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米棋 Hsu, Mi-Chi |
---|---|
論文名稱: |
高齡者家鄉味及多元飲食型態之研究 The Study on Hometown Taste and Dietary Diversity Patterns of the Elderly |
指導教授: |
秦秀蘭
Chin, Hsiu-Lan |
口試委員: |
張德永
Chang, Te-Yung 陳柏霖 Chen, Bo-Lin 秦秀蘭 Chin, Hsiu-Lan |
口試日期: | 2023/06/1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高齡者 、家鄉味 、多元飲食 、多元社區照顧服務環境 |
英文關鍵詞: | The elderly, Hometown Tast, Dietary Diversity, Diverse community care service environment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4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9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者以高齡者的視角去探索高齡者家鄉味多元飲食的關係,研究工具主要參考相關文獻探討所編製的「高齡者家鄉味多元飲食量表」並藉由問卷調查及統計資料分析下,期能探究高齡者身心特質與家鄉味多元飲食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探討高齡者「家鄉味多元飲食型態」之現況。2.探討不同背景高齡者在「家鄉味多元飲食量表」上的表現與差異情形。3.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供高齡者相關教育、社政、衛政及勞政等行政機關參考之運用。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選取年滿55歲以上在多元社區照顧服務環境能動性高的社區大學、樂齡大學、樂齡學習中心、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社區關懷據點及原住民族健康站的高齡者為研究對象,共發出332份,回收有效樣本321份,回收率96.68%。根據研究分析結果發現:1.參與者的分布上,女性人數高於男性;以66至74歲者;以大專或大學以上;自覺健康部分以我的身體狀況普通;以與配偶及其他親人同住;群族以閩南人;社區關懷據點及臺北市參與者最多。2.高齡者最喜歡的餐桌形狀是「圓型」。3.高齡者對彩虹餐盤不同菜色選擇部分,年齡層越高、自覺健康程度越低者因生理老化,以重口味、軟質性、易咀嚼、好消化優先;會因同居住人數影響菜餚可切片數量的選擇;教育程度愈高者,對於飲食的選擇更多元化及減少醃製食物的頻繁食用。至於原住民菜色,口味較重,皆深受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所影響。4.高齡者對彩虹餐盤不同菜色份量選擇部分,女性對於飲食營養知識優於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程度越高者會優先增加蔬菜、蛋白質等攝取量;與配偶及其他親人同住者綠色菜餚占每日三餐比例最高,顯見家庭具有高度的重要性機制;不同居住縣市與族群參與者在彩虹餐盤菜色分量選擇上也有顯著差異,顯見在多元飲食的選擇上,皆會深受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所影響。最後則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高齡者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 the researcher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metown-style and dietary diversity of the elderly. The research tools mainly refer to the "Hometown-style Dietary Divers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compiled by referr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Expected The elderly who can explor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he hometown-style dietary divers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1.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ometown-style dietary diversity" of the elderly. 2.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Hometown-style diversified diet Scale" among elderly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3.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w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such as education, social administration, health administration, and labor administr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community colleges, senior universities, senior learning centers, independent learning groups for the elderly, community care bases and aboriginal health care centers who are over 55 years old and have high motivation in the multi-community care service environment. A total of 332 samples were sent out, and 321 valid samples were recover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6.68%.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1.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bjects, the number of femal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s; those who are 66 to 74 years old; those who have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or above; the part of self-conscious health: I am in normal physical condition; those who live with my spouse and other relatives; People from southern Fujian; community care center and Taipei City have the most subjects. 2. The favorite shape of the dining table for the elderly is "round". 3 .Elderly people choose different dishes on the rainbow dinner plate. The higher the age group and the lower the self-conscious health level, due to physiological aging, priority is given to heavy taste, soft texture, easy chewing, and good digestion;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 room will affect the number of dishes available The choice of the number of slices;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 level, the more diversified the choice of diet and reduce the frequent consumption of pickled food. , the taste is heavier, and they are all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4. Elderly people choose the portion of different dishes on the rainbow dinner plate. Women have better knowledge of diet and nutrition than men. As they grow older and healthier, they will give priority to increasing the intake of vegetables and protein; live with spouses and other relatives The green dishe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three meals a day, which shows that the family has a high importance mechanism;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rainbow meal dishes in the subjects of different living counties and ethnic groups. It will b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mad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r reference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f the elderly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部分
文化部(2018)。從飲食看見多元文化 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登場。2022年4月26日,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84419.html
文化部(2020)。國家文化記憶庫:榮民與眷村主題資料庫。2022年5月14日,取自:https://vndf.culture.tw/vndf/zh-tw
文化部(2020)。國家文化記憶庫榮民與眷村主題成果-眷遊食光。2022年5月14日,取自:https://memoryofvamdv.culture.tw/
文風(2020)。希望是什麼,等於樂觀嗎?——心理學談希望。關鍵評論。2022年4月26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3070
王元誠(2020)。高湯風味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哲馨(2013)。華人餐飲文化餐具設計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碧雲(2013)。苗栗客家女性飲食文化的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水瓶鯨魚、丁芯瑜、林芳琦、李曉(2014)。人生回味:高雄眷村充滿情感和故事的私房美食。木馬文化。
伊佳奇(2014)。陪失智長輩過一個「懷舊」的新年。康健(2014年1月24日)2022年3月22日,取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961
朱庭慧(2015)。高齡者幸福感與活躍老化相關之研究—以長青大學和樂齡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甫昌(2013)。由「族群分類」到「理想族群關係」:臺灣「族群」概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週報,1448,3-6。
行政院(2020)。長照2.0-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推動情形。2022年5月6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7a34f5fa-1ad7-4a4b-96a8-7b69aba5bced
何杰(2009)。物換星移:三個世代的懷舊模式語彙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何青蓉(2022)。COVID-19疫情下的公共健康識能:成人教育者不可忽略的課題。社區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話-社區教育四十週年紀念專書第二輯,102-112。
呂季芳(2020)。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共餐共食的現況與反思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靜宜大學。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89。
吳芝儀(2018)。幸福的滋味-療癒食物與食物之療癒力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吳明蒼、蔡正育、柳立偉(2011)。大學生生活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152-165。
吳明隆(2013)著。SPSS操作與應用量表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吳虹儀(2023)。新冠肺炎疫情對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生活型態的衝繫與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馬偕醫學院。
吳舜堂、陳欽雨(2017)。高齡長者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福祉與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4),331-352。
吳淑芬(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李文驊、張綺芸、林佳緣(2021)。智慧餐飲新時代:餐飲業導入AI設備關鍵選擇因素之研究。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學報,12(1),91-114。
李永承(2022)。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及其社會資本之研究-以臺灣的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宗派(2010)。老人情緒與心理保健。臺灣老人保健學刊,7(1),1-32。
李百麟、王政彥(2016)。我國邁向高齡社會之發展特色與公共服務新思維。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8-20。
李怡君、趙憶蒙(2000)。臺灣原住民傳統食譜。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武育、林亨然(2016)。日本因應高齡化社會之社會政策發展趨勢出國報告。
李貴宜(2015)。以計畫性行為理論探討臺灣銀髮族之飲食多樣化攝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李碧玉(2023)。後疫情時代以健康識能為本的高齡者衛教。護理雜誌,70(2),7-13。
李慧慧(2022)。「鄉社群組」跨文化的健康照顧:桃園市都會區原住民族文健站引入文化概念實踐長照 2.0。原住民族文獻,52,43-62。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頤養‧好食:易嚼、美味的頤養食譜。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宋庭郁(2017)。友善高齡輪椅使用者之共餐桌設計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杜冠萱(2022)。以社區關懷據點位置與使用路徑探討高齡者之參與意願-以桃園市北部區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
沈立、魏慧如、謝菀婷、林寶秀(2015)。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與健康識能對參與健活動之探討。國民教育期刊,55(3),55-64。
沈震東(2021)。台南市長期照顧關懷據點志工飲食健康識能及其食物選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周秀娟、陳美如、張惠萍(2020)。臺灣社區營養服務的現況與展望。北市醫學雜誌,17(2),181-191。
卓幸君(2021)食光·時光─Kasavakan飲食記憶誌。財團法人東臺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志哲(2015)。「心理幸福感量表」之中文化驗證。測驗學刊,62(4),261-277。
林明莉(2012)。一樣的食堂,不一樣的共餐-宜蘭縣長青食堂社區老人共餐經驗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美玲、王國安、邱美玲(2019)。3D懷舊治療降低老年個案憂鬱狀況的成效。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成果報告。2022年5月6日,取自: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691594
林奕宏(2011)。以體驗行銷點探討懷舊空間規劃因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林宣萱(2021)。臺灣中年老人飲食行為模式與社會環境和個人因子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林萬億(2010)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社會福利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29,20-51。
林修澈、黃季平、李臺元(2016)。我國族群發展政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2022年4月6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nc_708_26096
林淑鈴(2013)。臺灣客家飲食記憶與文化消費:由米、豬與菜等食材之安置談起。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成果報告書。2022年4月6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38788/File_72807.pdf
林麗如(2021)。男性高齡者參與社區關懷據點需求、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南投縣草屯鎮某社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邱莉婷(2011)。高齡者面對問題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施淑真(2004)。長期照護機構高齡者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
施雅玲、謝佳容(2022)。高齡者健康識能之概念分析。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會雜誌2022,17(2):171-184
洪蘭(2009)。讀《天生愛學樣》,認識鏡像神經元。遠流。
秦秀蘭(2012)。認知老化的理論與實務。揚智文化。
秦秀蘭(2019)。教練制度在長照講師專業人才養成體系的應用與精進。臺灣教育研究期刊,719,37-38。
索艾克(2019)。SOCA的臺灣菜:五十四道家庭料理。大塊文化。
殷碩淇(2010)。銀髮族的老化態度、生活型態與餐食喜好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翁佳音、曹銘宗(2021)。吃的臺灣史。貓頭鷹。
高育芸、何杰(2010)。懷舊體驗感知量表建構與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22年4月26日,取自:https://srda.sinica.edu.tw/srda_freedownload.php?recid=2072&fileid=12177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報告。2022年3月9日,取自:https://pop-proj.ndc.gov.tw/download.aspx?uid=70&pid=70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1)。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2022年4月24日,取自:https://atc.archives.gov.tw/food/
張珣(2007)。文化建構性別、身體與食物:以當歸為例。考古人類學刊,67,71-116。
張辰維(2017)。高齡者的學習需求層面意義探討。商業現代化學刊,8(3),147-153。
張家臻、莊筑雅、鍾采玲、莊雅硯、陳怡安、邱麗玲(2016)。分析國內外老人飲食建議及質地分級現況。臺灣營養學會雜誌,41(4),113-123。
張鈴英(2021)。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課程規劃與管理構面及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綺鈺(2013)。嬰兒潮世代的退休與養老想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張慶勳(2016)。論文寫作軟實力:悠遊在研究寫作天地中(二版)。五南。
張瀞文(2021)。第三人生年輕就要思考。橘時代(2021年11月13日)。2022年3月22日,取自:https://orange.udn.com/orange/story/121314/5887329
教育部(2021)。學習社會白皮書。2022年3月9日,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78766/cd4b2755-dcd2-46c9-bfed-05e986141b51.pdf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2022)教育部全國社區大學教育資訊網。2022年5月6日,取自:https://cc.moe.edu.tw/school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2021)。110-113年第2期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2022年3月9日,取自: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996BDA04041D4D8C
教育部樂齡學習北區輔導團(2014)。高齡健康養生。2022年4月24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UploadFiles/20160726092300834.pdf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23)。112年度各縣市樂齡學習中心數一覽表。2022年5月7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SeniorCenterContact?side_nav=CenterContact_1
曹銘宗(2020)。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貓頭鷹。
畢恆達(2006)。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學富。
曾光華、陳貞吟、張永富(2004)。以方法目的鏈探討旅客懷舊體驗的內涵與價值。戶外遊憩研究期刊,17(4),43-69。
楊宗蓉、黃信彰、謝明哲、胡雪萍(2004)。士林區獨居長者對送餐到家服務需求之探討。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9(1),12-20。
楊雅嵐(2020)。綜論:我國與世界各國老年期飲食綱領與建議和健康飲食型態之研析。臺灣營養學雜誌,44(3),70-91。
郭郡羽、王美文、張德永(2021)。樂齡學習者課程參與情形與幸福感、寂寞感及自尊間的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6(2),241-263。
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56-72。
陳文中(2020)。探討健康促進參與、據點服務滿意度及社會支持對生活品質之影響-臺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
陳玉箴(2022)「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聯經。
陳志賢(2015)。幸福心理學。科學發展月刊,509(5),16-21。
陳宜君(2015)。日本超商與異業結盟成新趨勢。DigiTimes(2015年04月21日)。2022年04月29日,取自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id=0000421212_x7l3psnm0wkhrt37t9veb
陳秀琳(2018)。臺北市里辦公處辦理老人共餐之研究-以中正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陳怡行(2021)。食光·時光:臺灣飲食檔案故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陳采熏、蕭文(2021)。臺灣懷舊處遇策略文獻回顧對高齡諮商實務的啟發。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9(2),170-198。
陳亮恭、楊惠君(2015)。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天下生活。
陳貞吟(2005)。懷舊體驗之情緒與價值─以遺跡觀光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陳彩紅(2013)。中高齡族群對飲食知識與健康飲食行為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陳寬裕、王正華(2022)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五南。
陳凱詩 (2018)。原住民料理的美味秘方—馬告:入菜前別忘了「打破它」。自由時報(2018年9月5日)。2022年03月22日,取自: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030
陳貽照、簡晉龍、許詩淇(2020)。高齡者之感恩性情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情緒與認知之雙元中介機制。教育心理學報,52(1),81-111。
陳瑞銓(2021)。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在活躍老化及生活幸福感之差異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良和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淑珠(2005)。社區老人飲食行為與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
陳嘉彌(2020)。樂齡者的心態、接受創新程度與超越老化有關係嗎?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1(3),22-29。
陳飛燕(2022)。銀髮族參與社區共餐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許奎文(2018)。味覺地圖上的漫遊者:韓良露飲食書寫中的「家鄉味」,臺灣學誌,17,61-89。
許管善英(2022)。樂齡學習者的學習意願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文化部所屬單位開辦之研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南科技大學。
鄔倉萍(1999)。社會老年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熊培伶(2016)。戰後臺灣飲食的文化移植與現代生活想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彭明輝(2021)。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聯經。
彭錦鵬 、李俊達(2014)。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之研究。載於2014 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當前全球民主實踐的再思考:困境、挑戰與突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12月6日-7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超喜歡臺灣編輯部(2019)。永遠吃不膩的臺式-媽媽味。幸福文化。
馮瓊儀、朱信、張秀如、 梁嘉慧、 黃維仲、周桂如(2010)。懷舊治療於改善老年人憂鬱、身心健康及孤寂感之成效探討-文獻回顧。精神衛生護理雜誌,5(1),13-20。
姚卿騰、曾建興(2017)。新加坡樂齡教育機構快樂學堂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之Knowles自我導向習觀點。華醫學報,47,59-87。
黃月麗(2016)。人口老化下的高齡教育政策。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105(3),106-114。
黃秀閑(2011)。原住民飲食書寫的文學/化性:以瓦歷斯.諾幹、亞榮隆.撒可努、夏曼.藍波安為觀察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黃庭鍾、黃雯菁、陳素玲(2011)。在職進修護理人員之營養知識、營養態度及飲食行為關聯性研究。若瑟醫護雜誌,5(1),6-20。
黃俊傑(2008)。積極正向的力量--談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上的啟示。師說,203,14-18。
黃家霈(2018)。參加社區老人共餐生活滿意度和憂鬱情緒及其相關因子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黃富順(2004)。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師大書苑。
黃富順等人(2008)。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參與學習需求意向調查研究報告。2022年4月26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UploadFiles/20160328100729182.pdf
黃富順(2010)。全國老年生活幸福感調查報告。2022年3月19日,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Learning?side_nav=About-3
黃富順(2014)。比較終身教育。五南。
黃富順(2011)。高齡者心理老化現象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34,2-8。
萬建中(2011)。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監察院(2018)。瞭解教育部對於高齡教育推動情形及國內外樂齡教育相關學術及發展現況調查報告。2023年5月6日,取自:https://cybsbox.cy.gov.tw/CYBSBoxSSL/edoc/download/30414
臺東縣原住民族行政處(2023)。族群分類與分佈。2023年5月6日,取自:https://aborigine.taitung.gov.tw/cp.aspx?n=14405
臺灣金融研訓院編輯委員會(2022)。高齡金融規劃法規及實務解析。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
劉宜君(2019)。高齡社會的代際共融議題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7(2),99-108。
劉錙葳(2021)。戰後臺灣飲食敘事中的國族、性別與現代性:以1950年代至1970年代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潘文琦(2021)。餐桌上的軟實力-飲食文化禮節之於人際關係的影響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2022)。教育論文格式(三版)。雙葉。
蔡佳吟(2014)飲食幸福感量表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蔡佳琪(2018)食物種類越多,吃得越多嗎?食物擺盤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蔣若葳(2013)。臺灣嬰兒潮世代高學歷女性活躍老化認知與學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衛生福利部(2017)。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核定本)。2023年4月29日,取自:https://topics.mohw.gov.tw/SS/cp-4515-49398-204.html
衛生福利部(2018)。衛生福利部2025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暨原住民族專章。2023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26-42978-1.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2)。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年)核定本。2023年4月18日,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11&pid=11909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高齡社會白皮書。2022年3月9日,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326&pid=1094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3)。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入口網據點清冊。2022年5月7日,取自:https://ccare.sfaa.gov.tw/home/statistics#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我的健康我負責 飲食四撇步:吃出抵抗力。2022年5月7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209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民國108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2022年5月6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42&pid=128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老年期營養參考手冊。2022年4月24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85&pid=835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我的餐盤手冊。2022年4月24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82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成果報告。2022年5月9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999&pid=1114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老人營養餐食手冊。2022年4月24日,取自: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2878
鄭富元、林受銓(2004)。客家飲食文化學術研究計劃。2022年3月19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1990/1/6161735171.pdf
鄭湘菱(2014)。老人共餐與健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
錢憲民 (1996)快樂的哲學:中國人生哲學史。紅葉文化。
謝宛臻(2019)。社區老人社會支持與社會參與和飲食行為之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謝富旭(2019)。你一定要知道的 銀色財務危機。今周刊(1159)。2022年4月6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903060019/
韓佩凌、陳柏霖(2021)。正向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幸福人生的新視野。雙葉書廊。
魏惠娟、胡夢鯨、陳冠良(2010)。從McClusky需求幅度理論觀點分析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成人及終生教育學刊,15,115-150。
魏惠娟、胡夢鯨、葉俊近、陳巧倫、劉汶琪(2012)。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辦理樂齡學習模式與策略之分析:經營者的觀點。教育政策論壇,15(2),1-37。
賴守誠(2006)。「客家菜」在臺灣消費文化中的崛起與發展(1980-2004):以大眾文化產品的報導與推薦為中心的探索。2022年3月19日,取自:http://hakkalib.ncl.edu.tw/search/detail.jsp?xmlid=0000054892
基隆市文化局(2020)。【文化再造】奉北臺灣基隆食物為王 遺落的遷移飲食美學。天下雜誌。2022年4月6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391
賴孟潔(2006)。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大前研一(2009)。後五十歲的選擇(桃巧梅,譯)天下雜誌。(原著出版於2008年)。
米歇爾.馬赫特(2022)。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王榮輝,譯)。蒐子文化。(原著出版於2021年)。
笹本恒子(2014)。100歲的幸福論:開心生活的五大祕訣(楊雅銀,譯)。沐風文化。(原著出版於2018年)。
高橋綠、黑柳徹子、笹本恒子、山田太一(2014)。一起吃到老:澤村貞子半世紀料理日記(王俞惠,譯)。水滴文化。(原著出版於2012年)。
英文部分
Abbas, A.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rgyle, M.(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 Routedge.
Anna Scelzo, Salvatore Di Somma, Paola Antonini, Lori P. Montross, Nicholas Schork, David Brenner & Dilip V. Jeste (2017) Mixed-methods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study of 29 nonagenarians and centenarians in rural Southern Italy: focus o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international-psychogeriatrics/article/abs/mixedmethods-quantitativequalitative-study-of-29-nonagenarians-and-centenarians-in-rural-southern-italy-focus-on-positive-psychological-traits/5E8B913EB66829B730CB83B41C1D4E39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Barton, R. (2022). Spice Up Your Life—Eat a Varied Diet.https://askthescientists.com/zh-hant/diet-variety/
Baumeister, R. F., Campbell, J. D., Krueger, J. I. & Vohs, K. D. ( 2003) ,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4(1), pp.1-43.
Belk, R.W. (1990). The Role of Possessions in 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a Sense of Past. In M.E. Gorn & R. W. Pollay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669-676.
Butler, R. N.(1963).The life review: An interpretation of reminiscence in the aged.Psychiatry, 26(4), 65-76.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0). Still stable after all these years: Personality as a key to some issues in adulthood and old age. In P. B. Baltes & O. G. Brim (Eds.),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 65-10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aniels, B. (1985). Nastalgia and hidden meaning, American Image, 42, 371-383 .
Donlon, C. (2012). Theory of Margin and the Value ofEducation for Older Adults in Positive Aging. Colorado: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Davis, F. (1979). Yearning for yesterday. New York: Macmillan.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95.3.542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7).The elderly cognitive decline and banking. Retrieved from: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17/02/11/the-elderly -cognitive-decline-and-bankin
Headey, B., & Wearing, A.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4), 731–739.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7.4.731
Holak, S.L. & Havlena, W.J. (1998). Feelings, Fantasies, and Memor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motional Compoents of nostalgia.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2, 217-226.
Jarvis, P. (2014). From adult education to lifelong learning and beyo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50, 45–57.
James, B.G. (1985). Alliances:The New Strategic Focus. Long Range Planning, 18(3), 76-81.
Krause, N. (1987). Chronic financial strain,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 Psychology and Aging, 2(2), 185-192. https://doi.org/10.1037/0882-7974.2.2.185
Lamdin, L. & Fugate, M. (1997). Elder learning: New frontier in an aging society.AZ: The Oryx Press.
Levin, J. S., & Chatters, L. M. (1998). Religion,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findings from three national surveys.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0(4): 504-531.
Lin, N., & Ensel, W. M. (1989). Life stress and health: Stressors and resour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3), 382-399. https://doi.org/10.2307/2095612
Main, K.1979. The power-load-margin formula of Howard Y. McClusky as the basis for a model of teaching. Adult Education 50(1), 19-33.
Min Rao, Xiaotian Wang, Hailong Sun, Kun Gai (2018).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Nostalgia: Effect and Mechanism. Psychology, 9, 1720-1730.
Nutbeam, D. (2000). Health literacy as a public health goal: a challenge for contemporyary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15(1),259-267.
Peterson, D.A.(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odsakoff, P.M., MacKenzie, S. B., Lee, J. Y., & Podsakoff, N. P. (2003).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879-903.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0021-9010.88.5.879
Stone, M. J., & Kozma, A. (1985).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happiness scales: A second order factorial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 19-28.
Saadeh, M., Hu, X., Dekhtyar, S., Welmet, A K, Vetrano, D L., Xu, W., Fratiglion, L., & Calderon-Larranaga, A.(2022)Profiles of behavior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old ag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obility-limitation-free survival. Aging, 14(15), 5984-6005. https://doi.org/10.18632/aging.204182
Tilley, C. (1994). A Phenomenology of landscape: Place, Paths and Monuments. Oxford: Ber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Health literacy: The solid facts. Denmark: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