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國平 Liou Guo-Ping |
---|---|
論文名稱: |
《漢書》歷史哲學 |
指導教授: |
李威熊
Lee, Wei-Hsiu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4 |
中文關鍵詞: | 漢書 、班固 、班彪 、史記 、司馬遷 、歷史哲學 |
英文關鍵詞: | The Han Shu, Ban Gu, Ban Biaw, The Shr Ji, Sz-ma Chien, Philosophy of Histo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3 下載:1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書》歷史哲學
提 要
史著之思想意識,哲學思考,或隱或顯,或多或寡,但就歷史哲學言,終不可離「系統」二字。本論文之宗旨即在探討並重構《漢書》或班固之歷史哲學,而在《漢書》之基礎上,系統化論述其歷史思考。文分八章,都三十餘萬言。
首章緒論,先層遞的說明歷史哲學、歷史與歷史哲學、《漢書》歷史哲學三者之關聯意義,次及研究動機、態度、範圍與方法。
二章辨明漢書作者,以檢驗《漢書》歷史哲學,是否可視為班固一家之歷史哲學,間對前人之可能誤說作一辨析。
三章則先從前人之補續《太史公》、父祖之影響、宦途之挫折、帝王對歷史之重視與時代之需求,說明班固撰述《漢書》之史學背景;次從光武明章三朝之政治氛圍、儒學時代之來臨、士人政府之延續,以及讖緯之盛行等重要面向,析論時代之文化情境;再從史著之結構體例、內容範疇及撰述情感與心理三方面,闡述《漢書》撰寫之限制與發展。
四章主要探求《漢書》之基本理念與撰者立場。分別從歷史之權勢人物、治國理念及典制考察撰者之中心思想;從「時代價值」析論班固之處世原則;從「價值判斷」探討其客觀的歷史意識,最後從歷史判斷,說明其撰述立場。
五章陳明《漢書》史料之來源、考證、選擇標準、解釋方法,並及《漢書》之歷史假設以及對歷史偶然之看法。
六章討論《漢書》之天人觀與通變觀。一則研究《漢書》天人思想之根源、理論依據、內函及其對天人思想之外在批判。二則分析其究觀歷史變遷之目的、方法、內函與其應「變」之道。
七章專論《漢書》經世思想。先從漢家政權之正當化、君權之起源、王道思想、封建制度與官僚體系等方面,對其政治思想作一系統性的論述,次從法理意識、刑法理念、犯罪原理及終極觀點四方面對其刑法思想做一哲學性之考察;最後對土地、糧食、貨幣、農商矛頓諸問題及其解決之道作一分析。
八章就廣義歷史哲學之視野,從《漢書》對文人地位之看法、對文章功用之主張、對美文條件之要求以及《漢書》之歷史想像與《漢書》之美等五方面說明其藝文思想。
九章結論,除將前述分章之研究作一綜合外,並對《漢書》在中國古代歷史哲學史上之意義作一定位。
研究《漢書》之相關參考資料
壹、《漢書》及其相關研究論著
漢‧班固等著,清‧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班蘭臺集》,上海‧掃葉書房,1917
漢‧班固著,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漢‧班固著,《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五》,臺北‧鼎文書局,1986
宋‧倪思著,《班馬異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1983
宋‧錢時著,《兩漢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1983
宋‧林越輯,明‧凌迪知增輯,《兩漢雋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1983
宋‧婁機撰、李曾伯補遺,《班馬字類》,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
宋‧倪思撰、劉辰翁評,《班馬異同評》,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本),1996
宋‧吳仁杰訂補,《兩漢刊誤補遺》,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知不足齋叢書本),1996
明‧凌稚隆訂補,《史漢異同補評》,明萬曆年間吳興凌氏刊本,1573-1619
明‧凌稚隆輯校,《漢書評林》,明萬曆年間吳興凌氏刊本,1573-1619
明‧穆文熙輯,《四史鴻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1983
明‧成孺(蓉鏡)著,《史漢駢枝》,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91明‧許相卿著,《史漢方駕》,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本),1996
明‧唐順之著,《兩漢疑解》,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本),1996
明‧童養正著,《史漢文統》,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本),1997
清‧章詒燕著,《史漢諍言》,光緒壬辰年五月七日鈔成,1892
清‧沈欽韓著,《漢書疏證》,光緒二十六年浙江官書局刊本,1900
清‧李慈銘著,《漢書札記》,北平‧北海圖書館,1929
清‧周壽昌著,《漢書注校補》,臺北‧鼎文書局,1977
清‧梁玉繩等,《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錢大昭著,《漢書辨疑》(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沈家本著,《漢書瑣言》,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清‧杭世駿著,《漢書蒙拾》,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鄭鶴聲著,《史漢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施之勉著,《漢書補注辨正》,香港‧新亞研究所,1961
潘樁重訂著,《史漢初學辨體》,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楊樹達著,《漢書管窺》,臺北‧世界書局,1974
季洛生著,《史漢文辭異同斠釋》,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
劉咸炘著,《四史知意》,臺北‧鼎文書局,1976
李師威熊著,《漢書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周壽昌、陳直著《周陳二氏漢書補證合刊》,臺北‧鼎文書局,1977
陳直著,《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鄭鶴聲著,《漢班孟堅先生固年譜》,台北‧臺彎商務印書館,1980
吳恂著,《漢書注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徐朔方著,《史漢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李景星著,《四史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6
王明通著,《漢書導論》,臺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87
王錦貴著,《漢書和後漢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吳福助著,《史漢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吳福助著,《漢書採錄西漢文章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安作璋著,《班固與漢書》,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
李德銘著,《漢書札記》,長沙‧岳鹿書社,1994影印本
陳其泰著,《再建豐碑:班固和漢書》,北京‧三聯書店,1994
朴宰雨著,《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北京‧國學出版社,1994
史學海著,《漢書校證》,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王峻著,《漢書正誤》,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倉修良,《漢書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安作璋,《班固評傳》,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佐村八郎,《漢書解題事典全》,東京‧東京出版社,1997
盧敦基,《風起雲揚:漢書隨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貳、語涉《漢書》之筆記或文集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困學紀聞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66
宋‧洪邁著,《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金‧王若虛著,《滹南遺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
明‧焦竑著,《焦氏筆乘》,臺北‧廣文書局,1970
清‧陳漢章著《綴學堂初稿》,光緒間刊本,1875-1908
清‧王肇昭、徐鴻筠、朱錦綬合著,《讀漢書日記》,學古堂日記,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1896
清‧錢謙益著《牧齋初學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1929
清‧汪之昌著,《青學齋集》,家刊本,1931
清‧邵晉涵著,《南江文鈔》,海虞‧瞿式,鐵琴銅劍重修印本(晉石ㄏ叢書),1934
清‧盧文弨著,《抱經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935清‧曾國藩著,《曾文正公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58
清‧趙翼著,《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
清‧梁章鉅著,《退菴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60
清‧李慈銘著,《越縵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61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62
清‧凌揚藻著,《蠡勺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簡編),1965
清‧洪頤 著,《讀書叢錄》,臺北‧廣文書局,1966
清‧汪琬著,《堯峰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1967
清‧姚範著,《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
清‧曾國藩著,《求闕齋讀書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
清‧章學誠著,《章實齋札記四種》,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姚鼐著,《惜抱軒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沈濤著,《銅熨斗齋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清‧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臺北‧鼎文書局,1979
清‧朱鶴齡著,《愚庵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1983清‧何焯著,《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學術筆記叢刊),1987
清‧戴名世著,《南山集》,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1988
清‧方苞著,《方望溪先生文集》,上海‧上海書店(四部叢刊初編),1989
清‧牛運震著,《讀史糾謬》,山東‧齊魯書社,1989
清‧李漁著,《閑情偶寄》,臺北‧長安出版社,1990
清‧沈登瀛著,《深柳堂文集》,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1994
清‧趙紹祖著,《讀書偶記、消暑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梁啟操著,《飲冰室全集》,上海‧中華書局,1930
王國維著,《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
羅振玉著,《羅雪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70
劉師培著,《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書局,1975
錢鍾書著,《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9
參、歷史哲學及其相關研究論著
史賓格勒著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臺北‧桂冠出版社,1978
巴柏著李豐斌譯,《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羅光著,《中外歷史哲學之比較》,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羅光著,《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柯靈烏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杜玉亭著,《探索歷史法則的足跡》,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朵木伊森著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威爾杜蘭夫婦著鄭緯民譯,《歷史的教訓》,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1987
湯恩比著曹未風等譯,《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張文傑等編譯,《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論文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牟宗三著,《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8
華雪著,王任光譯,《歷史哲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歷史哲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89
金觀濤劉青峰合著,《興盛與危機》,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
黃俊傑等著,《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周梁楷著,《近代歐州史家及史學思想》,臺北‧唐山出版社,1990
卡西爾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1990
王章陵著,《論馬克斯的歷史哲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
卡爾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
吳光明著,《歷史與思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黃進興著,《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2
Jocob Burckhardt著,施忠連譯,《歷史的反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韓震著,《西方歷史哲學導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
李秋零著,《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肆、史籍與史學相關論著
周‧孔丘等編,唐‧孔穎達等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周‧左丘明著,三國吳‧韋昭注,《國語》,臺北‧宏業書局,1980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
清‧劉寶楠著,《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漢‧司馬遷等著,《新校標點廿五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
漢‧劉向著、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
漢‧荀悅著,《漢紀》,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
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南朝宋‧范曄著,《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
唐‧魏徵等著,《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
宋‧鄭樵著,《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59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著,《資治通鑑》,臺北‧啟明書局,1960
宋‧徐天麟著,《西漢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0
宋‧胡寅著,《致堂讀史管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宛委別藏),1981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臺北‧世界書局,1962
清‧張燴著,《讀史舉正八卷》,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七二),1965
清‧全祖望著,《經史問答十卷》,臺北‧廣文書局,1971
清‧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台北‧鼎文書局,1979
清‧錢大昕著,《廿二史考異一百卷》,臺北‧鼎文書局,1979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
清‧王夫之著,《讀通鑑論》(與《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85
清‧趙翼著,《廿二史劄記及補編》,臺北‧鼎文書局,1992
清‧阮元輯,《致史堂讀史管見》,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1994清‧沈家本著,《讀史瑣言》,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李源澄著,《秦漢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施之勉著,《漢史辨疑》,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
安作璋著,《漢史初探》,上海‧學習出版社,1955
施之勉著,《秦漢史》,香港‧太平書局,1962
姜亮夫著,《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鄒紀萬著,《秦漢史》,臺北‧長橋出版社,1979
張維華著,《漢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0
韓復智著,《漢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四川師大歷史系編,《秦漢史論叢》,成都‧巴蜀書社,1981
傅樂成著,《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廖吉郎著,《兩漢史籍研究》,臺北‧廣東出版社,1981
蔣祖怡著,《史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81
錢穆著,《史學導言》,臺北‧中央日報社,1981
蔣祖怡著,《史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81
高敏著,《秦漢史論集》,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翦伯贊著,《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楊聯陞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柳詒徵著,《中國文化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梁啟操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
甲凱著,《史學通論》,臺北‧學生書局,1985
勞榦著,《秦漢史》,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
金靜庵著,《中國史學史》,臺北‧鼎文書局,1986
李宗侗著,《中國史學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李宗侗著,《史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86
邢義田著,《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姚秀彥著,《秦漢史》,臺北‧三民書局,1987
錢穆著,《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逯耀東著,《史學危機的呼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楊豫譯,《當代史學之要趨勢》,上海‧澤文出版
社,1987
錢穆著,《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1988
汪榮祖著,《史傳通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蔡石山著,《西洋史學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
杜維運著,《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許倬雲著,《中國古代文化之特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杜維運著,《中西古代史學之比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陳茂同著,《歷代職官延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8
林劍鳴著,《秦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9
簡俊聰著,《歷史學的本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
【蘇】巴爾格著,《歷史學的範疇與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翦伯贊著,《史料與史學》,上海‧上海書店,1989
甘特、施奈德合著,涂永清譯,《史學導論》,臺北‧水年出版社,1990
雷家冀著,《中古史學觀念史》,學生書局,1990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三民書局總經銷,1991
嚴耕望著,《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汪籛著,《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錢穆著,《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趙克堯著,《漢唐史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杜維運著,《中國史學史》,三民書局,1993
楊豫著,《西方史學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張廣智、張廣勇著,《史學:文化中的文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張廣智著,《西方史學散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
何兆武著,《歷史與歷史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饒宗頤著,《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許冠三著,《大(活)史學問答》,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白壽彝著,《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伍、子部、集部及其相關研究論著
周‧荀況著,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91
漢‧王充著,《論衡》,臺北‧世界書局,1962
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83
侯外盧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周紹賢著,《兩漢哲學》,臺北‧文景出版社,1972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
田中麻紗巳著,《兩漢思想研究》,東京都‧研文出版社,1986
牟宗三著,《歷史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8
于首奎著,《兩漢哲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89
袁濟喜著,《兩漢精神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盛寧著,《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出版社,1996
王岳川著,《文化話語與意義蹤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陳麗桂老師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
王岳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
社合作出版,1998
馬永慶等著,《誰主宰世界‧兩漢哲學》,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著,張志斌譯《後現代理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周‧屈原等著,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漢‧揚雄著,張震校注,《揚雄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梁‧蕭統著,李善著,《昭明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林尹編,《兩漢三國文章》,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8
龍得志著,《兩漢文學研究》,?‧?,1972(中央研究院藏)
朱榮智著,《兩漢文學理論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方孝岳、瞿兌之著,《中國散駢文概論》,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增訂本),香港‧三聯書店,1982
李師威熊等編《中國文學講話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5
高步瀛選注,陳新點校,《兩漢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
康金聲著,《漢賦縱橫》,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趙明等主編,《兩漢大文學史》,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
Terry Eagleton 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陸、其他學術專書
陶希聖著,《兩漢經濟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劉師培著,《兩漢學術發微論》,臺北‧國民出版社,1959
楊樹藩著,《兩漢地方制度》,臺北‧政治大學,1963
狩野直喜著,《兩漢學述考》,東京都‧筑麻,1964
王雲五著,《兩漢三國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韓復智著,《兩漢的經濟思想》,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
李偉泰著,《兩漢尚書學及對當時政治之影響》,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76
郭垣著,《國史上的理財家》,臺北‧中央文物共應社,1978
施昌東著,《漢代美學思想述評》,北京‧中華書局,1981
鄒紀萬著,《兩漢土地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1
韓忠謨著,《刑法原理》,自印本,臺大法學院事務處經銷,1982
Robert L. Heilbroner著,蔡伸章譯,《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臺北‧志文出版社,1983
楊樹藩著,《兩漢中央制度與法儒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錢穆著,《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A.NWhitehead著,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臺北‧黎明文化事
業公司,1987
李澤厚、劉綱紀著,《兩漢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
劉綱紀、李澤厚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蔡墩銘著,《犯罪心理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
Filiper Bagby 著,夏克等譯,《文化:歷史的投影》,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
Roger cotterrell著,潘大松、劉海善等譯,《法律會學導論》,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周叔厚著,《證據法論》,臺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89
Durkheim(涂爾幹)著,黃丘隆譯,《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章權才著,《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0
呂理政著,《天、人、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
林山田、林東茂著,《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
Harold Lasswell 著,和敏譯,《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1
哈伯馬斯著,尼克森‧史達克英譯,杜奉賢、陳龍森中譯,姜新立校訂,《論社會科學的邏輯》,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Martin P. Golding 著,廖天美、結構編輯群編,《法律哲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林金源著、林俊碩編著,《貨幣銀行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
孔慶明著,《秦漢法律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吳庚著,《韋伯(Max Weber)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3
Elvin Hatch著,于嘉雲譯,《文化與道德:人類學中價值觀的相對性》,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
湯志鈞著,《兩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錢杭著,《兩漢經學與政治》,?‧?,1994(傅斯年圖書館藏)
Philip K.Y.Young、John J.McAuley著,林德益譯,《經濟學》,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曾資生著,《兩漢文官制度》,上海‧上海書局,1996
李時珍編著,《經濟學原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錢永祥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柒、學位及期刊論文
于大成等著《漢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1976
李志文著,《班固之經學》,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王韶生教授指導,1970
夏長樸著,《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74
李志文著,《司馬遷班固對先秦諸子之評價》,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
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蘇瑩輝教授指導,1986
陳熾明著,《班彪班固思想研究》,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李志文教授指導,1991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9
鄭君琪著,《班固的教育思想》,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志文教授指導,1996
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洛楊工作隊,〈漢洛陽城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年4期
馬先醒,〈諸好事者與漢書譔者〉,《華崗學報》8期1974‧7
吳福助,〈史漢文學比較〉,《東海中文學報》,1期,1979‧11
尹章義,〈班固之生卒年〉,《食貨月刊》9卷12期,1980‧3
董金裕老師,〈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與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析較〉,《孔孟月刊》19卷1期1980‧9
陳靜,〈漢書論贊研究〉,《中華學苑》24卷25期1980‧9
劉修明,〈論時代價格—歷史研究中的一個問題〉,《史學史研究》,1981年4期
雷家驥,〈漢書撰者質疑與試釋〉,《華學月刊》122期,1982‧2
雷家驥,〈漢書撰者質疑與試釋〉,《華學月刊》123期,1982‧3
賴明德,〈司馬遷與班固史學之比較〉,《中國學術年刊》4期1982‧6
陳梓權,〈漢書的文學價值〉,《中山大學學報》,3期,1982
韓林德,〈班固美學觀初探〉,復但大學《中國古代美學史研究》,1983
彭曦,〈試為《漢書‧五行志》拂塵〉,《天津師大學報》,1984年4期
王利器,〈漢書材料來源考〉,《文史》21輯,1985
溫泮亞,〈班固及其《漢書》評價雛議〉,《鹽城師專學報》,1985年2期
張蓓蓓,〈漢書古今人表對論語中人物之品第〉,《孔孟月刊》24卷3期
1985‧8
馮一下,〈班固生平獻疑〉,《史學史研究》,1986年2期
魏清峰,〈班固是文抄公?〉,《孔孟月刊》24卷11期1986‧7
周洪才,〈歷代《漢書》研究述略〉,《齊魯學刊》,1987‧3
閻崇東,〈就史記與漢書同一段歷史記載之分析比較〉,《內蒙古師大學報》,1987年2期
劉隆有,〈試論《漢書》的學術成就〉,《天津師大學報》,1987年5期
瞿東林,〈《史記》《漢書》比較〉,《文史知識》,1987年12期
陳其泰,〈《漢書》歷史地位再評價〉,《史學史研究》1988年1期
萬國政,〈《史》《漢》繁簡之我見:司馬遷、班固語言風格比較〉,《承德師專學報》,1988年1期
章明壽,〈載筆敢言宗《史》《漢》:《史記》《漢書》筆法之異〉,《淮陽師專學報》,1988年2期
白壽彝,〈司馬遷和班固〉,《山西師院學報》79年3期,1990
王利器,〈漢書材料來源考〉,《曉傳書齋文史論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9
王明通,〈班固裁鎔之探究—史記項羽本紀與漢書項籍傳文字比較研究〉,《中師院學報》5期,1991‧6
李廣健,〈八0年代大陸學者漢書研究述略〉,《新史學》3卷2期1992‧6
倪慶竹,〈從漢書的體例談史漢以來正史之寫作〉,《內湖高工學報》,6期,1993‧4
蔡信發老師,〈史漢平議〉,《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