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陶甬
Tsao, Tao-Yung
論文名稱: 「醜萌」的解構—審美新體驗
Deconstruction of 「ugly cute」---- new aesthetic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周賢彬
Chou, Shyan-B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角色設計情感設計審美
英文關鍵詞: character design, emotional design, aesthetic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08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醜萌」語源來自日本,是綜合「ブサかわ」和「キモかわ」兩字的語詞,意指外觀使人感到醜陋或噁心,但卻能使人感受到可愛感覺的意思,通常用於角色設計的特徵描述。因為是日本俗語,雖然並沒有學術上的明確定義,卻成為一個角色設計領域常見的新興用語。本研究之內容旨在探討「醜萌」的創作方法,文獻探討「醜」與「萌」的定義,與其關聯性,並藉由與業界專家訪談,研究角色設計如何產生「醜萌」的意象,整理出具體的創作手法,最後應用在創作作品《來自克蘇魯》。轉換原作之恐怖印象,訴求「醜萌」的角色設計。

    The term 「ugly cute」 is from Japan, it`s the mixed word of 「busakawa」 and 「kimokawa」 meaning someone looks strange, but is endearing and sweet. It`s a sub-culture word in Japan and one specific style in character design. This research is exploring how to create character in「ugly cute」 style. Based on literature study, I try to define 「ugly」 and 「cute」 and make the relevant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I interview several professional artist to know how they describe and create 「ugly cute」 character. By applying creation method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I convert existed horrible impression on《call of cthulhu》and make a 「ugly cute」 creation.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一) 「萌」文化帶來的審美意識思考 3 (二) 「醜」的價值探討 3 (三) 「醜萌」的構成原理 4 (四) 「醜萌」的設計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一) 研究方法 5 (二) 研究流程 7 (三) 創作流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醜萌」的起源 10 第二節 「萌」是甚麼? 11 (一) 「萌」與「可愛」的差異 11 (二) 「可愛」的審美觀 12 (三) 可愛的變體,缺陷的美學 12 (四)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13 (五) 「萌」的「屬性化」 15 (六) 小結 15 第三節 「醜」的探討 16 (一) 「醜」的定義 16 (二) 「醜」的藝術價值 16 1. 美學的相對形式 17 2. 諷刺與滑稽 17 3. 疾病及未知的恐怖 18 4. 以醜為美 19 5. 憐憫與人文關懷 20 6. 虐待與殘忍的愛好 20 7. 好奇心 21 (三) 後現代主義與異質論述 23 (四) 小結 24 第四節 「醜萌」的探討 24 (一) 認知的偏誤 25 (二) 逆反與獵奇心理 26 (三) 造型心理學與形式原理 28 第五節 「惡俗」與「廢萌」的反思 29 (一) 關於「惡俗」 29 (二) 「廢萌」 30 第六節 小結 30 第參章 專家訪談 32 第一節 訪問對象 32 第二節 訪談原則 33 第三節 訪談大綱 34 第四節 訪談內容分析 35 (一) 對於醜萌之定義及其認同 35 (二) 面對醜萌角色設計時的操作手段 36 (三) 進行醜萌角色設計時運用的設計資源 37 (四) 其他 38 第五節 小結 38 第肆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 40 第一節 創作內容分析 40 (一) 文本系統概述 40 (二) 文本角色概述 41 第二節 創作形式及技巧 46 (一) 創作形式說明 46 (二) 創作技巧說明 48 第三節 創作之解說與分析 49 第四節 創作展出 5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萌文化的審美思考 59 第二節 醜的價值 60 第三節 醜萌的構成與其代表的意義 61 第四節 創作手法檢討 63 第五節 廢萌與惡俗 64 第六節 建議 66 參考書目 67 附錄訪談逐字稿紀錄 69

    Bayley, S. (2014). 醜:萬物的美學. (郭玢玢, Trans.) 台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Berger, A. A. (2004). 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 (黃光玉, 劉念夏, &陳清文, Trans.) 台北市: 風雲論壇.
    Booker, C. (1969). The neophiliacs: A study of the revolution in English life in the fifties and sixties. Collins.
    Davies, J. (2015). 吸睛的科學:為什麼八卦、藝術、宗教和恐怖片令人著迷?. (薛怡心, Trans.) 台北市: 究竟.
    Earl, B. (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李美華, 孔祥明, 林嘉娟, &王婷玉, Trans.) 台北市: 時英出版社.
    Eco, U. (2008). 醜的歷史. (彭淮棟, Trans.) 台北市: 聯經出版.
    Fussell, P. (2015). 惡俗:美國社會偽裝優雅的種種愚蠢.台北市: 橡實文化.
    Gates, S. (2014, Jan 25). ‘Cute Aggression’ Study Links Adorable Animal Photos, Aggressive Behavior. Retrieved from The Huffington Post: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01/23/cute-aggression-animal-cuteness-aggressive-behavior_n_2526909.html
    Hume, D. (1989). 鑑賞的標準-休謨論文集. (季倫, Trans.) 台北市: 結構群.
    Koren, L. (2011).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蔡美淑, Trans.) 台北市: 行人.
    Koren, L. (2015).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台北市: 行人.
    Lovecraft, H. P. (2003). 戰慄傳說. (趙三賢, Trans.) 台北市: 奇幻基地.
    Maxwell, J. A. (2001).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 (高熏芳, 林盈助, &王向葵, Trans.)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Morel, P. (2001). Les Grotesques. Les figures de l'imaginaire dans la peinture italienne de la fin de la Renaissance. Paris: Flammarion.
    Morris, D. (2015). 裸猿. (曹順成, Trans.) 台北市: 商周出版.
    Nietzsche, F. W. (1993). 尼采美學文選. (周國平, Trans.) 台北市: 萬象.
    Nietzsche, F. W. (2007). 偶像的黃昏. (衛茂平, Trans.) 上海市: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Platonov, K. K. (1984). 趣味心理学. Changchang Shi: 吉林人民出版社.
    Rubin, A., & Babbie, E. (1995). 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應用. (趙碧華, &朱美珍, Trans.) 台北市: 雙葉書廊.
    Steinberg, N. (2016, july 19). When cuteness comes of age. Retrieved from mosaicscience: http://mosaicscience.com/story/cuteness-japan-kawaii
    王文科, 王智弘. (2014). 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 五南出版社.
    四方田犬彥. (2007). 可愛力量大. (陳光棻, 譯者) 台北市: 天下遠見.
    呂清夫. (1984). 造型原理. 台北市: 雄獅美術.
    李御寧. (2008).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 (沈文訓, 譯者) 台北市: 漫遊者文化.
    汪雯雯. (2009年10月). 美与丑——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安徽文學, 頁 213.
    汪曉雲. (2005). 西方悲劇“非常態”人物征象:小丑、瘋癲、假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易紅霞. (2001). 誘人的儍瓜:莎劇中的職業小丑. 北京: 中囯社会科学出版社.
    松村明. (2012). 大辭泉. 東京都: 小學館.
    袁方. (2002). 社會研究方法. (袁方, 編者) 台北市: 五南出版社.
    高宣揚. (1996). 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 台北市: 唐山.
    張沅汐. (2016年2月20日). 小丑文化史:小丑並不是普通反派,他是唯一追求真相的人.擷取自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6268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 台北市: 巨流出版社.
    森瀨繚. (2010). 圖解克蘇魯神話. 台北市: 奇幻基地.
    傻呼嚕同盟. (2007). ACG啟萌書-萌系完全攻略. 台北市: 木馬文化.
    閰沁恒. (1972). 大眾傳播研究法. 台北市: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鍾倫納. (1993). 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 台北市: 臺灣商務.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