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金佳萱 Chin, Chia-Hsuan |
---|---|
論文名稱: |
高中核心選文鑑賞方法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國文 、核心選文 、鑑賞方法 、文學鑑賞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50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8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時代變化快速,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新課綱的提出凸顯未來以學生為主體,以素養為核心的教育方針。素養教學期盼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自我精進以適應社會變化需求。國語文領域文本教學模式與培養終身學習者甚為相關,閱讀理解文本是學生離開校園後持續吸收知識、自我精進來源。
閱讀與鑑賞密切相關,無法分立,領悟文字表層下的深層意涵,有賴鑑賞眼光,而鑑賞方法影響鑑賞主體對文本的吸收與個人情意萌發、共感。鑑賞能力也必須提升,傑出的鑑賞力才能讀出作品「弦外之音」,若流於表層文字分析,對個人成長幫助甚微。本論文以情志為鑑賞主軸,建構以學生為主體之鑑賞方法。據此,能檢視自身如何進行鑑賞活動,對鑑賞能力精進有明確方向,而鑑賞表達論述重點集中於情志展現,脈絡清晰,與個人情感共鳴契合,非僅是泛論文章分析。
以情志為主軸的鑑賞流程,依照審美心理學歷程劃分,將文字閱讀至個人情感共鳴的過程拆解為三層:一、表層:感知──文本閱讀與觀察;二、中層:想像、理解──自我投射與詮釋;三、深層:情志──文意共感與體悟,此三層結構循環不息,建立鑑賞心理脈絡。依此脈絡設計鑑賞教學六步驟,以串起閱讀鑑賞至表達呈現的完整情志鑑賞歷程,注重個人情感與文本結合的鑑賞表達形式,及文章如何傳達情志的寫作學習。
高中國文教材意蘊多元,不只是教授知識,同時也將作者生命情感、思維邏輯詮釋融入,進行生命教育。具備足夠的「期待視野」,方能理解其深刻,和個人情感相應。期盼本論文以高中核心選文教材為基礎設計之鑑賞方法,反覆實踐能強化學生鑑賞能力,並將此能力推及終身學習基礎。
壹、引用文獻
一、古典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東漢〕王充:《論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09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7年07月。
〔東漢〕鄭玄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02月。
〔 晉 〕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06月。
〔 梁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2007年10月。
〔 梁 〕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02月。
[ 金 ]元好問著,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 清 〕姚鼐選纂,宋晶如、章榮注釋:《古文辭類纂》,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02月。
〔 清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05月。
二、文學鑑賞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序)
皮朝綱主編:《文藝鑒賞學引論》,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年09月。
吳俊忠:《文學鑒賞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05月。
李澤厚:《李澤厚十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01月。
沈 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05月。
周慶華:《文學理論》,臺北:五南,2004年01月。
易介南主編:《文學鑑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05月。
林文和主編:《文學鑑賞》,北京:中國文史,1996年07月。
胡有清:《文藝學論綱》,南京:南京大學,2002年07月。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12月。
張勉之,張曉丹著:《雕心成文:《文心雕龍》淺說》,臺北:萬卷樓,2000年03月。
張春榮:《現代修辭學》,臺北:萬卷樓,2013年09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臺北:萬卷樓,2001年09月。
黃書雄:《文學鑑賞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09月。
黃慶萱、許家鸞《中國文學鑒賞舉隅》,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8月。
劉衍文、劉永翔:《文學鑑賞論》,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09月。
魯 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魯 迅著,山東師範學院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魯迅論文學與藝術》,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04月。
魯 迅著,張望編:《魯迅論美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02月。
魯 迅著,湖北省武漢魯迅研究小組編:《魯迅論文藝》,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01月。
龍協濤編:《鑒賞文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薛鳳昌:《文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03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03月。
〔德〕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孟實(朱光潛)譯:《美學》,臺北:里仁,1981年05月。
〔德〕Italo Calvino著,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臺北:時報文化,2005年08月。
〔德〕Johann Peter Eckermann著,洪天富譯:《歌德談話錄(全譯本)》,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01月。
〔波〕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曉末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1991年12月。
三、藝術及心理學專著(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史博館,1998年03月。
皮朝綱、鐘仕倫:《審美心理學導引》,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12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2003年05月。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08月。
朱光潛:《談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03月。
林進材:《教學原理》,臺北:五南,2008年06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04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姚一葦:《藝術批評》,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06月。
張啟勝:《藝術鑒賞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01月。
陸一帆編著:《新美學原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賀亮明主編:《文學鑒賞》,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05月。
楊恩寰:《審美心理學》,臺北:五南,1993年11月。
黎玲、張小元、張晶燕、李紅梅編著:《藝術心理學》,臺北:新文京開發,2004年12月。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08月。
〔美〕Dewitt H. Parker著,張今譯:《美學原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德〕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09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序)
林柏儀:《課綱實施後高中教師實務工作與教學認知探討—以國文科教師為例》,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2017年。
蔡姮妃:《胡適:《嘗試集》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2年。
五、其他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01月。
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2月。
貳、參考資料(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課程綱要與國文課綱
九五版〈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
http://web.fg.tp.edu.tw/~chincenter/blog/wp-content/uploads/2015/11/95%E6%9A%AB%E7%B6%B1_%E3%80%8C%E5%9C%8B%E6%96%87%E3%80%8D%E8%AA%B2%E7%A8%8B%E7%B6%B1%E8%A6%81.doc
九八版〈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
http://web.fg.tp.edu.tw/~chincenter/blog/wp-content/uploads/2015/11/98%E5%9C%8B%E6%96%87%E8%AA%B2%E7%B6%B199%E5%B9%B4%E5%AF%A6%E6%96%BD.pdf
一O一版〈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含一O三微調版本)
http://web.fg.tp.edu.tw/~chincenter/blog/wp-content/uploads/2015/11/103%E5%9C%8B%E6%96%87%E8%AA%B2%E7%B6%B1%E5%BE%AE%E8%AA%BF%E7%89%88.pdf
一O七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639-1.php?Lang=zh-tw
二、備課用書(依版本筆劃排序)
(一)三民版
王基倫等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本(含備課用書)》,第一至六冊,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
(二)南一版
陳萬益等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本(含備課用書)》,第一至六冊,臺北:南一書局,2017年。
(三)康熹版
楊如雪等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本(含教師用書)》,第一至六冊,臺北:康熹文化,2016年。
(四)翰林版
宋 裕等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本(含備課用書)》,第一至六冊,臺南:翰林出版,2016年。
(五)龍騰版
黃士蔚等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本(含教師用書)》,第一至六冊,臺北:龍騰文化,2016年。
三、參考書籍(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文學鑑賞書籍
朱光潛:《我與文學及其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余 宏:《論過度詮釋》,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12月。
吳思敬:《詩歌鑑賞心理》,臺北:揚智文化,2005年06月。
李國華:《文學批評學》,保定:河北大學,2003年03月。
李銳淸等:《古文篇章結構表解分析:讀寫教學示例》,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05月。
殷 傑:《中國古代文學審美理論鑒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06月。
高行健:《論創作》,臺北:聯經,2008年04月。
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01月。
張炳隅:《文學鑒賞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張 健:《中國文學批評》,臺北:五南,1992年08月。
趙滋蕃:《文學原理》,臺北:東大,2003年05月。
鄭明娳,林燿德編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1991年07月。
閻國忠:《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15年07月。
簡政珍:《讀者反應閱讀法》,臺北:文建會,2010年01月。
羅麗容:《文學理論》,臺北:里仁,2010年09月。
﹙二﹚藝術及心理學書籍
王金山、王靑山:《文學接受研究》,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年07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07月。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崔光宙:《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出版,1992年02月。
章國鋒:《文學批評的新範式:接受美學》,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3年12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7年03月。
〔英〕C. W. Vellentine著,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臺北:商鼎文化,1991年12月。
〔美〕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06月。
〔德〕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臺灣商務,1992年12月。
〔德〕Wolfgang Köhler著,李姍姍譯:《完形心理學》,臺北:桂冠,1998年02月。
四、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資訊公開平台)https://ccess.k12ea.gov.tw/
國中教育會考https://cap.nace.edu.tw/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http://www.cee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