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紋雀 Wen-Chueh Hsu |
---|---|
論文名稱: |
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 orienteering club in northern Taiwan |
指導教授: |
葉國樑
Yeh, Gwo-Liang 曾治乾 Tseng, Chie-Chi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7 |
中文關鍵詞: | 定向運動 、理性行動論 、自我效能 、涉入程度 |
英文關鍵詞: | Orienteering,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Self-Efficacy, Involv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2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本研究目的主要運用Fishbein and Ajzen 於1967年理性行動理論架構,來預測及解釋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研究對象為北部某定向俱樂部的學員,以民國102年4月參與活動的學員為母群體進行隨機抽樣,有效樣本共192位,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之涉入程度大部分趨於正向約77.2%。
二、本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對涉入程度的解釋力為58%,加入自我效能變項後,顯著地增加從事定向運動涉入程度15.9%的變異量,總解釋力提昇為73.9%。
三、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達高度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達高度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之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自我效能等個子信念與涉入程度呈顯著相關。
五、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論結合自我效能更能適切預測涉入程度。
A procedure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 use of Fishbein and Ajzen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framework in 1967 to predict and explain a northern orientation club directional movement participants involvement.
Object of study for a northern orientation club students, to 102 years in April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population was a random sample of 192 valid samples. This study used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to Pearson correlation, ANOVA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is study's involvement in the orienteering the majority tends to approximately 77.2% positive.
2. This study engaged in orienteering 's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for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nvolvement was 58%, adding self-efficacy variabl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orienteering involvement 15.9% of the variance, the total explanatory power upgrade to 73.9%.
3. The orienteering of objects in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beliefs and outcome evaluation of the cross product of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subjective norms and normative beliefs, motivation to comply, and the cross product of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4. The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objects in the directional movement faith, evaluation, normative beliefs, motivation to comply, such as sub-belief and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nvolvement.
5. This support rational the intersection of action and theory combine self-efficiency, can predict, wade enter intensity while being appropriate.
一、中文部份
方怡堯(2002)。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溫泉遊客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中華民國定向越野協會 (2008)。定向運動介紹。檢索於2008年11月16
日,網址:http://www.orienteering.org.tw/page2/page_3.htm
自由時報 (2010)。定向越野賽 竹市親子揪團鬥智。檢索於2010年11
月8日,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8/today-north5.htm
江季蓁、劉影梅、何卓飛、洪嘉文、呂生源 (2009)。不同國家兒童及
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推薦量與政策比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
38(3)。
余宗龍 (2005)。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臺北。
李蘭 (1988)。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576,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季力康、許哲彰 (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國小教師健身運動行為
之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7,115-129。
93
吳明彥(2005)。如何繪製簡易校園定向運動地圖:以中正大學為例。
大專體育,76,85-89。
吳姿瑩(2006)。定向運動C級教練專業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臺南。
吳崇旗、巫昌陽 (2008)。定向運動課程對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影
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2),19 -31。
卓俊辰 (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華泰。
周文玲、張秀惠、謝茵如 (2012)。健身俱樂部顧客體驗價值對行為意
向之影響-兼論顧客涉入程度之干擾效果。長榮運動休閒學刊,
6,101-111。
林志遠 (2005)。定向運動之定向技能與運用分析。大專體育,80,
33-43。
林志遠、張君如 (2005)。校園定向運動教學之設計與實踐。中華體育,
19(2),64-74。
林志遠、張君如 (2008)。校園(公園)定向運動之賽程設計探析。大專體
育,97,1-7。
林恬、陳麗珍 (2006)。高校定向運動教學實踐研究。溫州大學學報,
19(4),60-64。
林青山 (1992 )。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94
林禹良 (2004)。定向運動發展概況。大專體育,70,95-98。
林家進 (2009)。淺談台灣定向運動的發展與展望。學校體育,19,69-72。
林慶源、林耀豐 (2009)。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探討。屏東教大
體育,12,217-231。
胡聖 (2005)。桃園縣中壢市國中生騎自行車戴安全帽行為意圖與相關
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
究所,臺北。
洪慧純 (2011)。高雄市國中生桌球課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
究。運動與健康研究,1(1),69-97。
姚代平 (2005)。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
效效之探討—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徐新勝 (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
所,嘉義。
孫任弘 (2008)。定向運動在台灣。大專體育,94 ,113-117。
高大維 (2008)。定向運動者參與動機與體驗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南。
高雄市政府 (2009)。定向運動簡介,檢索於2009年5月29日,網址:
95
http://cabu.kcg.gov.tw/ViewDefPage/viewDefPage.aspx?menuid=215[
2009, May 29]。
郭宏仁 (1997)。定向運動簡介。大專體育,29,11-14。
郭進財、黃文成、郭冀謙 (2010)。高雄地區體適能俱樂部會員的涉入
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1(6),11-28。
郭冀謙 (2009)。體適能俱樂部會員涉入程度、關係品質、滿意度與生
活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
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張志成、李保建、王士仁 (2007)。自我效能、知覺利益與知覺障礙對
運動行為階段改變模式之區別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
15-27。
陳云富、張健忠 (2006)。定向運動提高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實證研究。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9(1),103-106。
陳恆義 (2008)。校園定向運動項目價值研究。職業時空,4,159。
陳德馨、晏涵文 (2004)。大四學生持續使用保險套之影響。台灣性學
學刊,10(1),53-70。
陳慧玲、林安庭 (2011)。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
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25-50。
曾治乾、謝素珍、葉國樑、林建輝、黃禎貞 (2011)。台北市某國小高
96
年級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
教育雜誌,31,139-160。
曾佳珍 (1999)。以理性行動理論與自我效能探討某大學學生從事規律
運動之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臺北。
黃秀媚、李景美、陳政友、陳清煌 (2011)。國中生參與身體活動行為
意圖與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2,79~102。
黃俊發 (2008)。小學桌球訓練經驗對於自我效能、運動動機與運動行
為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11,1-11。
黃芬芬、楊雪華、江品翰、陳志忠、許澤鑫、彭詠盛、詹朝欽 (2011)。
大學生的運動行為意向研究。亞東學報。31,283~294。
黃璟蕙 (2005)。規律運動對老年人樂觀之影響:以自我效能和理性行
動理論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臺北。
楊哲維 (2006)。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
賴秀怡 (2006)。長青學苑老人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
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
趙麗雲 (2004)。世運城市--高雄加油。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會。
97
檢索於2004年6月16日,網址: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B-093-025.htm。
蔡英美、王俊明 (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
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蔡俊傑 (2011)。以自我效能理論探討青少年健身運動社會支持與滿意
度之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19,23-48。
蔡春霞、楊月敏、郭華英 (2005)。定向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影響研究。福建體育科技,24(2),54-55。
醒報新聞。紀政掛保證 親子定向越野賽玩處多。檢索於2010年10月18
日,網址: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
id=17393
謝秀芳、紀俊吉 (2008)。自我效能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
95,76-81。
謝偉雄 (2009)。不同背景因素之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在健身運動自
我呈現、社會體型焦慮之差異比較。雲科大體育,11,107-122。
簡淑婕 (2012)。高職學生參與定向越野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及身心
健康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
所,臺北。
98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Hall, Inc.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Celsi, Richard L. and Jerry C. Olson (1988). The Role of Involvement in
Attention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210.
Ferretti, Fred (2002). Americana Online: Orienteering.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Grolier, Inc. Retrieved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a.grolier.com/cgi-bin/build-page?artbaseid=0927240-00.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i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2),
122-149.
Houston, M. J. and M.L., Rothschild (1978). A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Consumer Involvement.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Graduate School
99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sion.
International Orienteering Federation (2008).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rienteering.org/i3/index.php?/iof2006/iof/about_us
Krugman, Herbert 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sting
Learning without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 349.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McNeill, C., Cory-Wright, J., & Renfrew, T. (1998). Teaching orienteering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iranda,S (2002). Oxford Intermediate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Publish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td, 827.
Renfrew, Tom (1997). Orienteering. H.K.:Human Kinetics.
Rothschild, M. L. (1984). Perspectives in involvement: current problem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6-217.
Schreyer, R. & Beaulieu, J. T. (1986). Attribute preferences for wildland
recreation setting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231-247.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0 0
Stone, R. N. (1984).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3, 355-365.
Vries,H., V.J., Devellis,B.M. , Kuhlman,P (1988). Self-efficacy: the third
factor besides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as a predictor of behavioral
intention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3,273-282.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