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菱
論文名稱: 曾鞏散文接受史變遷研究
指導教授: 王基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曾鞏散文接受史期望域史變遷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9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藉由北宋至清歷代文人對曾鞏散文的評論,分析曾鞏文學地位的變遷情形,再從政治、社會、公眾期望域等角度分析曾鞏文學地位的變遷原因。
    曾鞏憑藉著優異的文學成就,自北宋至清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學地位。歷代文人受到政治社會、公眾期望域或個人期待視野的影響,對這些曾鞏文學的優點與特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因此對曾鞏文學產生不同的評價。宋代文風重儒,詩文革新運動後,文辭漸趨平易自然,因此曾鞏文學獲得極高的評價。金、元以民族歧視的社會風氣,使儒學地位十分衰微,再加上曾鞏平淡樸實之文相對來說不夠突出,因此金、元兩代曾鞏的文學地位不如兩宋。明代初期,太祖下詔恢復科舉,在皇帝的倡導與科舉的誘惑下,重視儒道的文學成為當時文人的公眾期望域。宋濂、劉基、方孝孺等文臣對曾鞏文學也多有讚美;中期前後七子的批評與唐宋派的推崇,使曾鞏的文學地位有所起伏;嘉靖以降,國內外商業的繁榮,使文人士子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開始追求娛樂的生活。李贄「童心說」、公安三袁「獨抒性靈」等文學主張席捲萬曆、天啟年間之文壇,宗經致用的復古思想受到抨擊,曾鞏文學地位稍降;明末戰爭頻仍,儒道思想再盛,曾鞏文學再度受到文人的稱許。清代前期,統治者為鞏固皇權政治,發展了「崇儒重道,稽古右文」的政策,文人順服於清朝統治,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使儒道思想成為文學作品的品評標準。君王重儒的政策奠定了清代文人公眾期望域的方向,但文人因個人思想差異,而有不同的期待視野,使曾鞏文學得到大同小異的評論。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範圍…………………………………………………………………1 第二節 文獻探討…………………………………………………………………1 第三節 研究目的…………………………………………………………………8 第四節 研究方法、步驟…………………………………………………………11 第二章 曾鞏的散文成就與北宋文風……………………14 第一節 曾鞏的生平事蹟與思想性格……………………………………………14 第二節 曾鞏的散文創作及成就…………………………………………………16 第三節 北宋文風的轉變及其對曾鞏文學的影響………………………………24 第三章 曾鞏的散文地位接受情形:北宋至元……………29 第一節 北宋的接受情形…………………………………………………………30 第二節 南宋的接受情形…………………………………………………………37 第三節 金、元代的接受情形……………………………………………………47 第四節 北宋至元曾鞏散文接受變遷情形及原因之探討………………………52 第四章 曾鞏的散文地位接受情形:明代…………………59 第一節 明代前期的接受情形……………………………………………………59 第二節 明代中期的接受情形……………………………………………………66 第三節 明代後期的接受情形……………………………………………………74 第四節 明代曾鞏文學接受變遷情形及原因之探討……………………………80 第五章 曾鞏的散文地位接受情形:清代…………………86 第一節 清代前期的接受情形……………………………………………………86 第二節 清代後期、民國初年的接受情形………………………………………104 第三節 清代至民初曾鞏散文接受變遷情形及原因之探討……………………114 第六章 結論………………………………………………119 附錄…………………………………………………………123 參考書目……………………………………………………156

    一、 古代典籍(依成書朝代先後及出版時代先後為排列順序)
    [漢]高誘注:《戰國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黃庭堅:《沈氏三先生集雲巢集》,收入《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王禹偁:《小畜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釋道潛:《參寥子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陸游:《陸放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中華再造善本,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皇朝文鑑 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柳開:《河東先生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梅堯臣:《宛陵先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秦觀:《淮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穆修:《河南穆公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南公:《灌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弇:《龍雲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釋文瑩:《湘山野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龔頤正:《芥隱筆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舜欽:《蘇學士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徐鉉:《騎省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沈遼:《雲巢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車若水:《腳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韓淲:《澗泉日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袁褧:《楓窗小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傅伯壽:《雲莊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徐積:《節孝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曾鞏:《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張嵲:《宋張紫薇先生集》,收入[明]解縉:《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趙抃:《清獻集》,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宋]陳宗禮:《南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王昶:《金石萃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陳造:《江湖長翁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陳襄:《古靈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王安石:《王荊公文集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宋]阮閱:《詩話總龜》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宋]呂本中:《童蒙訓》,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元]柳貫《柳待制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4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元]鄭思肖:《心史》,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元]李塗:《文章精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收入《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湯顯祖:《湯顯祖集》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明]何喬新:《何文肅公文集》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朱右:《白雲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趙汸:《東山存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羅玘:《圭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黃佐:《翰林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直:《抑菴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羅倫:《一峰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鄭瑗:《井觀瑣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慎中:《遵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宗臣:《宗子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孫承恩:《文簡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婁堅:《學古緒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張翰:《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袁宗道:《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焦竑:《澹園續集》明萬曆三十九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文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明]艾南英:〈王康侯合併稿序〉,《天傭子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茅坤:《茅鹿門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貝瓊:《清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清]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清乾隆15年(1750)刊本
    [清]吳汝綸:《桐城吳氏古文讀本》清光緒30年(1904)上海文明書局排印本
    [清]林紓:《古文辭類纂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梁啟超:《王安石評傳》上海:國學整理社,1936年
    [清]傅維鱗:《明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收入《四庫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張惠言:《茗柯文補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素爾納等:《欽定學政全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魏裔介:《兼濟堂集》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年
    [清]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吳闓生:《古文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清]鄭獻甫:《補學軒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李扶九、黃仁黼:《古文筆法百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清]汪琬:《堯峰文鈔》,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乾隆皇帝:《御選唐宋文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李光地:《榕村語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臺北:新興出版社,1983年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清]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清代實錄館纂修:《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秦篤輝:《平書》,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清]金人瑞:《金聖歎全集》(三)《天下才子必讀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文》,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方楘如:《偶然欲書》,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鄭燮:《鄭板橋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1993年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黃宗羲:《南雷文案》,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聖諭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清]趙翼:《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黃宗羲:《明文案‧序上》,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吳調侯、吳楚材:《古文觀止》臺北:崇文館,2002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文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李紱:《穆堂初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熙載:《藝概》,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儲大文:《存研樓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陳衍:《石遺室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劉師培:《論文雜記》,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章廷華:《論文瑣言》,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袁文典:《袁陶村文集》,收入[清]師範:《二餘堂文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方東樹:《儀衛軒文集》臺中:文昕閣圖書,2010年
    [清]張裕釗:《濂亭遺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姚瑩:《後湘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劉開:《劉孟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吳德旋:《初月樓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魏禧:《魏叔子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二、近人專著(依出版年代排序)
    (一)專書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姜公韜:《明清史》 臺北:長橋出版社,1979年
    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編輯委員會:《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選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顧俊發行:《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Hans Robert Jauss:《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年。
    張健:《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文學講話》臺北:巨流出版社,1986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唐富齡:《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臺北:五南出版社,1992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2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臺北:聖環圖書出版社,1994年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陳祥耀:《唐宋八大家文說》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瀚平:《話解易經 下經》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李震:《曾鞏年譜》上海: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7年。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年
    羅斯寧、彭玉平:《宋遼金元文學史》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緒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年
    陶秋英編選;虞行校訂:《宋金元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陳曉芬:《傳統與個性──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張立文、祁潤興:《中國學術通史‧宋元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高克勤:《王安石與北宋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克勤注譯:《新譯曾鞏文選》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馬茂軍:《宋代散文通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鍾志偉:《明清「唐宋八大家」選本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明軍:《文統與政統之間: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山東:齊魯書社,2008年
    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李震:《曾鞏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紅:《明清文化體制與文學關係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二)博碩士論文
    曾文樑:《曾鞏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2年。
    金容杓:《曾鞏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
    魏王妙櫻:《曾鞏文學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章曉歷:《唐宋八大家新探》江蘇:揚州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江枰:《明代蘇文研究史稿》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年。
    喻進芳:《論曾鞏的文化品格與詩文創作》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孟麗霞:《曾鞏散文在兩宋的接受研究》甘肅:蘭州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三)期刊論文
    曾文樑:〈曾鞏思想述評〉,《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984年6月),第13期。
    曾文樑:〈曾鞏家世及其生平〉,《輔仁國文學報》 (1985年6月) ,第1卷。
    曾文樑:〈曾鞏文學探究〉,《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985年6月),第14期。
    姚振黎:〈曾鞏散文寫作藝巧發微〉,《人文學報》(1989年6月),第7期。
    王基倫:〈曾鞏文之體類區分及其意義〉,《臺北師院學報》(1995年6月),第8期
    高克勤:〈曾鞏及其散文述論〉,《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5年9月),第8卷第4期
    鄒自振:〈從元明清評論看曾鞏散文的歷史地位〉,《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12月),第18卷第4期
    鄒陳惠儀:〈曾鞏與王安石關係剖析〉,《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1998年6月),第5期
    黃強:〈朱右及其《唐宋六家文衡》述考〉,《文學遺產》(2001年6月),第6期
    王基倫:〈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的考察〉,《東華漢學》(2003年2月),第1期
    陳文忠:〈20年文學接受史研究回顧與思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第31卷第5期
    雍繁星:〈陽明心學與唐宋派〉,《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1月),第1期
    蔡崇禧:〈權奸與文豪──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 (2008年9月) ,40期
    王基倫:〈陳衍《石遺室論文》論宋代古文〉,《國文天地》(2008年6月),第277期
    趙俊玲:〈清初《文選》評點著作──《山曉閣重訂文選》述論》〉,《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9月)25卷,第5期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