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佳容
Tsai Chia Jung
論文名稱: 實驗小學校園空間規劃研究-以種籽實小為例
Space Planning of an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 The Seedling Experimental 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莊修田
Chuang, Hsiu-Ty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校園空間空間規劃自主學習實驗小學
英文關鍵詞: campus space, space planning, initiative learning, experimental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環境的改變,逐漸地重視學校建築、課程朝向學校本位發展、科技資訊普遍及升學管道的多元化,使學校裡良好教學空間的發展有著更趨成熟的實踐條件。校園的環境空間規劃不僅是注重建築物本身的配置與功能,如何將校園自然環境與建築物協調,創造出理想、溫暖的校園是值得省思的課題。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由家長所發起創立的教育改革學校「台北縣烏來鄉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簡稱種籽實小。其具體研究目的探討,其內容包括:
    一、調查案例學校空間配置。
    二、探討案例學校校園各空間規劃特色。
    三、分析學校中軟體(教育理念、教學教材)與硬體(校園環境、設備)之間的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驗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之建議。

    依照案例學校個別特色理念,分析相關文獻進行初步的了解,並依據學校教育特色與校園規劃的原則進行校園環境的觀察法,利用非結構式訪談了解使用者實際在使用校園環境的認知與想法。本研究將種籽實小之校園空間規劃實例分析有以下特點:
    一、維持自然共生的校地規劃
    二、具備彈性整合的教育空間
    三、強調互動關係的生活場所
    四、重視個別差異的自主學習
    五、運用簡單直覺的動線變化。
    綜合上述,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實驗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之參考,有助於真正落實校園特色規劃。

    The changings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like emphasis on school architecture gradually、 course development towards school-bas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advancement, make the conditions of practi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educational space became more mature. Spatial planning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focus on the configur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buildings itself, but how to coordinat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 in campus, creating the ideal and warm campus is also a topic worthy of reflection.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were a parent initiated educational reform school – “Taipei County Wulai Township Shin Shian Seedling Parental Experimence Elementary School ”, abbreviation for “the Seedling Experimental School”. Their specific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1. Case investigation of school space configuration.
    2. Investigating campus space using condition.
    3.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ftware (teach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hardware (environment, equipment) .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campus space planning for The Seedling Experimental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earch.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e school, analysis related articles to obtain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proceeding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campus planning, using non-structured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and ideas of users when they were using the campus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obtain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by analysis the campus space planning of the Seeding Experimental School:

    1. Maintain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in school planning
    2. With elastic integrated educational spaces
    3. Living places with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emphasized
    4. Initiative learning attaches importance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 Using simple instincts in traffic flow changes

    謝誌 I 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自主學習 9 第二節 開放教育 17 第三節 學校建築與校園空間規劃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3 第三節 研究調查內容 44 第四章 調查資料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 51 第二節 校園規劃與各空間檢視 65 第三節 學校理念與教學空間使用分析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3 第一節 研究建議 12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9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部分:
    丁凡譯,Daniel Greenberg著(1999)。自主學習:化主動性為創造力,建立多元社會的瑟谷教育理念。台北市:遠流。
    上野淳(1993)。開放空間與個別化、個性化學習。教學革新、學習環境與學校建築轉型研討會─中。空間雜誌,52,頁106-107。
    王宗年(1992)。建築空間藝術與技術。台北:台北斯塔公司。
    加藤幸次(1996)。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 開放教育之路。台北:水牛。
    竹內義彰(1980)。 教育學小事典。京都市:法律文化社。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台北市:遠流。
    李雅卿(1998)。乖孩子的傷,最重。臺北:元尊文化。
    吳武典(1992)。無障礙校園環境軟體硬體設施及其與特殊教育的關聯。載於張蓓莉、林坤燦主編:無障礙校園環境實施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特教中心。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清山(2003)。國民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挑戰與策略。北縣教育,45,頁18-26。
    林吟霞(2010)。自主學習取向之適性課程與教學研究:臺灣小學與德國小學「方案教學」個案比較。課程與教學季刊,13(3),頁47-76。
    林佳慧(2009)。自主學習融入閱讀教學對小二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林春宏(1990)。台灣省國民小學學校改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
    林海清(2007)。創意校園的規劃與經營。創意校園規劃與經營,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頁11-23。
    林惠真(1999)。海闊天空開放教育‧理念篇:開放教育與教育改革。台北市:國際村。
    林萬義(1986)。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勤敏(1986) 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憲德(2004)。永續校園的生態與節能計畫。台北:詹氏書局。
    岩內光一、荻原元昭、深谷昌志和本吉修二(1992)。教育學用語辭典。東京都:學文社。
    姜振田(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建築滿意度及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鳳敏(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與使用滿意度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國賜(1992)。一般大眾對無障礙校園環境應有的認識。載於張蓓莉、林坤燦主編:無障礙校園環境實施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特教中心。
    徐世瑜(2003)。自我導向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叢書,2,頁21-32。
    高敬文(1976)。開放的教育─中國化的展望。屏東:東益書局。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99)。高級中學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
    唐宗浩、李雅卿、陳念萱(2006)。另類教育在臺灣:另類學園參訪紀實與另類教育思考。台北:唐山。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許進來(2009)。學校建築規劃及其用後評估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黃世孟(1996)。開放教育學習環境之國民小學建築計畫課題。建築學報,19,頁85-100。
    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出版;恩楷發行。
    黃光雄(1988)。潛在課程的概念。研習通訊,第三十七期,頁15-20。
    黃政傑(1997)。開放教育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書局。
    黃耀榮(1990)。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畫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委員會。
    陳宥年(2008)。探討開放式國小校園之規劃與用後評估─以象設計集團所規劃隻土牛國小、水尾國小、中科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俊凱(2006)。臺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漢珍(1997)。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參與原則」之探討。臺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一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空間的革新。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台北:台灣書局。
    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湯志民等(2000)。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台北:學校建築學會。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耿昇(2007)。台北縣百年小學學校建築與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裕富(1989)。都市空間理論與實例調查。台北:明文書局。
    盧美貴(1990)。兒童教育的理念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復文出版社。
    鄧運林(1998)。開放教育校園學習步道。高雄:復文出版社 。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蘇南芬,林信甫譯,加藤幸次著 (1996)。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開放教育之路。台北:水牛出版社。
    龐維國(2005)。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策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長澤悟、中村勉(2001)。スクール・リボリューション―個性を育む学校。出版社:Shokokusha (彰国社)。
    Bruner, J. S. (199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 Norton.
    Castaldi, B. (1987) Educ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Modernization, and Management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Caudill, W. W. (1954) Toward Better School Design. NY:F. W. Dodge Corporation.
    Cheng, Yin Cheong (2000)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for Effective Education. Key-note prepared for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Hong Kong
    Engelhardt, N. L. (1970) Complete Guide for Planning New School. New York: Perk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A Subsidiary of Perseus Books, L. L. C..
    Giaconia, R. M. & Hedges, L. V. (1982) Identifying features of effective open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 pp.579-602.
    Good, C.V. (Ed.)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Landes, J. L., & Sumption, M. R. (1957) Citizen's Workbook for Evaluating School Building. Danville, IL: The Interstate Printers and Publishers, Inc.
    Nagakura, Yasuhiko, Moronuki & Mikio (1986) How the Architectural Research Issued i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and Design in Japan. Phase II.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4318).
    Martin Buber (1958) I and Thou.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ece, P. F. W. (1987) Class size and learning: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0 (6), pp.377-379.
    Rogers C. R. (1969) Freedom to Learn :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Columbus, Ohio : Charles E. Merrill.
    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
    Shafritz, J. M., Koeppe, R. P., & Soper, E. W. (1988) The 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Facts on File.
    Smith , R. M., & Glass, G. V. (1980)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class siz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ttitudes and instruc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7 (4) , pp.419-43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