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馨尹 Chang, Hsin-Yin |
---|---|
論文名稱: |
學前融合教育中專業團隊成員運用合作諮詢經驗之個案探究 Exploring Professionals' Experiences in Collaboration in an Inclusive Pre-school Setting:A Case Study |
指導教授: |
邱春瑜
Chiu, Chun-Yu |
口試委員: |
蔡昆瀛
Tsai, Kuen-Ying 佘永吉 Sher, Yung-ji 邱春瑜 Chiu, Chun-Yu |
口試日期: | 2022/06/2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合作諮詢 、跨專業團隊 、學前巡迴輔導教師 、專業團隊 、學前教育 、融合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itinerant teacher, therapists, preschool, inclusion, case study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89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98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前融合教育中專業團隊成員運用合作諮詢的互動經驗。雖已有文獻分別探討學前巡輔教師、學校系統相關專業人員或與班級教師間合作諮詢的經驗,但較少有文獻以一個教育單位的合作諮詢經驗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多方成員互動之面向與實例。故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式,以幸福幼兒園學前融合教育情境為例,透過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方式,探討專業團隊在實務現場運用合作諮詢的互動經驗,受訪者包含學前巡輔教師、班級教師、學校系統相關專業人員與幼兒園行政人員。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幸福幼兒園合作諮詢歷程為穩定、非線性的動態歷程,分別為嫁接期、成長茁壯期與收穫期;其中隨著歷程演進,團隊成員會因應情境轉換不同的角色任務。
二、幸福幼兒園合作諮詢歷程曾遇到跨階段的內外在困境,目前處於穩定的收穫期,面對困境皆找到相對應策略或轉化為有利因素,對困境觀點則多集中在嫁接期與成長茁壯期。
三、幸福幼兒園專業團隊因應困境產生對應策略,釋放彼此角色與專業知能,搭配行政資源支持,將教學策略融入日常情境,更能針對困擾提供適當策略。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實務上與未來研究建議。在實務上,充足的行政支持資源和長久的穩定合作等,更能與幼兒園建立穩定的團隊合作諮詢基礎;在未來研究上,可搭配實務教師案例分享提升專業知能或搭配觀察法,實際觀察與呈現教學現場彼此合作諮詢樣貌、影響合作諮詢形成的背景因素與穩定因素改變,可以再進一步探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 members using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in an inclusive pre-school setting. Past literature on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among pre-school paraprofessionals focused on individual team members, but research examing experiences on a unit level remained scent.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used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amine experiences member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m from the field in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A. The Happiness Kindergarten 's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was dynamic, non-linear and a stable process, including the blooming phase, the growth phase and the harvest phase. Roles of each team member evolved along with the process and changed according to situations.
B. During the phase, team members encounter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But because they were already in the harvest phase, they view challenges with a move positive outlook.
C. The Happiness Kindergarten 's team developed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difficult situations by releasing each other's roles, by exchang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by cooperating with administrative supports. The member contextualized strategies into daily situations, so that they can provide appropriate responsiv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made practical and futur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practice, sufficien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resources and long-term cooperation can help establishing a stable foundation for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In terms of future research, case studies can be helpful for teachers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archers should observe how team membe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field, and further explore background and externe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中文部分:
王天苗、曲俊芳、王雅瑜、黃俊榮(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天苗(201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27-51。
王曉薇(2020):台南市公立教保服務人員與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實施合作諮詢模式經驗之探究(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2002):學校體系職能治療專業服務準則。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學會二十週年慶特刊。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8):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六月二十七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700069331 號 令修正公布全文 59 條;並自公布日施行。
幼兒園行政組織及員額編制標準(2019):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教育部臺教授國部字第 1080054380B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10 條;除第 6 條第 1 項第 8 款自一百零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施行外,自發布日施行
任宜君(2012):專業治療師與教師在幼兒園融合教育巡迴服務經驗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臺北。
李宗和(2007):國小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合作諮詢模式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佳融(2007):學前融合班教師課程規畫與教學實施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臺南。
李重毅、蔡桂芳(2004):從「合作諮詢」談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之角色與職責。屏師特殊教育,9,18-26。
李偉強(2011):專業團隊對學校身心障礙學生服務及模式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校碩士學位論文,桃園。
李毓慧(2015):桃園市學前教師實施合作諮詢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北。
李翠玲(2006):學前階段合作模式融合教育之探討-以新竹市融合班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1-19。
吳承璋(2009):職能治療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小李的特教資訊站。取自http://classweb.loxa.edu.tw/je12ffery/tea/je12ffery-tea025.pdf
吳清山(2011):學校行政。心理出版社。
吳惠如(2016):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與相關專業人員在支援服務互動經驗之探討(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汪宜霈、王志中(2002):高雄市身心障礙兒童專業團隊中之職能治療。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0,75-94。
林甚組(2010):台中縣學前融合班接受專業團隊服務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 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臺東。
林秋諭(2013):小學特教老師和相關服務專業人員的合作(未出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鋐宇、甘蜀美、陳瑄妮(2006):醫院治療師介入學校系統之現況與省思。身心障礙研究季刊,4(2),97-118。
林惠秋(2016):學前普通班教師與巡迴輔導教師建立協調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桃園。
林桂瑤(2017):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擾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
邱佳榛、佘永吉(2019):臺北市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及學前分散式資源班教師和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共事現況之調查研究。201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5-36。ISBN:978-986-92554-4-8。
侯郁慧(2018):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合作諮詢模式之策略運用及困難因應(未出版)。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洪榮照(2008):特殊教育專業團隊運作之探究。特殊教育科技輔具,1,5-9
研究參與者保護指引(201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倫理中心。取自
http://www.acad.ntnu.edu.tw/7page5/super_pages.php?ID=7page501。
柯雅齡、陳香娟(2018):合作讓我們創造更多可能~幼兒園融合教育合作諮詢歷程之研究。 幼兒教育,326,87-103。
胡藝馨、佘永吉(2022):臺北市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提供服務之現況與困擾調查。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24,81-106。ISSN: 2220-6612
特殊教育法(2019):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四月二十四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800039361 號令。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2015):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三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 1040082923B 號令
孫世恆、廖龍仁、廖華芳、李淑貞(2004):南投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合作服務模式之建立經驗分享。物理治療,29(2),127-138。
孫良誠(2014):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教學表現因素結構及其影響研究。健康科技期刊,2(1),38-59。
徐嘉旻(2015):普幼教師與特幼教師合作教學歷程之探究(未出版)。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屏東。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20):桃園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暨幼兒園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實施計畫。桃園市政府教育局特教科。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22):高雄市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分散式資源班設置要點。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1):10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2):101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3):102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103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5):104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105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7):106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107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9):108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20):109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21):特殊教育統計查詢。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Spc/STA2/default.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22):特殊教育統計查詢。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Spc/sta2/doc/classA_city_All_cls_A/classA_city_All_cls_A_20220320.asp
莊玉因、康雅淑(2010):融合行不行?。桃竹區特殊教育,16,17-23。
莊育芬(2004):國內專業團隊服務於學校系統之現況。物理治療,29(5),324-331。
陳享連、鐘梅菁(2010):學前特教巡輔教師提供普通班支援服務現況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3,25-47。
陳奕宇(2012):中部地區公立幼稚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論文,臺中。
陳英琦(2010):桃園縣國小特教班教師參與專業團隊運作現況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
陳惠珍(2014):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編制之立法與落實性析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13-17。
張翠娥、鈕文英(2007):跨專業服務融入早期療育課程實施歷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111-137。
張翠娥、李淑貞(2009):專業諮詢介入學前融合班級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7,25-44。
張蓓莉、韓福榮、林珮如、王雅瑜、蘇芳柳、佘永吉譯(2014):專業合作與溝通-合作、諮詢與團隊運作支持特殊需求幼兒。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13第七版)
張儷憓(2014):桃園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與資源班教師合作諮詢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傅秀媚(2002):早期療育中跨專業團隊評估模式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22。
傅秀媚、孫世恆、羅鴻基、楊國德、劉秀芬、蔡靜怡、楊玲芳、關佩偉、莊瓊惠、莊竣博(2006):早期療育。華格納。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雙葉書廊。
曾恆靜(2008):學前巡迴輔導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曾美娟(2003):台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團隊運作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
黃正雅(2017):一位學前駐點資源班教師的班級經營(未出版)。台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黃郁婷(2015):學前特教巡迴教師之專業成長(未出版)。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
黃筠方(2010):淺談融合教育下普通教師與特教教師的合作關係與模式。東華特教,44,14-19。
黃嘉紋(2008):臺北市幼稚園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角色職責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特教教學碩士,臺北。
黃繹佳(2020):學前特教巡迴輔導老師與公立幼兒園教師之教學合作經驗(未出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論文,臺中。
楊俊威(2016):影響資源班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合作諮詢相關因素之研究。南屏特殊教育,7,25-38。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1):新北市學前特殊教育幼生巡迴輔導實施輔導計畫。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新竹縣政府(2021):新竹縣特殊教育相關專業團隊服務實施要點。新竹縣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取自https://hclaw.hsinchu.gov.tw/law/LawContent.aspx?id=GL000556。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2),127-140。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2) :臺中市身心障礙巡迴輔導教師服務實施要點。臺中市政府教育局特教科。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2022):台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白皮書第四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科。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8a):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學前教育3+1主軸方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學前科。取自:http://www.kids.tp.edu.tw/sites/default/files/2018-11/EBOOK_20181130/mobile/index.html。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8b):臺北市107學年度學前特殊教育實施輔導計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教科。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臺北市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到校服務實施計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教科。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1):臺北市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到校服務實施計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教科。
臺北市南區特教資源中心(2020):臺北市南區特教資源中心簡介。取自:http://www.wsses.tp.edu.tw/nss/s/websser/21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2018):臺南市107年度特殊教育專業團隊服務實施計畫。臺南市政府教育局。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2019):臺南市108 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各類特殊教育巡迴輔導班實施計畫。臺南市政府教育局。
鄭雅莉、何東墀(2010):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社會互動、教師課程及教學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25-43。
劉雅鳳(2007):從專業治療師的取向探討現行專業團隊之運作。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與未來,93-101。
蔡昆瀛(2009):論特殊教育與相關專業巡迴輔導之支援服務。國小特殊教育,48,13-22。
蔡昆瀛、張芳慈(2010):由特殊教育法之修訂論特教相關專業團隊服務。國小特殊教育,50,11-20。
蔡昆瀛、張馨尹(2013):特幼班融合教育課程實施之探討:以新北市學前融合實驗方案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101-2815-C-133-009-H。
蔡昆瀛(主編)(2017):巡迴輔導follow me 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務參考手冊(上冊),教育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蔡嬡姝(2013):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教學輔導策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
賴妤璿、孫良誠(2018):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及其權重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3(1),1-28。
關佩偉(2011):普通幼稚園中自閉症幼兒之學習研究(未出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臺中。
顏秀雯、王天苗(2002):教師為個案管理員的專業團隊運作—以一所國小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25-49。
顏倩霞(2005):身心障礙專業團隊服務評鑑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4),216-228。
羅均令、楊國得(1999):台北市學校體系職能治療服務模式之發展。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7,67-80。
羅鴻基(2006):專業團隊模式。載於林君美主編:早期療育(4-5~4-10頁)。華格那。
蕭聖瑜(2009):學前特教巡迴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建立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臺北。
蘇文利、盧台華(2006):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諮詢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53-73。
蘇麗華(2012):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鐘梅菁、謝惠娟(2003):如何帶好每一位學生?-談融合教育的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國教世紀,206,57-64。
英文部分:
Barnes, K. J., & Turner, K. D. (2001). Team collaborative practices between teachers and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5(1), 83-89.
Bazyk, S., Michaud, P., Goodman, G., Papp, P., Hawkins, E., & Welch, M. A. (2009). Integrating occupational therapy services in a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 look at the outcom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3(2), 160-171.
Bose, P., & Hinojosa, J. (2008). Reported experiences from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interacting with teachers in inclusiv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2(3), 289-297.
Brendle, J., Lock, R., & Piazza, K. (2017). A study of co-teaching identifying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2(3), 538-550.
Brownell, M. T., Adams, A., Sindelar, P., Waldron, N., & Vanhover, S. (2006). Learning from collaboration: The role of teacher qua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72(2), 169-185.
Campbell, W. N., Missiuna, C. A., Rivard, L. M., & Pollock, N. A. (2012). “Support for everyone”: Experiences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delivering a new model of school-based service.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79(1), 51-59.
Case-Smith, J., & Cable, J. (1996). Perceptions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regarding service delivery models in school-based practice. The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of Research, 16(1), 23-44.
Compton, M. V., Appenzeller, M., Kemmery, M., & Gardiner-Walsh, S. (2015). Itinerant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using collaborative practices in serving student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60(3), 255-272.
Dettmer, P., Knackendoffel, A., & Thurston, L. P. (2013). Collaboration, consultation, and teamwork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Dinnebeil, L. A., & McInerney, W. F. (2011). A Guide to Itinerant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Fairbairn, M., & Davidson, I. (1993).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in schools.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0(4), 185-191.
Hunt, P., Soto, G., Maier, J., Liboiron, N., & Bae, S. (2004). Collaborative teaming to support preschooler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who are placed in general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4(3), 123-142.
Idol, L., Nevin, A., & Paolucci-Whitcomb, P. (1994).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2nd ed). Austin, Tex.: Pro-ed.
Idol, L. (2006). Toward inclus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A program evaluation of eight school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7(2), 77-94.
Kemmis, B. L., & Dunn, W. (1996).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The efficacy of remedial and compensatory interventions in school contex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0(9), 709-717.
Morris, M. (2013). Collaboration in schools: Perspectives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 and teacher dyads. Early Intervention & School Special Interest Section Quarterly, 20(1), 1-4.
Register, D. (2002). Collaboration and consultation: A survey of board certified music therapist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9(4), 305-321.
Reid, D., Chiu, T., Sinclair, G., Wehrmann, S., & Naseer, Z. (2006). Outcomes of an occupational therapy school-based consultation service for students with fine motor difficul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73(4), 215-224.
Ritzman, M. J., Sanger, D., & Coufal, K. L. (2006). A case study of a collaborative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Quarterly, 27(4), 221-231
Spencer, K. C., Turkett, A., Vaughan, R., & Koenig, S. (2006). School-based practice patterns: A survey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in Colorado.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0(1), 81-91.
Tuckman(1965). Tuckman’s theory of group development. 取自http://www.eln.co.uk/blog/tuckmans-theory-of-group-development
Voltz, D. L., Elliott, R. N., Jr., & Cobb, H. B. (1994). Collaborative teacher roles: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o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8), 527-535.
Villeneuve, M., & Hutchinson, N. L. (2012). Enabling Outcomes for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7 (49), 1-29.
West, J. F., & Idol, L. (1990). Collaborative consulta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mildly handicapped and at-risk student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1(1),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