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范鈺平 |
---|---|
論文名稱: |
王鳳儀身心治療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0 |
中文關鍵詞: | 王鳳儀 、陰陽五行 、性理療病 、身心治療 、意義治療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8 下載:1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鳳儀身心治療思想研究 摘要
本論文試圖以王鳳儀的「性理療病」為中心,開啟對王鳳儀身心治療思想不同面向的理解。首先,以歷史、經濟、社會、家庭四層面探討王鳳儀家世背景及其所處的時代環境。進一步探究王鳳儀生命歷程,與其罹病悟道的緣起,並簡介王鳳儀女子義學的淑世事業。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深入思考「疾病」的意義,進一步探索王鳳儀的病因觀與療病法。
王鳳儀所發明的「性理療病」,即施治者直接感知病人疾病的源頭,透過言語的運用,直指病人的心結與性格中的缺失,只要病人真心相信,願意悔過,打開心結,往往能不藥而癒。以信息醫學的角度來看,負面信息使人產生身心上的疾病。「治療」即是將疾病的信息波反轉,即王鳳儀所說「找好處,認不是」的「撥陰反陽」。。王鳳儀性理療病中那「翻良心」而讓心性撥陰反陽的過程,即是運用心智所產生正面、溫暖、光明的信息波,使得生命信息場改變,並改善身體健康。。
本文透過對王鳳儀「三界」、「五行」、「四大界」學說的深入探析與詮釋,以進一步了解王鳳儀思想所蘊含之治療意義。闡析如何透過「找好處、認不是」此生命自我療癒之鑰,「撥陰反陽」以啟健康之門。如何以「真五行、五行圓轉」此療癒之方,化性治性以療癒吾人生命的缺陷,使人生邁向圓滿之道;如何經由「四大界分清」、「四大界定位」此生命自我定位與自我主宰,以達生命自我超越之道。
筆者認為,王鳳儀經由其歸復自身的生命實踐,開顯了一條落實於生活世界的,生命自我療癒與超越之道。此「道」的實踐之路不在遠處,而在倫常日用中。其所謂三界、五行、四大界思想,實隱含著對吾人生命的終極關懷。此外,筆者透過弗蘭克「意義治療法」與「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的探討,指出「意義治療」與王鳳儀身心治療思想會通的可能。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一)經部
《周易注疏》,(魏)王弼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毛詩注疏》,(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毛詩鄭箋》,(漢)鄭玄注,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再版
《尚書注疏》,(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尚書注疏》,(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論語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孟子正義》,(清)焦循,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2004年重印)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增訂二版
(二)史部
《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臺北:七略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臺北市:鼎文書局,1999年,第11版。
《國語》二十一卷,(三國吳)韋昭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8年12月臺一版
《國語》二十一卷,(三國吳)韋昭注,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漢書》,(漢)班固,臺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再版
(三)子部
《管子》,(周)管仲,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老子道德經》,(周)李耳撰, (魏) 王弼注,(清) 紀昀校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影印 清武英殿聚珍版
《老子》,(周)李耳撰, (魏) 王弼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
《莊子》,(周)莊周撰,(晉)郭象注,陸費逵總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重校訂台一版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諸子集成》本,香港:中華書局,1978.8港1版
《荀子》,(周)荀況撰,(唐)楊倞注,陸費逵總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重校訂台一版
《荀子集解》(周)荀況撰,(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初版第七次印刷
《韓非子》,(周)韓非撰,廣文編譯所編撰:臺北:廣文編譯所,1965年初版
《韓非子》,(周)韓非撰,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等撰,《諸子集成》本,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冊6
《淮南子》,(漢)高誘注,《諸子集成》本,台灣:中華書局,1966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6月臺三版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二刷
《象山全集》,(宋)陸九淵,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2月臺四版
《張載集》(宋)張載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9初版
《張子正蒙注》,(宋) 張載撰,(清)王夫之校注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初版
《五行大義》,(隋)蕭吉,嚴繹審訂,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春秋繁露義證》(清)蘇輿撰,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二刷
《白虎通義》,(漢)班固,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初版
二、專書 (以下按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王鳳儀相關書目
王國華
1999,《儀聖王鳳儀先生篤行錄》,台北:萬國道德總會
2003,《儀聖王鳳儀誠明錄》,台北:萬國道德總會
朱允恭
2004,《王鳳儀年譜與語錄》,台北:萬國道德總會
朱允恭原著,張海城編註
2004,《王善人語錄》,台北:鑑榮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高其位編述
2001,《儀聖之道十二筆記》,台北:萬國道德總會
鄭子東編
2005,《王鳳儀十二字薪傳》,台北:萬國道德總會
鄭子東講述 鄭宜時編著
2005,《王鳳儀言行錄》,台北:萬國道德總會
鄭宜時編輯
2005,《王鳳儀嘉言錄》,台北:萬國道德總會
(二)近人論著
川田洋一
2002,《佛法與醫學》,許洋主譯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方立天
2004,《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邦雄
1995,《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忠林注譯
2001,《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王開府
1988,《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王文科等編著
2001,《教育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弗蘭克
2001,《活出意義來》,趙可式、沈錦惠譯,台北:光啟出版社
印順
1991,《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印會河、張伯納編
1990,《中醫基礎理論》,台北:知音出版社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
1952,《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學庸》,台北:啟明書局
何權峰
1998,《身心靈整體健康》,台北:宏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汝鈞
2006,《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怡
1981,《中國哲學的生命與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宋光宇
1983,《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元祐
1992,《中國民間信仰》,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編,台北:幼獅文化
1995,《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李生龍注譯、李振興校閱
1996,《新譯墨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周學勝主編
2006,《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台南:大孚書局
季紹良等主編
2004,《中醫基礎理論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林安梧
1987,《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存有、意義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5,《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5,《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明文書局
1996,《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200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
2003,《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縣新店:讀冊文化事業
2006,《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6,《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北:學生書局
南懷瑾
1998,《大學微言》,台北:老古文化
胡劍北等編著
1990,《中醫時間醫學》,安徽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范欣編著
1996,《六字真言》,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苗啟明、溫益群
1993,《原始社會的精神歷史架構》,雲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唐君毅
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唐雲
2005,《走近中醫》,台北:積木文化
徐復觀
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8,《心與腦》,台北:心理出版社
祝瑞開
1989,《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建中
1980,《中醫診斷學》,台北:正中書局
張立文主編
1994,《天》,台北:漢興書局,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出版社
1994,《氣》,台北:漢興書局,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出版社
1996,《心》,台北:七略出版社,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出版社
1996,《性》,台北:七略出版社,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出版社
張光直
1988,《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0,《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張其成
2002,《易學與中醫-東方生命花園》,台北:志遠書局
張松輝注譯
2005,《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袁保新
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
深野一幸
1998,《波動能量的健康革命》,林瑞玉 譯,台北:世茂出版社
崔玖
1992,《信息、人體與醫學-能量醫學簡介》,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編印
陳家旭主編
2006,《中醫診斷學圖表解》,台南:大孚書局
陳國鎮
2004,《又是人間走一回》,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2007,《生命信息說》,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陳喬楚
1996,《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
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2,《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滿銘
2002,《學庸義理別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傅武光、賴炎元注譯
2006,《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
傅偉勳
198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勞思光
1988,《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曾召南注譯、劉正浩校閱
1997,《新譯養性延命錄》,台北:三民書局
曾錦坤
2002,《心靈與身體-傳統心身關係探論》,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
焦樹德
2006,《焦樹德中醫內科》,台北:相映文化
黃宗智
1994,《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牛津大學出版社
愛因斯坦
2001,《愛因斯坦的智慧》,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
楊力
1990,《中國運氣學》,安徽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楊維傑
1984,《黃帝內經素問譯解》,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1994,《中醫學概論》,台北:志遠書局
2006,《黃帝內經靈樞譯解》,台北:志遠書局
雷久南
2000,《身心靈整體健康》,台北:慧炬出版社
維克多.佛蘭克原著,游恆山譯
1992,《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遠流
維克多.法蘭克原著,鄭納無譯
2004,《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
蓋建民
1999,《道教醫學導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
劉力紅
2005,《思考中醫》,台北:積木文化
劉翔平
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出版
潘朝陽
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蔡尚思
1991,《中國思想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璧名
1997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鄭志明
2001,《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台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2001,《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2004,《宗教的醫療觀與生命教育》,台北:宗教用品有限公司
2004,《宗教與民俗醫療》,台北:大元書局
2006,《宗教的生命關懷》,台北:大元書局
2005,《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
2006,《臺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台北:大元書局
2006,《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台北:大元書局
戴比‧沙皮爾(Debbie Shapiro),
2001,《身體密碼》(The Bodymind Workbook),台北:采竹文化
薛公忱主編
1993,《中醫文化溯源》,南京:南京出版社
謝冰瑩等編譯
1991,《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鄺芷人
1992,《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
羅光
1995,《儒家生命哲學》,台北:學生書局
釋依昱
2000,《談心說識》,台北:佛光出版社
露意絲.賀(Louise L.Hay)
2004,《創造生命的奇蹟》,黃春華譯,台北:天鏡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三、論文期刊 (以下按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甲)期刊論文
王開府
1998,〈思想研究法綜論〉,《師大國文學報》27期,台北:台灣師大國文學系,頁147-187
余德慧
2001,〈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5期,頁271-303
2004,〈倫理療癒作為建構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起點〉,《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2期,頁253(本文由余德慧、李維倫,林耀盛、余安邦、陳淑惠、許敏桃、謝碧玲、石世明等著)
吳汝鈞
1996,〈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雜誌》季刊, 第十七期,頁174
呂漁亭
1998,〈論人之十大錯誤認知〉《哲學與文化》二十五卷第六期,頁498-515
宋光宇
2001,〈科學與宗教-關於人類學宗教研究古典理論的檢討和展望〉,《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4期,頁29
宋光宇、陳國鎮、蘇莉華
2000,〈從道原經看先秦道家思想對信息的瞭解〉,《佛學與科學》, 頁37-45
村中祐生
2006,〈懺悔與治癒〉,《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華梵佛學研究所,頁186-192
李芬蓮
2001,〈五行理論的現代醫學觀〉,《中醫藥研究論叢》期刊,2001年.3月
林安梧
1997,《揭諦》發刊詞-「道」與「言」 嘉義:《揭諦學刊》第一期,頁1-14
2002,〈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裡乾坤》為例〉,《鵝湖》年10月,頁7
施欣欣
1999,〈中醫學對人的詮釋〉,《護理雜誌》第四十六卷第三期,頁5-10
陳國鎮,
1994,〈一即一切〉,《第五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1999,〈穴道電檢法與健康〉,《長庚護理》,1999年9月, 頁62-68
1999,〈穴道電檢法探測到的生命相〉,《身心靈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月11日
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中華民國預防醫學學會
2000,〈論法塵和信息波的存在認知〉,《佛學與科學》,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頁31-36
2000,〈論針灸效應的信息觀〉,《中國針灸醫學會雜誌》,2000年11月, 頁35-40
2005,〈以全相原理解釋制約反應〉,《佛學與科學》,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頁16-21
傅世怡
2002,〈《尚書》中的善有善報觀-《尚書》中的善惡報應(上)〉,《高雄師大學報》第十三期,頁83-102
湯用彤
1935,〈讀《太平經》書所見〉,《國學季刊》五卷一期
劉君燦
2000,〈陰陽五行與四元素說(原子論)的同異〉,《中研院科學史通訊》第二十期, 頁11-12
劉滌凡
2000,〈中國「報」的倫理性和社會性意涵── 一個道德社會學角度的考察〉,《高雄餐旅學報》第三期,頁119-127
潘英梅、陳永芳,
1993,〈五行與中國人的心理療法:以萬國道德會的性理療法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期,台北:台大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鄭志明
2002〈從唐君毅的「病裏乾坤」談儒學醫療〉,《鵝湖》,2002年10月,頁17-28
2006,〈民間信仰的宗教本質〉,《文明探索叢刊》第47期,頁1-26
蕭登福
1999,〈先秦子書所見之陰陽五行說〉,《宗教哲學》,第五卷第四期,頁15-37
(乙)學位論文
王慧茹
2005,《孟子談辯語言的哲學省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金銑
2002,《慈悲水懺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玲
2002,《試探《管子》「精氣」說中的信息科學》,國立中山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段致成
1999,《太平經思想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夏明玉
2001,《民國新興宗教結社-萬國道德會之思維與變遷(1921-1949)》,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瑋儀
2003,《莊子「治療學」義蘊之分析與展開》,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陳永芳
1991,《萬國道德會的五行觀-一個本土心理學的質性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芳
1999,《智者止觀醫療體系的哲學省察》,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家榮
2002,《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莉華
2001,《從王鳳儀的女學看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從生命自我療癒的觀點出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丙)會議論文
宋光宇
1999,〈王鳳儀的性理講病〉(養生、醫療及宗教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1999年1月9日)
(丁)未刊稿
陳國鎮
2005,《超越身心的極限》未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