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露萍 |
---|---|
論文名稱: |
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教科書 、歷史教學 、性別 、婦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2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研究方法,採取教科書文本分析,經由歸納、統計、比較,進行現象解釋並得出結論。所採用的文本分別為88年新舊交替之際統編本和審定本的本國史、中國文化史教科書,統編本係依據72年公布之〈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含選修科目中國文化史課程標準,72年修正公布,73年實施)編定的《歷史第一冊》(87年8月版)、《歷史第二冊》(88年1月版)、《歷史第三冊》(88年8月版)、《中國文化史上冊》(89年8月版)、《中國文化史下冊》(90年1月版);審定本則係依據84年公布之〈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含選修科目中國文化史課程標準,84年修正公布,88年實施)編定的,筆者選擇自己任教的學校較常採用的三種版本作為文本,包括三民版、南一版、龍騰版的《歷史上冊》(88年8月版)、《歷史下冊》(89年2月版)、《中國文化史》(90年8月版)。
比較末期統編本和初版的審定本,主要是扣住其新舊交替的歷史點,藉以觀察二者變化的趨勢,並且審定本內容雖然逐年進行些許修訂,但是在婦女歷史編寫方面則未有明顯改變,故採用初版、再版、革新版並無差別。至於目前已經實施95年〈高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但是本文完成時各家僅有高一使用的《歷史一》台灣史和《歷史二》本國史,高二高三尚未編寫完成或通過審核,無法完整掌握台灣史、本國史、中國文化史在婦女歷史敘寫方面的全貌,故本文未將最新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列入研究範圍。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教育改革與高中歷
史教科書的編寫」,探討教科書統編本與審定本的歷史變遷,以及88
年起全面開放審定制度的背景與意義,並說明從72年公布的〈高級中
學歷史課程標準〉到84年公布的〈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
綱內容架構變動的原因,以及88年採用審定本之後從朝代史轉變為大
時代段落的專題史在教學時面臨的問題。第三章「新舊版高中歷史教
科書中的婦女形象」,將教科書內容述及的婦女教材,依政治史、社會
文化史以及其他關於婦女生活等類別加以介紹,並且探討教科書敘寫
內容所呈現的婦女形象。第四章「新舊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婦女敘寫的
特色及其意涵的變遷」,嘗試從多角度觀察並依據歸納、統計結果,來
檢視和分析新舊版本的婦女敘寫內容及其意涵的變化,包括女性人物
在教科書出現的數量及其變化,女性人物的姓名、形象是否更為具體,
女性人物是否被公正客觀地敘寫,而不流於傳統女禍史觀的窠臼,以
及女性的文藝才能、思想是否獲得關注與呈現,還有近、現代女性在
家庭之外各領域的努力與表現,是否受到重視。第五章將探討「婦女
史研究與歷史教學的關係」。第六章結論與建議,歸納本文研究的發現
與結果,期盼能夠提供未來教科書編寫的參考。
一、 課程標準與教科書(以出版社與冊別為序)
教育部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民國72年1月,
重定臺初版。
教育部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國85年六月出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八十七年八月十五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八十八年一月十五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八十八年八月十五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上冊),台北:國立編
譯館,八十九年八月十五版。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下冊),台北:國立編
譯館,九十年一月十五版。
李東華、蔡瑄瑾編著,《高級中學歷史》(上冊),台北:三民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八十八年八月初版。
許雪姬、劉妮玲編著,《高級中學歷史》(下冊),台北:三民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八十九年二月初版。
甘懷真、簡杏如編著,《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九十年八月初版。
林能士主編,《高級中學歷史》(上冊),台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八十八年八月初版。
林能士主編,《高級中學歷史》(下冊),台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八十九年二月初版。
林能士主編,《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台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九十年八月初版。
張元教授編著,《高級中學歷史》(上冊),台北:龍騰文化事業公
司,八十八年八月初版。
李孝悌教授編著,《高級中學歷史》(下冊),台北:龍騰文化事業
公司,八十九年二月初版。
張元教授編著,《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史》,台北:龍騰文化事業公
司,九十年八月初版。
二、古籍文獻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5。
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何晏注,《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台北:藝
文,1979。
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
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
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
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5。
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
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校勘),北京:
中華書局,1980。
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
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
脫脫,《遼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
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
趙爾巽等纂,台灣商務印書館編,《清史稿校註》,台北:台灣商務,1999。
三、今人論著
(一)專書
(美)白馥蘭著,江湄、鄒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地至中國的權力經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林幹,《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91年2月初版。
陳致平,《中華通史》,台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股份公司,1979
張妙清等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86年。
張 敬,《劉向列女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88年6月。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77年4月再版。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84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古代中國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
劉勰撰、范文瀾(1893-1969)注,《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出
版社,1958年。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于君方,〈從觀音的女性形象略論佛教對禮教與情欲的看法〉,收於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88年6月),頁295-311。
王仲孚,〈《高中歷史暫行課綱》的實施與「歷史教科書」的編
輯〉,《康熙高中歷史教學通訊》,第七期(2005.09),頁1-3。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於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
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88年6月),
頁73-123。
牛志平,〈從離婚與再嫁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收於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84年10
月初版,頁131-144。
李貞德,〈傑出女性、性別與歷史研究——從克莉斯汀.狄.琵
珊的故事說起〉,《歷史月刊》,135期(台北:聯經,88年
4月),頁65-71。
余玥貞等整理,〈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座談會記錄稿摘要〉,《新
史學》,十一卷四期(2000年12月),頁139-194。
李又寧,〈王昭君的歷史形象〉,《當代》,第二期(1980年10月),
頁9-15。
李伯重,〈從“夫婦並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
勞動問題探討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6),
頁99-107。
李伯重,〈“男耕女織”與“婦女半邊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
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二〉,《中國經濟史研究》,第
3期(1997),頁10-22。
杜芳琴,〈中國歷代女主與女主政治略論〉,收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4年),頁35-60。
杜芳琴,〈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收於張妙清等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6年),頁-。
林建發,〈慈禧停格:電影/歷史,兼論「大專近代史」西太后
形象變化〉,醒吾學報第二十七期(),頁95-113。
林 幹,〈論昭君出塞〉,見氏著《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351-352。
俞彥娟,〈從婦女史和性別史的爭議談美國婦女史研究之發展〉,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台北,2001.08),頁 207-234。
唐世欽,〈伏羲女媧小考〉,《歷史文物》,8:9=6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館刊,1998.09),頁53-57。
許慧琦,〈易卜生主義在五四前後中國的發展-以「娜拉」的相關討論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台北:1999.12),頁215-254。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
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1期(2005年12月),頁65-105。
黃秀政,〈談高級中學教科用書的審查基準─以歷史類科為例〉,
《國立編譯館通知》,第十一卷第四期(台北:2004.01),
頁10-15。
楊惠如,〈八十八學年度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與舊版國中歷史
教科書內容銜接性的探討─以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各
版本第六章為例兼論高中舊版〉,《歷史教育》,第六期
(2000年6月),頁95-148。
楊聯陞著、林維紅譯,〈中國歷史上的女主〉,收於鮑家麟編著,
《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77年4月
再版),頁63-78。
張彬村,〈明清時期婦女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的問題〉,《新
史學》,十卷二期(台北:1999.06),頁29-75。
葛兆光,〈歷史的意義—讀兩種歷史教科書和入門書的隨想〉,
《歷史月刊》,2001年12月號,頁99-106。
鄭世仁,〈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
期(台北:1992.10),頁1-6。
鄭冠榮,〈認識中國婦女的歷史角色—以高中歷史課本為例〉,
《歷史教育》,第二期(台北:1997.12),頁95-112。
劉詠聰,〈先秦時期之「女禍觀」〉,收於氏著《德.才.色.權—
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頁15-42。
劉詠聰,〈漢代「婦人言色亡國」論之發展—「女禍觀念形成的
一個層面」〉,頁87-124。
劉詠聰,〈漢人對太后攝政之議論〉,收於氏著《德.才.色.
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頁125
-144。
藍順德,〈近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
立編譯館館刊》, 32卷第四期(台北:2004),頁2-25。
藍順德,〈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表1中小
學教科書開放審定之演進歷程〉,《國立編印館刊》,31卷
(台北:2003復刊號),頁3-11。
藍順德,〈從教師專業自主談高中教科書開放審定〉,《國立
編印館通訊》,第十一卷第四期(台北:198.10),頁2-9。
(三) 學位論文
王如茵,《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
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淑惠,《台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
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2。
袁筱梅,《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選擇與撰述—以秦漢史
為範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
史教科書的編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陳怡如,《高中歷史教學人物評價問題之研究─以劉銘傳在台建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
(1948~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5。
曾惠櫻,《近代中國的面貌─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晚清時期
(1840-1911)編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5。
張靜分,《論隋唐史人物與國中歷史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91學年度碩士論文,2002。
張雲翔,《論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鴉片戰爭教材之編寫》,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2。
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3。
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顏慶祥,《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
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