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懷萱 |
---|---|
論文名稱: |
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德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中學教師 、終身學習素養 、教師效能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Teacher Efficac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3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的實際情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新北市國中教師在其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之差異情形,並探討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之間的關係。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根據文獻理論基礎編製問卷,經預試問卷分析後,形成正式問卷,以新北市國中教師為對象,採配額抽樣,共發出460份問卷,實得有效問卷385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3.7%,並將結果加以統計分析及討論。
本研究得到以下重要結論: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的終身學習素養屬於中偏高的程度。
二、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的教師效能屬於中偏高的程度。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中,不同性別、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及
擔任不同職務之教師,其終身學習素養有差異存在,年齡則無明顯影
響。
四、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中,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及
擔任不同職務之教師,其教師效能有差異存在,性別則無明顯影響。
五、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達顯著正相關,即教師
終身學習素養越好,其教師效能也越佳。
六、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對教師效能具有預測力,且以終身
學習素養「技能」最具解釋力。
根據以上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重視教師終身學習的需求,開設專業研習課程,以提升教師效能。
(二)擬訂獎勵制度,並建立教師學習輔導諮詢中心。
二、對學校之建議
(一)透過相關教學會議分享教學經驗,增進資深教師與新進教師或資
淺教師的交流。
(二)建立職務輪調機制,鼓勵教師參與學校行政工作。
三、對國民中學教師之建議
(一)善用教師進修管道,提升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
(二)培養主動學習精神,加強教師終身學習技能及運用社區資源的能
力。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可擴及其他縣市或是不同教育階段之教師。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兼採觀察、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
(三)在研究變項方面,可針對未顯著的變項加以研究,並增加相關的
研究變項做更完整的分析。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matters of fact and relationship about the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teacher 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In addition, I also conduct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context variabl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 I made offici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oretical literature and through the pre-test. In this study, I target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via quota sampling. I issued 460 questionnaires and a total of 385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return ratio is 83.7%.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Average level of the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is upper middle.
2. Average level of the teacher effic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is upper middle.
3. Among context variables,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years of service and different job positions will cause the differences regarding to the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accordingly,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when it comes to age.
4. Among context variables,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years of service and different job positions will cause the differences regarding to teacher efficacy accordingly,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when it comes to age.
5. The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eacher efficacy which means if teachers are highly motived to engage in learning, the teacher efficacy will be increased accordingly.
6. The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of teachers predicts the teacher efficacy, and the skill of lifelong learning literacy is the most explanatory power.
According to above conclusions, my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Suggestions to administrative offices:
(1)They should attach the importance to lifelong learning for teachers an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icacy, they should also open more relevant
camp programs or seminars for teachers.
(2)Build the reward system and the advisory center for teacher learning.
2. Suggestions to schools:
(1)Shar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s via regular teaching meeting. Strength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senior or junior teachers.
(2)Build the mechanism of job rotation and encourag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affairs.
3.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1)Make best use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teacher efficacy.
(2)Develop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force accessibility to lifelong learning and various community sources.
4. Suggestions to future researches:
(1)Per study objects, I suggest to extend the range for other teachers from other cities or schools at all levels.
(2)Per study methods, besides other traditional ways, I suggest to collect data via observations, visits and so on.
(3)Per context variables, I suggest to focus on apparent variables causing difference to conduct further researches and through adding items of variables, we can conduct more complete analyze research.
ㄧ、中文部分
丁吉文(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其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政彥(1996)。終生學習的理論。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
育改革,241-268。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1998)。學習社會與成人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211-238。台北 : 師大書苑。
王秋絨總校閱(1999)Peter Jarvis 編著(1987)。二十世紀的成人教育思想家(Twentieth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education)。台北:心理。
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麗蘋(2004)。台中市幼稚園教師終身學習素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
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明烈(2010)。UN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3(1),45-75。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秀甄(2009)。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
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璧如(2002)。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45-64。
吳韻儀(1998)。傑出教師五大信念。天下雜誌,23,26-29。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臺中師院學報,10,63-85。
李欣慧(2006)。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麗君(2002)。職前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改變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9,3-23。
沈美如(2003)。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素養之研究—以台南市公共圖書館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江佳鍹(2009)。台中縣幼稚園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師效能感相關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世健譯(2003)。效能教師。台北 : 正中。
林玉體(1996)。民主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佳伶(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清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之校長教學領導知覺、教師效能感與統整課程實施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進材(1998)。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40,134-147。
邱天助(1988)。終生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終生教育,
23-50。台北:台灣書店。
邱志鑫(2004)。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認知與教師效能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柏翔(2001)。國民小學教師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昺富(2002)。我國工業類科職業學校行政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工業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貴發(1992)。電腦素養教學的主要課題-找尋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台灣教育,495,36-41。
洪明洲(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之學理分析。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上冊),353-374。
洪瑞浲(2000)。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孫志麟(1995)。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165-192。
孫志麟(1999)。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7(6),170-187。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 139-156。
高強華(1991)。教育研究隨想集。現代教育,6(24),108-115。
高強華(2002)。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教育研究月刊,104,9-13。
高博銓(2001)。教師自我發展與終生學習。教師天地,115,70-74。
張世彗(1999)。國小一般智能優異班教師自我效能模式之驗證暨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高雄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素偵(2001)。國民小學階段適齡學生終身學習分案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嘉原(200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健康、組織學習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永(1998)。學習社會的社會學基礎。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學會主編:學習社會,
129-156。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1999)。社區終身學習的理論與內涵。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
終身學習,133-150。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基本能力實踐策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建立終身學習社會五年計畫。台北:教育部。
許世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
許芳菊(2007)。你的孩子該學什麼?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教育專刊,
23-27。
郭明堂(1995)。國小教師任教專長、教學經驗、養成型態與其教學效能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乃林(1998)。終身學習論析。成人教育雙月刊,41,36-41。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台北:揚智文化。
陳木金(2006)。從教師效能來塑造良師典範的師道精神,師友月刊,463,8-16。
陳正義(2004)。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之學校績效責任信念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美言(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湘玲(200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慶瑞(1992)。國民小學教師效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1,388-420。
傅佩榮(2005)。傅佩榮解讀論語。台北:立緒文化。
曾文裕(2008)。國民小學教師終身學習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國民
小學教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月純(2001)。重要國際組織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6,181-207。
黃光雄、蔡清田(2001)。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明月(1998)。學習社會的心理學基礎。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學會主編:學習社會,
157-176。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2)。成人心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富順(1998)。學校教師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角色。教師天地,97,17-22。
黃富順(2004)。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成人教育,77,2-11。
游秀琴(2008)。北部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能力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彭國樑(2002)。學校公共關係。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365-398。台北:五南。
路婉林(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教師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甄曉蘭、周立勳(2001)。國小教師自然科學教學信念之調查。國民教育研究學報,7,
215-241。
熊銳智(1994)。開放型的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潘建修(2007)。宜蘭縣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教學應用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
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劉月娥(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決定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玉珍(2004)。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財坤(2005)。台灣南部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調控學習與終身學習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淑娟(1997)。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館員資訊素養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榮裕(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培村(1999)。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24,101-120。
蔡碧璉(1994)。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7,283-330。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全(1994)。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蕭佳純(2009)。臺灣成人終身學習能力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2,117-155。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銓志(2007)。台北縣國小體育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創新接受度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122-147.
Borich,G.D.(1994).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New York:Macmillan.
Cross K. P.(1981). Adulst as lean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oss-Durrant, A. (1984). Lifelong education in the writing of John Dew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3(2), 115-125。
Day, C. (1999). Developing Teachers:The Challenges of Lifelong Learning. Philadelphia:Falmer Press.
Denham, C., & Michael, J. (1981)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5,39-63.
European Commission(2000). 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Author.
Fuller, B., Wood, K., Rapoport, T., & Dornbusch, S. (1982).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individual efficac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2,7-30.
Gibson, S., & Demn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Hasan, A. (1996). Lifelong learning. In Tuijnman, A. C.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xford:Pergamon.
Kay Alderman(2008). Motivation for achievement : possibilit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Routledge.
Longworth, N. and Davies, W. K. (1996).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Kogan Page.
Newma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Sociology of Education,62(4),221-238.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Loughlin,M. (1989).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belief about Knowledge,teaching,and learning on their pedagogy:A constructivist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research agenda for teacher education.(ETR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39679)
Schunk, R. E. (1991).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26(3&4),207-231.
Showers, B. k. (1980). 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 making. (PHD., Standford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 A, 41, 8.
Steuteville-Brodinsky, M.,Burbank, R. & Harrison, C. (1989). Selecting,recruiting and keeping excellent teachers: Problems and solutions.Arlington:V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rentham, L., Silver, S., & Brogdon, R. (1985). Teacher efficacy and teacher
competency rating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22, 343-352.
Tschannen-Moran, M., & Hoy, W. K.(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17, 783-805.
UNESCO(1976). Recommend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Paris:
Author.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8). Lifelong learning and Public policy. Report prepared by the lifelong learning project. Washington, DC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oolfolk, A. E., Rosoff, B., & Hoy, W. (1990).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ing student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6, 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