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筱鈞
Hsiao-Chun Huang
論文名稱: 台灣偶像劇之「去地化」、「再地化」策略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De-localization” and “Re-localization” of Taiwan’s Idol Dramas
指導教授: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台灣偶像劇去地化再地化
英文關鍵詞: Taiwan’s Idol Dramas, De-localization, Re-localiz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11下載: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去地化」、「再地化」策略為研究主軸,探討在媒體全球化、區域化的趨勢之下,台灣偶像劇銷售到海外市場所使用之「去地化」、「再地化」策略,並針對台灣偶像劇的海外銷售績效表現,進行「去地化」、「再地化」策略的檢視。本研究建構出「去地化」、「再地化」策略之具體操作指標,以14部台灣偶像劇為研究對象,透過資料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探討四部分,第一,台灣偶像劇與海外市場連結之動機;第二,台灣偶像劇「去地化」、「再地化」策略之具體指標操作;第三,台灣偶像劇海外績效的衡量指標;第四,「去地化」、「再地化」策略之具體指標與台灣偶像劇海外績效表現相互檢視。研究發現,台灣偶像劇和海外市場的連結關係為動態,不斷進行交流與互動,台灣偶像劇的「去地化」策略是在戲劇中建立與海外市場的共同文化認同,並且包裝而非排除台灣文化的故事情節,同時,為了獲得海外閱聽眾的青睞,台灣偶像劇的「混合型再地化」策略呈現出的是文化融合之面貌。同時,台灣偶像劇「去地化」、「再地化」策略必須由產製端與海外行銷端兩者密切的合作,才能符合海內外目標閱聽眾之喜好。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整理與探討 11 第一節 地緣文化市場與文化接近性 11 一、 媒體全球化與區域化:地緣文化市場之趨勢 11 二、 文化接近性 13 第二節 去地化與再地化策略之相關論述 15 一、 全球在地化 15 二、 去地化與再地化 16 三、 傳播產業之「去地化」、「再地化」策略與相關文獻 20 第三節 台灣電視偶像劇產業 27 一、 台灣偶像劇之產業特性 27 二、 台灣偶像劇海外輸出之重要性 31 三、 台灣偶像劇「去地化」及「再地化」策略及海外輸出績效 34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設計 44 一、 資料分析法 44 二、 文本分析法 44 三、 深度訪談法 47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6 第一節 台灣偶像劇與海外市場連結之動機 56 一、 台灣偶像劇輸出海外市場之動機 56 二、 海外市場輸入台灣偶像劇之動機 60 三、 台灣偶像劇與海外市場連結之立場 61 四、 小結 62 第二節 台灣偶像劇的「去地化」、「再地化」策略指標 64 一、 內容去地化 65 二、 形式去地化 78 三、 混合型再地化 81 四、 小結 86 第三節 台灣偶像劇海外績效的評量標準 90 一、 版權販售方式 90 二、 海外績效衡量指標 91 三、 小結 94 第四節 台灣偶像劇「去地化」、「再地化」策略與海外績效關係 95 一、 衡量海外績效表現 95 二、「內容去地化」與台灣偶像劇海外績效之關係 97 三、「形式去地化」與台灣偶像劇海外績效之關係 102 四、「混合型再地化」與台灣偶像劇海外績效之關係 103 五、小結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 108 一、 研究結論 108 二、 反思「去地化」及「再地化」策略運作機制 113 三、 對台灣偶像劇產業未來發展之研究建議 114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 117 一、 研究限制 117 二、 未來研究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19 附錄A-台灣偶像劇海外收視表現相關報導 130

    中文部分:
    NOWnews(2009年6月8日)。〈陳喬恩上山採藥 到明池貼近《福氣又安康》〉,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9/06/08/153-2461660.htm
    三立電視(2009年5月12日)。〈「福氣又安康」藍正龍使壞 陳喬恩被抓飛〉,取自http://taipeiwalker.pixnet.net/blog/post/24995403
    三立電視(2009年6月23日)。〈三立「敗犬女王」收視延燒新加坡,阮經天與楊謹華赴星宣傳〉,《MSN娛樂新聞》,取自http://ent.msn.com.tw/news/content.aspx?sn=0906230005
    三立電視(2009年10月19日)。〈「敗犬女王」阮經天、楊謹華受邀馬國宣傳 〉,《MSN娛樂新聞》,取自http://ent.msn.com.tw/news/content.aspx?sn=0910190023
    中華民國剪輯協會 (100年04月07日)。〈版權費〉,取自http://www.eforu.com.tw/www/cost/copyright.htm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王長安(2009年10月18日)。〈「痞子英雄」得獎的啟示〉,《聯合報》,A15版。
    王曉晴(2010年4月)。〈蘇麗媚 誠意與承擔:戲劇王國的幕後女王〉,《Cheers  雜誌》,115:26-32。
    北京新浪網(2009年07月02日)。〈《心星的淚光》登陸日本 言承旭章雯淇引爆淚潮〉,取自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tv/sinacn/20090702/2016426582.html‘
    吳光中(2004 年9 月25 日)。〈本土藝人發聲 要求拒播日韓大陸劇 疾呼正視自己的價值〉,《民生報》,C8版。
    吳怡國、姜易慧(2010)。〈台製偶像劇產業發展變遷之歷時性研究〉,2010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嘉義。
    吳峻安(2004)。《有線電視產業的「全球─地方」之爭:跨國(媒體)集團進入台灣市場的競爭與合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國禎(2010年07月19日)。〈大陸瘋台灣 未來10年,只要加入台灣元素,就可以賣得比別人貴又好〉,《商業週刊》,1182,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mike0928263555/article?mid=10823&prev=10825&next=10821
    李天鐸譯(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Fiske, J. [1987]. Channels of Discourse: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es.).
    李天鐸(1988)。〈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政治經濟分析〉,《當代》,125:54-71。
    李天鐸(2000)。〈緒論〉,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93-131。台北:亞太圖書。
    李天鐸(2003)。〈管理透視:全球化風潮下台灣傳播產業發展困境與調整〉,彭芸、關尚仁(編),《媒介經營與管理》,頁265-308。台北,雙葉書廊。
    李天鐸(2006)。《全球競爭時代台灣影視媒體發展的策略與政策規劃委託研究專案》。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媒介擬想》,1:15-49。
    李天鐸、陳思敬(1998)。〈影視媒介整合時代的跨國競爭〉,《廣播與電視》,3[4] : 115- 141。
    李秀珠(1996)。〈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2[3]: 35-58。
    李育倩(2010)。《從文化接近性的觀點檢視台灣偶像劇價值觀》。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勇(2005)。《初探台灣電視戲劇製作團隊西進之策略與組織運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忠(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75:1-36。
    汪子錫(1996)。《由本土、區域到華人傳播圈:台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東北新聞網(2009年02月12日)。〈台灣偶像劇一周收視綜述:《敗犬女王》仍不敗〉,取自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langpair=zh-CN%7Czh-TW&u=http://amuse.nen.com.cn/73749759612944384/20090212/2534373.shtml
    林孟儀(2010年7月)。〈《娘家》故事 大陸人也迷〉,《商業周刊》,1182:124-125。
    林芳玫(1994)。〈觀眾研究初探¬-由「梅花三弄」談文本、解讀策略與大眾文化  意識形態〉,《新聞學研究》,49:123-155。
    林淑娟(2010年08月02日)。〈大東楊丞琳握手 1200粉絲吸金千萬〉,《中國時報》,D2版。
    林淑娟(2011年02月15日)。〈林依晨破金鐘魔咒 接八大新戲〉,《中國時報》,D5版。
    林淑娟(2011年05月03日)。〈東接爛攤救《達令》 聽吳尊裝恍神〉,《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1050300165.html
    花建(2003)。《文化金礦:全球文化投資嬴的策略》。台北:帝國文化。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9)。《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2002].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2E). NY: Thomson.)
    邱琡雯(2000)。〈全球與本土化互動—九○年代亞太國家電視產業的發展特質〉,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283-304。台北:亞太圖書。
    柯尹喬(2009)。《台灣偶像劇品牌建構要素之初探性之研究-以三立偶像劇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洪秀瑛(2008年11月07日)。〈言承旭仔仔 海外單集版權上百萬〉,《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Showbiz/Showbiz-Page/0,4434,content+110511+112008110700250,00.html
    洪朝輝 (2000)。〈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39(8) : 73-84。
    范榮靖(2009年8月)。〈內容產業原創能量高 瞄準千億產值〉,《遠見雜誌》,278: 194-197。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謝臥龍(編),《質性研究》,頁81-162,台北:心理。
    唐維敏譯(2000)。Straubhaar, J.著(1992)。〈文化接近性與不均衡相互依賴〉,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93-131。台北:亞太圖書。(原文:Straubhaar, J[1992] .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television programs, 台北:《第三屆電視電影錄影國際學術會議-電視:文化與批判的探討》。)
    徐詠絮譯(2000)。〈重返亞洲?日本在全球影音市場的動向〉,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191-218。台北:亞太圖書。(原文:岩瀏功一[1999]. Return to Asia?Japan in the global audiovisual marke,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ialia, 77.)
    袁櫻珊(2003)。《華語地區無線電視產業競爭策略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高啟翔(2003)。《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台灣偶像劇》。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意曼(2003)。《從國際化理論的角度來看國際雜誌進入台灣市場的策略─以美國與香港雜誌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容(2006)。〈蔡岳勳X于小慧 造夢雙人組〉,《誠品好讀月報》,66:55-57。
    梁旭明(2003)。〈從韓流看亞洲流行文化的流轉〉,《傳媒透視》,2003年3月號,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30315_76_68688.html
    粘嫦鈺(2004年01月11日)。〈流星狂掃 F4 杉菜 紅遍日本〉,《聯合報》,D2版。
    粘嫦鈺(2010年01月19日)。〈Van Ness下一站 日本搶著播〉,《聯合報》,C1版。
    許家豪(2005)。《文化全球化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曉芸(2009年02月14日)。〈台灣偶像劇 非官方管道搶灘〉,《聯合晚報》,A4版。
    陳芸芸譯(2002)。《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原書:Lull, J. [2000].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London: Polity Press.)
    陳建豪(2009年04月01日)。〈金鐘獎最佳戲劇導演 蔡岳勳 逼真,逼出台灣最昂貴戲劇〉,《遠見雜誌》,274,取自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gvm/825/2/123851520071621007001.htm
    陳柔均(2006)。〈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內容本地化策略之研究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06 年會論文。上網日期:2010 年10 月1 日,取自   http://ccs.nccu.edu.tw/2006paper.htm
    陳炳宏(2002)。《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
    陳炳宏(2009)。〈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經營衛星電視頻道之節目「在地化」分析-以超級電視台(Super TV)與衛視中文台(STAR Chinese)為例〉,王立文(編)。《全球在地文化探討:通識觀天下》,頁177-217。桃園縣中壢市: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37-71。
    陳清河(1996)。〈衛星電視的本土化經營屬性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3]:59-90。
    陳雍正(2006)。〈文本分析〉,管倖生等(編),《設計研究方法》,頁73-82。台北:全華科技。
    陳慧貞(2009年03月06日)。〈大東愛玩逆轉勝 星國收視踹吳尊〉,《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r/6/today-show8.htm
    彭芸(2004)。《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台北:五南圖書。
    傅文成(2006)。《國防部媒體公共關係活動規劃指標之建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中正大學電傳所碩士論文。
    黃麗蓉(2008)。《台灣電視戲劇經營策略變革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新民網(2009年05月26日)。〈兩岸合拍劇《就想賴著你》臺北杭州兩地取景〉,上網日期:2011年5月5日,取自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5/26/2009181.html
    新浪娛樂(2009年11月27日)。〈電視劇《心星的淚光》在日本主流頻道播出獲獎〉,取自http://ent.sina.com.cn/v/m/2009-11-27/16292788049.shtml
    楊起鳳(2010年06月02日)。〈入圍上海電影節卻遭矮化國格〉,《聯合報》,C1版。
    葉昇宗(2009年11月02日)。〈兩岸文創業合作議題探討-影視產業篇〉,《工商時報》,A11版。
    維基百科(無日期)。〈就想賴著你〉,上網日期:2011年04月0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B1%E6%83%B3%E8%B3%B4%E8%91%97%E5%A6%B3#cite_ref-2
    褚姵君(2009年08月11日)。〈痞子風光海外 仔仔晉升實力偶像〉,《聯合報》,C1版。
    褚姵君(2009年09月15日)。〈台、日、韓流星3巨頭英雄會〉,《聯合報》,C2版。
    褚姵君(2009年09月16日)。〈億萬麵包有陸味 林依晨金鐘夢碎〉,《Upaper》,19版。
    褚姵君(2009年11月23日)。〈仔仔ㄢㄤ不分 櫻花妹就愛這味〉,《聯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7/5265834.shtml
    褚姵君(2010年04月13日)。〈偶像劇假合拍大陸不准了〉,《聯合報》,C2版。
    褚姵君(2011年02月15日)。〈八大偶像劇 具惠善、SJ帶頭反攻韓〉,《聯合報》,C3版。
    趙庭輝(2006)。〈偶像劇《流星花園》的文本分析:青少年次文化的建構與再   現〉,《藝術學報》,78:101-123。
    劉宜(2009年07月29日)。〈《煙台晚報》報導 敗犬女王教壞小孩難登「陸」〉,《中國時報》,D1版。
    劉宜(2009年4月15日)。〈自製劇 沒飯吃 韓劇包辦三台8點檔〉,《中國時報》,D4版。
    劉宜、宋志民(2009年11月09日)。〈桃花小妹新加坡收視爆高〉,《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12009110900008,00.html
    劉振南(2006)。《「華流」的誕生—台灣偶像劇在日本的發展研究初探》。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啟宇(2006)。《台灣電視劇節目跨國輸出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現成(2004)。《跨越疆界-華語媒體的區域競爭》。台北:亞太圖書。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28:189-228。
    廣州日報(2009年11月17日)。〈《敗犬女王》導演:大陸偶像劇5年才能趕上台灣〉,取自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langpair=zh-CN%7Czh-TW&u=http://tv.ifensi.com/article-218607.html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佳玲(2005)。《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菁怡(2011年03月12日)。〈台灣唯一 海派甜心 入圍亞洲彩虹獎〉,《聯合報》,C2版。
    鄭淑文(2007)。《紀實娛樂頻道節目全球在地化歷程探析—以Discovery 在台灣的發展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鄭凱元(2001)。《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彥融(2004)。〈「地方」與「全球」的競賽:體育頻道的節目編排策略—以緯來體育台、衛視體育台與ESPN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上網日期:2010 年11 月1 日,取自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213&P_YEAR=2004
    顏雅玲(2005)。《從創造文化經濟的角度論台灣戲劇產業之革新-以韓劇發展模式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書娥(2001)。〈全球化趨勢與全球化思考〉,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159-192。台北:巨流。
    蘇宇玲譯(2000),Straubhaar, J.著(1996)。〈全球、區域、與國家在世界電視生態的結構層次〉,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43-91。台北:亞太圖書。
    蘇宇鈴譯(2000),岩瀏功一著(1997)。〈日本文化在亞洲—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305-340。台北:亞太圖書。
    英文部分:
    Baker, C. (1999). Televis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rch, E. (2002). Media literacy, cultural proximity and TV aesthetics: Why Indian soap operas work in Nepal and the Hindu diaspora.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4, 571.
    Campbell, A., Alexander, M., & Goold, M. (1994). Corporate-level strategy : Creating value in the multibusiness company. NY: J. Wiley.
    Castelló, E. (2010). Dramatizing proximity: Cultural and social discourses in soap operas from production to recep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3, 207.
    Cbalaby, J. K. (2002). Transnational television in Europe: The role of pan-European channel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2), 183-203..
    Featherstone, M. (1995).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ershon, R. A. (1997). Th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Global message and free market competi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Giddens, A. (1994). Beyond left and right.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arvey, D., (2006). Spaces of global capitalism: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London: Verso.
    Herman, E. S. & McChesney, R. W. (1997). The global media: The new missionaries of corporate capitalism. VA: Cassell.
    Hoskins, C. & Mirus, R. (1988). 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0, 499-515. 
    Kim, Mi-kyung (2004). Cultural proximity and the type of Korean television programs in Asian market. Paper presented in 6th World Media Economics Conference in Canada.
    Kottak C.P. (1990). Prime-time society-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elevision and culture, Belmont CA.: Wadsworth.
    Lee, B., & Bae, H.-S. (2004). The effect of screen quotas on the self-sufficiency ratio in recent domestic film market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7(3), 163 - 176.
    Lindlof, T.R.(1995).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methods. Thousnads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Morley, D. & Robins, K. (1995). Space of identity: Global media, electronic landscapesand cultural boundaries. London: Routledge.
    Robertson, R. (1995). Glob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heterogeneity. In M.Featherstone, S. Lash, & R. Robertson (Eds.), Global Modernities, 25-4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inclair, J. (1997). The business of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ultural bridges and barrier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1), 137-155.
    Straubhaar, J. (1991).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 39-59.
    Straubhaar, J. D. (2007). World television: From global to local. 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Thussu, D. K.(2000).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inuity and change. London: Arnold.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Tsai, Y. (2000).Cultural identit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aiwanese soap operas. The new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Demystifying media globalization,174-187,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u,H., & Chan,J. M. (2007) Globaliz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cinema: The global-local allian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9(2), 195-2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