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永祺 Liu, Yung-Chi |
---|---|
論文名稱: |
以數位物件建構電視節目之製播流程-以三立地理雜誌系列節目為例 Developing TV Program Production Process based on Digital Object System:A Case Study of Sanlih E-Television the Taiwan & World Geographic Magazine Series Programs |
指導教授: | 趙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化 、數位物件 、電視節目製作 、無帶化 、三立電視 、個案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digitization, digital object, TV program production, non-tape, Sanlih E-Television, case stud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9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數位物件為基礎,建構節目製播流程,並以三立電視的地理雜誌系列節目為個案研究對象。在數位化發展、數位多媒體平台迅速發展的脈絡之下,廣電媒體的節目製作,將面臨與其他數位平台業者搶食「內容」(content)的競爭狀況。因此,廣電媒體應以更有效率的製播流程,從產銷合一的觀點,在強化節目品質與平衡閱聽人需求的前提下,創造出最大的閱聽觀眾與營運收益。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法,分析三立電視的時代背景、地理雜誌系列節目的內容組合與營狀現況,參考業界專業人員的建議與經驗,提出一套以數位物件為基礎,建構完整的電視節目製播循環流程。製播流程包含數個重要元素,數位物件素材的選取與編碼、數位物件與電視節目製播流程的溝通與融合、無帶化環境建構、數位物件系統檢索與管理、數位物件資料庫的營運模式、平衡節目品質與閱聽人需求等。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升創意編碼能力、建立完善的流程架構與行動方針、開拓節目多元視野、建立良好品質管制與產銷合一體系,並且重視閱聽人管理,統整企業核心資源等。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預期應具有可複製效益。可以推廣至其他文教資訊類節目等相關製播環境。並且可利用數位物件的完整資料系統,於多頻道、多媒體、多通路中,加值整合再應用於教育資料庫、版權授權、資料庫授權、數位物件影音內容販售等。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digital objects to develop TV program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arget Sanlih E-Television the Taiwan & World Geographic Magazine Series programs for case study.Under the rising tendency of digitization and digital multimedia platforms, the broadcasters have to face the competition that robing “ the content ” with other opponents. Therefore the broadcasters must create the maximum audience and profit based on the effective production process with unifying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under balancing the quality of TV programs and the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Sanlih E-Television and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e Taiwan & World Geographic Magazine Series programs. This research brings up a complete circl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V programs based on digital objects integrated with experienced suggestions from the professionals of the industry.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several important elements: the choices and the encoding of the digital object materials,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digital objects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V programs, the non-tape environment, the retrieval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digital object system,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digital object databas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demand and the quality of audience etc..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finally: improve the creative encoding ability, establishing proper process system and principles, broadening diversified visions of the programs, building up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system combined with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making much of audienc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ng core resources of corporation etc..
The result of study of this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hat should have reproducible benefits . It may popularize the process to other information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TV programs. It also may utilize the abundant materials from the digital object database to add value to educational database, authorization of the copyright, and sale of the content of the digital objects in multimedia paltform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Gwynn Pritchard(2004)。《多頻道時代的黃金時段價值》。「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民國93年發表於財團法人公共電視。
Song Weon Geun(2004)。《數位化多頻道時代公共電視的角色—以韓國文化廣播電視公司為中心》。「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民國93年發表於財團法人公共電視。
王泱琳、黃治蘋譯(民88)。Frederick Newell著。《21世紀行銷大趨勢:活用資料庫,創造高業績的一對一行銷新法則》。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王燕超、羅慧明(民87)。《建教合作創新與視聽教育轉型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1期,頁7-8。
王鏑、洪敏莉譯(民89)。Larry Percy著。《整合行銷傳播策略》(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Integrated)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台北市:遠流出版。
李光輝(民93)。《黃金時段經營策略》。「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民國93年發表於財團法人公共電視。
李秀珠(民90)。《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提供雙向互動服務之因應策略與市場需求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研究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
李道明(民89)。《回顧歐美電子影音藝術的發展》。美育,115期,頁12-21。
李道明(民93)。《影音資料庫建製與內容重製》。民國93年5月15日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中心。
李天鐸、陳思敏(民87)。《影視媒介整合時代的跨國競爭》。廣播與電視,3:4=12,頁115-141。
余逸玫(民84)。《整合行銷傳播模式之研究-以消費性產品為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華(民89)。《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臉譜出版。
吳宗泰、張富貴(民92)。《跨平台多媒體技術簡介與實作》。電腦與通訊,106期,頁177-183。
吳政叡(民86)。《從元資料看未來資料著錄的發展趨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 3 卷 第2 期(12月),頁44-45。
吳政叡(民86)。《元資料實驗系統和都柏林核心集的發展趨勢》。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4 卷 2期(12月),頁17-18。
吳政叡(民88)。《都柏林核心集第五次研討會的最新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08期。網址:http://web.lib.pu.edu.tw/~jiang/articals/art_28.htm
林以舜譯(民89)。Chuck Martin著。《E時代的七大趨勢》。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林宜萱譯(民91)。馬克培利著。《策略行銷管理》。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林南宏(民90)。《我要我的電視網》。廣告雜誌,第117期,頁86~87。
林英任(民86)。《以結構主義的角度進行模組化產品特性與評估之研究》。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兩兆雙星計畫》(民國91年4月17日)。經濟部投資事業處-中華招商網。網址:http://investintaiwan.gov.tw/moea-web/InvestOpps/Type/2-2/index-c.htm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博覽會-關於挑戰2008》(民國91年5月)。行政院新聞局,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博覽會。網址:http://2008.gio.gov.tw/about2008.asp
洪懿研(民90)。《媒體數位化,一魚多吃》。天下雜誌,238期。
祝國忠、周亞民(民91)。《淺談新世代資料庫系統的研究趨勢》。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2)下,頁87-101。
高登第譯(民89)。科特勒著。《科特勒談行銷-如何創造、贏取並主宰市場》。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言(民92)。《數位電視之商務應用發展趨勢與及策略規劃》。民國92年12月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徐鉅昌(民90)。《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
徐富桂(民87)。《網路電視未來趨勢與發展》。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七月號,1-6頁。
翁秀琪(民90)。《他山之石:從德國對於電視節目品質管理的作法,看我國可以如何全面提升電視節目的品質》。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2月23、24日發表於台北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許北斗(民93)。《台灣數位電視營運之市場盲點—以收視習慣與消費能力探究》。數位影視的科技,法規及營運研討會。10月21日舉辦於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祝鳳岡(民93)。《數位產品品牌發展:品牌行銷系統觀點》。數位影視的科技、法規及營運研討會。10月21日舉辦於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陳素芬(民90)。《閱聽人資料庫導向的行銷活動》。TANET2001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暨網路學習與繼續專業教育國際會議。10月26日舉辦於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常崇蕙(民90)。《公共電視節目品質管理-魚與熊掌可以兼得》。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2月23、24日發表於台北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國家圖書館(民90)。《詮釋資料格式(metadata)規範》。數位圖書館規範標準。網址:http://www.ncl.edu.tw/bbs/pdf/6-3-1.pdf
國家圖書館(民90)。《資料數位化與命名原則規範》。數位圖書館規範標準。網址:http://www.ncl.edu.tw/bbs/pdf/6-3-2.pdf
拓墣產業研究所(民93)。《第三次電視革命-數位電視產業趨勢大解析》。台北市:拓墣科技。
黃葳葳(民85)。《有線電視節目規劃策略》。新聞鏡周刊,391期,頁36。
項潔、陳雪華、鄭惇方(民91)。《數位典藏之產業前景探討》。經濟部技術處學界科專非技術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91年9月6日。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張玉文譯(民89)。彼得‧杜拉克等著。《知識管理:哈佛商業評論》。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宇翔(民91)。《MEPG7在數位博物館物種影像查詢上之應用》。國立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馨文(民82)。《國內電視台節目行銷策略之分析》。廣播與電視,1(2),頁117-141。
童敏惠(民87)。《隨選資訊系統簡介》。教學科技與媒體,38期,頁46-49。
葉明德譯(民67)。Marshall Mcluhan著。《傳播工具新論》。台北市:巨流出版。
楊詠淇、許益誠(民89)。《物件導向資料庫管理Object Oriented Database Management》。網址:http://www.mgt.ncu.edu.tw/~ylchen/database/OODBmanagement.doc
葛在波(民93)。《IBC2004技術熱點分析及其他》。依馬獅網在線期刊:傳播與製作,2004九月號。網址:http://www.imaschina.com/shownews.asp?newsid=2971
趙寧等合著(民91)。《媒體中心 : 創新與經營》。台北市:五南。
趙寧等合著(民91)。《媒體管理與市場調查》。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蔡秀玲(民89)。《無線電視台八點檔連續劇行銷研究-以「台灣廖添丁」「還珠格格 二」、「土地公傳奇」、「狀元親家」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念中(民85)。《電視節目與廣告管理》。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著,《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頁207-228。台北:亞太出版社。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民85)。《電視節目製作》。台北市:五南出版。
劉立行(民93)。《當電視媒體走向世界:全球化下的市場定位、經營策略與資訊流通—以東森電視海外佈局為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主辦: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會。分組:大陸與台灣數位有線電視政策與發展策略。6月25日,澳門。
劉幼琍主編(民93)。《電訊傳播》。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劉現成(民91)。《華人影視產業需求條件初探》。玄奘學報,第五期,頁129-161。
廣電基金(民92)。《中華民國92年電視金鐘獎獎勵要點》。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五日(九二)廣電基字第131號公布。網址:http://www.bdf.org.tw/goldenbell/92tv/tv92.html
諶家蘭(民91)。《漫談物件導向式和物件關連式資料庫》。中華民國資訊經理人協會通訊,42期。網址:http://www.ima.org.tw/42/p35.htm
《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民國92年11月)。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白皮書介紹。網址: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dc_p5.html
盧莊男(民92)。《數位化物件製播流程管理系統建置規劃案》。未出版之簡報文章,民國92年12月1日。
盧諭緯(民93)。《生活產業創新學-三立電視台,Local Content is King》。數位時代雙週,288期。
鍾起惠(民84)。《多頻道環境觀眾收視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柔蒨(民93)。《三立優質節目,發揚在地精神》。輔仁大學新聞系,生命力公共新聞網,媒體改造專題。網址:http://140.136.88.205/vita4/archives/000185.html
謝奇任、唐維敏、甘尚平譯(民86)。Thomas F. Baldwin, D. Stevens McVoy, & Charles Steinfield著。《大匯流:整合媒介、資訊與傳播》。台北市:亞太出版社。
關尚仁(民81)。《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第1期,頁15-33。
關尚仁(民83)。《電視事業節目品質管理研究報告》。台北市:文化總會電研會。
關尚仁(民90)。《一次生產,多元使用》。(石蒨蓁整理)。廣告雜誌,第117期,頁112-113。
關尚仁、鄭如雯(民87)。《廣播公共電視社會行銷初探研究》。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四期,頁45-69。
羅慧明(民87)。《資訊新科技對視聽傳播技術之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49卷4期,頁3-5。
外文部分
Aaker, David A.(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New York NY : The Free Press ,p.p.17.
Alba, Joseph W. and J. Wesley Hutchinson (1987). “Dimensions of Consumer Expertis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 (March), 411-454.
Auckenthaler, Roland(2004). “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Overview ”. 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UK.
http://galilee.swan.ac.uk/homepages/Home/pub/clabs/EG-371_Roland_0.ppt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1), 99-120.
Bauer, M. J., Weijnen, P. C. M., Turk, L. A., Herder, M. P. (2002). “Delineating the
scope of convergence in infrastructures: new frontiers for competition”.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Critical Infrasturctures. Thissen, W. & Herder, P. M. (eds.)
Breunig, Christian(1999). “Entwicklung und Umsetzung von TV-Qualitaetkriterien: Programmqualitaet im Fernsehen”, in Media Perspektiven, 1999, 94-110.
Buss, Michael und Harald Gumbl(2000). “Theoriegeleited Evaluation im Oe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 in Media Perspektiven. 2000/5, 194-200.
Chan-Olmsted, M. S., & Kang, Jae-Won(2003). “Theorizing the strategicarchitecture of a broadband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6(1), 3-21.
Cuilenburg, J. V. & Verhoest, P.(1998).”Free and equal access. Insearch of policy
models for converg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Vol.22, No. 3.
Gorilla Technology Inc.(2004). “Gorilla Broadcasting Solution Guide”.
http://www.gorilla.com.tw/index.htm
Harry Beckwith(2003). “What Clients Love:A field guide to growing your business”. New York NY:Warner Books .
Jim Collins(2001).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New York NY:Harper Business.
Joseph, W. B. (1996). “Internal Marketing builds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 Vol.16, Iss.1, 54-59.
Kim, Chung K. and Anne M. Lavack (1996). “Vertical Brand Extensions:Current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5, 24-27.
Luetteke, G.(2001). “Chairman DVB Commercial Module sub-group on MHP, DVB Seminar”, in Taipei and Seoul.
Lutz, Richard(1991). “The Role of Attitude Theory in Marketing”, in Kassarjian, Harold H., and Robertson, Thomas S., eds., Perspectives in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ition, 317-339. NJ : Prentice Hall.
Merriam, S. B.(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e.
Pauwels, E. J. and Frederix, G.(1999). “Finding salient regions in images: Nonparametric clustering for image segmentation and grouping”.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vol. 75, 73–85.
Peiya Liu(2002). “The Generic Multimedia Content Description Standard, Part 1”. IEEE Multimedia, April-June, 78-87.
Peter G. W. Keen(1991).”Shaping the Future-Business Desig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innacle Systems MediaStream. Studio Systems Co. Ltd.
http://www.studio-systems.com/product/broadproducts/SeptOct2001/52.htm
Polanyi , Michael(1983). “Tacit Dimension”. UK:Peter Smith Publisher Inc.
Pringle, P.K., Starr M.F., & McCavitt, W.E. (1999).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4th ed.”. Boston : Focal Press.
Roach, Matt(2004).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Lecture 3:MPEG-7 Standard”. 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UK.
http://galilee.swan.ac.uk/homepages/Home/pub/clabs/MPEG7Standard_3.ppt
Rodriguez, Juan & Beavers, Kelly(2003). “Counterpoint about the future of tape - Technology Arena Disk vs. Tape”. Find Articles-Computer Technology Review, March, 2003.
http://www.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BRZ/is_3_23/ai_99751343
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2002).”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Singapore:Thomson Learning.
Serra, Xavier(2004). “Music/Audio Content Description”. Summer Workshops 2004: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Audio: Spectral and Physical Models, Aug. 3, 2004, in Barcelona , Spain.
Schwier & Nisanchuk(1993).”Interactive in Education”. IEEE Multimedia. March(56), 78-93.
Starr, M. K. (1965). “Modular production, a new concept”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3(6), 131-142.
Ulrich, K., & Tung, K. (1991). “Fundamentals of product modularity”. Working Paper,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Cambridge, MA.
Williams, Raymond(1992).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Routledge.
Wayland, Robert E. & Cole, Paul M(2000). “Customer Connections New Strategies for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Willis & Willis (1993).”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Managemen”t. Newbury Park.
Wirtz, B. W.(2001). “Reconfiguration of Value Chains in Converging Meadia and Communications Market”s. Long Range Planning, 34, p489-506.
Yin R. K.(1989). “The Way of Phenomenology: Criticism as a Philosophical Discipline”. New York: Pegasus.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New York: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