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煌
Lin, Hwang
論文名稱: 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研究
The study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life-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in R.O.C. (Taiwan)
指導教授: 歐陽教
Ouyang, Jiao
吳清基
Wu, Qing-J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9
中文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教師在職進修教師終身進修專業發展教師進修
英文關鍵詞: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teacher life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further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2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從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探究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可行性建構與影響教師參與進修因素以及兩者間關係。析言之,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六項:
    一、探討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相關理論基礎。
    二、比較世界主要國家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概況及特色。
    三、分析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背景及政策發展。
    四、探討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理論背景及建構分析。
    五、探討我國中小學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之態度及進修影響因素。
    六、提供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政策之改進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在理論探究方面,採用文獻探討及文件分析法,分別從理論及背景分析探討教師進修相關理論、主要國家比較及我國概況沿革,以綜合歸納未來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分析架構。
    在實證探究部分,以問卷調查法及半結構式專家訪談法進行探究。研究工具之調查問卷採用自編「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調查問卷」,以台澎金馬地區全體中小學教師為母群,分層隨機抽樣抽取120校1600位教師為樣本,以敘述統計描述資料分佈,並以積差相關分析、項目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假設考驗。半結構式訪談工具為自編「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研究專家訪談綱要」,對主要的12位學者專家及行政人員進行訪談、記錄與分析。
    根據理論與實證探究的結果主要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教師進修教育應為師資養成教育之整體一貫歷程。
    二、我國應設有中小學教師進修教育專責行政機構以利推動。
    三、教師進修應配合教學專業生涯發展進程規劃終身進修制度。
    四、教師終身進修應確立終身學習理念及促進自我導向學習。
    五、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建構,應包含法制、組織、途徑與參與等四個主要層面,並應考量影響教師參與進修因素規劃。
    六、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應先修訂法令,並與其他配合措施:如教師評鑑、教師分級及教師進修護照配合規劃實施,以達成效果。
    七、教師對於終身進修制度態度在「相當重要(支持)」至「非常重要(支持)」之間,且「認知」與「行動」的傾向一致。
    八、教師較認同的終身進修制度建構層面為「進修途徑」與「教師參與」,次為「組織功能」,再次為「法制體系」。
    九、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建構的態度,在教師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服務機構及擔任職務等背景變項的差異較顯著。
    十、影響教師參與進修的主要因素為「進修需求」、「進修活動」與「社會環境」等,至於「進修獎勵因素」的影響相對較低。
    十一、影響教師參與進修的因素,在教師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服務機構及擔任職務等背景變項上的差異較顯著。
    十二、影響教師參與進修的「進修需求」、「社會環境」及「進修獎勵」等因素,對教師在終身進修制度建構的態度具有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提出主要建議如下:
    壹、對相關機構的建議
    一、教育部應儘速成立師資培育及進修專責機構及單位。
    二、教育部應積極建立教師終身進修法制,整合教師進修體系。
    三、教育部應速實施教師終身進修護照,建立教師進修資訊系統。
    四、地方政府應鼓勵所屬教師參與進修,提昇教師專業發展。
    五、地方政府應設立及強化教師研習中心,整合區域進修機構。
    六、師資培育大學應整合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之任務功能。
    七、師資培育大學應協助區域學校,發展「學校中心」進修模式。
    八、教師研習機構課程內涵應實務化,並與教學研究結合。
    九、教師研習機構應結合民間組織,整合教師進修機構功能。
    十、中小學校應成立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小組。
    十一、中小學校應發展以「學校為中心」之多元進修模式,並組成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社群,發揮教學團隊進修功能。
    十二、教師專業團體及教師會應以協助教師專業發展,提昇教師專業地位為主要職責。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未來之研究對象可以擴及幼稚園教師。
    二、未來之研究範圍可以擴及終身進修制度之法令制訂、內涵整合、進程設計及組織分工等其他範圍。
    三、未來之研究方法可以佐以田野研究方式,進行質的訪查。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a favorable constructional structure of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in Taiwan,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urging teachers participate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affair,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study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Secondly, to compa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among the main countries.
    Thirdly, to analyze the policy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in Taiwan.
    Fourthly, to investigate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to analyze the system construct.
    Fifthly, to study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ttitude with regard to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an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ose influenc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in-service education in Taiwan.
    Sixthly,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ive policy of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have two parts. On the part of theoretical study, we adopt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document analysis on theories and background level. The theoretical study explor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main country comparison and our country's general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n synthesizes to conclude the teacher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
    On the empirical study, which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expert interview.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inquisition adopts the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population is the entir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wan, Pescadores, Kinmen and Matsu islands (TPKM). The sample mode adopt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o take 1600 teachers of 120 schools from the population, This research us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ethod to describe the data distribution, and use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tem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 regression to analyse the survey data.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semi-structured expert interview is" Teachers’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rt interview outline". And twelve scholars, expert and administrator were interviewed.
    Major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re follows:
    1.The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ought to develop as part of the whole teacher’s education with a consistent process.
    2. In Taiwan, we should establish an exclusively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to manage and propel the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affairs.
    3. The institutional excogitating of the teachers’ life long in-service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mat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areer.
    4.The excogitating of teacher life-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ought to establish teachers’ ideas of life long study, and to encourage teachers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5.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eachers’ life-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include four main levels: legal system, organization function, studies path, and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when planning the system, we must conside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6. To establish the teachers’ life-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we should revise the laws and decrees first, besides this, we must have other coordination measures, such as: teacher appraisal, teacher ratings, and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passport etc., program and put into practice, then can accomplish the effect.
    7.The teacher’s attitude to the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shown from the "rather importance (and support) " to the "very importance (and support) ", and the teacher at the " perception" - to - " activity" tendency also shown very consistent.
    8. On the four main levels of the teachers’ life-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ers favor "studies path" and" the “teacher participation”, and "organization function", and then "legal system".
    9. Teacher’s attitudes for the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ckground variable, such as: the teacher’s gender, age, highes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ervice year,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service post.
    10. The factors that highly affect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urther studies are “the study requirement”, “the activities of stud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tc., but the factor of “the study reward", is relatively lower.
    11.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urther studies hav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ckground variable, such as: the teacher’s gender, age, service year,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service post.
    12.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urther studies, such as: “the study require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tudy reward", have the dint of estimate to Teacher’s attitude for the life lo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研究 ──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涵分析……………………………… 14 第一節 教師在職進修意涵…………………………………………… 14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意涵…………………………………………… 17 第三節 教師專業生涯發展…………………………………………… 24 第四節 教師在職進修影響因素……………………………………… 28 第三章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理論基礎……………………………… 35 第一節 終身學習理念探討…………………………………………… 35 第二節 生涯發展與規劃理論分析…………………………………… 39 第三節 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進修…………………………………… 42 第四節 教師終身進修理念分析……………………………………… 45 第四章 主要國家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概況分析…………………… 48 第一節 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 48 第二節 英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 57 第三節 法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 74 第四節 德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 83 第五節 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 93 第六節 中國大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 105 第五章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政策發展分析……………… 113 第一節 我國中小學師資培育制度的發展…………………………… 113 第二節 我國中小學教師進修法令及政策…………………………… 115 第三節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相關研究………………………… 132 第四節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政策發展評析…………………… 137 第六章 我國教師終身進修政策發展與制度建構分析……………… 140 第一節 教師終身進修政策背景分析………………………………… 140 第二節 教師終身進修政策內涵分析………………………………… 147 第三節 教師終身進修政策綜合評析………………………………… 157 第四節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建構分析……………………………… 159 第七章 實證研究設計與實施………………………………………… 164 第一節 實證研究設計架構…………………………………………… 164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 181 第四節 實證研究實施與資料處理…………………………………… 188 第八章 實證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91 第一節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實證研究整體分析……………………… 191 第二節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建構結果分析與討論…………………… 201 第三節 教師參與進修影響因素結果分析與討論…………………… 236 第四節 教師進修制度與進修影響因素之結果分析與討論………… 256 第五節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專家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263 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 28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281 第二節 結 論………………………………………………………… 303 第三節 建 議………………………………………………………… 314 主要參考書目…………………………………………………………… 324 壹、中文部分…………………………………………………………… 324 貳、外文部分…………………………………………………………… 332 附 錄……………………………………………………………………… 339 一、調查問卷初稿……………………………………………………… 339 二、預試調查問卷……………………………………………………… 347 三、正式調查問卷……………………………………………………… 351 四、調查問卷信函……………………………………………………… 355 五、專家訪談綱要……………………………………………………… 356 六、專家訪談紀錄……………………………………………………… 359 表 次 表6-1 教育部推動教師在職進修現況………………………………… 157表7-1 「因素分析」單一主成份分析法各分量表各項目因素負荷值分析174 表7-1A 「因素分析」單一主成份分析第二分量表分組各項目因素負荷值……174 表7-2 「內部一致性效標法」(極端組檢驗法)各分量表各項目分析…………176 表7-3 項目與總分相關項目分析(Cronbach α)…………………………………178 表7-3A 第二分量表各項影響因素分組之項目與總分相關分析………………179 表7-4 全國各區域各級學校抽樣校數及教師數…………………………………183 表7-5 分層隨機抽樣抽取學校一覽表……………………………………………185 表7-6 調查問卷回收統計一覽表…………………………………………………186 表8-1 研究樣本組群分佈…………………………………………………………192 表8-2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及「進修影響因素」各題項平均數及標準差…194 表8-3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認知重要向度」「行動支持向度」及「教師參與進修影響因素」之各層面各因素總分平均數及標準差…………………195 表8-4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各層面及整體」認知與行動向度相關係數……196 表8-5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各層面重要程度相關係數…………196 表8-6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各層面支持程度相關係數…………197 表8-7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整合向度」各層面相關係數……………………198 表8-8 「影響教師參與進修因素」各因素間之相關係數…………………………199 表8-9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整合向度」與「影響教師參與進修因素」「整合因素」之相關係數……………………………………………………………200 表8-10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各層面及整體「認知向度」與「行動向度」差異之相依樣本t考驗…………………………………………………202 表8-11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各層面間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4 表8-11A 「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204 表8-12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各層面間之「認知向度」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05 表8-12A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206 表8-12B1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認知向度」「法制體系層面」各題項間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07 表8-12B2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認知向度」「組織功能層面」各題項間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08 表8-12B3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認知向度」之「進修途徑層面」各題項間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09 表8-13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各層面間之「行動向度」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10 表8-13A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211 表8-13B1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之「法制體系層面」各題項間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212 表8-13B2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之「組織功能層面」各題項間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213 表8-13B3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之「進修途徑層面」各題項間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 214 表8-13B4 「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之「教師參與層面」各題項間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215 表8-14 不同性別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各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t考驗………217 表8-14A 不同性別教師在「法制體系層面」各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t考驗……218 表8-15 不同年齡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19 表8-15A 不同年齡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0 表8-15B 不同年齡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1 表8-16 不同學歷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2 表8-16A 不同學歷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2 表8-16B 不同學歷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3 表8-17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4 表8-17A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4 表8-17B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 225 表8-18 不同服務機構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 226 表8-18A 不同服務機構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7 表8-18B 不同服務機構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8 表8-19 不同職務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29 表8-19A 不同職務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0 表8-19B 不同職務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1 表8-20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2 表8-20A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2 表8-20B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3 表8-21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整體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4 表8-21A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認知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4 表8-21B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終身進修制度「行動向度」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5 表8-22 「教師參與進修影響因素」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237 表8-22A 「教師參與進修影響因素」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238 表8-22B1 「社會環境因素」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39 表8-22B2 「學校組織因素」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0 表8-22B3 「個人發展因素」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1 表8-22B4 「進修需求因素」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2 表8-22B5 「進修活動因素」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3 表8-22B6 「進修獎勵因素」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4 表8-23 不同性別教師在參與進修影響因素差異之獨立樣本t考驗……………246 表8-24 不同年齡教師在進修影響因素差異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7 表8-25 不同學歷教師在進修影響因素差異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8 表8-26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進修影響因素差異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49 表8-27 不同服務機構教師在參與進修影響因素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51 表8-28 不同職務教師在參與進修影響因素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52 表8-29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在參與進修影響因素差異之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54 表8-30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進修影響因素差異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255 表8-31A 「整體向度」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關係數………257 表8-31B 「整體向度」三種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模式迴歸係數與R2……………258 表8-31C 「整體向度」三種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模式摘要表………………………258 表8-32A 「認知向度」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關係數……………………259 表8-32B 「認知向度」三種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模式迴歸係數與R2………………260 表8-32C 「認知向度」三種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模式摘要表……………260 表8-33A 「行動向度」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的平均數、標準差與相關係數………261 表8-33B 「認知向度」三種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模式迴歸係數與R2……262 表8-33C 「認知向度」三種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模式摘要表……………262 表8-34「目前我國教師進修困境」專家訪談分析表……………………265 表8-35「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必要性」專家訪談分析表……………268 表8-36「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可行性」專家訪談分析表…………269 表8-37「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重要關鍵或措施」專家訪談分析表……………272 表8-38「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困難及解決之道」專家訪談分析表…………275 表8-39「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未來展望與建言」專家訪談分析表…………278 圖 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6 圖5-1 Super 的生涯彩虹圖……………………………………………40 圖7-1實證研究架構圖…………………………………………………166

    主要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民74)。大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民87)。生涯教育的發展取向(社論),成人教育雙月刊,40。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民81)。國際比較師範教育論文集(上、下)。台北市: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民86)。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民87)。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台北市:師大書苑。
    天下雜誌(民87)。教師大調查。http://www.lcenter.com.tw/
    王秋絨、湯維玲和顏慶祥(民89)。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
    王秋絨(民81)。中英教育實習制度之比較分析。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論文集(上)。563-616。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民86)。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353─391。台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台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編譯(民89)。日本有關高級中學幼稚園教師培育、進修、分級及評鑑制度相關資料。民國89年10月16日,日文組89字第00572號函及民國89年12月21日,日文組89字第00695號函檢送駐在國文教資料。
    吳清山(民85)。師範學院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因應:兼論國小師資教育學分班的發展。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和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3-26。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民86)。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資料與研究,19,33-43。
    吳清基(民84)。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87)。技職教育終身學習體系之規範。輯於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主編:技職教育與終身學習,1-7。台北市。
    吳明清、沈姍姍、林天祐、林文律(民84)。師範學院研究所提供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案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與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何福田(民71)。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台北:正昇。
    何福田(民87)。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展望。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指導、屏東師範學院承辦:海峽兩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討會論文集。(87.6.8-9)。
    何青蓉(民85)。終身學習與個人發展。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奉儒(民86)。英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回顧與展望,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進修暨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347-390。台北:師大書苑。
    林 煌(民89a)。新制師資培育法的回顧與前瞻。台灣教育,591,18-24。民89.3。
    林 煌(民89b)。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的理念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季刊,6卷1期,1-6。民89.5。
    林新發(民85)。兩岸中小學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承辦,國小師資培育與教育實習學術研討會。(85.5.21-22)。
    林清江(民70)。教師職業聲望與教師形象之調查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世界師範教育改革動向,287-381。台北:華欣。
    邱皓政(民89)。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畫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周文欽(民89)。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松田(民87)。中國大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民88)。我國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可能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 館主辦: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的實施展望。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承辦:現代育論壇研討會。49─53。(88.5.19)。
    姜添輝(民89)。英國威爾斯地區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研究。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唐玉光(1995)。中學教師在職培訓的現狀、問題及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兩岸師範教育研討會論文。
    孫國華和蔡培村(民84),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之實證分析。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舉辦「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研討會」(84.5.11-12)
    陶在樸(民89)「知識社會」重於「知識經濟」。中國時報89年9月25日15版。
    梁恆正(民81)。美國全國教育目標執行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集,203-216。
    梁恆正等(民84)。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研究專案。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研究。未出版。
    教育部(民84)。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6)。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a)。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b)。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8)。師資培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a)。[師資培育法規選輯]最新法規修正一覽表(含勘誤)。台北:教育部。(89.9,未出版)
    教育部(民89b)。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八十九年2000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80)。世界各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81)。發展與改進師範教育五年計畫。行政院81年11月27日台八十一教字第四○五五五號函核定。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87a)。發展與改進師範教育五年計畫第五年計畫考評。台北:教育部(87.8,未出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87b)。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教育部部務會議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87.4.1,未出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88)。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中程計畫。(八十七年七月至九十二年六月)。行政院88年10月1日台八十八教三字第三六二一七號函核定。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90)。赴德國、英國考察師資培育及教師進修制度發展現況。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90年1月1日。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統計處(民88)。部長與屏東縣教師代表「跨世紀教育對談」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台北:教育部(88.1.25,未出版)。
    教育部統計處編(民88)。台閩地區各國民中小學基本統計─鄉鎮市區別─八十七學年度。(88.6)。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編(民89)。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八十八學年度。(89.4)。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編(民90)。各級學校名錄。(90.2)。台北: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3)。我國師範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參考資料叢書──師範教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9)。對教育部推動教育改革意見調查研究。委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民86a)。進修暨推廣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民86b)。進修暨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豪、吳裕益、顏火龍和李坤崇(民77)。我國國小教師進修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民77年9月,75─117。
    陳泉榮譯(民79)。第二次起跑─九種重新發展自我的方法。台北﹕遠流。
    陳伯璋、施冠慨、劉錫麒、游家政、林坤燦和蘇進財(民85)。國民小學在職進修內涵與進修體系規劃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研究。
    黃河明(民89)。估價知識經濟。數位時代。第16號,34。
    黃富順(民80)。我國教師進修制度之檢討與改進。載於教育部中教司主編﹕世界各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比較研究,246─263。台北﹕正中書局。
    黃富順(民85)。終生學習意義的起源、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6)。從大學成人教育的發展論我國師範學院推廣教育功能的發展。載於花蓮師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15-35。台北:師大書苑。
    湯維玲、顏慶祥和李鴻章(民89)。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現況與問題調查。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溫寒江主編(1989)師資培訓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舒緒緯(民89)。台灣地區教師在職進修的沿革。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楊思偉(民89)。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進制度研究。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楊國德(民86)終生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民79)。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編,教育概論。417-444。台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民88)。教師職級制度之國際比較。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承辦。現代教育論談壇研討會: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的實施展望。27-30。(88.5.19)。
    楊深坑(民89)。法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楊銀興、周蓮清(民89)。德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賈馥茗(民68)。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駐法國台北代表處文化組譯編(民89)。法國中小學教師培育、教師進修、教師分級及評鑑制度簡介。民國89年11月24日法文(89)字第112402號函檢送駐在國文教資料。
    劉問岫(1993)。當代中國高等師範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劉慶仁(民85)。美國教師與教育改革。師鐸,12,15-18。
    劉慶仁(民86)。教師進修時間的問題。
    蔡明昌(民89)。中學教師在職進修學習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載於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師資培育與教師在職進修類,第24篇,1-33。
    蔡培村、陳伯璋、羅文基和鄭彩鳳等(民82) 國民中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
    蔡培村、羅文基、陳守仁和孫國華等(民83) 高級中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
    蔡培村、陳伯璋、蔡清華、蘇進財和孫國華等(民83) 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於等級劃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
    蔡培村(民84)。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與等級劃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54-72。
    蔡培村、王政彥、蔡清華、鄭彩鳳、梁瑞安、孫國華和黃玉幸(民85)。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內涵與在職進修體系規劃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研究專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
    蔡培村(民85)。我國實施教師職級制度之研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的挑戰和展望。241。台北:師大書苑。
    蔡培村主編(民85)。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市:復文。
    蔡培村、孫國華(民86)從教師生涯發展論析在職進修的規劃策略,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廣推廣部主編:進修暨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37─75。
    蔡培村(民86a)。中小學校長生涯專業進修之規劃與發展策略。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師大書苑。289-322。
    蔡培村(民86b)從發展任務論成人生涯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40。2-9。台北市: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蔡培村(民87 ):終身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台灣教育,565。14-26 。
    蔡培村主編(民85)。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復文。
    蔡培村、鄭彩鳳、蔡明昌和吳思達等(民89) 建立我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分級制度專案規劃。教育部委託研究專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究。
    蔡清華(民89)。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究。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各國中小學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蔡碧璉(民8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重信(民72)。師範教育。載於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534-582。台北:五南書局。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顏國樑(民86)。教育政策執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理論建構與應用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慶祥(民8Oa)。中共師範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慶祥(民8Ob)。大陸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改革。中國大陸研究,34(5),83~94。
    顏慶祥(民83)。中國大陸普通中小學教育。中國大陸研究,37(4),41-54。
    顏慶祥(民87)。大陸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探討。國教天地。130。80-88。
    顏慶祥(民89)。大陸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問題研究。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羅文基等合著(民83)。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6a)。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在我國之實踐途徑。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進修暨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民86b)。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之協同行動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蘇永明、李奉儒(民89)。英國英格蘭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發表於中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89.5.27)。
    二、外文部分
    日本文部省(1999)。教育公務員特例法。文部法令要覽(一九九九年版)。1439-1441。
    日本文部省(1999)。教育職員免許法。文部法令要覽(一九九九年版)。2004-2029。
    Abdal, H. I. (1989). The influence of reform on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ERIC ED NO.322 147.)
    Consortium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5). Helping teachers teach well: Transform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Briefs, RB-16.
    Cross, P. (1987). The adventures of education in wonderland: Implementing education reform. Phi Delta Kappan, 68(7), 496-502.
    DES (1972).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A Report by a Committee of Inquiry. (The James Report) London: HMSO.
    DfEE(1998a).Teach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1998. London: SO.
    DfEE(1998b).Teachers: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London:SO.
    DfEE(1999).AST—advanced skills teachers. http://www.dfee.gov.uk/ast/documents.htm
    Dalellew, T., & Martinez, Y. (1988). Andragogy and development: A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staff development.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9(3), 28-31.
    European Commission (1995).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s.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e & R. G. Heideman ( ed.).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 181-191). IL: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Fessler, R. & Christensen, J. C. (1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Fuller, F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Gable, R, & Rogers, V. (1987). Taking the terror out of research. Phi Delta Kappan, 68(9), 690-695.
    George W. Bush for President Official Site (2000). Issues : Governor Bush's Reform Proposals. http://www.georgewbush.com/issues/education.html.
    Glatthorn,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latthorn,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Glickman, E. (1986). Developing teacher thought.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7(1), 6-21.
    Goodling, B.(1999) Education Committee Members Stress need to Support Teacher Empowerment Act in Budget Negotiation. http:/www.house.gov/ed_workforce/press/tea11599.htm
    Gove, P.B. (1986). 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Griffin,G. A. (1992). Teacher Education. In Alklin, K. C. et al.(eds.),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th ed.)N.Y.﹕Macmillan. pp.
    H.R.1995.(1999) Teacher Empowerment Act. Union Calendar No.133. 106th Congress (1999-2000). http://thomas.loc.gov/cgi-bin/query/C?c106:1:/temp/~106V5eTHc:e0: .
    H.R.221.(2001) Educational Empowerment Act. 107th Congress (2001-2002). 參考網址: http://thomas.loc.gov/cgi-bin/query/D?c107:/temp/~c107uVEcp9:: .
    Hall,T.D. (1986). Introduction﹕An overview of current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all,T.D. & Associates(Eds.),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 (PP.1-20).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Harris,B.M. (1989). In-service education for staff development. Mass: Allyn and Bacon, Inc.
    Joyce, B. & Showers, B. (1988). Student achievement through staff development. New York: Longman.
    Kidd, J. (1973). How adults learn. Chicago, IL: Follett Publishing Co.
    Knapper, C. K. & Cropley, A. J. (1985). Lifelong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New York: Cambridge Book Co.
    Levine, S. (1989). Promoting adult growth in schools: The promis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xington,MA:Allyn & Bacon.
    Lieberman,A., & Miller,L. (1986). School improvement: 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A. Lieberman (Ed.), Rethinking School Improvement: Research, Craft, and Concep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oucks-Horsley, S., Harding, C. K., Arbuckle, M. A, Murray, L. B., Dubea, C., & Williams, M. K.(1987). Continuing to learn: A guidebook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Andover, MA: The Regional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Northeast and Islands.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Division of Field Service (1948).The Yardtich of a profession. Institutes an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Relations " Washington D. C. The Associations., p. 8.
    Neil, R. (1986).Eleven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 ERIC ED NO. 299 244.)
    Newman, K. K. (l980).Helping teacher examine their long-range development. ERIC ED 204321.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1997). Finding tim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crel.org/sdrs/areas/issues/ educatrs/profdevl.
    Phinney, F. C. (1972). 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n teachers abroad. Unpublished ED. D. Dissertation , Michigan University.
    Reynolds, M.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 Pergamon Press.
    Riley, R.W. (1995, November 12). Remarks on the 1995 Goals 2000 Teacher Forum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Speeches/11-1995/11-12-95.html.
    Rogers, C. (1969). Freedom to learn.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Rubin,A. & Babbie,E.(1993).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2nd ed.).Pacific Grove, CA:Brooks /Cole.
    Smith, D. C. & Neale, D. C. (1991).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matter knowledge in primary science teaching. In J. Brophy (ed.), Teacher's 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 as it relates to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V2). Greenwick. Connecticut: JAI Press Inc.
    Sparks, G. (1983).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aff development for effective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1(3), 65-72.
    Shulman,L.(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3.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Y.: Harper & Row.
    Super D. 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Tamir, P. (1990). Teachers knowledge.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upplementary Vol. 2. Oxford: Pergamon Press
    Tikunoff, W., & Ward, B. (1983).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teach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453-468.
    TTA (1999). In Service Training. http://www.Teach-tta.gov.uk/.inset/index.ht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A teacher's guide to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 pubs/ eachers Guid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November 6). Teacher leadership [On-line]. Available: http://165.224.220.67/MailingLists/EDInfo/msg00188.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Achieving the goals: Goal 4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5). Teachers and Goals 2000: Leading the journey toward high standards for all student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May). Opport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ponsored by the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Newsletter on Issues in School Reform[On-line].Available://www.ed.gov/pubs/IASA/newsletters/profdev/pt2.html.
    Webster's Desk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83). New York: Gramercy Books.
    Zeichner, K. (1983). Alternative 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3),3-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