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宗德
Zong-De Jian
論文名稱: 國立大學法人規劃及未來監督機制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of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its Supervision Mechanism
指導教授: 黃東益
Huang, Tong-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國立大學行政法人監督機制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supervision mechanis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0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行政機關「行政法人化」主要屬分權化的議題,是將特定機關或機構獨立出去,賦予其與國家法人有別的法律人格,以分擔國家任務之履行,不但保留私法型態之人事及預算靈活性,也兼具公法組織型態之公共性及行政監督可能性,核心是希望對於原本公務機關的「人事」、「會計」制度有一定程度的鬆綁,以求增進效率。但國立大學法人與一般行政機關法人有差異性,因為國立大學必須保障其核心價值—學術自由與大學自主。
    雖然行政法人法草案(2005.8.8行政院版)尚未通過,大學法(2005.12.28)中國立大學法人化相關條文也暫被排除,但「國立大學法人」是教育部的政策大方向,本文就「國立大學法人監督機制」這個論文題目進行探討,將監督機制分為外部監督(本文第五章)與內部監督(本文第六章),分別深入探討、分析,而外部監督(限縮在監督機關監督)主要來自教育部、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內部監督則是透過大學內部的權力分立,包括校長、董事會、校務會議。本文嘗試做一政策預評估,並提出建議意見,以提供未來國立大學法人化後,監督機制運作的規範建議,而在設計監督機制方面可適度考量「公司治理」理論,以使監督機制能有較完善的規劃。

    The main issue regarding making executive agencies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s” is decentralization, which detaches certain agencies/organizations from state authorities and empowers each with legal personality. Such arrangement does not only reserve the flexibilit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budget in private corporations, but also benefits from the publicity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of public corporations. Compared to public agencies, this eclectic modification brings more efficiency because it is more flexible in aspects of human resources and accounting. However,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common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two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uarante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being “corporations.”
    Although so far Administrative Corporation Bill (2005.8.8,the official version of Executive Yuan) has not been adopted yet and the relative stipulations in University Law(2005.12.28)are also temporarily excluded,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is still a promising policy f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o follow in the near future. In this essay, I would like to make a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focusing on supervision mechanisms for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s. In my analysis, the mechanism will be categorized as the outer supervision and the inner supervision.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supervision mainly from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enter for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ommittee of Higher Education, while the latter is from the university’s president, Board of Truste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Council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authorities which are inner the university). With theories of “corporation governance”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I attempt to make an evaluation of this education policy and further propose strategies that might illustrate a more practical and useful project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s for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11 第四節 名詞定義與章節安排………………………………………………………16 第二章 大學治理模式的轉變 ………………………………………..……………21 第一節 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轉變……………………………………………22 第二節 法人監督機制的相關概念…………………………………………………26 第三節 教授分治制與教授主導制…………………………………………………31 第三章 公司治理理論與政府組織再造……………………………………35 第一節 營利組織公司治理…………………………………………………………35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公司治理………………………………………………………45 第三節 政府組織再造………………………………………………………………55 第四章 外國國立大學法人監督機制之現況與研析 …………………………59 第一節 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制度…………………………………………………59 第二節 美國大學董事會……………………………………………………………70 第三節 外國經驗的啟示……………………………………………………………75 第五章 我國國立大學法人外部監督機制………………………………………77 第一節 國立大學法人之設置程序與類型…………………………………………79 第二節 教育部與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87 第三節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94 第六章 我國國立大學法人內部監督機制 ……………………………………99 第一節 國立大學現行的內部監督運作 ………… ………………………………100 第二節 國立大學法人未來規劃的內部監督運作 …………… …………………106 第三節 附論:私校董事會缺失與改進方式 ………………………… …………11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1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6 第三節 建議與展望………………………………………………………………127

    王志誠(1995),〈論股份有限公司之監察機關—兼評我國監察人制度之立法動向〉,《證券管理》,第13卷第1期,頁1-20。
    王震武(2001),〈體制中的人性─私立大學「治校體制」的考察〉,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王振寰(2001),〈教授治校的回顧與反省〉,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王文宇(2005),〈設立獨立董監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法令月刊》,第56卷第1期,頁45-64。
    王如哲(2005),〈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台灣教育》,第632期,頁21-29。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5a),《國立大學法人化原委》。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houjin/03052701.htm
    檢索日期2006年1月8日。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5b),《國立大學法人制度概要》。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houjin/03090201.pdf
    檢索日期2006年1月8日。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5c),《國立大學法人化答客問 》。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houjin/03052702.htm
    檢索日期2006年1月8日。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5d),《國立大學法人法:平成15年7月16日法律第112號》。 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houjin/03052705.htm
    檢索日期2006年1月8日。
    立法院(2005),〈第6屆第2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5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51期,頁39-78。2006年5月31日取自
    http://lis.ly.gov.tw/ttscgi/lgimg?@945100;0039;0078
    台北駐大阪辦事處(2003),〈簡析日本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改革〉。
    市橋克哉(2006),〈日本的獨立行政法人〉,載於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外國經驗及我國行政法人推動現況研討會論文集》,頁39-59。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
    石曉晴(2004),《我國國立大學董事會組織架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司徒達賢(2001),《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與管理》,台北:遠見。
    伍忠賢(2003),《公司治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
    任德厚〈1999〉,《政治學》,台北:三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四期諮議報告書》。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3a),《行政法人法草案說帖》。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3b),《行政法人化標準作業程序》。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5),《行政法人法草案》。2006年2月9日取自http://www.cpa.gov.tw/cpa2004/pllaw/download/PLRL94081601.doc
    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2003),《攜手民間˙邁步全球:組織改造—理念篇》。
    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3),《攜手民間˙邁步全球:組織改造—行政法人篇》。2006年2月10日,取自http://reform.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42721505971.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5),《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5年版》,台北:作者。http://www.nsc.gov.tw/tech/book/data_main/III4-1.pdf 檢索日期2006年2月4日
    宋餘俠、賴韻琳、趙麗卿、陳錦雲(2004),〈我國行政法人及其績效評鑑機制之建置規劃〉,《政府績效評估》,頁271-290,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孝信(1997),〈從學術領導看大學校長遴選〉,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出版。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元照。
    林明鏘(2003),〈評「行政法人法」草案--以行政院九十二年二月草案為中心(上)〉,《人事行政》,第143期,頁6-13。
    林水波、陳志瑋(2003),〈我國行政機關(構)財團法人化之質性分析〉,《政府改造》,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李宗黎(2000),〈由財務自主談公私立大學經營及競爭之合理化〉,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李建良(2002),〈論公法人在行政組織建制上的地位與功能─以德國公法人概念與法制為借鏡〉,《月旦法學》,第84期,頁43-44。
    李允傑、丘昌泰合著(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嗣涔(2005),〈最大挑戰是國際化與法人化〉,《中央社》,2005.6.19。2006年2月12日取自http://ccms.ntu.edu.tw/~anwang/torsion.htm
    杜正勝(2006),〈台灣高等教育未來十年之發展藍圖與目標〉,專題演講發表於靜宜大學主辦之「94學年度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台中縣。2006年5月8日取自http://www.pu.edu.tw/~pu1450/94ceo/report/discourse/EDU_chi.pdf
    周祝瑛(2003),《誰抓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
    周志宏(2002),《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制》,台北: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3),〈公立大學法人化的質變與隱憂〉,《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9期,頁2-3。
    周志宏(2005a),〈國立大學法人化Q&A〉,新竹:清華大學高教中心專案小組。2006年2月9日取自http://www.nthu.edu.tw/combine/doc/Q&A.doc
    周志宏(2005b),〈大學自治與公立大學法人化〉,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93-225,台北: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6),〈兩岸公立大學法制之比較研究:以大學法最新修正有關大學治理部分為中心〉,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大陸研究中心、教育學系、國關中心主辦之「2006兩岸高等教育法制與高等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法治斌、董保城著(2003),《憲法新論》,台北:三民。
    吳庚(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八版)》,台北:三民。
    吳清山(2005a),《學校行政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5b),〈我國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校務評鑑理念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5。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
    范祥偉〈2003〉,〈行政法人的政策理念與實務運作〉,《人事行政》,第146期,頁28-47。2006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nmp.gov.tw/main/07/7-3/3-2/2-4/3.pdf
    唐國華主編(1998),《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與內部運作法律實務》,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
    袁自煌(2005),〈日本大學的辦學模式簡析〉,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長河》雜誌,創刊號,頁28-35。http://www.bibt.cn/changhe/0506/9.htm
    檢索日期2006年1月9日
    許宗力(2000),〈國家機關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選擇途徑〉,《月旦法學》,
    第57期,頁26-38。
    黃東熊(1998),《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台北:中興大學文教基金會。
    黃冠超、謝明華(2004),〈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及其衍發的問題〉,《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2004年第4期,頁47-56。
    黃鎮台、周逸衡、陳德華(1996),〈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與學費/各級教育審議委員會之設置〉,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陳恵馨(1995),《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陳維昭(2001),〈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陳舜芬(2001),〈教授治校的理論與運作〉,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陳美伶、李太正、陳連順(2002),《民法入門》,台北:元照。
    陳金貴、張雪梅(1998),《我國大學教授治校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陳春生、鄭少玨(2003),〈日本公司治理相關法制之改造〉,《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1卷第6期,頁65-81。
    陳文浩(2003),〈高教審議委員會有權無責 備受質疑〉,《人間福報》,2003.07.26。2006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wfdn.com.tw/9207/030726/09-15/072615-2.htm
    陳德華(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我國教育政策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2-95。
    陳德華(2006),〈大學評鑑制度之改進方案〉,《高教簡訊》,第179期,台北:教育部高教司。http://www.news.high.edu.tw/content02.htm檢索日期2006年2月6日
    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源服務中心網站(2006),〈教育改革〉。2006年2月12日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revolute/flash.htm
    教育部(2000),《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問答彙編》,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6年2月13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accwww/ntnubooks/ntnubooks.htm
    教育部(2001a),《大學教育的現況與前瞻》。
    教育部(2001b),《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6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high.edu.tw/white_paper/indexc.htm
    教育部(2003),《大學法修正草案總說明》。
    教育部(2004),《對國立大學改制為行政法人之說明》。2005年10月17日,取自http://www.nthu.edu.tw/combine/doc/public931102.pdf
    莫永榮〈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經驗〉,《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9期,頁75-104。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高等教育。
    梁欣怡,〈高教評鑑中心成立,不夠格大學將退場〉,《民生報》,2005.12.27,A4版。
    賀德芬(2001),〈在大學法五年回顧〉,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清溪等著(2000),《經濟學:理論與實務—四版上冊》,台北:翰蘆。
    張國保(2003),《私立大學董事會組織運作與職權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家宜(2005),〈大學組織結構與運作〉,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259-281,台北:高等教育。
    湯堯(2005),〈籌資募款與大學發展〉,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25-370,台北:高等教育。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高等教育。
    湯堯、成群豪(2005),〈校務基金與大學發展〉,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283-323,台北:高等教育。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北:揚智。
    曾宛如(2003),〈我國有關公司治理之省思—以獨立董監事法制之改革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03期,頁61-76。
    曾建元、陳錫鋒(2005),〈從政府改造論大學行政法人化之問題〉,《教育研究集刊》,第51輯第1期,頁131-164。
    馮丰儀(2003),〈美國大學董事會之運作對我國大學自治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第55期,頁79-85。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
    詹中原等編著〈1999〉,《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楊玉惠(2003),《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敏華(2003),〈公司治理之研究〉,《法令月刊》,第54卷第4期,頁46-62。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第8卷第4期,頁17-32
    楊思偉(2004),〈日本教育評鑑相關問題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第29輯,頁413-436。
    楊思偉(2005),〈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51輯第2期,頁1-30。
    楊瑩(2005),〈英國的高等教育政策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67-123,台北:高等教育。
    楊頡(2004),〈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大學法人制度〉,《中國網》,2004.09.14.。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tqzggx/659585.htm。
    檢索日期2006年1月9日
    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台灣教育》,第632期,頁2-12。
    蓋浙生(1999),《教育財政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第50輯第2期,頁29-51。
    劉靜如(2003),〈「行政法人法」草案之立法目的與重點論述〉,《人事月刊》,第37卷第1期,頁42-48。
    劉新圓(2003),〈何謂行政法人化?〉,《國政分析》,教文(析)092013 號。2005年10月17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13.htm
    劉坤億、蔡淑美(2004),〈公司治理〉,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舉辦之「強化行政法人公司治理能力」座談會,未出版。
    劉坤億(2006),〈英國行政法人(Executive NDPBs)之課責制度〉,載於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外國經驗及我國行政法人推動現況研討會論文集》,頁1-38。
    劉春榮(2005),〈2001-2006學年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新模式〉,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校務評鑑理念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37。
    劉維琪(2006),〈迎接公正專業、邁向卓越的評鑑時代〉,《高教簡訊》,第179期,台北:教育部高教司。
    賴森本(2005),〈行政法人監督機制之研究〉,《月旦法學》,第116期,頁77-94。
    戴至中、陳正芬譯,John L. Colley, Jr. 等著(2003),《公司治理:健全公司治理機制,提升企業與國家競爭力》,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戴曉霞(2005),〈大學治理模式及其轉變:荷蘭、日本、英國及美國之比較研究〉,載於「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國際改革趨勢與台灣經驗的反省」國際學術研討會及聯合年會論文集,頁32-50,台北:中正大學。2006年 2月12日取自
    http://www.ced.ncnu.edu.tw/ccest/seminarC/document/94%E8%AB%96%E6%96%87%E9%9B%86.pdf
    瞿海源(2001),〈政府在大學教育上角色之調整〉,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顏秀如〈2003〉,〈論新公共管理(NPM)及其對臺灣中小學教育改革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第六卷第一期,頁93-99。
    簡宗德(2006a,3月),〈由日本模式探討我國國立大學法人之外部監督機制〉,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大陸研究中心、教育學系、國關中心)主辦之「2006兩岸高等教育法制與高等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壁報論文,台北市。
    簡宗德(2006b,4月),〈公司治理與國立大學法人董事會〉,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主辦之「 教育政策與行政發展趨勢 」 第六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9-52),南投縣。
    簡宗德(2006c,6月),〈我國大學經營模式與策略之轉變〉,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之「第二屆當前教育實務問題與研究趨勢」學術研討會,桃園縣。
    蘇進棻譯(1994),〈美國大學院校的董事會〉,載於黃政傑、歐陽教主編,《大學教育的革新》,頁307-318,台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s〔AGB〕. (1982), Guidelines for bylaw development for theological school boards of trustees. Washington, D.C. : Lilly Endowment.
    Baldridge, J. V.(1971), Power and conflict in the universit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Birnbaum, R.(1999),The dilemma of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In P. G. Altbach, R. O.Berdahl, & P. J. Gumport(Ed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323-344).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lark, B. R.(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vis, Jame H, Schoorman, F David, and Donaldson, Lex(1997),”Toward a stewardship theory of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2 No1, pp.20-47.
    Grade, M. L.(1992), Boards of trustees. In B. R. Clark & G. Neave(Eds).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Vol. 2, pp.1494-1501). Oxford: Pergamon.
    Gale, R. L.(1993),Selecting, orienting, and developing trustees. In R. T. Ingram(Ed.).Governing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A handbook for trustees, chief executives and other campus leaders(pp.287-30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gram, R. T. (1993a) , Organizing and staffing the board. In. R.T. Ingram(Ed.). Governing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y:A handbook for trustees, chief executives and other campus leaders(pp.302-320).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Ingram, R. T.(1993b),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verning Board. In R. T. Ingram & Associates. Governing Public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A Handbook for Trustees, Chief Executives, and Other Campus Leaders, pp.93-111.
    Millett, J. D.(1978), New structure of campus pow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OECD(2004),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 Paris: OECD.
    Rochester, C. (1995),”Voluntary Agencies and Accountability,”in J. D. Smith, C. Rochester and R. Hedley (ed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Voluntary Sector (pp.190-207). New York: Routledge.
    The Harvard Corporation(2004), What is the Harvard Corporation? Retrieved April, 10, 2004, from http://www.haa.harvard.edu/alumni/html/corporation.html .
    World Bank(1999), Corporate Governance : A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 Overview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