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君瑋
Hsu, Chun-Wei
論文名稱: 虛擬日常的異變重構 – 許君瑋水墨創作論述
Vision Reconstruction from Virtual Daily Routines – Creation Discourse About Ink Painting of Hsu, Chun-Wei
指導教授: 林昌德
Lin, Chang-De
口試委員: 林昌德
Lin, Chang-De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孫翼華
Sun, Yi-Hua
林章湖
Lin, Chang-Hu
呂燕卿
Lu, Yen-Ching
口試日期: 2022/07/27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網路世代異質組構人獸合形異化液化
英文關鍵詞: Net Generation,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Human-Animal Images, Alienate, Liquefy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觀察研究現象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8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7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如命題「虛擬日常的異變重構」所示,本創作研究期待在水墨創作中透過異質組構的複合創作模式,探尋紙材複合後的意境轉化可能,以及身體觀的不同詮釋手法。藉由異化(液化)創作手法的介入與實踐,將獸首嫁接人身,置入虛擬日常,以「獸形人」展開網路世代異化的種種情境,反映現代人對於即時資訊與虛擬網路世界的依賴處境。
    第一、二章依循藝術史脈絡延展,彙整與「異變重構」相關的文獻研究、創作文本等。就創作緣起,探討網路世代生存狀態與創作趨向;透過文字、圖像資料的彙整,爬梳藝術系統中變形思維與身體觀念的衍變脈絡。本創作研究實踐的中心章節為第三、四章,藉由創作模式、內涵、技法的探討,形塑「異變重構」的創作論述基調。第三章以「異變的身體」為論述核心,透過臺灣當代水墨創作中的「變體」與「混種」創作模式,進行變形身體作品的創作分析,歸納網路世代水墨創作者的創作思維與特質,從中探尋變形身體圖像在臺灣當代水墨創作中的意義。第四章以「獸形人」的構成與敘事空間,藉由異質組構的創作模式,表述人獸合形(獸首人身)混種形象的創作思維,探究線性紋樣與複合紙材的可能性。第五章為創作實踐與作品說明,「獸形人」系列透過獸首人身的變形身體形象,演示日常各種被異化(液化)的生活切片;「替身操演」系列擷取生活中的奇幻文本再詮釋,或與局部肢體結構搭配,顯露記憶中的特殊時刻;「微敘事」系列則以細膩的線條描繪,表現線性的鑲嵌組織,嘗試形塑個人式圖像語彙。第六章結論,依創作研究實踐成果歸納觀念理論。

    In order to explores “Vision Reconstruction from Virtual Daily Routines” on the composite creation of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alienation with papers and focuses on the unique definition of body views. With the intervention and practice of aliena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yths of human-animal object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xtension so as to reflect people nowadays rely on up-to-date information and virtual world which is full of abnormal contexts.
    Chapter one and two are focu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researches and texts in the field of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The author collects the origination of creative works about net generation in daily life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s about deformation and body parts by reviewing literatures, images and etc.
    Chapter three and four are center on the methods, objects and techniques of work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Chapter three is the discussion of heterogeneous bodi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reations of heterogeneous bodies which are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hybrid” in Taiwan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Moreover,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reative thoughts and features of ink painting artists among net generation in order to conclude the meaning of heterogeneous body images in Taiwan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Chapter four is th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space of Human-Animal. The author expresses creative thinking about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of human-animal images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linear patterns and composite paper.
    Chapter five is series and analyses of works. “Human-Animal series” is about the alienation and liquefy of daily life with deformed human-animal images. “Stand-in Performance series” reinterprets fantasy novels with body parts to appear special moments in one’s memory. “Micro Narratives series” uses exquisite line drawing to show linear mosaic tissues and attempts to display personal icon language.
    Chapter six is conclusion. The author expresses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by reviewing his work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模式與方法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異變的身體 13 第一節 虛實交融的變形思維 13 第二節 藝術系統中變形思維與身體觀念的衍變 22 第三節 回應身體問題的當代藝術創作 43 第四節 身體圖像的多重面向 49 第三章 臺灣當代水墨創作中的變體與混種 51 第一節 變體:視線挪移的非自然美感 51 第二節 混種:異質形態嫁接的衝突美感 56 第三節 網路世代水墨創作思維的衍異 62 第四章 異質組構的複合模式 65 第一節 「獸形人」的構成 65 第二節 「獸形人」的敘事空間 76 第五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說明 85 第一節 「獸形人」系列 85 第二節 「替身操演」系列 94 第三節 「微敘事」系列 97 第六章 結論 103 參考文獻 106

    一、專書
    王嘉驥-等著,《筆墨.之外》(臺北:赤粒藝術經紀策展有限公司,2018)。
    史考若夫斯基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李小鏡著,《李小鏡眾生相》(臺北:時報出版,1996)。
    李足新總編輯,《身體風景:派翠西亞‧匹斯尼尼》(南投:毓琇文化基金會,2016)。
    杜淑貞著,《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高雄復文,2000)。
    林章湖著,《「後現代」與台灣當代水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法蘭茲.卡夫卡著,姬健梅譯,《變形記》(臺北:麥田出版,2010)。
    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著,肯尼斯.J.諾特科特(Kenneth J. Northcott)譯,《藝術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Art)(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侯俊明著,《搜神記》(臺北,時報文化,1994)。
    洪北江編,《山海經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約翰.柏格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唐.泰普史考特著,羅耀宗、黃貝玲、蔡宏明譯,《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09)。
    馬昌儀著,《古本山海經圖說》(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高居翰著,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臺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
    高宣揚著,《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高宣揚著,《後現代論》(臺北:五南,1999)。
    張偉著,《「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辨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
    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第六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莊連東主編,《逆滲透:臺灣彩墨創作的跨界與集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陳大川著,《紙素材與現代藝術》(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
    雪莉.特克著,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臺北:遠流,1998)。
    麥可.博德(Michael Bird)著,吳莉君譯,《改變藝術的100格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Art)(臺北:臉譜出版,2014)。
    華建强著,《人奸仙淨》華建强作品集(臺北:也趣藝廊,2010)。
    楊義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1993)。
    筱源資明著,《德魯茲:游牧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詹前裕著,《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溥心畬》(臺北:藝術家,2004)。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9)。
    齊格蒙.包曼著,鲍磊譯,《來自液態世界的44封信》(桂林:灕江出版社,2013)。
    劉思量著,《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2001)。
    劉梅琴著,《藝術思維的現代詮釋》(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劉豐榮著,《藝術教育研究》(臺北:藝術教育研究,2004)。
    樂蘅軍著,《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
    藤守堯著,《藝術社會學描述》(臺北:生智文化出版,1997)。

    二、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
    何翠萍著,〈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 Victor Turner 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19期,1984),頁56-64。
    汪麗玲著,〈晚明變形主義畫風的探討〉,《美育雙月刊》(第14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1),頁14-30。
    阮心怡著,〈由工藤紀子的《海盜船》與《小雞逛超市》看擬人動物的角色設定〉,《繪本棒棒堂》(第17期,2009.9),頁127-131。
    翁君怡著,〈異化道路上的不同命運─《促織》與《變形記》中異化的比較〉,《東南傳播》(第4期,2006),頁49-51。
    高千惠著,〈Q力量的集合 台灣新世代「微╱軟論述」的生產情境〉,《典藏今藝術》(第209期,2010.2),頁52-56。
    張淑利著,〈日常生活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0卷第3期,2009.6),頁22-28。
    梁秀中著,〈中國人物畫發展〉《教學與研究》(第三期,1981.1),頁75-84。
    盛鎧著,〈現代的神鬼人圖誌:侯俊明的《搜神記》、《上帝恨你》與《星座十二鍼》〉,《臺灣美術》(第93期,2013.7),頁4-27。
    莊申著,〈羅聘與其鬼趣圖–兼論中國鬼畫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4卷第3期,1972),頁403-453。
    莊連東著,〈邊緣的主流-新世紀(2000年以後)台灣水墨畫的疏離意識〉,《視覺藝術論壇》(第三期,2008.7),頁3-19。
    黃厚銘、曹家榮著,〈「流動的」手機: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群已關係〉,《新聞學研究》(第124期,2015.7),頁39-82。
    廖奔著,〈〈骷髏幻戲圖〉與傀儡戲〉,《文物天地》(第12期,2002),頁24-27。
    劉梅琴著,〈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現代藝術的世俗化〉,《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7期,2009.7),頁133-158。
    劉豐榮著,〈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臺北:藝術教育研究,2004),頁73-94。
    鍾飆語,凱迪整理,〈平實狀態-四川美術學院青年教師訪談〉,《美術觀察》(第1期,1996.1),頁28-29。
    藤莉.比克(Tenlat Bick)著,張羽芃譯,〈駭人的歷史–珍.亞歷山大作品中的賤斥身體〉,《藝術家》(第394期,2008.3),頁200-202。
    鐘鳴旦著,〈昂布魯瓦茲.帕雷《解剖學》之中譯本〉,《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1卷第3期,2002),頁269-282。

    (二)博碩士論文
    洪民裕著,《形轉意變-洪民裕創作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5)。
    袁慧莉著,《山石物性:現代之後山水繪畫的轉向》(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張化興著,《《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新慧著,《唐宋繪畫中鬼神形象的塑造研究》(中國:瀋陽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9)。
    莊連東著,《穿透.游移──時間感應中圖像與空間對話的水墨創作思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0)。
    郭淳華著,《綜合、轉換與變形-論晚明變形畫之風格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曾建穎著,《肉身菩提》(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
    華建强著,《升仙超世-夢遊神話的老人圖像》(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4)。
    華建强著,《卡托邦:華建强當代卡漫造形藝術中的情境與指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5)。
    黃柏維著,《众虫-黃柏維創作論述》(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
    黃柏維著,《隱梅菊-黃柏維創作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9)。
    劉信義著,《灰色境域-水墨創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
    劉信義著,《穿越闇黑的幽光-劉信義水墨創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論文,2018)。
    蕭伃真著,《混種 社群-蕭伃真創作論述》(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2)。
    賴采蘋著,《《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三、網路資料
    「我行我術:將動物和人類嵌合為一體的藝術創作」陳建偉新聞訪談片段,https://www.8world.com/stories/hello-singapore/hello-singapore-animal-human-contemporary-art-1537526(檢索日期:2021年9月6日)。
    2013台北當代藝術館「後人類慾望」(Post-humanist Desire)展覽介紹,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後人類慾望/《迎接賓客》(檢索日期:2020年5月20日)。
    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後人類慾望/《安妮》(檢索日期:2021年5月21日)。
    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後人類慾望/《廢棄物》(檢索日期:2021年5月21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欽定四庫全書》,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5299&page=92(檢索日期:2020年5月26日)。
    台北當代藝術館2009動漫美學雙年展「視覺突擊.動漫特攻」作品介紹,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視覺突擊%E2%80%A7動漫特攻/【混種社會-精神分裂症】系列&《混生主義男》&《混生主義女》(檢索日期:2021年9月6日)。
    白適銘著,〈自然、諧隱與身體化的情慾─從「書寫性」談廖文豪水墨創作的身體經驗〉。http://www.changsgallery.com.tw/liao-wen-hao.html(檢索日期:2017年12月10日)。
    巫宇庭個人網頁簡介,https://wu-fishfish.weebly.com/about.html(檢索日期:2021年9月5日)。
    李小鏡〈成果〉系列自述,http://www.daniellee.com/zh/projects/harvest(檢索日期:2021年5月14日)。
    香川雅信著,〈妖怪:虛構的精神世界,樂在其中的日本人〉,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b02504/?pnum=2(檢索日期:2022年5月12日)
    袁慧莉個人網頁,〈孤山水的創作論述〉,http://www.yuanhuili.com/23396236652770021109203163554236848.html(檢索日期:2021年8月5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3456/(檢索日期:2021年5月9日)。
    黃哲斌著,〈愛與死與IG網紅〉,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8363(檢索日期:2021年4月26日)。
    廖文豪著,〈過眼即擁有〉創作自述,http://www.changsgallery.com.tw/into-the-eye%2C-into-the-mind.html(檢索日期:2021年5月10日)。
    鄭永年著,〈互聯網時代的人類異化〉,http://www.haozaobao.com/mon/keji/20180213/43065_3.html(檢索日期:2021年5月29日)。
    謝東山著,〈當代水墨傳奇-李振明的花、鳥、蟲、魚〉,http://jimili1955.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html(檢索日期:2020年9月5日)。

    (以上書目依筆劃多寡排列)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