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志能
論文名稱: 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輔導學生策略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Guid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徐昊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輔導管教輔導策略
英文關鍵詞: guidance, discipline and educate, guidance tac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3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輔導相關辦法的看法、國中學生最常犯的重大違規行為有那些、造成國中學生重大違規行為的原因及國中教師輔導學生偏差行為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係採描述研究法,其具體作法為問卷調查。首先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確定研究主題後,界定問題的範圍與性質,蒐集各大學圖書館與研究有關的論著專書、研究報告、期刊雜誌等,並利用網際網路搜尋研究有關之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文獻的分析與探討,據以設計問卷,經由預試及專家效度修正後,編製成正式的問卷。
    針對台北縣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問題的輔導看法與應用,進行了解分析。本研究共施測22所學校,發出860份問卷;實際回收22所學校,回收有效問卷數計764份;資料透過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進行分析,研究發現:
    一、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第四條第七款規定,教師不因個人或少數人錯誤而懲罰全體學生,教師的看法是明顯同意。
    二、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第七條規定,教師應對學生實施生活、學習、生涯、心理與健康等各種輔導。教師的看法是明顯同意。
    三、教訓輔三合一實驗整合方案實施策略中,認為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具辨識學生行為問題的能力,並落實輔導的責任。教師的看法是明顯同意。
    四、教訓輔三合一實驗整合方案」實施策略中,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融入人性化輔導理念,強化教師的教學效能。教師的看法是明顯同意。
    五、探討國中學生最常犯的重大違規行為,依頻率高低區分,頻率較高者有抽菸、曠課、打架、蹺課。
    六、探討造成國中學生重大違規行為的主要原因有價值觀偏差,好逸惡勞、交友不慎,受不良朋友影響;次要原因有家庭不正常、學習興趣低落,學業低成就。
    七、瞭解國中教師對輔導學生偏差行為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所提出的十大輔導策略;包含三十五項方法,依第四章研究結果得到證明,國中教師都贊成每一項策略是可行、值得運用的。(一)提升教師專業輔導知能;(二)人本關懷的教學態度;(三)建立教師輔導網絡;(四)提升親師生良好互動的功能;(五)加強親職教育以有效輔導學生;(六)強化社區精神提昇守望相助功能;(七)促使大眾傳播媒體發揮正面教育功能;(八)結合北縣少年警察隊積極發揮輔導功能;(九)協助學生養成正當休閒娛樂;(十)落實學校之民主法治教育。
    最後,本論文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領導人員、國中教育人員、未來研究者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的教育輔導措施,供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參考。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iscussing how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respond to some consulting and guidance methods, what major deviant behaviors students would make are, why students would make such deviant behaviors, and finally what effective strategies teachers would choose to consult and guide those students.
    We use descriptive research approach;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re part of it. At first, we read as many related documents as possible, and then propose the research topic. The following steps are to define the domain and nature of the topic, to collect much more related specific books, essays, papers, and articles on the topic from every university library. Besides, we als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to search for possible materials, which can’t be obtained domestically. Then after digesting these large amounts of documents, we make general and whol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eeper insight discussion. We also ask some experts to preview the questionnaire and make some amendments to it. Therefore we present this questionnaire sample.
    The Survey of research was performed on 22 schools;860 questionnaires were posted. A total of 764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from 22 school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il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outcome shows:
    1.Regulations Governing and Discipline/Educating by Teacher Fourth clause and Seventh article to define:Teachers won’t punish all the students just because of their personal reasons or because few students makes mistakes. Most teachers agree with that.
    2.Regulations Governing and Discipline/Educating by Teacher Seventh clause to define:Teachers should consult with students about life, learning, career planning, psychology and health. Most teachers agree with that.
    3.Study, Student and Guidance Three In One Program implement the tactics: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students’ behavior problems and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consult with students. Most teachers agree with that.
    4.Study, Student and Guidance Three In One Program implement the Strategies: Teachers have to take advantages of the ideas of personal consulting and then enforce their teaching efficiency. Most teachers agree with that.
    5 The highly common behaviors mos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ould have are smoking, cutting classes, fighting with other students and missing classes.
    6.The reasons why students would violate regulations are because they don’t have correct sense of values, they are lazy, making bad friends and influenced by them, not have the normal families, low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oo low schooling accomplishment.
    7.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onsult with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s:
    This study points out ten consulting strategies, which contain 35 methods. In chapter four, there is sufficient evidence to prove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gree that each strategy is reasonable and valuable to apply to.
    1)Increa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out consulting;
    2)The attitudes of being humanitarian;
    3)Build the network of consulting among teachers;
    4)Promot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5)Move on the edu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more effectively;
    6)Combine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7)Push the mass media to develop positive educational skills;
    8)Cooperate with Taipei County Police Corps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9)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leisure activities;
    10)To carry out school’s democracy and law educa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research outcome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concrete educational guidance’s and measure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school administrative leaders,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ors, and these researchers who will study on related topics as referen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詮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本概念----------------------------------- 10 第二節 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的學生輔導新體制-------------------- 36 第三節 道德教育優先的教育措施-------------------------------------------- 47 第四節 國中教師輔導學生之策略------------------------------------------- 69 策略一 提昇教師輔導知能------------------------------------------------- 69 策略二 人本關懷的教學態度---------------------------------------------- 72 策略三 建立教師個人輔導網絡------------------------------------------- 77 策略四 組織班親會提升親師生良好互動的功能---------------------- 82 策略五 加強親職教育以有效輔導學生---------------------------------- 87 策略六 強化社區精神提升守望相助功能------------------------------- 94 策略七 促使大眾傳播媒體發揮正面教育功能------------------------- 100 策略八 結合北縣少年警察隊積極發揮輔導功能---------------------- 104 策略九 協助學生養成正當休閒娛樂------------------------------------- 106 策略十 落實學校之民主法治教育---------------------------------------- 1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1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1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2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 130 第五節 資料統計分析方式-------------------------------------------------- 1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7 第一節 樣本描述-------------------------------------------------------------- 138 第二節 國中教育人員對輔導相關辦法之分析-------------------------- 139 第三節 國中生常犯的違規行為及原因之分析-------------------------- 140 第四節 輔導學生偏差行為策略之分析----------------------------------- 14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6 參考文獻------------------------------------------------------------------------------- 183 附錄------------------------------------------------------------------------------------- 194 附錄一 國內相關法令規定與作法- 體罰學生是違法的行為-------------------------------------------- 194 附錄二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195 附錄三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 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方案----------------------------- 201 附錄四 學生申訴制度要點-------------------------------------------------- 207 附錄五 國民中學學生獎懲要點-------------------------------------------- 211 附錄六 專家諮詢會議與會人員之學經歷背景-------------------------- 216 附錄七 專家諮詢會議修正前之問卷-------------------------------------- 217 附錄八 專家諮詢會議修正後之問卷-台北縣 國中教師輔導學生策略之研究調查問卷-------------------- 221

    一、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1)。國中小學校園體罰狀況問卷調查。
    http://hef.yam.org.tw/research/panish1025-0.htm。
    中國教育學會(1987)。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各國體罰現制的比較(1999,3月28日)。台灣時報,4版。
    王文科(1986)。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玫琳(1998)。現代少年衝突面面觀。學生輔導雙月刊,57,66-73。
    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2,105-125。
    王淑女(1996)。電動玩具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犯罪學期刊,2,112-136。
    王淑女(1998)。都市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輔仁學誌,即將出版。
    王淑女(1999)。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當前犯罪防治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國際會議廳。
    王淑俐(2000)。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台北:師大書苑。
    王連生(1976)。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台北:大一。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刑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教育部。
    刑泰釗(1999)。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宋秋萍(1996)。學童攻擊行為的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29,13-15。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2)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彰化:品高。
    李錫津(2001)。教訓輔三合一的心念。教師天地,110,4-5。
    沈 六(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
    沈 六(1988)。我國中學德育現況及其改革方向。台灣師大學報33。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台灣商務。
    呂琇年、榮春妹(2000)。青少年的犯罪問題與輔導措施。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頁77-91)。台北:師大書院。
    何政隆(2000)。高職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的策略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進財(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學生輔導雙月刊,58,5-17。
    吳迅榮(2000)。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角色-新世紀教育發展願景與規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吳宗立(1999)。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復文。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
    吳英璋(1994)。從不同層面的輔導區分輔導專業化之概念。輔導季刊,30(1),3-6。
    吳武典(1980)。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1991)。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吳清山(1996a)。從教師法談教師管教權限。輔導通訊,45,13-16。
    吳清山(1996b)。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李錫津(1996)。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嫦娥(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省思。學生輔導雙月刊,
    39,44-49。
    吳裕益(1999)。漫談休閒生活。學生輔導雙月刊,60,90-93。
    吳雯雯(1995,8月20日)。教師不當體罰。中國時報,3版。
    宗亮東(1975)。諮商與輔導。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金車文教基金會(2001)。台灣都會區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縣:金車文教基金會。
    金樹人編釋(1989)。教室裡的春天。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青少年沉迷網咖(2001,9月12日)。聯合報,5版。
    林文瑛(1996)。迎接師生平權的新時代。輔導通訊,42,1-3。
    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玉体(1984)。教育改造與學校革新。台北:文景。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春元(2000,10月8日)。KTV口角兩漢被砍傷。中國時報,7版。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五南。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朝夫(1999)。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邱上真(1995)。認知派的學習理論。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邱騰緯(2000)。中輟學生問題及其解決。載於高強華(主編),快樂與希望(頁118-15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洪莉竹(2000)。從回歸教育本質的觀點探討教師在學校輔導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71,30-39。
    洪榮照(1995)。認知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胡清河(1999)。我見我思-由竹東青少年虐殺事件談起。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與期盼(頁200-21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姜金桂(1986)。休閒興趣專長檢定。台北縣立淡水國民中學校務創新實例,39。淡水:淡水國中。
    柯永河(1997)。教師的情緒管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1,40-51。
    范民謠(2002,11月14日)。體罰的省思。聯合報,4版。
    孫中央(1994,11月8日)。教師體罰需負賠償金。中國時報,3版。
    高年億(1999,7月12日)。教師體罰學生。中時晚報,3版。
    高強華(1987)。青少年的情緒調適與教育-關懷新新人類。台北:國立臺灣師大地方教育叢書,第三輯。
    高強華(1988)。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7)。明日的教師與明日的學校。教師新思維論文選集,
    17-32。台北:國立台灣師大。
    高強華(主編) (1999)。理解與期盼─青少年問題之輔導。台北: 國立台灣師大。
    高強華(主編) (2000a) 。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
    台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主編) (2000b) 。快樂與希望─創造新生世代。台北: 國立台灣師大。
    高強華(2000c)。學校自主革新的問題分析。學校重建與學校革新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大。
    梁瓏常(1996)。從教師的管教權談管教責任與管教品質。輔導通訊,45,24-25。
    秦秀蘭(2001)。有效能的經營法寶-以班親會共築台灣的希望工程。台北:師大書苑。
    許芳梅、林志達(1999)。青少年問題輔導之探討。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與期盼(頁24-4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郭文平(1999,6月25日)。教師長期體罰學生。中時晚報,3版。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和:精華。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五南。
    郭為藩(1983)。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郭為藩、高強華(1987)。教育學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郭為藩(1993)。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的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香君、呂如停(2001)。台北縣國中學生網咖行為之探討。台北:台北縣政府編印。
    陳姝婷、陳又慈(2001)。台北縣幫派入侵國民中校園之探討。台北:台北縣政府編印。
    陳英豪(1987)。青少年行為與輔導。台北:幼獅。
    陳英豪(1995)。全面提升教育品質,強化輔導功能。輔導通訊,
    42,1-3。
    陳麗欣(1997)。從校園暴行之迷失談校園危機處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4,27-36。
    教育部(1996)。暫時性疼痛的管教。教育資料文摘,48,58-61。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教育部87年8月21日台(87)訓導(三)自第87091640號函頒。
    教育部(2001)。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實驗歷程專輯。台北:教育部。
    教師不當體罰(2002,11月14日)。聯合報社論,2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1992)。高中職學生管教問題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雙月刊,51,26-39。
    黃立賢(1999)。中小學教師實施休閒教育實物篇-觀念與策略之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60。
    黃永斌 (2000)。少年兒童犯罪問題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黃朝華、吳秀麗(2000)。青少年的中輟問題與輔導策略。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頁58-91)。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台北:東華。
    黃昆輝、歐陽教等著(1978)。國民中學教育實施成效的檢討改進。台北:行政研究院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黃政傑(1991)。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理。
    黃振球(1992)。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娟(2000)。我對學校輔導工作的看法。諮商與輔導月刊,175。台北:天馬文化。
    黃國光(2000)。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松崗。
    黃德祥(200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馮觀富(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3)。國中學生管教專案研究報告。教育部,未出版。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玉玲(1999)。談休閒無聊感對青少年自我、統合發展的影響。學生輔導雙月刊,60。
    張新仁(1999)。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游森期(2001)。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
    學生輔導雙月刊,74。
    萬蠡芬(1999)。IQ.EQ.QQQ?。中等教育雙月刊,50(5),104-107。
    傅木龍(1997)。以專業管教盡掃體罰陰霾-讓我們平心靜氣看待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學生輔導雙月刊,52。
    傅木龍(1998)。讓學生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從學生申訴制度之建立談起。學生輔導雙月刊,59。
    傅木龍(1999)。讓我們攜手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雙月刊,60。
    傅木龍(2000)。教訓輔三合一與師生關係之促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6,10-16。
    傅木龍(2003)。從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展現教師的大愛與善行。台北: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校長研討會。
    彭桂梅(2002)。用輔導理念、精神與知能整合學校教育。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九十學年度國中組(北區)觀摩會。台北市立實踐國中。
    楊昌裕(2000)。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本觀念。學生輔導雙月刊,66。
    楊逸源(2003)。台北縣-教訓輔三合一學生輔導新體制實施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鄔佩麗(2003)。談訓導工作輔導化。台北縣九十二年度公私立中等學校新進訓導人員專業知能研習手冊,40-41。台北:台北縣政府。
    廖福村(1997)。警察防治校園暴行對策之研究。警專學報,2,59-71。
    蔡純姿(2000)。強化教師辨識力以落實教學歷程中之輔導責任。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蔡純姿(2002)。生活輔導的另類視野-從教訓輔三合一談起。學生輔導雙月刊,83,48-59。
    蔡培村(2001)。教訓輔三合一的理論基礎。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蔡德輝(1996)。犯罪學一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台北:五南。
    蔡德輝(1997)。暴力犯之心理特性及防治對策。政策月刊,29,18-19。
    蔡德輝、楊士隆(2002)。幫派入侵校園問題與防治對策。載於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頁293-306)。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士隆(主編)(2002)。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
    劉緬懷(1990)。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劉春榮(1997)。教師專業自主與學校教育革新。學校教育革新專輯,97-116,台北:國立台灣師大。
    劉焜輝(1996)。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
    歐陽教(1974)。教育哲學討論。台北:文景。
    歐陽教(1985)。教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陽教(1986)。教學的觀念分析。有效教學研究,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台灣書店。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國立台灣教育資料館委辦,
    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管教學生問題」系列研討會專題報告資料。
    歐陽教等(1999)。教育哲學。高雄:麗文。
    鄭崇趁(1997)。兩性平等教育實施策略。學生輔導雙月刊,53,14-15。
    鄭崇趁(2000a)。訓輔整合的前提與做法。學生輔導雙月刊,71,4-7。
    鄭崇趁(2000b)。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雙月刊,66,14-25。
    鄭崇趁(2002)。從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主要精神談中小學學生事務處的組織與任務。台北縣九十一學年教訓輔三合一工作研討會。台北:台北縣政府。
    鄭美芳(1998)。人際衝突的發展過程與管理。學生輔導雙月刊,
    57,74-83。
    鄭玉疊、郭慶發(1998)。班級經營-作個稱職的教師。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麗玉(2002)。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謝文全(1991)。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明昆(1994)。道德教學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暫時性疼痛管教所揭露教育問題(1996,6月10日)。聯合報,4版。
    鍾任琴(1997)。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權。教師之友,38(3),1-6。
    鍾思嘉(1998)。親職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學生輔導雙月刊,59。
    韓幼賢(1996)。變態心理學與現代生活。台北:中央圖書公司。
    羅福珍(1991)。有效的個案輔導工作。諮商與輔導,69,47。
    蘇月娥、張秀惠(1999)。青少年偷竊心理之研究與預防。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與期盼(頁158-17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二、英文部分:
    Berryman, D.L.(1997).Leisure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發表於八十六年度南區大專院校休閒輔導研習會,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Borich,G.D.(1996).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3nd ed.).Englewood Cliffs, NJ:Merrill/prenntice hall.
    Connors, Eugene T.(1979). Student discipline and the law.
    Fastback 121. ERIC document, ED172384.
    Driver, B.L., Tinsley, H.E.A., & Manfredo, M.J.(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Results from two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breadth of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Driver, B.L.,et al.( ed.)(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Hill,G.E.(1974).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guidance .
    Englewood Ciffs, NJ:Prentice-Hall.
    Jones,A.J.(1970). Principles of guidance .(6th ed.). Revised and updated by B.Stefflre and N,Stewart. New York: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Kelly, J.R.,&Godbey,G.(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Keys,S.G., Benmak,F.,&Lockhart, E. J.(1998). Transforming school counseling to serve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at-risk youth.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6),pp.381-387.
    Peters,R.S.(1978).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George allen &unwin.
    Rice, F. P.(1993). The adolescent: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5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Inc.
    Shertzer,B.,&Stone,S.C.(1981). Fundamentals of guidance(4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Widmer, M.K., Ellis, G.D.,&Turnnell, E.P.(1996). Measurement of ethical behavior in leisure among high-and low-risk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1, 122, 397408.
    Witt, P.A.,&Bishop,D.W.,(1979).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 pp.64-7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