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佩芬
論文名稱: 《點石齋畫報》中的秩序觀(1884-1898)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3
中文關鍵詞: 點石齋畫報天朝秩序家庭倫常社會秩序社會史晚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9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綜觀目前有關《點石齋畫報》的研究,多是強調《點石齋畫報》在「啟蒙」、「開愚」的貢獻,雖然也有部分學者提及《點石齋畫報》深具「傳統思想」的特質,但內容多是點到為止。
    然而,從《點石齋畫報》從報導內容、角度、文末評語來看,儒家禮治思想幾乎貫穿所有報導內容,在報導文末不斷出現道德教化的評語,透露出編者心中有一個理想的秩序觀。本文將透過對《點石齋畫報》內容全面性的探討,來呈現《點石齋畫報》的秩序觀。
    本文預備從天下觀、家庭倫常觀、社會秩序三個層面來觀察,並分三章來進行討論。在第二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報導所呈現的天下觀,即使在西力衝擊下,《點石齋畫報》仍以天朝角度,優越的文化觀點來理解世界,面對日漸衰微的國際地位,仍堅定維護天朝的主權。
    第三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呈現的家庭倫常觀,隨著經濟發達與平權思想的傳入,晚清家庭秩序出現鬆動現象,《點石齋畫報》透過對傳統孝道、父權、夫權的維護,期待穩定社會秩序,儘管如此,傳統倫常觀念仍呈現不斷弱化的事實。
    第四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理想的社會秩序,《點石齋畫報》對社會各階層的變動,都從「世風日下,禮教淪喪」的角度評論,期待恢復理想的儒家禮治秩序。只是,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傳統禮治秩序已無法應付日趨複雜的晚清社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維護主權的天下觀 30 第一節 權威的帝王統治 32 第二節 應對階序有別的國際關係 49 第三節 自視優越的文化思想 89 小結 102 第三章 固守傳統的家庭倫常觀 105 第一節 維護傳統孝行 107 第二節 強化父權地位 133 第三節 鞏固夫權地位 145 小結 163 第四章 維護社會秩序的禮治精神 166 第一節 《點石齋畫報》中的晚清社會現象 168 第二節 開港通商與社會失序 196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儒家禮教 226 小結 241 第五章 結論 244 徵引書目 251

    徵引書目

    一、史料、文集、地方志

    明太祖敕修,《明律集解附例》,台北:成文書局,1969年。
    (清)崑岡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清史稿校註編撰小組,《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年。
    清世祖敕撰,《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王韜,《弢園文新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書局,1965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台北:大通出版社,1987年。
    佚名編,《中日戰爭資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俄)Witte著,王光祈譯,《李鴻章遊俄紀事》,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徐繼畬著,田一平點校,《瀛寰誌略》,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張之洞,《勸學篇》,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葉德輝編,《翼教叢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曾國藩著,李瀚章編輯,《曾文正公(國藩)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諸家,《割台三記》,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撰,《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魏源,《海國圖志》,台北:成文書局,1967年。
    王家儉主編,《上海縣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維清,《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報紙

    上海申報館,《申報》,台北:台灣書局,1965年。
    《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林樂知,傅蘭亞主編,《上海新報》,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吳友如,《點石齋畫報》,第1到5函,共44冊,廣東: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
    張奇明主編,《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1到15冊,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年。

    三、專書

    John K. Fairbank等主編,韓復智等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台北:南天出版社,1987年。
    Jonathan H. Turner著,張君玫譯,《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九輯,台北:商務印書局,1986年。
    王戎笙,《太平天國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稼句,《晚清民風百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1996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王爾敏,《淮軍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王振輝,《中國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興起:清末民初知識份子的困境與抉擇》,台北:韋伯出版社,1999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北京:三聯書局,1955年。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王朝》,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朱嵐,《中國傳統孝道的歷史考察》,台北:嵐臺出版社,2003年。
    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國宗法宗族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 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市:一方出版社,2002年。
    李長莉《晚清上海的社會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論清季中國的民族主義〉,《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
    李迺揚,《韓國通史》,台北:中華文物出版,1956年。
    李國祁,《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集》,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9年。
    何淑宜,《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年。
    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阿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吳瓊恩,《儒家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現代化-其內在結構關係與轉化發展》,台北:中央文物,1985年。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的插圖繪畫研究》,台中:弘祥出版社,1998年。
    卓聖格,《晚清通俗繪畫研究:以《點石齋畫報》為主軸》,台中:弘祥出版社,2000 年。
    岳慶平,《家國結構與中國人》,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英)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新竹市:花神出版社,2002年。
    (美)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芮瑪麗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美)柯文(Paul A.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0。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年。
    唐河、王書祥主編,《官訓集成》第三冊,北京:藝華出版社,1998年。
    唐海,《中國勞動問題》,上海:光華書局,1926年。
    陳平原,《點石齋畫報選》,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夏曉紅,《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志奇主編,《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
    張仲禮,《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張德勝,《社會原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張灝,《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作者自印,1963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商務印書局,1967年。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月刊,1972年。
    馮爾康,《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台灣:商務印書局,1996再版。
    湯傳康、朱大陸、杜黎主編,《上海軼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楊光輝,《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
    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1981年。
    蒲慕州,《慕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73年。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台北:學生出版社,1999年。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蕭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薛冰,《晚清洋相百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

    四、學位論文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碩士論文,1990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碩士,2002年。
    李貴豐,《從傳統到現代:中國圖像版印技術之蛻變(1600--1900)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博士論文,1992年。
    李景龍,《以《點石齋畫報》論吳友如新聞風俗格致畫》,台北: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正龍,《清代賤民階層中的江浙墮民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碩士論文,2003年。
    斐丹青,《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社會文化的變遷》,河南:河南大學歷史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玉貞,《清代台灣吏治研究-以刑名、錢糧職責為例》,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南投:暨南大學歷史碩士論文,2002年。

    五、期刊論文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卷,1990年6月,頁135-172。
    王爾敏,〈《點石齋畫報》所展現之近代歷史脈絡〉,《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頁1-25。
    王萍、鄧紹根,〈《點石齋畫報》記載的中國近代剖腹產手術〉,《中華醫史雜誌》,第34卷第2期,2004年4月,頁122-124。
    孔蔚,〈江西劉猛將軍廟與蝗災〉,《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四期,1994年,頁92-96。
    朱傳譽,〈中國早期的畫報〉,《報人.報史.報學》,台北市 : 臺灣商務,1967年,頁106-112。
    李國祁,〈自強運動時期李鴻章的外交謀略與政策〉,《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8年,頁233-260。
    李頻,〈耐心與匠心:《點石齋畫報》開拓和占領市場的法寶-中國期刊史札記之七〉,《出版科學》,第2期,1998年,頁42-44。
    李貴豐,〈前電影時代中國的動感漫畫--《點石齋畫報》例〉,《電影》,5卷, 1995年10月,頁41-60。
    李長莉,〈從「楊月樓案」看晚清社會倫理觀念的變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阿英,〈中國畫報發展之經過〉,《良友畫報》,150期,1940年。
    卓聖格,〈時事新聞插畫的特質與在中國的發展〉,《商業設計學報》,25卷,1993年6月,頁81-93。
    卓聖格,〈吳友如及其時事新聞插畫研究〉,《台中商專學報》,25期,1994年,頁755-769。
    卓聖格,〈《點石齋畫報》插畫之表現形式與技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0卷,1998年6月,頁73-91。
    卓聖格,〈晚清石印畫報的形成與發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31卷,1999年6月,頁387-408。
    卓聖格,〈從畫報說歷史--中國近代畫報的發展〉,《歷史月刊》,143卷,1999年12月,頁94-103。
    吳美鳳,〈從《點石齋畫報》看晚清時期的民間信仰意識〉,《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卷2期,2001年2月,頁33-57。
    (英)汪海嵐著,姚朔民譯,〈點石齋晚清紙幣和1905-1912年間的上海印刷廠〉,《中國錢幣》,3期,1997年,頁12-20。
    南宮搏,〈重印《點石齋畫報》序言〉,《大成》,99卷,1982年2月,頁43-45。
    俞月亭,〈我國畫報的始祖-點石齋畫報初探〉,《新聞研究資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1年5月,頁149-181。
    柯惠鈴,〈隳禮之教:清末畫報的婦女圖像〉,台北:《第一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2004年7月,1-43頁。
    徐悲鴻,〈悲鴻自述〉,《良友》,1930年。
    唐紹華,〈中國第一份畫報《點石齋畫報》〉,《暢流》,69卷9期,1984年06月,頁12-18。
    徐新,〈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澳門〉,《文化雜誌》,1997年,頁187-212。
    徐華龍,〈《點石齋畫報》評介〉,《民俗研究》,第1期,1999,頁100-101。
    郭立誠,〈吳友如的時事風俗畫〉,《雄獅美術》,76期,1977年06月,頁99-103。
    黃志傳,〈我國最早的畫報-《寰瀛畫報》〉,《圖書館雜誌》,總第19期,1986年8月,頁58-61。
    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二十一世紀》,1卷,1990年10月,頁36-47。
    康無為,〈「畫中有話」:《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頁89-100。
    張壽安,〈十七世紀中國儒家思想與大眾文化間的衝突〉,《漢學研究》1993年12月:11-2,頁69-80。
    陳鎬汶,〈《點石齋畫報》探疑〉,《編輯學刊》,第五期,1994年,頁64-70。
    陳平原,〈以圖像為中心--關於《點石齋畫報》〉,《二十一世紀》,59卷,2000年6月,頁90-98。
    陳佑慎,〈抗日英雄的建構與記憶-試釋《劉大將軍平倭戰記》的史料意義〉,《台灣風物》第五十六卷第二期,2006年6月30日,頁181-187。
    張朋園,〈議會思想進入中國〉,《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初版,頁245-246。
    馮金牛,〈《圖畫日報》--清末石印畫報的重要品種〉,《圖書館雜誌》,10卷102期,1999年10月,頁37-38。
    喻枝英,〈《點石齋畫報》中的武漢舊習陋俗〉,《武漢文史資料》,第1期,2000年,頁40-43。
    傅為群,〈從清末《點石齋畫報》中看幾則「錢」的故事〉,《臺北市集幣會刊》,26卷,2002年5月,頁41-46。
    道載文,〈記《點石齋畫報》〉,《大成》,60卷,1978年11月,頁54-55。
    道載文,〈記《點石齋畫報》〉,《大雅藝文雜誌》,10卷,2000年8月,頁64-68。
    蒼秦,〈百年前的風俗畫卷簡介《點石齋畫報》-〉,《上海消防》,2002年第1期,頁90-91。
    熊月之,〈從《點石齋畫報》案看晚清上海言論自由〉,《書窗》第2期,2000年。
    熊月之,〈《點石齋畫報》案與蘇報案-台北訪檔之一〉,《檔案與史學》,第5期,2000年,頁71-75。
    劉紀曜,〈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象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與行動(1839-1842)〉,《歷史學報論文集:中國近現代史、台灣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4,頁1-23。
    潘元石,〈談點石齋與飛影閣石印畫報〉,《雄獅美術》,76期,1977年6月,頁94-98。
    潘君祥、陳立儀,〈十九世紀後半期上海商業的轉變〉,《歷史研究》第一期,1986年,頁160-164。
    潘耀昌,〈從蘇州到上海:從「點石齋」到「飛影閣」-晚清畫家心態管窺〉,《新美術》,2期,1994年,頁65-72。
    賴惠敏,〈清代的法律與國家治理性:以直隸地區的族群與家庭為討論中心〉,《「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6月29日至7月1日,1-28頁。
    羅志田,〈華夷之辨與「懷柔遠人」的字義〉,《 二十一世紀》29期,1998年10月,頁141。

    六、外文資料

    Don J. Cohn,《VIGENETTES FROM THE CHINESE:Lithographs from Shanghai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87。
    Julia Henningsmeier,〈THE FOREING SOURCES OF DIANSHIZHAI HUABAO(點石齋畫報),A NINETEENTH CENTURY SHANGHAI ILLUSTRATED MAGAZINE〉,頁64-6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