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虹蓁
Hung-chen, Chen
論文名稱: 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ob Fatigue and Health Lifestyl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指導教授: 董貞吟
Tung, Chen-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大學教師職場疲勞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teacher, Job Fatigu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4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在不同社會人口學背景下,大學教師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及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工具包含職場疲勞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符合全國一般大學聘任資格之專任教師作為研究母群體,採立意抽樣,利用網路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取得有效問卷378份。以SPSS 17.0 for Windows與AMOS 8.0統計軟體進行信、效度分析(結構方程模式)、摘要性統計、描述性統計、推論性統計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斯皮爾曼相關係數、複迴歸分析)。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
    (一)大學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低程度。而其中各面向得分最高為「自我實現」,依序為「人際支持」、「營養行為」、「壓力處理」、「運動行為」,最低為「健康責任」。
    (二)大學教師「個人疲勞」、「工作疲勞」、「服務對象疲勞」、「工作過度投入」平均分數皆高於全國受僱者常模平均分數,故大學教師屬於過勞高危險群。
    (三)自覺健康狀態、工作控制、個人疲勞、服務對象疲勞為影響大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
    (四)自覺健康狀態、職級、教育年資、每週工作工作時數、承接計畫數、助理數、罹患慢性疾病數、所屬公私立學校、心理負荷、工作控制皆是影響大學教師職場疲勞相關因素。
    (五)大學教師的個人疲勞、服務對象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相關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job fatigue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It explored the difference of job fatigue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ob fatigue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The adopted instruments were job fatigue profile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profile.
    By purposeful sampling, the subjects were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cted by on-line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s. About 5000 teachers were sent email, 378 teachers provided valid data.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7.0 for Windows and AMOS 8.0, analyzed by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pearma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1.The university teacher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was in the middle-lowed level. The highest score was the self-actualization, followed by interpersonal support, nutrition, stressmanagement, exercise, the lowest score was health responsibility.
    2.The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fatigue was higher than national workers.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were high risk on burnout.
    3.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ork control, personal burnout and client-realted burnout we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4.Perceived Health Status, official rank, teaching years, working hours per week, the number of plan, the number of assistant, the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 the type of school, psychological work demands and job control we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job fatigue.
    5.Personal burnout and client-realted burnout were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名詞定義 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大學教師工作現況 12 第二節 職場疲勞 18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7 第四節 職場疲勞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8 第一節 研究對象人口基本變項分布情形 6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職場疲勞與健康生活型態現況 78 第三節 研究樣本之不同變項與職場疲勞、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情形 85 第四節 探討不同背景因素下,大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職場疲勞之相關性 12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46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69 附錄-正式問卷、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172 參考文獻 179

    Amine, E., Baba, N., Belhadj, M., Deurenbery-Yap, M., Djazayery, A., Forrester, T. (2011).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report of a Joint WHO/FAO Expert Consult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agozzi, R.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agwell, M.M., & Bush, H.A. (2000). Improving Health Promotion For Blue-Collar Workers*.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 14(4), 65.
    Belloc, N.B., & Breslow, L. (1972).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actices. Preventive medicine, 1(3), 409-421.
    Boyer, EL. (1990).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Princeton, New Jersey,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askamp, L.A., & Ory, J.C. (1994). Assessing faculty work: Enhancing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Browen, MW, & Cudeck, R. (1993). 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 in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Newbury Park, CA: Sage.
    Chen, M. Y. (1999). The effectivess of health promotion counseling to family caregivers. Public Health Nursing, 16(2), 125-130.
    Duffy, M.E., Rossow, R., & Hernandez, M. (1996). Correlates of health-promotion activities in employed Mexican American women. Nursing Research, 45(1), 18-24.
    Farber, B.A. (1998). Tailor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Burnout.
    Friedman, I.A. (1991). High-and low-burnout schools: School culture aspects of teacher burnou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25-333.
    Hu, L., & Bentler, P.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6(1), 1-55.
    Johnson, J.L., Ratner, P.A., Bottorff, J.L., & Hayduk, L.A. (1993). An exploration of Pender's Health Promotion Model using LISREL. Nursing Research, 42(3), 132-140.
    Kickbusch, I. (2003).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a new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3(3), 383.
    Kristensen, T.S., Borritz, M., Villadsen, E., & Christensen, K.B. (2005).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 Work & Stress, 19(3), 192-207.
    Maslach, C., Jackson, S.E., Leiter, M.P., Schaufeli, W.B., & Schwab, R.L. (1981).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Manual.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aslach, C., Jackson, SE, & Leiter, MP. (199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 Mountain View, CA: CPP. Inc.[Links].
    Maslach, C., Schaufeli, W.B., & Leiter, M.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97-422.
    Newman, J.H. (1852). Cardinal.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1986). The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www.who.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previous/ottawa/en/
    Pender, N.J. (1990). Expressing health through lifestyle patterns.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 3(3), 115.
    Pender, N.J., Murdaugh, C.L., & Parsons, M.A.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Pender, N.J., Murdaugh, C.L., & Parsons, M.A. (200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Pines, A.M. (2002). Teacher burnout: a psychodynamic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teacher burnout: a psychodynamic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Teachers & Teaching, 8(2), 121-140.
    Pirincci, E., Rahman, S., Durmus, AB, & Erdem, R. (2008). Factors affecting health-promoting behaviours in academic staff. Public health, 122(11), 1261-1263.
    Rentler, PM. (1985).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EQS. A Structural Equations Program. Los Angeles: BMDP Statistical Software.
    Richlin, L. (2001). Scholarly teaching and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1(86), 57-68.
    Seyl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McGraw-Hill.
    Sheesley, D.F. (2001). Burnout and the academic teaching librarian: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blem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7(6), 447-451.
    Taylor, B., Zimmer, C., & Womack, S.T. (2005). Strategies to prevent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Online Submission, 24.
    Walker, S.N., Sechrist, K.R., & Pender, N.J. (1987a).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Walker, S.N., Sechrist, K.R., & Pender, N.J. (1987b).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Watt, T., Groenvold, M., Bjorner, J.B., Noerholm, V., Rasmussen, N.A., & Bech, P. (2000). Fatigue in the Danish general population. Influence of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disea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54(11), 827-833.
    Weitzel, M.H., & Waller, P.R. (1990). Predictive factors for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s in White, Hispanic, and Black blue-collar workers.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 13(1), 23-34.
    丁淑萍 (2005)。台北市國中教師自覺疲勞感與職業壓力、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尹祚芊 (2000)。學校衛生護理。台灣醫學, 4(2),215-222。
    毛義方、陳美蓮 (1992)。勞動疲勞測定方法技術探討。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王秀紅 (2000)。老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 47(1), 19-23。
    王秀紅、徐畢卿、高淑芬、高毓秀、王瑞霞 (2001)。健康促進與護理-理論與實務。 台北: 偉華書局。
    王銘傑 (2004)。內部行銷、工作壓力、工作士氣、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各縣市警察局為例。南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石東生、陳秋蓉、張振平 (2004)。93 年度受僱者工作環境安全衛生調查。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江東亮、余玉眉 (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5), 381-38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11)。勞工工作與生活平衡調查, from 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00/0005menu.htm
    行政院衛生署 (2011)。台灣地區各縣市97至99年18歲以上過重及肥胖盛行率. from 國民健康局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aspx?No=201108110001
    余民寧 (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 高等教育。
    吳昇忠 (2008)。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
    吳昇忠 (2009)。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
    吳采蓉 (2005)。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某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吳信寬 (2004)。 資訊從業人員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從工作特性、工作壓力、決策風格與工作適配性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吳統雄 (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
    吳榮福 (2002)。台南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
    宋素真 (1997)。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李玉惠 (1998)。 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 臺北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
    李明憲、胡益進、方晴美 (2009)。宜蘭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9),35-55。
    李明濱 (2005)。壓力人生:情緒管理與健康促進。台北: 健康文化。
    李彥君 (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李聰杰 (2009)。大學教師之逆境商數對情緒調適、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 南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嘉義。
    沈東翰、陳俊瑜。 (2009,2009/05/13)。 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9健康產業科技與管理研討會,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
    周文欽、劉嘉年、翁嘉英、陳秀蓉、洪福建 (2006)。健康心理學。 臺北: 冠順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周月明 (2007)。預防過勞死的32個事典。臺北: 華立文化。
    周祝瑛 (2003)。淺談大學教學評鑑。研習資訊,20(3),49-57。
    林女理 (2002)。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林子淳、郭富舜 (2008)。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傳播學刊(1), 51-61。
    林水木 (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林思嫺 (2005)。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林思嫺、陳政友 (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美聲、黃松元 (2006)。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學校衛生, 48,1-17。
    林素英 (2010)。臺北市健康服務中心公共衛生工作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林淑琴 (2010)。台中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教師效能與教師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林淑端 (2003)。國立大學教師待遇制度改進方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林語梵 (2008)。宜蘭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金耀基 (2003)。大學之理念: 香港:牛津大學。
    姜逸群、黃雅文、林采虹、吳欣芳 (1998)。幼稚園教師疲勞感、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相關性研究。
    施明妮 (2005)。 教育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屏東。
    施淑芬 (1989)。大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
    洪玉珊 (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洪玲茹 (1996)。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 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洪瑞斌、陳怡璇 (2009)。 工作倦怠歷程模式之探索:以餐飲企業主管為例。 應用心理研究, 43,19-48。
    徐儆暉、李諭昇 (2007)。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2007年。台北。 Retrieved from http://www.iosh.gov.tw/book/Report_Publish.aspx?P=1171
    馬懿慈 (2003)。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 (1999)。員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元培學報,6, 43-68。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7)。大學教師的工作負擔與對學生、學校的看法。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
    張郁芬 (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嘉義。
    張苙雲 (2008)。 醫療機構的組織行為 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
    張晏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 (2007)。台灣受雇者疲勞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6, 75-87。
    張雅玲 (2007)。大學教師工作壓力對職業倦怠之影響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嘉義。
    教育部統計處 (2011a)。 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以上師資比率。 from 教育部統計處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教育部統計處 (2011b)。 大專院校師資年齡分配結構. from 教育部統計處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郭峰偉 (2000)。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南。
    陳佩汝 (2002)。台北地區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
    陳芬苓 (2005)。企業規模與實施職場健康促進之調查研究。臺灣管理學刊, 5(1), 149-168。
    陳青勇 (2000)。國民小學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中。
    陳俊瑜、吳佳蓉、徐儆暉 (2010)。高科技從業人員職場壓力風險因子與職場疲勞之相關性研究:以某科學園區為例。美容科技學刊, 7(2), 5-20。
    陳秋蓉、鄭雅文、胡佩怡 (2005)。國內勞工工作相關過勞與心理社會因子之認知調查 (Vol。 IOSH93-M308)。台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 (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 8(1),14-24。
    陳美燕、洪麗玲、趙曲水宴、蕭雅竹、蔡慈儀、張淑紅 (2001)。健康促進與人生。臺北: 啟英。
    陳美燕、廖張京棣、廖照慧、周傳姜 (1994)。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初步探討。護理研究, 2(1),41-54。
    陳貞夙、張淑美 (2009, 04/01)。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 Paper presented at the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純珣 (2006)。影響醫院員工採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探討。臺北醫學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陳進生 (2005)。大高雄地區國軍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義守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
    陳瑞惠 (2002)。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彰化。
    陳聖芳 (2000)。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臺東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東。
    陳筱婷 (2007)。國小教師更年期症狀、更年期態度、工作壓力及其健康狀況之探討。 高雄醫學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
    陳耀茂 (2003)。共變異數構造分析的 AMOS 使用手冊。 台北: 鼎茂。
    陸洛、李惠美、謝天渝 (2005)。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 以高雄市牙醫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 27, 59-80。
    單小琳 (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
    彭睦清 (2003)。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 銘傳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
    曾鴻麟 (200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宜蘭縣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為例。佛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宜蘭。
    游元漢 (2007)。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組織氣候對工作壓力之影響研究─以大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彰化。
    湯慧娟 (2002)。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程一民 (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
    黃百如 (2009)。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因素, 認知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黃俊傑 (2005)。 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 21。
    黃炳煌 (1990)。 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展望。
    黃彩霖 (2003)。 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 工作壓力, 工作投入, 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
    黃琨竣 (2010)。基層警察主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 經國管理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基隆。
    黃琨竣、陳俊瑜 (2009)。 警察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 40(3), 209-236。
    黃毓華、邱啟潤 (1996)。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2(9), 529-537。
    黃義良 (2010)。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屏東。
    溫德生 (1998)。飛行疲勞的認識與預防。 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會刊, 12(1), 16-34。
    葉兆祺 (1999)。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中。
    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 (2008)。 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27, 349-364。
    董貞吟(2009)。 預防過勞死。 「健康九九衛生教育網」, from http://eserver.hwc.gov.tw/ct.asp?xItem=13109&ctNode=747&mp=10
    趙翠雲 (2008)。 因應大學教師工作壓力的健康促進方案研擬與推廣 ~以元智大學職場為例。元智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桃園。
    劉俐蓉、姜逸群 (2005)。 台北市立國中教職員工健康行爲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型態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 12(1), 21-32。
    劉美蘭、陳俊瑜、康雅菁、張斯蘭 (2011)。 某高科技產業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與員工健康概念,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 健康管理學刊, 9(1), 57-73。
    劉雪娥 (1999)。健康促進之概念。 臺灣醫學, 3(2), 235-237。
    劉焜輝 (1984)。國中教師學校壓力狀況調查報告: 教育資料文摘。
    劉雅玲 (2010)。台北縣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
    劉雅惠 (2011)。中彰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 台中。
    潘欣、权正良、钱玉燕 (2003)。大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19(10)。
    蔣奎雨 (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 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南。
    蔡玉董 (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南。
    鄭淑芬 (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鄭雅文、葉婉榆、林宜平 (2007)。台灣職場疲勞問題的社會性。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26(4), 251-253。
    鄧柑謀 (1991)。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 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
    蕭順蘭 (2002)。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賴佳儀 (2006)。某國營事業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
    賴貞嬌 (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
    賴貞嬌、陳漢瑛 (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學校衛生, 51, 37-52。
    賴瓊儀 (2002)。中年人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戴良全 (2002)。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
    鍾東蓉 (2000)。台北市立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
    韓乃國。 (2003, 2003/3/11)。 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英國大學教師想改行。 大紀元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3/3/11/n285080.htm 2011/7/20.
    顏耀南 (2001)。教師職業倦怠相關變項之後設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蘇鎮詠 (2009) 。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苗栗。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