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政國 |
---|---|
論文名稱: |
格式塔心理學融入李賀詩意象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李賀 、詩歌 、意象說 、格式塔心理學 、完形理論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9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3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 詩人。其生命雖短促,但其創作詩歌,意象獨絕,發想超卓,光采熠熠,允為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存在。關於李賀詩的意象分析,目前學術成果較著重傳統的單獨意象或偏於「意」的解析,卻缺乏系統性的貫串。而西方的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理論 ,其完形(configuration)理路 、組織(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法則 ,與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意象理論有諸多相互支援,甚至能進一步有效通貫之處。
因此,本文西學中用,對於李賀詩歌之意象,乃至於意象系統,其所涵攝透顯之心理意識,有更清晰而完整的闡釋;依格式塔心理學理論,一一分類並分析李賀詩歌篇章,引導研究者由圖像而文意、由完形理論組織法則分析而牢籠全篇,藉由閱讀主體的客觀系統分析以發揮作用,進而掌握詩歌意象的構成原理及篇章的整體性;從以上的分析進而歸納出李賀創作的心理意識、藝術造境,由中思索、提煉現代詩歌創作之參考價值。以為此中國詩史上奇幻奪目的瑰寶詩人,留予後人更多的參考價值。
一、古籍(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李賀相關著作
﹝唐﹞李賀著,﹝宋﹞吳正子箋注、﹝宋﹞劉辰翁點評:《箋注李長吉歌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李賀著、﹝明﹞曾益等注:《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李賀著、﹝清﹞姚文燮注譯:《昌谷集注》,收入《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李賀著、葉蔥奇校注:《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李賀著、﹝日﹞原田憲雄譯著:《李賀歌詩編 3》,東京:平凡社,東洋文庫本,1999 年。
(二)相關古籍著作
﹝先秦﹞佚名:《黃帝內經》,大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年。
﹝先秦﹞列禦寇著:《列子集釋》,〈湯問〉,臺北:華正書局,1987 年。
﹝先秦﹞孟軻著、﹝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先秦﹞莊周著、張松輝注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先秦﹞屈原著、﹝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5 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漢﹞佚名:《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漢﹞東方朔著:《十洲記》,臺北:藝文書局,1967 年。
﹝漢﹞班固著:《漢武帝內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 年。
﹝漢﹞許慎著:《說文解字》,《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十‧小學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漢﹞劉向著、陳滿銘編:《列仙傳》,臺北:三民書局,2004 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周禮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魏﹞王弼著、﹝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魏﹞王肅著、饒宗頤編:《孔子家語》,臺北:中華書局,2013 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晉﹞王嘉著:《拾遺記》,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年。
﹝晉﹞崔豹著、王根林校點:《古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晉﹞郭璞注、袁珂點校:《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晉﹞葛洪著、王明點校:《抱朴子內篇校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晉﹞葛洪著:《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第一版。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南朝宋﹞鮑照著、錢仲聯注譯:《鮑參軍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 年。
﹝南朝梁﹞任昉著:《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南朝梁﹞劉勰著,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南朝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紀昀評:《文心雕龍注》,臺南:東海出版社,1974年。
﹝南朝梁﹞鍾嶸著,成林、程章燦注譯:《新譯詩品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南朝梁﹞蕭統著,﹝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書局,1994 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譯:《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 年。
﹝唐)杜佑著:《通典》,《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三‧政書類》,臺北:藝
文印書館,1966 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注譯:《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注譯:《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業書局,1992 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唐﹞魏徵等著:《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唐﹞釋道世著:《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五代﹞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二‧小說家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宋﹞胡三省著:《資治通鑑注》,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86 年。
﹝宋﹞程大昌著:《演繁露》,《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雜家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宋﹞郭茂倩著:《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0 年。
﹝宋﹞嚴羽著:《滄浪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第二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元﹞馬端臨著、《傳世藏書‧史庫‧文獻通考》編纂委員會編《傳世藏書‧史庫‧文獻通考》第一冊,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6 年。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13 年。
﹝清﹞阮元校勘:《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清﹞彭定求等著:《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蘇曼殊著:《蘇曼殊詩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年。
二、近人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李賀研究專書
方瑜:《中國文學新詮釋》,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李賀、李商隱、溫庭筠》,臺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
朱自清:〈李賀年譜〉《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余光中:《逍遙遊‧象牙塔到白玉樓》,臺北:大林書局,1969年。
吳企明:《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周誠真:《李賀論》,香港:文藝書屋,1971年。
胡淑娟:《歷代詩評視野下的李賀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徐傳武:《李賀論稿》,臺中:廣陽譯學出版社,1997年。
陳治國:《李賀資料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3年。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廖明君:《生死攸關─ ─李賀詩歌的哲學解讀》,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蔡英俊:《古錦囊與白玉樓─ ─李賀詩賞析》,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00年。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日〕原田憲雄:《李賀論考》,京都:朋友書店,1980年。
(二)文學理論著作及其他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穀風出版社,1987 年。
周英雄:〈童話故事《小紅斗篷》的三種讀法〉《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出版社,1989年。
金開城、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徐輝富:《現象學研究方法與步驟》,臺北:學林出版社,2008 年。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2006年。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文化出版社,1982年。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美學新編》《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年。
﹝美﹞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翻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Visual Thinking),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年。
﹝德﹞柯勒(Wolfgane K”oher)著、李姍姍譯《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ghology),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 年。
﹝德﹞庫爾特‧考夫卡(Kurt‧Kaffka)、李維翻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出版。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海鷹:《李賀、杜牧、李商隱三家詠物詩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李華斌:《論李賀詩歌創作的心理特徵》,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1月。
李宜:《李賀詩歌意象論》,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2004年1月。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通感表現手法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思嘉:《李賀詩歌的幻見與穿越幻見探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專班論文,2011年1月。
董海龍:《李賀詩歌的悲劇意識析論》,東北師範大學中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劉麗雲:《少女思想的房間——李賀歌詩的內在風景及書寫特質探論》,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鍾達華:《李賀詩意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饒樊莉:《論李賀詩歌修辭藝術》,重慶師範大學中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四、單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瑜:〈李賀歌詩的意象與造境〉,《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李賀、李商隱、溫庭筠》,1975年1月。
方瑜:〈嘔出心乃已爾─ ─以詩話夢說李賀〉,《聯合文學》,2001年3月。
方瑜:〈空間‧圖像‧靈光:李賀詩中的女性圖像--以鬼神二首為例〉,《台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
方堅銘:〈從馬、竹、劍三個意象來窺探長吉心態〉,《文學遺產》第4期,2004年。
王羅海:〈感傷、探索、幻滅— —淺談李賀詩歌意象的潛在主題〉,《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6年。
王玉民:〈李賀詩中的通感、幻覺與高峰體驗〉,《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1期,1996年。
王玉民:〈李賀詩中的無意識〉,《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
王菊芹:〈沉郁幽冷的氣氛─談李賀詩歌的意象>,《平原大學學報》第19卷第3期,2002年8月。
王盈潔:〈論李賀詩歌之膚覺意象與其任奉禮郎之關係〉,《新生學報》第1期
,2010年7月。
李正治:〈李賀詩歌裡的時間意識〉,《中國詩裡的追尋》,1990年。
李軍:〈李賀詩歌意象論〉,《懷化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1997年2月。
李軍:〈論李賀詩歌蒙太奇式意象組合的結構方式〉,《鹽城工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
李波:〈李賀詩歌意象的特點〉,《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
林玉玲:〈李賀詩中色彩的探析──試從白、紅、綠談起〉,《中山中文學刊》第2期,1996年6月。
林淑貞:〈從詩義類比論李賀「馬詩」之自我隱喻與歷史取譬〉,《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7月。
周淑媚:〈蚌病成珠--從文學與治療角度看李賀早夭及其詩歌的複雜性〉,《通識教育學報》第17期,2012年6月。
胡菁娜:〈冰冷的激情--李賀詩歌的張力〉,《龍岩學院學報》第25卷5期,2007年10月。
張玉芳:〈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寓意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1996年6月。
張劍:〈20世紀李賀研究述論〉,《文學遺產》第6期,2002年。
陳琳:〈李賀與印象派〉,《樹人學報》第2期,2002年3月。
陳慧君:〈李賀詩中使用「空」字的造境效果〉,《文學前瞻 》第25卷,2007年8月。
游佳容:〈試探李賀《馬詩二十三首》中馬意象與仕宦生涯之關係〉,《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四期2002年12月。
黃昱凌:〈嘔心古錦囊,絕筆白玉樓─淺析長吉詩之瑰麗特色,以〈李憑箜篌引〉為例〉,《中國文化月刊》第208期,1997年7月。
黃昱升:〈現代詩的晦澀與明朗--洛夫、余光中塑造的「李賀」〉,《語文瞭望》第1期,2011年5月。
楊敏、萬春:〈血與玉:心之死的祭奠─李賀詩歌意象的文化解讀之一〉,《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44期2000年9月。
賀天忠:〈意象說:中國古代第一個系統的詩學理論〉,《襄樊學院學報》第6期,2000年。
蔡英俊:〈李賀詩的象徵結構試探〉,《中外文學》第4卷第7期,1975年
12月。
潘麗珠:〈格式塔完形理論融入杜甫旅夜書懷意象分析之探索〉,《格式塔理論融入古典詩意象之探索》,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4年5月。
葉政國:〈格式塔完形理論融入李賀神絃別曲意象分析之探索〉,《格式塔理論融入古典詩意象之探索》,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4年5月。
錢鍾書:〈李賀詩論〉,《談藝錄》,1988年。
﹝美﹞Golightly william著、王津平譯:〈李賀詩中的超現實意象〉,《幼獅文藝》第37卷第5期,197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