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聖捷
論文名稱: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內容、困擾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content, problems and coping way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class management
指導教授: 王秀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擾因應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 class management, problem, coping wa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內容、困擾
    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際內容、遭遇之困擾與採用的因應方式。本研究為個案研究,邀請兩位中年級初任教師參與研究,以訪談為主,輔以文件分析與觀察進行資料的蒐集,經整理、分析與討論之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班級經營內容:
    一、兩位初任教師在幹部選擇、處理學校交辦的行政事務、獎班級目標等
    班級行政經營方式上具有相似的做法。
    二、經營班級常規,宜「先嚴後寬」。而直接讓學生受到懲處是最好的學習
    與執行班規方式。
    三、兩位初任教師都未於開學之前就完成教室的佈置,也未曾做整體性的規
    畫與設計,往往都是開學後才努力完成佈置內容。
    四、親師關係經營上,兩位初任教師了解到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也擁有多
    元化的親師溝通管道,但尚未主動創造與家長面對面溝通機會。
    五、教學之前,兩位初任教師都會充分準備課程,且視課程需要自行找尋課
    外資料補充課文不足,惟科目仍只限於生活性較高的社會科為主;而教
    學之中,學生課堂秩序表現,是教師教學最關心的重點。

    貳、班級經營困擾
    一、兩位初任教師於「班級行政經營」、「班級常規經營」、「班級環境經
    營」、「人際關係經營」、「課程與教學經營」五個層面都曾遭受到困
    擾。
    二、班級行政經營層面上確實遭遇到困擾,然而兩者面對的困擾不同,總計
    有幹部訓練、學校行政事務處理、以及午休管理的問題。
    三、班級常規經營上,面對處理學生違規、不當行為的問題;以及學生不服
    管教的困擾。
    四、班級環境經營層面中,兩位初任教師遭遇不同困擾,「教室整潔維持不
    易」是兩人共同面對的問題。
    五、人際關係困擾可分為三部份
    (一) 師生關係困擾為教師角色拿捏,過嚴與過鬆都不當。
    (二) 學生同儕關係經營上遭遇班內少數學生與同儕之間相處上的困擾。
    (三) 親師關係上,困擾較為不一,從家長角度出發有「質疑教師處罰不
    當」、「抱怨親師聯絡次數不足」;從教師觀點而言包含「家長過
    於保護子女」與「家長消極管教子女的態度」。
    六、課程與教學經營層面困擾,分為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後安排三部
    份:
    (一)課前準備方面困擾,主要為教材問題,包含內容困難與輔助工具功
    能不足。
    (二)課中實施方面的困擾,主要為課程進度安排不易、課堂秩序不易維
    持。
    (三)課後安排方面的困擾,主要集中於學生的作業上,缺交作業與訂正
    情形不佳的問題。

    参、因應方式
    一、積極性採取「自行尋找解決方法」、「請教學校資深教師」與「上網蒐
    尋資料」。
    二、消極性採取「被動處理」方式,「盡自己教師本份」心態。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problems and coping way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beginning teachers’ class management. Through case study, two beginning middle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Based on the interview, the data was collected with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Once the data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as references. The conclusions of his research are as the followings:

    I. Content of class management:
    1.Both beginning teachers use similar ways in managing
    class which includes selecting executives, handling
    assignments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es and setting class
    goal.
    2.The principle “strictness comes before leniency” is
    appropriate for the routines of class management.
    Allowing students to receive punishment is the best ways
    to learn and implement class routines.
    3.Both beginning teachers have not completed the class
    decoration and the overall design planning before the
    semester begins. They usually make effort in finishing
    the decoration once the semester begins.
    4.With regard to the teacher-parents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both beginning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y all have multip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parents but still not actively created opportunity for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5.Before teaching, both beginning teachers would adequately
    prepare for the class and find related information as
    supplement materials if necessary. However, the subject
    still concentrates on social science. In class, the
    teachers place most emphasis on the order in the
    classroom.

    II. Problems of the class management
    1.Both beginning teachers have faced problems in fiv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management of class
    administration,” the “management of class routines,”
    the “management of class environment,” the “manage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management of
    program and teaching.”
    2.Both teachers have faced different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class administration. The issues include
    the executive training, the handling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lunch break management.
    3.In terms of the class routines management, the problem
    includes the students’ violation of rules, improper act
    and disobedience.
    4.According to the class environment management, both
    beginning teachers have faced different problems except
    for the issues of the “difficulties in maintaining class
    neat and tidy.”
    5.The problem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The problem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cludes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eacher. Too
    strict or too loose are all not appropriate.
    b.With regard to the manage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
    som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getting along
    with peers.
    c.Both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problems in developing
    the teacher-parents relationship. From the
    parents’ point of view, they have complained
    about “teachers’ inappropriate punishment”
    and “insufficient number of time for contacts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chers’ viewpoints include “parents
    overprotect their children” and “parents”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
    6.The problems of class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pre-class preparation, in-class preparation and post-class preparation:
    a.The problem of pre-class preparation is material
    issue including difficult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tools with assistant function.
    b.The difficulty in arranging class schedule and
    maintaining class order ar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program implementation.
    c.The problem of post-class arrangement mainly
    focuses on poor assignment submission and revision.

    III. Coping Ways
    1.Active ways: “find solutions to resolve the
    issues,” “seek advices from senior teachers”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internet.”
    2.Passive way: just “fulfill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03 第三節 名詞釋義………………………………………………………….0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07 第一節 初任教師之特質………………………………………………..07 第二節 班級經營的內涵…………………………………………......17 第三節 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擾與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決定………………………………………………..61 第二節 研究流程………………………………………………………..6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67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72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的建立……………………………………………..76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的關注………………………………..7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81 第一節 阿元老師班級經營實務內容、困擾與因應方式..…………...81 第二節 阿平老師班級經營實務內容、困擾與因應方式……………..144 第三節 兩位老師班級經營的一天……………………………………..1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11 第一節 結論…………………………………………………………...211 第二節 建議…………………………………………………………...218 參考文獻…………………………………………………………………....223 一、中文部份…………………………………………………………….223 二、英文部分…………………………………………………………….231 附錄……………………………………………………………………………235 附錄一 訪談大綱…………………………………………………...235 附錄二 阿元老師的「給家長一封信」…………………………...238 附錄三 阿元老師設計之「學生反省書」………………………….239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教師之友,45(2),15-24。
    王淑俐(1994)。為師最樂: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台北:南宏。
    王淑俐(1999)。「26個教育學分」之外的自我要求-當今中學初任教師(含
    實習)班級經營問題的初探。教育實習輔導,4(4),39-44。
    王紫妃(2008)。國民小學專家與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瑞賢(1996)。追求安靜的教室生活?-教師潛在教育學之分析。教育研究
    資訊,4(4),1-12。
    白青平(2000)。台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文雄(1993)。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柔若(譯)(2009)。W.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法-質化與
    量化取向。臺北:揚智。
    江佳勳(2009)。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班級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雲光、何啟照、王瑞賢、王慧蘭(1996)。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俗民誌
    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4),49-63。
    吳和堂(2003)。「我最喜歡的教師」之行為分析。師友,43(4),1-5。
    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復文。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3)。新時代班級經營的內涵與因應策略。國教天地,152,30-
    39。
    吳青蓉、張景媛(1997)。英語科專家生手教師課堂教學之研究。師大學報,
    42,17-33。
    吳清山(1990)。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
    銀、盧美貴(合著)。班級經營(頁3-31)。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基(1990)。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12,111-134。
    呂振發(2001)。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困擾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坤崇(1995)。教師因應策略量表之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2,245-
    264。
    李欣儒(2000)。國中生活科技初任教師教學困擾與解決途徑調查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工作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建彥、張德勝(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輔導需求之研究。花蓮師院
    學報,17,1-30。
    周淑瓊(1999)。國中專家/新手導師班級經營的信念、認知、行動策略與其
    班級經營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
    出版,臺北。
    周新富(2006)。班級經營。臺北:華騰。
    林月琴(2002)。班級人際關係經營。載於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合
    著),班級經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正文(1991)。說謊兒童的行為觀察與輔導。初等教育學報,4,1-16。
    林生傳(1993)。實習教師的困擾問題與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10,33-103。
    林坤燕(2006)。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
    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林金定、嚴佳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
    析。2011年2月20日,取自
    http://www.spris.org.tw/develop/05june-05.pdf
    林建平(1996)。親師關係及溝通。國教月刊,43(1)(2),1-6。
    林倩瑜(2007)。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容妤(2010)。宜蘭縣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策略。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進材(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五南。
    林新發(1993)。班級行政管理的內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
    經營-理念與策略(頁3-21)。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真(1999)。學生心中的最愛----談學生喜歡的教師類型。教育實習輔
    導季刊,4(4),85-90。
    林鳳婷(2010)。親師溝通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曉瑩(2001)。淺談教師生涯發展。國教天地,144,52-57。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金樹人(譯)(1994)。C.M.Charles著。教室裏的春天:教室管理的科學
    與藝術。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施冠概(譯)(1993)。S. J .Odell, P .Ishler, R.S.Kay,
    R.A.Edelfelt著。初任教師的輔導。臺北:五南。
    洪千惠(2005)。國小一年級教師營造親師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范熾文 (2000)。營造優良班級氣氛之原則與作法。空大學訊,252,41-
    46。
    孫志麟(1992)。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現代教育,7
    (1),103-113。
    徐士翔(2008)。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
    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心浦(2004)。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教學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月眉(1993)。國小班級的行政管理。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
    經營-理念與策略(頁24-29)。臺北:師大書苑。
    徐秋榮(2007)。中學實習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對因應策略關聯性之研究
    -以台北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朝愷(2005)。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
    教育發展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美惠(2007)。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解決方式之研究。國
    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職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0,
    113-133。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國立編譯館(2006)(主編)。教育史(第十七版)。臺北:正中書局。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心理。
    張宜芳(2003)。教學信念和教學困擾-二位國小初任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芬芬(1988)。實習教師社會化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
    351-380。
    張芬芬(2002)教學生活-新手老師的成長之路。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
    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頁1-22)。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第四十一版)。台
    北:東華書局。
    張景媛(1997)。如何讓新手教師成為專家教師。測驗與輔導,145,3008-
    3010。
    張新仁(主編)(1999)。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臺北市:五南。
    張煌熙(1993)。班級環境品質的改善。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
    經營-理念與策略(頁33-42)。臺北:師大書苑。
    張碧蘭(2002)。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以臺中市為
    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廣義(1998)。教師的好幫手:談班級幹部的遴選與訓練。教育實習輔導,
    4(2),19-24。
    張廣義(200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關聯資本、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略與教
    學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
    張德銳(1996a)。有效的班級常規經營策略。國教月刊,43(1),28-33。
    張德銳(1996b)。淺談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做法。學生輔導,45,84-
    89。
    張德銳(2004)。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
    刊,28,129-144。
    張德銳、吳明芳(2000)。營造親師生三贏局面的班級經營策略。課程與教學
    季刊,3(2),33-46。
    張學善(2001)。親師合作的內涵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教天地,146,49-
    54。
    張鐸嚴(2002)。班級經營的基本理念。載於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合
    著),班級經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統計處(2009)。國中小學生、教職員統計(98學年度)。2010年10
    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869
    曹常仁(1994)。親師關係之經營。國教之聲,27(3),8-17。
    曹學仁(1997)。教師生涯規劃的理念:談終身學習與專業成長。教育實習輔
    導,3(2),37-40。
    梁碧明、林彥岑、劉育靈、戴君宴、鍾宏亮(2009)。特殊教育教師初任教職
    歷程之研究。2010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ntcu.edu.tw/spc/aspc/6_ebook/ pdf/9801/6.pdf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顏祥鸞(主編),危險與秘
    密,研究倫理(頁31-39)。台北:三民書局。
    許家碧(2004)。國小專家與初任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
    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臺北市:五南。
    郭明德(2002)。班級經營實務:教師如何與家長作有效的溝通(親師溝通之
    有效策略)。空大學訊,301,64-74。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揚智。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461,12-
    16。
    陳玉珠(2008)。國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一以台北縣
    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
    陳吉雄(2004)。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如山(1993)。班級中的師生關係。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
    營-理念與策略(頁195-206)。臺北:師大書苑。
    陳育吟(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境及成長策略需求之研究。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三
    民書局。
    陳美玉(2002)。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琇琴(2009)。國民小學學生知覺級任教師轉型領導、班級氣氛與其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
    陳碧雲(1995)。初任科學教師班級經營的面貌與成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曉雯(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初任教師遭遇之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
    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單文經(1996)。班級經營的策略。載於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
    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頁179-206)。臺北:三民書局。
    單文經(1998)。坊間出版「班級經營」專書概覽。師大校刊,308,44-
    48。
    曾也真(2009)。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建教(1995)。從學科觀點談有效的班級經營。國教輔導,34(5),43-
    48。
    黃光雄(譯)(2001)。Robert C.Bogdan&Sari Knopp Biklen著。質
    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1996)。班級的常規經營。學生輔導,45,54-59。
    楊銀興(199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生活困擾問題及其尋求解決方式的
    探討。國教輔導,34(3),57-65。
    葉憲峻(2004)。引導孩子度過生澀的童年-班級經營的理念與策略。國教輔
    導,43(6),6-10。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蕙瑋(2005)。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三位台北市教師
    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鄒欣純(2009)。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東海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熊智銳(1994)。開放性的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劉佑星(1996)。談班級經營的理念與基本作法。班級經營,1(1),33-
    38。
    劉欣怡(2009)。高雄縣國中教師玩興特質、班級氣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曜睿(2004)。導入階段國小教師生涯發展遭遇之問題與問題因應之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第四版)。臺北:師大書苑。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蔡宜綾(2007)。新制半年幼稚園實習教師實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美華(譯)(2008)。Geoffrey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臺北:學富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培村(1995)。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與等級劃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研究資
    訊,3(4),54-72。
    蔡義雄(1998)。理念與策略-談國小班級經營。班級經營,1(2),5-10。
    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
    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玉疊、郭慶發(合著)。班級經營:做個稱職教師。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盧美貴(1990)。班級氣氛與學習。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
    盧美貴(合著),班級經營(頁435-496)。臺北:心理出版社。
    盧富美(1992)。師院結業生實習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
    6,219-274。
    盧榮順(1996)。台北縣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國小教師工作困擾及任教意願
    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伊伶(2009)。高雄縣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導入需求之研究。國立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賴清標(1997)。教育實習。臺北:五南。
    薛梨真(1991)。國小實習教師實習困擾與輔導策略之研究。高市鐸聲,2
    (1),62-70。
    謝旻晏(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現況、困擾與改善成長策略之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寶梅(1991)。初任教師的特質與困難。國教輔導,30(5),50-56。
    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
    究資訊,4(4),36-48。
    簡紅珠(1997)。在新世紀的學校教育脈絡中建構良性互動與有效學習的班級
    環境。國教世紀,178,13-16。
    簡紅珠、江麗莉(1997)。國小成功、不成功經驗教師與初任教師的班級管理
    認知與內隱信念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411-443。
    顏素霞(1993)。屏東師範學院結業實習困擾及實習現況之調查分析。載於八
    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41),台北:教育
    部。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英文文獻

    Adams,R.D.(1982). Teacher development:A look at change i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across time.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3(4),40-43.
    Boe,E.,Cook,L.H.,&Sunderland,R.J.(2008).Teacher
    turnover:Examining exit attrition,teacher area
    transfer,and school migration.Exception Children,
    75(1),7-31.
    Blackburn, J.(1977). The first year teacher: Perceived
    need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resul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35768).
    Brophy,J.(1988).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In M.C.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328-375.
    Brock, B. L., & Grady, M. L. (1996).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9 631).
    Broadbent, F.W.&Cruickshank,D.R.(1965)。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blem of first year
    teachers.Brockport,New York: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1965.
    Britt, P. M. (1997).Perceptions of beginning teachers:
    Novice teachers reflect upon their beginning
    experien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RIC ED415218).
    Borich, G. D., & Tombari, M. L. (1997).Education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approach.(2nd ed.), New
    York: Longman.
    Cathrine,L,M.&Anthony,P(2010).Whatever it takes:How
    beginning teacher learn to survive.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26,559-564.
    Cangelosi,J.S.(1993)。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N.Y.:
    Longman.
    Collins, M. E.,Mowbary, C. T,&Bybee,D. (1999). Measuring
    coping strategies in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for
    individuals, Health& Social Work, 24, 279-290.
    Crow, N. A. (1991).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2959).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 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92-
    431).New York :Macmillan.
    Edwards,C.H.(2004).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Y:MacMillan.
    Emmer,E. T.(1987).Classroom management.Oxford:Pergamon.
    Estes,G.D.(1990). Assessment component of the California
    New Teacher Project:First year repor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3197).
    Everston,C.M.,Emmer,E.T.,Clements,B.S.,&Worsham,M.E.
    (1994).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Boston:Allyn&Bacon.
    Fuller, F. F., & Bown, O. H.(1975).Becoming a teacher.In K
    Ryan(Ed.).Teacher education: The seventy-four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art Ⅱ).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oyen, L. A.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leader. New York: Macmillan.
    Folkman.S &Lazarus.R.S(1988).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4
    (3),466-475.
    Fessler, R. (1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ouston, W. R., Marshall, F. & McDavid, T. (1990). A study
    of induction of 300 first year teachers and their
    mentors. Houston, Tex: Houst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8558)
    Igonina.M.V.(2009).Why are young teacher refusing to teach
    school.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51,10-19.
    Jones, V. F., & Jones, L. S. (2001).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creating communities of support
    and solving problems (6th ed.). Needham Height,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Lazarus, R. S., Folkman, S. & Gruern, R. (1984). Stress and
    adaptational outcomes-the problem of confounded
    measur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7, 770-779.
    Lefrancois,G.R.(1997).Psychology for teaching(9th ed.)
    Belmont,C.A:Wadsworth
    Moir,E.(1999).The stage of a teacher first year.A better
    beginning supporting and mentoring new
    teacher.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m Development.
    Sandefur, J.T.(1982). What happens to the teacher during
    ind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1 444).
    Shoval, E; Erlich, I; Fejgin, N.(2010). Mapping and
    Interpreting No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elf-
    Perceptions of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15(1),85-101.
    Ormord,J.E.(1995).Educational psychology: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N.J:Prentice Hall.
    Pervin, L.I.(1984). Characteristics of staff burnout in
    mental health setting. Hospital & Community Psychiatry,
    28,233-237.
    Pearlin, L.L.,& Schooler, C.(1978).The structure of
    co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 2-
    21.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 143-178.
    Walker, L. (1992). Perceptions of preservice teacher
    efficacy. Tennessee: Twenty-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4 230).
    Weinstein, C. S.(1988). Preservice teachers’s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1(1),31-40.
    Weiten, W. (2006). 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
    Adjust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8th ed.). Australia ;
    Belmont, CA:Thomson/Wadsworth.
    Westerman.D.A.(1990).Teacher decision making by expert and
    novice across three stages:Practive,interactive,and
    postactiv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0658).
    Wentzel,K.R&Galdwell.K.(1997)。Frendships,peer
    acceptance,and group membership:Relations to academat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Child Development,68
    (6),1198-12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