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冠閔 Wang, Kuan-Min |
---|---|
論文名稱: |
社區少棒隊的經營:臺北市與臺中市的比較研究 The Comparisons of Taipei and Taichung’s Community Baseball Teams’ Management |
指導教授: |
林伯修
Lin, Po-Hsi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8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 、社區運動 、運動與孩童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community sports, sports and childre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並利用「運動組織經營與環境理論」分析比較臺北市與臺中市各社區少棒隊經營與發展之異同,詮釋社區少棒隊興起的原因及社會意義。研究結果發現: (1) 政府長期推動棒球運動與媒體轉播賽事,造成各年齡層都有棒球愛好者,這是近年社區少棒隊興起的主因。 (2) 社區少棒的意義是多元且流動的,因時因地制宜,且各自表述。 (3) 社區少棒隊依照經營者理念與身分,可分為:競技型、公營推廣型、民營推廣型、伴兒型四類。而北中兩地的社區少棒隊受到各隊經營者身分影響,使臺中市球隊有結盟行為而臺北市則無;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影響,兩地的伴兒型球隊在經營上皆遭遇到較大的阻力。 (4) 隨社會變遷與民眾價值觀的改變,政府競技取向的政策與民眾重視參與的價值觀不符,從過去的勝利主義,到現在被注入多元參與的觀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ommunity baseball teams’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aipei and Taichung city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in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and sanction of sports organization” theory. Results shows: (1) The rise of Senior League of community baseball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government and media in Taiwan making baseball become so popular that there are many baseball fans in different ages. (2) The core meaning of community baseball is different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hich might be changed by time or local conditions. (3) Community baseball teams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4 types based on operators’ background and management philosophy: elite-compete, public-promote, private-promote, parents-particip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pei and Taichung’s community baseball teams is that there is alliance relationship in Taichung but not in Taipei based on the operator’s background. Furthermore, due to both Taipei and Taichung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the parents-participate teams confront much more constraints than others. (4)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values, compare with government’s idea as raising the competition, participant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on for the community baseball team.
引用文獻
中文文獻:
山之口壽幸 (2007) 。「體育」與「運動」在概念上之差異。國立編譯館館刊,35 (3) ,頁23-32。
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 (2015) 。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初級版規則簡介。取自樂樂棒球規則,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網址:http://chbaweb.myweb.hinet.net/rules.htm。
王宗吉 (1992) 。體育運動社會學。新北市:銀禾文化,頁40-48。
王建臺 (2002) 。推展社區體育的理念與有效途徑。國民體育季刊,133,48-53頁。
丘昌泰、陳欽春 (2001) 。臺灣實踐社區主義的陷阱與願景:從「抗爭型」到「自覺型」社區。行政暨政策學報,3,頁1-44。
台灣台中向上棒球聯盟 (2014) 。『臺中市向上棒球發展協會』開始運作!取自台灣台中向上棒球聯盟,台灣台中向上棒球聯盟網址http://siangshang99.pixnet.net/blog/post
江振泉 (2013) 。臺灣社區棒球概況報告。http://163.24.83.141/school/data/pub/201312040937352.pdf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2) 。92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舉輔導訪視成果報告書。臺北市: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0) 。棒球振興計畫。行政院體育委員會99年度重要社會發展計畫先期作業計畫書—基本資料。臺北市:體委會。
李仁佐、張家昌 (2007) 。淺談王建民現象。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頁52-59。
李仁德 (2009) 。中小學棒球聯賽二十年。學校體育,113 (4) ,頁4-15。
阮玉梅 (1997) 。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收錄於尹祚芊 (編) ,公共衛生護理學 (第二版) ,頁243-271。臺北市:匯華。
林文蘭 (2010)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以君 (2009,12月30日) 。《棒球,從根救起》系列報導 選手教練出高徒?期望太沉重。聯合報,B3版。
林以君 (2010,12月26日) 。諸羅山盃 打破以校報名 三峽鎮少棒 社區型參加國際賽。聯合報,B3版。
林以君 (2011a,1月20日) 。社區少棒在發芽 羅東親子聯盟 一群愛揮棒的肉腳。聯合報,B3版。
林以君 (2011b,1月21日) 。王信博 讓孩子專心上課 一句「我想打球」 藏了40年。聯合報,B3版。
林以君 (2011c,1月24日) 。社區少棒 最缺球場 奪冠的光復 曾與荒草奮戰。聯合報,B3版。
林伯修 (2004) 。美日臺職棒球團屬地權經營之跨文化比較分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伯修、林國棟 (2012) 。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45 (3) ,頁227-246。
林倚霈 (2006) 。社區體育之效益評估研究—以南投縣上安社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林琪雯 (1995) 。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臺灣棒球發展史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貴福、葉中雄 (2004) 。社區運動健康促進策略。國民體育季刊,142,頁14-18。
邱志遠、吳國銑 (2009) 。少子化現象下國內少棒隊組訓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100,頁36-43。
范姜顥 (2013) 。棒球運動政策對臺灣及紐西蘭棒球推廣與發展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 震 (1988) 。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
徐 震 (2005) 。社會問題。臺北市:學富文化。
徐元民 (1985) 。高級中學體育班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利,14 (3) 。頁22-26。
徐元民 (2003) 。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
秦鴻志 (1987) 。復興少棒今戰夏威夷隊 籃球國手懇請教頭歸隊。聯合報,07版。
高雄畫刊 (2009) 。主題企畫─野球80年 立德棒球場風雲錄。取自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高雄畫刊網址:http://goo.gl/yeZCGu
康正男 (2009) 。中華青棒發展。學校體育,19 (4) ,頁23-27。
張明輝 (1999) 。社區休閒活動推廣之探討。大專體育,45,頁40-46。
張菀婷 (2009) 。臺灣社區體育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
縣。
張瀞文 (2011) 。輸球贏球,我們都哈哈大笑。取自親子天下雜誌28期,親子天下網址: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7211-輸球贏球,我們都哈哈大笑/。
教育部 (2007) 。96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吳修廷。
教育部 (2008) 。教育部97年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張仲豪。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1984) 。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梁淑玲 (1993) 。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臺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
析 (1895~1990)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其南 (1998) 。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程云峰、郭維成 (1997) 。社區體育在全民健身計畫實施的發展芻議。哈爾濱體育學院
學報,15 (2) ,頁11-13。
黃宏璣 (2009,6月22日) 。棒球員愛圍棋 周紀寧上第一志願。聯合報,B1大台中.
運動。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 (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
會工作學刊,11(2),頁1-33。
賈亦珍 (1992,6月19日) 。先有後援會後有球隊 先不受歡迎後獲支持。聯合報,19版。
臺北市體育總會棒球協會 (2015) 。關於我們>組織歷程。取自臺北市體育總會棒球協會,http://tpe.ball.org.tw/A_OrgHis.aspx。
劉家增 (2001) 。臺北市與福岡市公共運動設施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應用與理論。臺北:心理出版。
蔡仁卓 (2013) 。台灣社區棒球運動發展之探討-以諸羅山盃國際軟式少年棒球邀請賽為例。萬能學報,35,頁203-210。
蔡博任 (2005) 。躍向世界的野球: 戰後台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 ─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謝文全、黃乃熒、吳清山、陳麗珠、王麗雲、王如哲、秦夢群、張德銳、張明輝、林新發、黃宗顯、張鈿富、林明地、湯志民、潘慧玲 (2006) 。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蕭美君 (1990a,12月8日) 。我不輕言退出世界少棒聯盟。聯合報,16版。
蕭美君 (1990b,12月28日) 。世界少棒聯盟質疑 我擬妥回函 棒協逐一反駁 措辭轉強硬。聯合報,16版。
蕭美君 (1992,1月18日) 。美五度來函詢問我少棒隊組織型態 要求答復。聯合報,30版。
蕭家興 (2002) 。社區規畫學。臺北市,唐山。
蘇文彬 (1996) 。臺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中市。
日文文獻:
山下秋二 (2002) 。スポーツ経営学。東京都:大修館書局,頁39。
作野誠一 (2013) 。社區營造和運動俱樂部-以日本社區運動俱樂部之育成為例。2013年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 (頁5-2到5-19)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英文文獻:
Atkinson, R., & Cope, S. (199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regeneration in Britain, In P.Hoqqett (Ed.), Contested Communities-Experiences, Struggles, Policies. London, UK:
The Policy Press.
Bauman, Zygmunt. (2000). 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Chun, A. (1996). Discourses of identity in the changing spaces of public culture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3(1): 51-75.
K. Lewin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tnam, R. D. (1995). Tur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4): 664-683.
Rohe, W. M. (2004).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5, 158-164.
Tam, H. (1998). Communitarianism: A New Agenda for Politics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