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宜臻
Shen, Yi-Zhen
論文名稱: 從E. Fromm的觀點思考當代個體化與愛的藝術——以男性基督徒為例
Conceptualizing Individuation and the Art of Love from E. Fromm’s Perspective: Cases of Male Christians
指導教授: 徐敏雄
Hsu, Min-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E. Fromm情侶關係個體化發展深度訪談
英文關鍵詞: E. Fromm, romantic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tion, in-depth interview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5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0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E. Fromm的理論為觀點,檢視男性基督徒的情侶關係的重要因素之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了解八位研究參與者的親子關係互動,對其個體化程度及情侶關係的影響;並探討男性基督徒的教會生活,如何影響其愛情歷程:擇偶階段、兩性交往階段以及分手後的恢復過程。
    本研究歸納出研究者參與者如何體驗父母親展現愛的能力:給予、照顧、責任、尊重與暸解等行為。在成長過程中,透過與父母的互動,實踐愛的能力,進而影響其人格特質的塑造。
    研究參與者若在親子關係中有父性或母性依戀,便會尋找「共生結合」的親密對象,研究結果與E. Fromm的觀點相符。而個體化發展較成熟者,在親密關係中較能以客觀與理性的角度,去覺察自己與對方是否有「共生結合」的互動關係。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成人愛情與婚姻教育相關工作或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inspec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 among male Christians based on the points of view proposed by E. Fromm. This study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8 participant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these participants’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n their individuation and on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this study explored and discussed how male Christians’ participation in church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romance, including the phase of mate selection, the phas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the phase of recovery after break-up.
    This study synthesized how researchers and participants in study experienced their parents’ competence in expressing love: giving, caring, responsibility, respect, and demeanors of understanding. In their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were shaped by their competence in realizing love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parents.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may seek partners for symbiotic union if these participants developed paternal or maternal attachment in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cords with E. Fromm’s points of view.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ho attained a more mature level of individuation may perceive whether they may develop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symbiotic union with their partner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 from an objective and rational perspective.
    Finally, based on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operational or education units related to adults’ romance and marriage educ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6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11 第一節 個體化的內涵與發展11 第二節 愛的關係及其影響因素26 第三節 教會生活36 第四節 成熟的愛所需的品格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方法學的考量4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3 第四節 訪談資料分析56 第四章 研究討論59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個體化的發展5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面臨愛的關係及其影響因素79 第三節 宗教信仰與教會生活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1 參考文獻157 附件一 訪談大綱與問題160 附件二 訪談同意書16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Crossley, M. L. (2004) 。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Erich Fromm(2015)。逃避自由(劉宗為,譯)。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社。
    Erich Fromm (1971)。愛的藝術(孟祥森,譯)。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Erich Fromm (1992)。自我的追尋(孫石,譯)。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Paulo Freire (2003)。受壓迫者的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Steinar Kvale (2010)。訪談研究法(陳育含,譯)。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王欣祺(2007)。學術書寫中的愛情知識建構─以社會科學學門的碩士論文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島鳳(2003)。依戀愛情關係的女人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孟珍(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負向情緒調適預期與愛情關係衝突的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昭儀(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濘宴(2016)。主動追愛女性的愛情關係經驗之敘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永霖(2016)。愛情海的浮沉─在單戀循環中掙扎的敘說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淑鳳(2005)。已婚女性愛情分手經驗對婚姻初期適應之影醒。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于庭(2016)。國小教師成人依附風格、獨處能力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姿穎(2004)。成人愛情分手復原力模式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張令恬(1999)。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游璧如(2005)。兩位站岡女的愛情敘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賴逸琳(2005)。愛情發展與結束歷程中自我的轉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崔樹芸(2007)。義務役役男愛情分手後復原機制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悅華(2008)。愛情關係中被動分手經驗之敘說─以實習諮商師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碧慧(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愛情關係中之壓力事件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秀菁(2000)。打破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感立的女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涵方(2016)。從迷霧般的過去愛情中看見自己─一趟接納的旅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明娟(2002)。鬆綁之旅─一個中產階級女性透過愛情邁向做自己的歷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頌賢(2014)。家庭分化與家庭暴力經驗對愛情依戀的預測。教育心理學報,45(3),349-366。
    孫頌賢、李宜玫(2011)。約會伴侶的愛情動機導向與愛情依戀系統之關聯性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0,95-110。
    涂妙如、黄迺毓(2004)。母親的依戀經驗、婚姻調適與其學齡前子女依戀關係之相關研究。家政教育學報,6,46-61。

    西文文獻
    Brookfield, S. D.(2005). Overcoming Alienation. The power of critical theory : liberating adult learning and teaching(pp.148-180).SF:Jo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