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姿伶 |
---|---|
論文名稱: |
臺南市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童軍團氣氛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顏妙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8 |
中文關鍵詞: | 轉型領導 、交易領導 、童軍團氣氛 、國中童軍團團長 、領導風格 |
英文關鍵詞: |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scout group atmosphere,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styl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國中童軍團員為對象,探討期望與知覺團長的領導風格及其差異情形,及探討團員在童軍團的氣氛,最後研究團長的領導風格影響童軍團氣氛之情形,並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童軍團長經營童軍團參考。
本研究以轉型領導、交易領導及童軍團氣氛之理論基礎,採用問卷調查法,採取「臺南市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童軍團氣氛問卷」為工具,以臺南市2013年三項登記之國中童軍團團員為研究對象,正式施測樣本為360份,實得有效樣本290份,有效回收率81%。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在童軍團中女生團員對於團長領導風格感受度較高。
二、擔任童軍團幹部之團員較能知覺到團長的領導。
三、參與童軍露營活動是童軍團發展之重要指標。
四、團員最期望團長領導行為層面為個別關懷,而感受團長領導行為最多為團長的魅力影響,而最不期望及感受較少的皆為願景建立。
五、團員對童軍團氣氛滿意度高,但較缺少目標導向。
六、團長領導風格能預測童軍團正向的氣氛。
再者,建議臺南市教育局、臺南市童軍會能給予各級學校童軍團協助與幫助,使團長更能夠投入在童軍運動及工作當中,有助於教育國家未來之公民。
The study explored the impact of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styles on group atmosphere in Taina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styles.
Taken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classroom atmosphere, a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as“Tainan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and Group Atmosphere Questionnaire” administer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s in Tainan. The study took the Scouts members of three-registered Tainan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s in 2013 as subjects. The 290 scouts samples were included, and the return rate as 81%. This descriptive statistic,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paired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metho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findings were included:
1.The female Scouts members prefer scout-mast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o the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2.The heads of the Scout members perceive higher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3.The participation of Scout camp program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out groups.
4.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is the most expected by the scout members. scout-masters’ charisma influences the members’ perception of scout-masters’ leadership behaviors.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and recognitions appear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vision.
5.Scout members are satisfied with Scout group atmosphere; otherwise, the establishment of goal-oriented visions is inadequate.
6.Scout-masters’ leadership styles can predict scout positive group atmosphere.
Furthermore, the study suggests the assistance of Bureau of Education in Tainan and the Tainan Scout Association to the school troops is strongly needed. School scout-masters’ can involve in scout programs more and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cout education in Tainan.
壹、中文文獻
方郁集 (2010)。國中童軍團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素香 (1995)。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榮春、陳彰儀 (2003)。以部屬觀點探討部屬對主管的分類因素與互動內涵。應用心理學刊,20,181-215。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編譯 (2011)。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
中國童子軍訓練暨進程委員會(編) (1992)。從童子軍到公民。臺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朱文雄 (1994)。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朱珮芬 (2008)。影響社區童軍團發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文雄 (1997)。學校領導的訣竅。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江幸純 (2010)。國中學生參與童軍活動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建德 (2011)。雲林縣國中導師領導行為、工作壓力與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江雅真 (2008)。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伍晉弘 (2006)。領導型態、組織承諾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區公所里幹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沈六、鐘南、陳鐵、吳務貞、謝美連、黃玉、林英貴 (1989)。臺灣省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沈奕成 (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學生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義大學,嘉義市。
沈淑滿 (2011)。國中導師人格特質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 --以臺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武典 (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
吳秉恩 (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吳明隆 (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欣憓 (2010)。導師人格特質與轉化領導對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吳清山 (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福源 (1998)。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宜玲 (2012)。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氣氛對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秀鶯 (2006)。國民中學導師信念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彥儀 (1990)。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淑貞 (2012)。高雄市國中生期望與知覺導師領導行為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國勝 (2005)。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清榮 (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萍薇 (2011)。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穎昕 (2009)。臺北市女童軍運動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建政 (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臺北市:水牛。
呂麗珠 (2003)。國小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余姿瑩 (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生處理師生衝突方式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宋俊緯 (2005)。非營利組織特別活動管理之研究─以中國童子軍總會承辦第12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宋鎮照 (2000)。團體動力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杜瑋倫 (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社區化幼童軍團服務員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天佑 (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心理。
林合懋 (1995)。學生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 (譯) (2000)。教育組職行為(原作者: R. G. Owens )。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明地 (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市:五南。
林昭妤 (2010)。國民中學童軍團長專業角色知覺與生涯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桓立 (2006)。國中導師溝通型態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振春 (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淑芬 (2008)。學習風格對童軍露營活動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童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雅盛 (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臺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創栢 (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領導技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碧真 (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義舜 (2010)。新北市立國民中學童軍團團主任委員領導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蕙質 (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麗文 (2006)。國中導師的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及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寶山 (1982)。學習環境量表簡介。輔導月刊,18(11),40-41。
武佩文 (2008)。國民中學導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邵俊豪 (2001)。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學校本位管理決策類型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胡智為 (2006)。拯救童軍運動。中國童子軍月刊,43(9),19-23。
胡智為 (2009)。以童軍服務員資訊需求建立童軍服務員資源鏈結網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良杰 (2009)。臺北市幼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鳯美 (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 (2009)。國民中小學教師授課節數訂定基本原則。http://edu.law.moe.gov.tw
涂武雄 (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紹勛 (2007)。國民中學導師領導型態、班級氣氛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馬婉瑜 (2002)。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更迭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徐惠珠 (2007)。公立高中高職校長運用轉型領導之研究-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 (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莊木坤 (2006)。領導型態對工作投入、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關係研究-以臺電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莊玉林 (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與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莊坤良 (譯) (1989)。貝登堡的足跡。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莊舜榮 (1990)。我國社區童軍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以儒 (2001)。綜合高中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忠仁 (1977)。童子軍團務。臺北市:臺灣中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慶勳 (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張玉茹 (1997)。國民中學導師領導型態與學生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8,158-181。
張昭仁 (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議 (2007)。童軍服務員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團領導風格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琪 (2008)。領導型態、組織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縣政府體育處體育志工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忠 (2005)。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7)。教育社會學。臺北市,空大。
陳奎憙 (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俐臻 (2010)。臺北縣市童軍服務員招募與留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敏銓 (2010)。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密桃 (1981)。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之影響。教育學刊,3,161-209。
陳添丁 (1990)。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陳瑞堂 (2007)。高屏地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娟 (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櫻梅 (2010)。彰化縣國中導師領導型態與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鐵 (1981)。國民中學的童軍訓練。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許明珠 (2002)。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在幼稚園園長領導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書維 (2004)。國小童軍團水環境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許淑華 (2002)。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許基祥 (2007)。海事水產職業學校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翠華 (2007)。高中職商業類科導師轉型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仕強 (1988)。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式管理理念。載於楊國樞、曾仕強(主編),中國人的管理觀(75-94頁)。臺北市:桂冠。
曾惠鈴 (2008)。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曾榮祥 (2000)。有效推動學校行政革新,轉型領導在學校行政應用之歷程與策略。學校行政,6,59-70。
傅全福 (1995)。童子軍團行政。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傅全福 (2002)。如何成立童子軍團暨團經營方法。臺北:水牛出版社。
傅仁鵬 (2010)。高屏區童軍服務員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湯宏鈞 (2010)。領導風格對組織效能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童軍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黃怡禎 (2007)。國中資優生與一般生班級氣氛與幸福感之比較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金城 (2005)。網路下應用物料需求計畫融入兒童教育資源需求模式之初探─以臺大幼童軍活動考驗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昆輝 (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黃茱莉 (2006)。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鳳瑛 (2003)。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輝雄 (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馮丰儀 (2009)。學校領導與學生成就。教育研究月刊,181,81-94。
游韋楓 (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童軍團運作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董林洲 (2006)。領導型態、組織文化、工作環境、與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以臺灣區傳統汽機車相關產業及光電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葉祥溪 (1993)。國民中學輔導主任角色之研究─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北市。
楊百世 (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設計的方法與展望。高市文教,12,6-9。
楊子妮 (2006)。臺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春文 (1994)。廿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裕月 (1998)。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型式與領導效能之研究:以北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廖欽祿 (2005)。雲林縣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教師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蔣安慧 (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礁溪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蔣秀華 (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培村 (1987)。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蔡進雄 (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彥俊 (1992)。童軍團組織與訓練。臺北市:水牛。
劉玉薇 (2008)。國中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鄭鈞丰 (2011)。國中導師正向管教、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錢玉玲 (2009)。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維武 (2010)。童軍義務服務員參加木章訓練及服務承諾實踐之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盧薇雅 (2010)。國民中學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組織氣氛之硏究-以領導者/成員交換關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盧鵬 (2010)。臺北市高中職童軍團運作現況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紅柱 (1982)。高中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玥米 (2006)。國中童軍團長工作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昌伸 (2006)。幼童軍戶外活動進行環境教育歷程之行動研究-以臺中縣大元國小幼童軍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敏慧 (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又華 (2001)。深耕童軍在臺灣。教育家的話,31,187-198。
謝文全 (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俊民 (2009)。高中職生童軍活動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滿意度之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謝惠卿 (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蘇佳純 (2008)。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蘇雅君 (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嘉琪 (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集體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貳、英文文獻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Thousand Oaks,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4). Improving organization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ondon, England: Sage.
Bennis, W., & Nanus, B. (1985). 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New York: Harper & Row.
Bruce, J. A., Bernard, M. B., & Dong, I. J. (1999). Re-examining the components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using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2(4), 441-462.
Broughton, N., & Rogers, P. (Eds.) (1993). The scout leaders handbook. London, England: The Scout Association.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Conley, D. T., & Goldman, P. (1994). Ten propositions for facilitative leadership. In J. Murphy, & K. S. Louis, Reshaping the Principal Ship: insights from transformational reform effort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London, England: Sage Publications.
Downton, J. V. (1973). Rebel leadership. New York: FreePress.
Fraser, B. J., Anderson, G. J., & Walberg, H. J. (1982).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Manual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 (LEI) and My Class Inventory (MCI) (3rd.). Bentley, WA: WAIT.
French, J. R. P., & Raven, B. (1959).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D. Cartwright(Eds.), Studies in Social Power (pp.150–167).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Getzels, J. W., & Thelen, H. 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Morrison A., et a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Lond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 New York: McGraw-Hill.
Hall, C. S., & Lindzey, G. (197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3r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ouse, R. J. (1971). A path-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 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3), 321-28.
Hoyle, J. R. (1995). Leadership and futuring: Making visions happe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Hunt, J. G. (1999). Transformational/charismatic leadership’s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eld: An historical essay. Leadership Quarterly, 10(2), 129-144.
Janda, K. F. (1960). Towards the ex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eadership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power. Human Relation, 13, 345-363.
Jarvis, P. (199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Joseph, S. Nye (2008). The powers to lea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h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eithwood, K. (1992). The move towar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5), 8-12.
Leithwood, K., & Jantzi, D. (1996). Toward an explanation of variation i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itration Quarterly, 32, 512-538.
Lewin, K. (1936). The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ew-Hill.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New York: Harper & Row.
Moos, R. H., & Moos, B. S. (1978).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student absences and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2), 263-269.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thouse, Peter Guy. (2007).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Oliver, R.L. (1980).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 460-469.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Sergiovanni, T. J. (1990). Adding value to leadership gets extraordinary resul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23-27.
Silins, H. C.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improvement outcome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5(3), 272-298.
Stern, G. G. (1970). People in context: Measuring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i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New York: Wiley.
Stogdill, R. M. (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Walberg, H. J. (1968). Structu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 24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