,70,39~45。
    秦夢群 (1993)。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時蓉華 (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徐光國 (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梁衍明、洪文良(2000)。建立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能常模指數之研究。大專體育,50(15),25-31。
    郭生玉 (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明湖 (1992)。臺南市國中一般教師體育態度量表之編製及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卷(3),94-101。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妙瑛(1987)。中興大學體育課興趣分組教學的態度調查研究。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度大專院校體育總會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7-4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張宗昌、莊清泉(1995)。國立臺中商專學生喜歡與不喜歡體育課因素調查。大專體育,22,32-38。
    張秋煉(2000)。台北市石牌國小體育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
    張春秀(1996)。體育課程之價值取向理論探討。中華體育,10(1),
    15-22。
    張華葆 (1994)。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躍騰(1996)。大專學生對體育課滿意度偏低原因之探討。大專體育,27,126-132。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體育司(1998)。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能檢測資料處理--常模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1997)。體能測驗手冊。八十六年度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能測驗。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
    147-157。
    許義雄(1984)。大專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許義雄(1998)。九年一貫的體育課程改革。臺灣省學校體育,8(4),
    2-3。
    陳仲義(2000)。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
    陳金龍 (2004) 。臺北縣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 (2000) 。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陳美芳(1993)。大專體育科系學生的運動目標取向和知覺運動目的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187-196。
    陳俊安 (2006)。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進祿 (2001)。國小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研究所,台中市。
    陳鎰明 (1995)。如何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大專體育,23,59-66。
    陳麗娟 (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曾玉玲 (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文俊(1999)。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安邦譯 (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志成 (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楊志顯(1997)。體育課實施方式與學生滿意度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2,153-164。
    楊志顯、吳惠櫻、陳瓊茶、翁樹平(1997)。體育課實施方式與學生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2,153-146。
    楊語芸譯 (1997)。社會心理學。台:五南。

    楊裕隆(1998)。大專體育臺大學生對體育的態度之探討。大專體育,36,112-117。
    楊聯琦(1992)。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6(1),1-6。
    趙居蓮譯 (1992/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廖政訓 (2000)。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學生體育態度調查研究。學校體育,55,33-39。
    劉立宇 (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輯,433-442
    劉照金、沈裕盛(2002)。學生體育態度的發展與邊緣化之探討。大專體育,63,88-96。
    賴曉蓉(1996)。國小學童健康體育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藍瑞霓 (1990)。空軍軍官學校與屏東師範學院對學校態度問卷調查之研究。測驗與輔導,6,88-98。
    謝淑芬 (1994) 。兩性文化差異與女性文化--以臺中市生活風格研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蕭世原 (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體量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闕月清(1999)。體適能課程活動設計。台灣省學校體育,9 (3),28-33。
    顧毓群(1987)。興趣選項分組教學的學生對體育目標之認同傾向。彰化教育學院學報,12,259-293。

    英文部份
    Aicinena, S. (1991).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 48(1), 28-32.
    Blair, S.N., Kohl, Paffenbarger, R.S., Clark, D.G., Cooper, K.H., & Gibbons, L.W.(1985).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inal Association, 262, pp. 2395- 2401.
    Corbin, C.B.(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Wm. C. Brown.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allahue, D.L.(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Ed.). Dubuque: Brown&Benchmark。
    Jewett, A. E. , Bain, L. L., & Ennis, C. D. (1997). The curriculumprocess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Kirchner, C., & Fishburne, G. J. (1995). Physical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Dubuque, IA: Wm. C. Brown.
    Kenyon, G. S. (1968). Six scales for assessing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39(3), 556-574.
    Lipsky, C. K. (1981). The modific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07287)
    Luke, M. D., & Sinclair, G. D.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2), 31-46.

    Oppenheim, A.N., (1992). Questionnaire design, interviewing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rkey, S. C., & Rutter, R. A. (1987). High school teaching: Teacher practices and beliefs in urban and suburban Public schools. Educational Policy, 1, 375-393.
    Pritchard, O. (1988).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 England: An investigation among parents, pupils and teacher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3), 154-156.
    Quinn, T.J., Sprague, W.D.Van Huss, H.W. (1990).Caloric expenditure, life status, and disease in former male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 22, 742-750
    Silverman, S., & Subramaniam, P.R.(1999). Student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 97-125.
    Smith, A. N.(1972). The important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1), 20-25.
    Sharkey, B. J.(1990).Physiology of Fitness(3rd Ed.).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oudan, S., & Everett, P. (1981).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expressed as needs by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earch Quarterly, 4(6), 15-17.
    Turvey, J., & Laws, C. (1988). Are girls losing out? The effects of mixed sex grouping on girls’ perform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19(6), 253-255.

    Zaichkowsky, L.B. (1975). Attitude Differences in two typ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Research Quarterly, 46(3), 364-37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