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婉淳 |
---|---|
論文名稱: |
臺灣皮影戲音樂及其源流研究 A Study on the Music and the Origin of the Shadow Play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呂錘寬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65 |
中文關鍵詞: | 皮影戲 、唱腔 、後場樂 、潮調 、二四譜 |
英文關鍵詞: | Shadow Play, Singing-Style, Background-Chamber Music, Ch'ao-Tiao, Two-Four System Tabla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皮影戲於臺灣累積將近二百年的發展歷史,其戲團的分佈卻是十分囿限。民戲的展演日趨減少,現存四個戲團主要仰賴文化場的展演存在著。本文的研究方法有二,一以文獻為基礎的歷史研究法,建立在戲團的手抄本與前人的相關研究基礎上。二為田野調查法,建立在筆者對於民戲與文化場的展演觀察、以及藝人的訪談。礙於有限的展演活動,展演觀察是無法了解皮影戲音樂的全貌,而訪談也僅限於現存的藝人,因此本文還得仰賴計畫案的影音資料。
本文以唱腔與後場樂為切入點,分別論述臺灣皮影戲音樂的歌樂與器樂部分。唱腔部分,一為建立皮影戲唱腔的完整曲目,並且釐清其曲目的組成與來源。二為提出聲辭拖腔與作腔乃唱腔詮釋的特色,「聲辭運用」顯見於皮影戲唱腔的固有曲目中,唱腔中不但大量運用聲辭,更以此做句末拖腔,且以旋律起伏作腔,可見聲辭運用於唱腔的重要性。三為論述藝人的演唱技藝,藝人以「聞聽」為主要的技藝養成途徑,其演唱技藝方可從習得曲目的多寡、唱腔的演唱情況、以及觀眾的評價。四為唱腔的源流分析,筆者進行唱腔曲調等多面向的比較,得知皮影戲唱腔為潮調音樂,進一步以同唱詞的唱腔曲調做皮影戲與潮劇之旋律比較,其旋律內容難以達到完全相同,兩者僅止於詮釋特色的相同。皮影戲與潮調布袋戲的比較方面,進行劇目內容、唱腔名稱、唱詞與旋律、詮釋特色等方面的比較論述,幾乎呈現一致性,唯獨在唱腔旋律的句末旋律處理,略為不同。
後場樂部分,抄本內容主要以戲齣內容為主、忽略後場樂,筆者在443本的抄本中找到寫傳樂譜,證實皮影戲後場樂有樂譜的存在,一方面增加後場樂的理論曲目,另一方面,樂譜內的譜式記載為後場樂源流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樂譜運用的譜式包括二四譜與工尺譜。二為建立後場樂曲目,其組成內容仍得以梳理為理論曲目與實際曲目。三以譜式的觀點分析後場樂的習得方式與寫傳樂譜,進而探究後場樂源流,得知皮影戲後場樂運用了潮調與北管音樂。
The shadow play has already developed for almost two hundred years in Taiwan. The locations of the troupes are limited. Only four of the shadow play troupes exist by the official culture performance, with the folk plays diminishingl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in the way of historical methodology and fieldwork. The historical methodology builds up the manuscripts, references and the projects of shadowplay. The fieldwork establishes i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interviews of the puppeteers and player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singing-style (vocal music) and background-chamber music (the instrumental music). About the singing-style, there are four goals in this dissertation. One is to build up the complete repertory. Second is to describe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extending and making melody by onomatopoeia. Third is to discuss the skill of the puppeteers. The puppeteers learn by the way of joining and listening. And the skill is good or not can be judged by the learning repertory, the singing, and judgments of audiences. The fourth is to discover the origin of the singing-stylein the comparing ways, including compared with Nanbriqu(南北曲), Kunqu(崑曲) opera, Ch’ao drama (潮劇)and the Ch’ao-tiao(潮調) glove puppetry.
About the background-chamber music, there are three goals in dissertation. One is to discover the scores in the manuscripts including two-four system tablature(二四譜) and Gongche Pu(工尺譜). The scores not only increase the repertory, but also prove the origin of the background-chamber music. Second is to build up the repertory. Third is to discover the origin of the background-chamber music by analyzing the learning ways and scores in depending upon notation. Undoubtedly, the learning ways and scores also provide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origins. This dissert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shadow play both use Ch’ao-tiao music and Beiguan(北管) music for the background-chamber.
引用資料
一、影音資料
(一)實地調查
復興閣皮影戲團
2003年7月13日,劇目:《鬧東海》,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2004年1月29日,劇目:《鬧東海》,地點:屏東縣竹田鄉。
2004年4月17日,劇目:《貞武收妖》,地點: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9年2月1日,劇目:《十二生肖》,地點:高雄市衛武營。
2009年2月15日,劇目:《十二生肖》,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永興樂皮影戲團
2003年9月14日,劇目:《濟公伏黑熊》,地點:中壢大江百貨。
2008年4月13日,劇目:《西遊記之五色金龜》,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2008年8月9日,劇目:扮仙、《高雁真》,地點:高雄縣彌陀鄉。
2008年8月10日,劇目:《西遊記‧火焰山》,地點:高雄縣鳳山市。
2009年1月28日,劇目:《半屏山傳奇》,地點:高雄市衛武營。
2009年1月30日,劇目:《西遊記‧火焰山》,地點:高雄市城市光廊。
2009年3月15日,劇目:《五虎平西-白鶴關》,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2009年10月1日,劇目:《西遊記之紅孩兒》,地點:台大藝文中心。
2010年2月16日,劇目:《西遊記之紅孩兒》,地點:高雄市衛武營。
東華皮影戲團
2003年10月11日,劇目:《鄭成功打荷蘭人》,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2004年3月20日,劇目:《濟公收妖》,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前廣場。
2008年7月13日,劇目:《西遊記之九頭妖》,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2009年2月5日,劇目:《西遊記之九頭妖》,地點:高雄市圓山飯店。
2010年2月18日,劇目:《西遊記之黑水河遇險》,地點:高雄市衛武營。
福德皮影戲團
2004年3月21日,劇目:《孫臏被困誅仙陣》,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宏興閣皮影戲團
2008年5月11日,劇目:《風神哪吒傳》,地點:高雄縣皮影戲館。
2009年1月30日,劇目:《狐狸與烏鴉》、《盤古開天》,地點:高雄市衛武營。
2009年2月15日,劇目:《狐狸與烏鴉》、《盤古開天》,地點:高雄市衛武營。
(二)訪問錄音
許福助
〈學習背景、復興閣演出概況〉。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4年1月31日)。
〈《高良德》之唱腔曲調運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8年2月12日)。
〈演出歷程、復興閣營運〉。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8月4日)。
張歲、張新國
〈學習背景、唱腔曲調用途〉。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8年4月13日)。
張歲、張新嬌
〈後場樂器名稱、來源〉。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8年8月9日)。
張歲
〈學習背景、影偶操作、《割股》的曲牌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1月29日)。
〈《割股》之唱腔曲調運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2月11日)。
〈唱腔曲調名稱〉。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2月15日)。
〈唱腔曲調名稱〉。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3月14日)。
〈演出歷程〉。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4月15日、4月16日)。
〈皮影戲的源流〉。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5月29日〉。
〈日治時期的皮影戲發展〉。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8月1日〉。
〈扮仙戲劇目〉。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10年2月3日)。
〈鼓介、後場樂器名稱與形制〉。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10年2月5日)。
〈鼓介、唱腔曲調〉。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10年7月23日)。
張新國
〈唱腔曲調名稱、後場樂、記譜法〉。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8年8月9日)。
〈唱腔曲調名稱、後場樂、記譜法〉。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8年9月21日)。
〈學習經過、演出歷程、後場譜、唱曲〉。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8月7日)。
張姜
〈二四譜念唱〉。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2月4日〉。
〈皮影戲唱曲〉。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3月12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4月17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4月18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5月28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5月29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5月30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7月31日〉。
〈後場譜的內容〉。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10年8月9日〉。
林連標
〈皮影戲唱曲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2月12日)。
〈皮影戲唱曲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3月13日)。
〈皮影戲唱曲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4月17日)。
〈鼓介、扮仙戲戲目、唱腔曲調曲目〉。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10年2月4日)。
〈鼓介、唱腔〉。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10年7月22日)。
謝強受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2月15日)。
〈二四譜唱唸〉。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3月14日)。
〈《蘇雲》的唱腔曲調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4月16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5月29日〉。
〈後場樂的使用〉。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9年8月1日〉。
張榑國
〈東華營運、個人的養成背景〉。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10年8月7日)。
鍾彩祥、李來添
〈後場譜【四大金剛】〉。李婉淳 採訪(宜蘭縣,2010年11月6日〉。
鍾彩祥
〈後場譜【四大金剛】〉。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縣,2011年2月7日〉。
(三)其他的影音資料
張天寶。〈趙公明下山〉,高雄縣文化局轉錄,1986。錄影帶。
國立臺北藝術學院 製作。《林清長、張歲、黃慶源訪談實錄》。國立臺北藝術學院發行,1989。錄影帶。
石光生。〈訪視許福能老師〉,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
張德成。〈趙公明下山 山坡(悲哭)重覆示範與練唱〉,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2年4月15日、4月16日)。
______。〈太子收妖配合後場示範教學〉,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2年4月28日、4月29日)。
______。〈太子收妖示範演出〉,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2年5月5日)。
______。〈太子收妖-藝師主演〉,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2年5月5日、7月7日)。
______。〈太子收妖雲飛、落譜、制獻、後場鑼鼓練習〉,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2年5月22日)。
______。〈崔文瑞賣聯對雲飛教唱(慢板)〉,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 1992年6月22日)。
______。〈崔文瑞藝師口白分段示範雲飛慢、紅衲襖〉,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2年6月30日)。
______。〈濟公伏黑熊 紅衲襖練習 藝師口白示範〉,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2年8月20日)。
______。〈藝師張德成82.3.3〉,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1993年3月3日)。
______。〈張德成訪問岡山文化中心82.4.7〉,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 1993年4月7日)。
______。〈趙公明下山、山坡(悲哭)重覆示範與練唱〉,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4月15日)。
______。〈藝師張德成82.5.22〉,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1993年5月22日)。
______。〈濟公伏黑熊〉,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8月29日)。
______。〈薛仁貴征東後半段口白、山坡悲哭曲練習〉,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8月)。
李國治。〈皮影戲樂曲十首─李國治簡譜錄音〉,李國治 錄音(李國治家宅,1992年5月22日)。
張新國。〈薛仁貴征東〉,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
______。〈薛仁貴征東後半段口白 山坡悲哭曲練習〉,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6月25日)。
______。〈定國復仇〉,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6月25日)。
張新國、張英嬌。〈複習劇曲〉,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7月29日)。
______。〈趙公明下山評鑑演出練習〉,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4月23日)。
張姜。〈藝生複習戲曲〉,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6月)。
張榑國。〈西遊記‧火焰山鑼鼓配合〉,高雄縣皮影戲館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6月2日)。
______。〈定國復仇〉,高雄縣皮影戲館錄音(皮影戲館,1993年7月28日)。
許福能。〈訪談許福能藝師〉,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1993年8月)。
______。〈許福能談蔡龍溪〉,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7月14日)。
______。〈訪視許福能老師〉,石光生 訪問(許福能家宅)。
蔡清國。〈訪蔡清國〉,石光生 訪問(訪蔡清國家宅,1995年5月7日)。
鍾里春、張銘。〈訪查屏東武洛皮影戲團 鍾里春、張銘〉,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屏東,1996年7月29日)。
李文舉。〈潮調布袋戲唱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音樂學組 採訪(中營, 1997年10月31日)。
李進財。〈潮調布袋戲唱腔〉,呂錘寬 採訪、錄音(中營,1997)。
張春天。〈皮影藝人張春天訪談錄〉,高雄縣皮影戲館 錄音,(1998年9月2日)。
石光生製作,《永興樂皮影劇團經典劇目》(西遊記:火焰山),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光碟片。(已出版)
______,《永興樂皮影劇團經典劇目》(割股),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光碟片。(已出版)
______,《永興樂皮影劇團經典劇目》(五虎平西:白鶴關),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光碟片。(已出版)
王櫻芬、劉麟玉製作校訂,《戰時臺灣的聲音1943》,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光碟片。(已出版)
皮影戲「復興閣」許福能技藝保存案。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時間:1996年8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計畫主持人:李殿魁。(劇目包括:《蔡伯皆》、《蘇雲》、《高良德》、《師馬都》、《李哪吒出世》、《黃飛虎反五關》、《鄭和下西洋》、《柳壽春征東高麗國─金谷山》、《柳壽春征東高麗國─天界關》、《扮仙》)
皮影戲「潮調」劇本及音樂整理保存計畫。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時間:1999年10月15日至2000年10月15日,計畫主持人:李殿魁。(劇目包括:合興主演的《石獅記》、《華光大鬧水晶宮》)
林淇亮「福德」保存計畫。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時間:1998年10月15日至2000年12月15日,計畫主持人:林明德。(劇目包括:《酬神宣經》、《三結義》、《郭扶國》、《孫臏被困誅仙陣》、《薊江關八卦陣》、《割股》)
二、文字資料
(一)手抄本 (未出版)
復興閣、合興、福德、東華、蔡龍溪抄本。
(二)出版文獻、學位論文
片岡巖
1921 《台灣風俗誌》,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沈寵綏(明)
1925 《度曲須知 二卷》(石印本)。
王季烈、劉富樑輯訂
1925 《集成曲譜四集三十二卷》,臺北:景印。
高雄縣文獻委員會編
1960 〈皮戲〉收錄於《高雄縣志稿─藝文志》,高雄縣:高雄縣縣政府。
呂訴上
1961 〈臺灣皮猴戲史〉收錄於《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
吳瀛濤
1970 《臺灣民俗》,臺北:古亭書巫。
柯秀蓮
1976 〈台灣皮影戲的技藝與源流〉,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郁元英編
1977 《譜曲初階》,北市:郁氏獎會籌備處。
陳蕾士
1978 《潮樂絕譜二四譜源流考》,香港:香港書店。
許守白
1979 《曲律易知》,北市:東雅印刷廠。
曹正
1980 〈關於二四譜和二四譜與工尺譜關係的探討〉收錄於《音樂研究》,No.4:87-94。
民俗曲藝編輯部
1981 〈施博爾手藏台灣皮影戲劇本〉收錄於《民俗曲藝》,No.3:30-88。
邱坤良
1981 〈台灣的皮影戲〉收錄於《民俗曲藝》。No.3:1-15。
1983 〈臺灣的皮影戲〉收錄於《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
1992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
許常惠
1982 《台灣福佬系民歌》,北市:百科。
吳天泰
1983 〈台灣皮影戲劇本的文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王秋桂、周祥鈺等
1987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臺北:學生書局。
林淳鈞
1993 《潮劇聞見錄》,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林淳鈞、陳歷明編
1999 《潮劇劇目匯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陳憶蘇
1993 〈復興閣皮影戲劇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憶蘇、盧彥光
1999 《高雄縣皮影戲五大戲團研究報告》,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張敬
1993 《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
石光生
1994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皮影戲館籌建專輯》,岡山:高雄縣文化中心。
1995 《皮影戲:張德成藝師》,臺北:教育部,1995。
1998 《皮影戲藝師:許福能生命史》,岡山:高雄縣文化中心。
1998 〈臺灣皮影戲的歷史分期初探〉收錄於《小說與戲劇》No.10:9-26。
2000 《蔡龍溪皮影戲:文物圖錄研究》,高縣:高縣文化局。
2000 〈論南臺灣偶戲的變革與發展方向〉收錄於《藝術衡論》No.6 (十二月號):19-27。
2004 〈論張德成皮影戲《內臺演戲記錄》(1952-1967)反映的臺灣內臺戲劇場文化〉收錄於《民俗曲藝》No.146:157-217。
2005 《永興樂皮影戲團發展紀要》,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武俊達
1995 《京劇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
林美鸞
1995 〈光復後臺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關係初探(1945-1970)─以東華皮戲團、新興閣掌中劇團、拱樂社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1996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上、下),北京:新華書店。
林保堯
1996 《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第一至十五冊〉,臺北:教育部。
張榑國
1996 《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第十五冊〉,臺北:教育部。
邱一峰
1998 〈台灣皮影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2000 《光影與夢幻的交織:許福能的生命歷程》,臺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3 《臺灣皮影戲》,臺北:晨星。
金清海
1998 〈合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0 《皮影藝人─張春天生命史》,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呂錘寬
1999 《絃譜集成》,北市: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9 〈論傳統戲曲的唱念法體系〉收錄於《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152-197。
2005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北市:五南。
2005 〈論台灣偶戲音樂中的tio5-tiau3〉收錄於《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48-67。
2007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北市:五南。
鄭西村
2000 《崑曲音樂與填詞》(乙稿),臺北:學海。
曾永義
2000 《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2000。
張雅惠
2000 〈潮調布袋戲《金簪記》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歷明、林淳鈞編
2001 《明本潮州戲文論文集》,香港:藝苑出版社。
林鋒雄
2001 〈論臺灣皮戲《蔡伯皆》〉收錄於《漢學研究》No.19 (六月號):329-353。
吳榮順
2002 《台灣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二-郭清輝客家八音團》,宜蘭:傳藝中心。
2002 《台灣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三-鍾寅生客家八音團》,宜蘭:傳藝中心。
2002 《台灣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四-新春、光明、新興、潘榮客家八音團》,宜蘭:傳藝中心。
2002 《台灣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六-鍾雲輝、陳美子客家八音團》,宜蘭:傳藝中心。
謝琼崎
2002 〈北管福路系統「反調」板式音樂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高琪
2003 〈北管戲反調類唱腔研究-以宜蘭地區的北管館閣為主要考察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淑汝
200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皮影戲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屈大均
2003 〈廣東新語(中)〉收錄於《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
郭端鎮
2003 《影偶之美:高雄縣皮影戲館典藏目錄(Ⅰ)》,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李婉淳
2004 〈臺灣皮影戲之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從譜式看臺灣皮影戲後場的音樂系統〉收錄於《臺灣音樂研究》No.9:29-56。
2010 〈從【雲飛】論臺灣皮影戲唱腔之傳承〉收錄於《音樂研究》No.14:21-52。
秦振安、洪傳田
2004 《皮影戲珍藏圖典》,北市:書泉出版社。
陳櫻仁
2004 〈台灣地區皮影戲劇本語言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天國、蘇妙箏
2004 《潮洲音樂》,廣東:廣東人民。
黃興武
2005 《影偶之美:高雄縣皮影戲館典藏目錄(Ⅱ)》,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托克托(元)等奉敕撰、林蒲封(清)等考證
2006 《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施德玉
2006 〈曲牌組合形式之探討〉收錄於《藝術學報》,No.79:1-28。
王耀華
2006 〈潮州二四譜〉收錄於《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張能傑
2007 〈論民族藝師張德成新編皮影戲〉,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林永昌、石光生
2007 《合興皮影戲團發展紀要暨圖錄研究》,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2008 《福德皮影戲劇團發展紀要暨圖錄研究》,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王櫻芬
2008 《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蔡杰芸
2009 〈合興四齣手抄本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怡礽
2010 〈臺灣皮影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張命首主演的《鄭三保下西洋》、福德之數位化手抄本)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皮影戲數位博物館〉,http://163.29.243.14/shadowtheater2/g/artworksScriptsPages.aspx?artworkiid=12。(數位化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