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宛芸
論文名稱: 地球科學戶外教學模組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俊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課程統整戶外教學野外考察地球科學教學模組戶外的科學學習環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研發一「野外考察」(Field Trip)之地球系統多元化教學模組(Earth System - Field trip Instructional Module,ESFIM),並藉由實驗教學研究評估此模組對於高中二年級學生之影響,研究結果期能提供未來高中統整式戶外科學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參考方向。ESFIM設計的原則為四階段的「學習環模式」(A learning cycle model),包括:引起動機、調查研究、分析解釋、應用評估,作為貫穿整個教學模組的主要流程與步驟。研究工具包括「戶外科學學習環境量表(Science Outdoor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 SOLEI)」(Cronbach’s α= .89~ .91)、「ESFIM課程回饋表」(Cronbach’s α= .91~ .95)、「地球科學學習態度問卷(Attitude Toward Earth Science Inventory, ATESI)」(Cronbach’s α= .95)與晤談工具。研究設計採用實驗研究法之單一組前後測設計,共進行三次實驗教學研究,分別以台北市某市立高中(第一次n=39,第三次n=38)及台灣東部某國立高中(第二次n=34)男女合校之高中二年級第一類組選修地球科學之學生為研究對象。評量工具施測於ESFIM教學之前後,另於教學後二週內進行教師及學生之晤談工作。最後,以敘述性統計、t考驗(paired samples t test)、相關分析(correlation)以及線性迴歸分析(linear regression)等統計方法分析量的資料;質的資料乃經過編碼及三角校正後,進行深入探討並與量化資料作交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 經過ESFIM教學後,學生對實際經歷的戶外科學學習環境之態度似乎有比預期中較高之趨勢,其中尤以第二次的實驗教學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p < .01),並有相當大的效果量(Cohen's d值為 .99),顯示參與第二次實驗教學之教師所營造出的整個戶外教學情境與氣氛是非常成功的。
    二、 學生對ESFIM的感受與其在SOLEI的後測表現上有高度之相關,意味著透過ESFIM的教學,學生在兩份量表填答的反應態度上是趨向一致的,彼此間不但互相呼應,更顯示出在未來的相關戶外教學課程中,學生對於課程回饋反應高者,其在對戶外科學學習環境的感受上也有相同之趨勢。。
    三、 影響學生在SOLEI表現及ESFIM回饋反應之可能因素有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弱、開放式之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戶外課程時間的充足等。
    四、 學生之SOLEI及對地球科學學習態度前測與其在SOLEI後測及ESFIM課程回饋之間呈中度至高度正相關,意味著教師應可在教學前可以從學生的預期態度上,預估學生在教學後可能對此課程的感受程度。
    五、 學生之SOLEI前測及對地球科學學習態度對於其在SOLEI後測及ESFIM課程回饋表現的影響,具有中度的預測力,顯示未來教師在實施類似ESFIM的教學課程時,也許可以從學生於教學前的SOLEI觀感及對地球科學學習態度,針對教材與教學上做適當之調整。
    六、 學生對於ESFIM均表示滿意;教師亦認為這樣的多元教學模組值得在中學階段推行。而學生之正向回饋與表現,呼應了ESFIM之設計理念與期望。
    七、 因學生的野外考察經驗過少,造成學生在設計實地調查項目上的困難,同時教師須將學生來自實際的研究調查進行統整,為學生與教師之主要困擾來源。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5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課程統整之意義與重要性…..………………………….9 第二節 戶外教學之起源、意義與重要性………….………….17 第三節 戶外教學之模式與設計原則.………………………….22 第四節 戶外教學與課程統整….…………………..……..….27 第五節 戶外教學之問題與省思………………………………….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對象……………..………..…………………..….34 第二節 教學模組…………..…………..…………………..….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研究設計………………………..……………………...52 第五節 研究流程……………..………..……………………...53 第六節 資料分析………………………..…………………..….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6 第一節 「戶外的科學學習環境量表」分析………….……….67 第二節 「ESFIM課程回饋表【學生版】」分析. ………………82 第三節 綜合分析………………………………………..…….100 第四節 晤談資料分析……………………..………..……….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4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134 第二節 綜合討論與建議……………………..……………...140 第三節 建議與展望……………………..…………………...152 參考文獻………………………………………………………….157 附錄一 地球系統野外考察篇(ESFIM)學生活動手冊(土壤組為例)…………164 附錄二 地球系統野外考察篇(ESFIM)教師指導手冊…………170 附錄三 戶外的科學學習環境量表(SOLEI)……………………173 附錄四 地球系統野外考察篇(ESFIM)課程回饋表【學生版】…177 附錄五 地球系統野外考察篇(ESFIM)課程回饋表【教師版】…181 附錄六 對地球科學態度問卷(ATESI)…………………….184 附錄七 晤談工具【教師版】………………………………………188 附錄八 晤談工具【學生版】…………………………………….190 附錄九 SOLEI前測與SOLEI後測之原始分數散佈圖(scatter diagram)………..192 附錄十 SOLEI前測與ESFIM回饋之原始分數散佈圖(scatter diagram)……….194 附錄十一第三次實驗教學ATESI與SOLEI後測之原始分數散佈圖及第三次實驗教學ATESI與ESFIM回饋之原始分數散佈圖…………………196 表 次 表2-1.1 Pizarro(1993)六種統整模式…………..……………15 表2-1.2 黃譯瑩(1998)四大類的統整課程參考模式………...16 表2-3.1 Hall提出之戶外教學方式…………..………………….24 表2-4.1 我國戶外教學之發展情形…………..……………....33 表3-1.1 第一次實驗教學研究對象之背景資料…………....….35 表3-1.2 第二次實驗教學研究對象之背景資料……………….….37 表3-1.3 第三次實驗教學研究對象之背景資料………….…..….39 表3-2.1 三次實驗教學研究的背景情境之比較說明………..…45 表3-3.1 SOLEI試……………………………………………….….47 表3-3.2 ESFIM課程回饋表試題說明…………..………………48 表3-3.3 ATESI試………………………………………………..….50 表3-3.4 晤談工具之部分內容說明……………………….....….51 表3-5.1 正式教學研究實施流程…………………...……..….57 表4-1.1 第一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結果...67 表4-1.2 第一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與後測之paired samples t-test考驗差異分析..68 表4-1.3 第一次實驗教學SOLEI前後測分題比較...……..…….70 表4-1.4 第二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結果...71 表4-1.5 第二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與後測之paired samples t-test考驗差異分析..72 表4-1.6 第二次實驗教學SOLEI前後測分題比較...……..…….74 表4-1.7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與後測之描述性統計結果....76 表4-1.8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與後測之paired samples t-test考驗差異分析..76 表4-1.9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前後測分題比較………………..78 表4-2.1 第一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之敘述統計結果...…82 表4-2.2 第一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各向度之部分統計....83 表4-2.3 第一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心得與正向回饋」之意見分析...……….….85 表4-2.4 第一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建議與負向回饋」之意見分析...……..…...87 表4-2.5 第二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之敘述統計結果...….88 表4-2.6 第二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各向度之部分統計.....89 表4-2.7 第二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心得與正向回饋」之意見分析...……..…...91 表4-2.8 第二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建議與負向回饋」之意見分析...……..…...93 表4-2.9 第三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之敘述統計結果...….94 表4-2.10 第三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各向度之部分統計.…95 表4-2.11 第三次實驗教學學生對實驗方式之感受……………...97 表4-2.12 第三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心得與正向回饋」之意見分析...……..…...98 表4-2.13 第三次實驗教學課程回饋表「建議與負向回饋」之意見分析...……..…...99 表4-3.1 SOLEI前測和後測之相關...……..………………….100 表4-3.2 SOLEI前、後測和課程回饋之相關...……..……….101 表4-3.3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與對地球科學態度之相關....103 表4-3.4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課程回饋與對地球科學態度之相關...……..….103 表4-3.5 SOLEI前測與後測之迴歸分析...……..…………….105 表4-3.6 SOLEI前測與ESFIM課程回饋之迴歸分析...……....105 表4-3.7 第三次實驗教學ATESI與SOLEI後測之迴歸分析.……106 表4-3.8 第三次實驗教學ATESI與ESFIM課程回饋之迴歸分析.….106 表4-3.9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及ATESI對SOLEI後測之迴歸分析...……..107 表4-3.10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前測及ATESI對ESFIM課程回饋之迴歸分析…108 表4-4.1 教師受訪日期、地點與其他資料之說明...……..…109 表4-4.2 第一次實驗教學學生受訪日期、地點與其他資料之說明115 表4-4.3 第二次實驗教學學生受訪日期、地點與其他資料之說明120 表4-4.4 第三次實驗教學學生受訪日期、地點與其他資料之說明128 圖 次 圖2-3.1 Orion之野外考察(field trip)發展模式圖………….25 圖3-2.1 教學策略與四階段學習環的設計圖…….……....43 圖3-5.1 研究流程圖……………………………….….60 圖4-1.1 第一次實驗教學SOLEI前後測各向度每題平均值比較圖..70 圖4-1.2 第二次實驗教學SOLEI前後測各向度每題平均值比較圖..74 圖4-1.3 第三次實驗教學SOLEI前後測各向度每題平均值比較圖..78 圖4-1.4 三次實驗教學前測各向度每題平均值比較圖…………...80 圖4-1.5 三次實驗教學後測各向度每題平均值比較圖………...80

    參考文獻
    丁冰如(199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2000)。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文化。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初等教育研究, 3, 363-396。
    王順美(1993):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在環境中教學的教學法。http://eeweb.gcc.ntu.edu.tw/teach/teach/action/front04-b.htm.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 84-2511-S002-002Z)。
    王鑫和朱慶昇(1990):苗栗三義火炎山戶外環教活動設計。環境教育, 6, 61-73。
    王鑫和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 75, 2-11。
    方德隆(2001):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
    朱慶昇(1993):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 16, 31-38。
    呂建政(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一)。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余建志(1997):國民中學校外教學推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宗(1994):丹山草欲燃—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植群。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 29, 62-69。
    李崑山(2000a):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台灣教育, 589, 40-45。
    李崑山(2000b):戶外教學策劃與設計。北縣教育, 32, 47-52。
    李坤崇和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家若(1998):地球科學校外鄉土教學。科學教育月刊, 208, 24-25。
    周儒和黃淑芬譯(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 20, 52-63。
    周儒和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學。台北:五南。
    周家祥和吳育雅(1994):地球科學野外考察活動設計—範例一、二(鼻頭角、東北海岸)。國民中學數學及自然科學課程教材教法個案研究計畫研究資料(地球科學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24。
    周珮儀(2000):課程統整與課程分化。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課程統整與教學(pp. 4-26)。台北:揚智文化。
    林守輝(1993):地球科學戶外教學活動中行前施行預習的成果分析。科學教育月刊, 163, 29-35。
    林怡秀(1999):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等合譯(2000):課程統整。台北:學富文化。
    邱美虹(1994):科學課程革新—評介Project 2061, SS & C和STS理念。科學教育月刊, 174, 2-12。
    胡金印和曹治中(1995):高中地理科野外調查教學活動設計—以雄中校門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5(6), 31-53。
    胡雅美(1992):國民小學自然科戶外教學活動設計。環境教育, 14, 42-43。
    洪瑞佑(1998):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鄉土地理學習效果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耿志華(1995):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戶外教學初探。國民教育, 35(9.10), 32-36。
    韋煙灶等(1997):地理實察教學活動的實施—以新竹市南華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 23, 217-252。
    陳肇夏(1991):火山奇跡。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增泉等(1989):陽明綠意—陽明山國家公園植物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朝恩(1990):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野外地理探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 16, 55-66。
    黃朝恩(1991):中學地理科戶外教學活動的編寫和實施。中等教育, 42(1), 30-43。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8(4), 616-633。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1989):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親子手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 3(1), 19-38。
    張俊彥(2000):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多元化教學模組研究。未出版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書(NSC89-2511-S-003-144)。
    張俊彥和賴麗琴(2001):它可行嗎?「地球系統」為整合主軸之教學模組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9(4), 323-350。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金臻(1993):泉鄉。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坤原(1996):統整科學課程之論題與趨勢。科學教育月刊, 190, 13-22。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居澤(1995):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宛芸和張俊彥(2001):地球科學統整課程—「野外考察篇」教學模組的研發。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 30, 76-84。
    賴雅芬(1999):走!到戶外上課去!康軒教育雜誌, 38, 「九年一貫課程戶外實作」別冊。
    賴麗琴(2001):以「地球系統」為統整主軸之多元教學模組的研發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天地, 101, 15-24。
    盧秀琴和楊繼正(2000):大台北地區國小高年級「鄉土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推廣。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 38, 333-360。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柏雄(1993):探索大地—地球科學教學與研究論文集。台北:譚柏雄。
    羅珮華(1996):地球科學教育在STS扮演的角色。科學教育月刊, 190, 23-27。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Borg, W. R., & Gall, M. D. (1989). Educational research (5th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Group Ltd.
    Burns, R. C. (1995). Dissolving the boundaries: Planning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9 837)
    Chang, C. Y., & Mao, S. L. (1999). Comparison of Taiwan science students’ outcomes with inquiry-group versus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6), 340-346.
    Clark, E. (1986). Optimizing learning: The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to the classroom. Columbus, OH: Merril.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 (2nd ed.).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wey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Drake (1992). A story model: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ject. Ontario: Catharines.
    Fitzpatrick, C. N. (1973). Philosophy and goals for outdoor education. In D. R. Hammerman, W. D. Stark, & M. D. Swan(Eds.), Research in outdoor education (p.48).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reeberg, W. H. & Taylor, L. E. (1961). Philosophy of outdoor education. Minneapolis, MN: Burgess.
    Fogarty, R. (1991). The mindful school how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a. Glen Elyn, IL.: IRI/Skylight.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lass, G. V. & Hopkins, K. D. (1996). Statistical Method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3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N. & Hammerman, E. L. (1985).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Danville, Illinois: The Interstate Printers & Publishers.
    Hall, D. A., & McCurdy, D. W. (1990). A comparison of a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BSCS) laboratory and a traditional laborator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t two private liberal arts colleg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 625-636.
    Jacobs, H. H. (Ed.). (1989). The interdisciplinary model: A step-by-step approach for development integrated units of study. In H.H. Jacob (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p. 53-66). Alexandria, VA: The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John, F. (1984). Field Instruction in School Settings. ERIC/SMEA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59 935)
    Knapp, C. E. (1990). Outdoor education in the USA. In K. McRae(Ed.),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p.28-40). Crows Nest, South Melbourne: MacMillan.
    Kovalik, S. (1993). ITI the model: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Arizona: Village of Oak Creek.
    Link, M. (1982). Nature’s Classroom : A manual for teaching outdoor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Lund, M. (1997).Outdoor education- from the roots, to the new branches. http://www.planet.eon.net/~lundm/out.html.
    McKenzie, G, D., Utgard, R. O., & Lisowski, M. (1986). The importance of field trip, a geological exampl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16, 17-20.
    Miller, J. (1992). Toward a spiritual curriculum. Holistic Educational Review, 5(1), 43-49.
    Orion, N. (1993).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eld trip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cience curriculu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6), 325-331.
    Orion, N. (1994). Factors that influence learning during a scientific field trip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10), 1097-1119.
    Orion, N., Tamir, P., & Giddings, G. J. (199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outdoor science activities. Science Education, 81(2), 161-171.
    Palmer, J. M. (1991). Planning wheels turn curriculum arou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57-66.
    Pizarro, R. A. E. (1993). Exploring integrative curriculum for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by primary students in Costa Rica. Master Thesis.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3 420)
    Rogers, M. H. (1973).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outdoor education. In D. R. Hammerman, W. D. Stark, & M. D. Swan(Eds.), Research in outdoor education (p.52).
    Shellenberger, B. R. (1981). Take your class outdoors! Science and Children, 19(2), 28-29.
    Smith, P. R. (1987). Outdoor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eography, 72(3), 209-216.
    Thompson, B. (2002). What future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ld look like: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effect siz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1(3), 25-3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