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杜明桂 Tu, Ming-Kuei |
---|---|
論文名稱: |
漢人對《詩經‧國風》的政治性詮說──以四家詩與鄭箋為考察對象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Chen, Li-K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詩經 、國風 、漢代 、今文詩 、詩教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08.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5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詩經‧國風》的詩義與注解內容意涵豐富,現存文獻除了毛詩與鄭箋之外,還有三家詩的輯佚成果,使詩義的研究方向能夠更加多元。本論文以毛、鄭的資料為基礎,以漢代其他詩說的記錄為補充,論述漢人的詩說在《詩經‧國風》中,描繪的君臣與后妃之理想樣貌,以及將詩義做政治性詮釋時,使用的方法與異同之處。
綜合各家對於詩義的說明內容,可以看出他們對於理想社會的期望。其中與政治最為相關的部分,就是對於君王、后妃、臣子方面的論述。對他們來說,積極親近賢臣、不淫於色、尊守禮制、富民強國、威儀有度這幾方面,是他們最重視的理想君王條件。對於理想的后妃,則著重於勤於求賢妃妾、不淫於色、子多且賢、協助君王這幾方面。對於理想的臣子,他們反覆提出的內容為:追隨聖王、諷諫君王、在地方治理人民、在中央建立功績、具有合宜的德行與容儀這幾方面。
他們提出的理想政治角色,帶有漢代積極發展、注重外王之功的目的。君王應當以富民強國為目標施政,反對因儉而廢禮。后妃不只守禮節欲,還應當積極尋求賢妃妾,在君王行事不當或者國家政治不興時,勸諫君王,或協助尋求賢臣列位。臣子更應注重建立功績,不論在民前或君側,都應努力讓國家富強,並積極協助君王打造禮儀之邦。但是又有非聖王不仕、在亂世時明哲保身的說法,和前述立場形成對比。
要將《詩經》的內容與政治產生聯繫,讓詩義能夠成功地作政治性的詮釋,漢人的詩說主要使用了人物的轉換、史實的對照、禮制的結合、德行的深化、風俗的呈現這五種方法。將詩義政治性詮釋之後,各家詩義的核心思想其實歸趨為一,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對《國風》詩篇的解釋時,彼此時常有一些異同。其一,關注的對象不同。三家詩有時較關注個人的情感或修養,毛、鄭則的論述對象則更集中於君王與后妃。其二,解釋的出發點不同。三家詩對於各詩篇美刺的看法較一致,毛、鄭有時說法雖然近似三家詩,但是在美刺的判斷上卻和其相反。韓詩有少數詩篇的解說和其他家都不同,因三家詩材料的缺佚,無法確切得知產生此情形的原因。其三,鄭箋的用語有時較直接。在少數詩篇,鄭箋使用相當強烈的表達對君王之惡的不滿。
各家對於政治面向的關注,使各篇詩義明顯呈現政治方面的意涵。他們透過對《詩經》的注解、引用和說明,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描繪出漢儒心中理想的政治景象。經過政治性的詮釋方法,不僅讓《詩經》成為談論政治與施政良窳的重要紀錄,並深化了各詩篇的教化意義,使《詩經》可以更有效的做為教化人民的材料、培養從政者素養的重要學科,和指導施政方針的理論依據。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序)
1.《詩經》類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西漢‧韓嬰著,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7月第一版。
清‧崔述:《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9月初版,影印文瑞樓藏版。
清‧王先謙著,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0月初版。
清‧王先謙著,吳格、田吉、崔燕南注:《詩三家義集疏》,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1月1日。
2.十三經類(依明朝萬曆十二年公布的《十三經注疏》順序排列)
周‧不詳著者,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不詳著者,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不詳著者,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著,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左丘明著,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西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著,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不詳著者,東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周‧孟子著,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3.史籍類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西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根據金陵書局本點校。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西晉‧陳壽著,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根據宋紹興本點校。
東晉‧袁宏著,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劉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西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根據宋紹興本點校。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0月臺一版。
清‧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4.其他類
周‧老子著,晉‧王弼注:《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三版。
周‧不詳著者,西漢‧劉安編,王冬珍、徐文助、陳郁夫、陳師麗桂校注譯:《新編管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2月初版。
周‧荀況著,廖吉郎校注譯:《新編荀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7月初版。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漢‧不詳著者,國家文物局古代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第一版。
西漢‧陸賈:《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西漢‧賈誼:《賈誼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西漢‧劉安等著,陳師麗桂校注譯:《新編淮南子》,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年4月初版。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西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西漢‧劉向著,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根據汪氏振綺堂補刊本校刊。
西漢‧劉向著,盧元駿注譯:《說苑》,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西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西漢‧揚雄著,晉‧范望注:《太玄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影印明萬御堂翻宋本。
西漢‧揚雄著,清‧汪榮寶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初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東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東漢‧徐幹著,明‧程榮校:《中論》,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漢‧不詳著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欒保群等編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晉‧葛洪著,清‧王謨輯:《西京雜記》,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12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舊鈔卷子原本玉篇零卷。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臧镛堂著,清‧孫馮翼校訂:《爾雅漢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影印問經堂叢書本。
清‧龔自珍:《定盦文拾遺》,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5月第一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9月第一版。
清‧廖平:《古學考》,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
清‧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第二版。
(二)今人專著(依出版時間排序)
1.《詩經》類
賴炎元:《韓詩外傳考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1963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陸文郁:《詩草木今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8月初版。
耿煊:《詩經中的經濟植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
林耀潾:《西漢三家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7月。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証》,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車行健:《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3月初版。
車行健:《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9月20日初版。
劉明:《兩漢《詩緯》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2.經學與思想類
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0月初版。
周紹賢:《兩漢哲學》,臺北:文景書局,1972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5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0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初版。
3.其他類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的基礎的研究》,東京:圖書刊行會,1966年。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排印本。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11,香港:中華書局,1974年。
鄒紀萬:《中國通史──秦漢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86年。
弗雷澤(Frazer,JamesGeorge,Si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GoldenBough)》,臺北:久大文化,1991年初版。
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鄭均:《讖緯考述》,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楊牧:《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初版。
(三)單篇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1.《詩經》類
杜其容:〈詩毛氏傳引書考〉,《學術季刊》第4卷第2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55年12月,頁10-24。
于維杰:〈鄭玄詩譜考證〉,《學粹》第4期第3卷,臺北:學粹雜誌社,1962年4月,頁14-18。
黃振民:〈漢魯、齊、韓、毛四家《詩》學考(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5卷第7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2年7月,頁10-22。
黃振民:〈漢魯、齊、韓、毛四家《詩》學考(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5卷第9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72年9月,頁44-57。
裴普賢:〈鄭玄詩譜圖表的綜合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期第2卷,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12月,頁21-34。
葉國良:〈《詩》三家詩之輯佚與鑒別〉,《國立編譯館館刊》第9卷第1期,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6月,頁97-108。此文又刊載於葉國良:《經學側論》,臺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81-100。
向熹:《「毛詩傳」說》,收入《語言學論叢》第八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8月,頁177-178。
江乾益:〈陳壽祺父子三家詩遺說研究〉,《師大國研所集刊》第30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6年6月,頁89-292。
林耀潾:〈韓詩外傳說詩研究〉,《孔孟學報》第58期,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1989年9月,頁45-85。
何志華:〈高誘用《詩》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4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5年12月,頁19-52。
吳盈靜:〈「毛詩」鄭箋、孔疏「興」義之比較〉,《嘉義大學學報》第68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2000年2月,頁155-160。
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0年6月,頁1-40。
賀廣如:〈馮登府的三家《詩》輯佚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9月,頁305-336。
賀廣如:〈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人文學報》第28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3年12月,頁87-124。
李康範:〈簡評鄭康成《毛詩鄭箋》與《詩譜》〉,《先秦兩漢學術》第9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3月,頁227-240。
車行健:〈論鄭玄箋《詩》所表露的經學思想〉,《經學研究集刊》第4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5月,頁165-194。
林葉連:〈劉向《列女傳》與《詩經》的對應關係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7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8年12月,頁1-41。
李正治:〈兩漢比興解詩的模式及其形成因素〉,《文學新鑰》第11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10年6月,頁31-55。
江乾益:〈鄭玄「風雅正變說」申〈毛詩序〉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6月,頁67-88。
劉文清:〈《毛詩箋》「之言」術語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頁1-42。
張錦少:〈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嶺南學報》復刊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頁75-106。
2.經學類
戴君仁:〈兩漢經學思想的變遷〉,《孔孟學報》第18期,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1969年9月,頁47-62。
趙伯雄:〈漢武帝與漢代經學的神祕主義傾向〉,《內蒙古大學學報》,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1984年2月,頁68-75。
杜松柏:〈博士官與今文經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卷第2期,總215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6年2月,頁33-37。
章權才:〈論兩漢經學的流變〉,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頁168-170。
桂齊遜:〈中國中古時期「經義折獄」案例初探〉,《通識研究集刊》第6期,桃園: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11月,頁57-98。
朱騰:〈再論兩漢經義折獄──以儒家經典與律令的關係為中心〉,《清華法學》第5卷第5期,北京:清華大學,2011年9月,頁93-114。
3.其他類
陳師麗桂:〈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陸賈〉,《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6年3月,頁131-155。
陳師麗桂:〈從《新書》看賈誼融合儒、道、法的思想要論〉,《國文學報》第25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年6月,頁131-187。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4.博士論文
陳鵬翔:《中英古典詩裡的秋天;主題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朱立民、葉慶炳指導。
江乾益:《前漢五經齊魯學之形成及其影響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杜松柏指導。
邱惠芬:《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林慶彰指導。
謝奇懿:《先秦兩漢天人意識與詩經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陳滿銘指導。
孔德淩:《鄭玄《詩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鄭杰文指導。
范麗梅:《簡帛文獻與《詩經》書寫文本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黃沛榮、周鳳五指導。
艾春明:《《韓詩外傳》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傅亞庶指導。
沈薇薇:《鄭玄《詩經》學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韓格平指導。
5.碩士論文
黃源盛:《漢代春秋折獄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林永榮指導。
魏伯特:《鄭玄、趙岐、何林傳箋的一些語法特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梅廣指導。
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張以仁指導。
周玉琴:《詩經天文地理意象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徐信義指導。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余培林指導。
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余培林指導。
陳慈敏:《《詩經》與「水」相關意象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李時銘指導。
范品蓁:《先秦時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義研究------以甲骨文、《詩經》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曾啟雄指導。
羅健蔚:《鄭玄《三禮注》說《詩》與引《詩》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葉國良指導。
張淑惠:《《詩經》動植物意象的隱喻認知詮釋》,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呂珍玉指導。
范昱麟:《試以符號學分析漢代《詩經》詮釋中的興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李正治指導。
郝麗藝:《《兩漢書》引《詩經》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王文濤指導。
黃皓杏:《《韓詩外傳》引《詩》說理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江乾益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