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芝潁
SEO, JI YOUNG
論文名稱: 漢語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語法研究與教學排序-以韓籍學習者為例-
指導教授: 鄧守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動詞後置成分「好」動詞後置成分「到」補語結果補語漢韓對比分析教學排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7下載:1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截至目前,語言學家對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俗稱補語)」有不少的研究,但其名稱、範疇以及語義分類方面仍存在著解釋不清的地方。並對各動詞後置成分之語義內涵與句法結構缺乏詳細的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先重新界定「動詞後置成分」的語法範疇,而從中提出本文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的範疇架構,並探討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的語法意義、語法結構以及教學排序。
    本文透過語料、各辭典以及前人的研究,歸納出對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的語義成分,動詞後置成分「好」的語義包含〔+完結〕、〔+達到預期的目標〕與〔-意圖〕;動詞後置成分「到」的語義則包含〔+達成目標〕與〔-意志〕。再者,探討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所牽涉到的一些語法結構,包括「及物性、時態標記「了」、「著」、「過」、把字句、被字句、可能式、否定式、祈使句」。
    接著,透過漢韓對比分析來預測和解釋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對韓籍學習者可能產生的困難。最後,藉由本文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的語義和結構分析內容、漢韓對比分析結果,以及教材檢視結果提出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的教學排序。希望能將研究成果貢獻於教學上。

    目錄...................................................... 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摘要.....................................................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補語.............................................. 5 一、對補語結構系統之研究.................................. 5 二、是補語還是動詞後置成分?............................... 7 第二節 結果補語的語義..................................... 8 一、呂叔湘(1985)....................................... 8 二、呂文華(1994)....................................... 9 三、高更生、王紅旗(1996)................................ 10 四、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 12 五、動詞後置成分:結果語.................................. 13 第三節 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相關文獻.................. 14 一、鄧守信(1977)....................................... 15 二、李小榮(1994)....................................... 17 三、McDonald(1995).................................... 19 第四節 「好/到」與「了」之比較............................. 21 一、漢語的「了」........................................... 22 二、「好/到」與「了」之比較................................ 25 第三章 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語法意義................... 29 第一節 動詞後置成分「好」之語義............................. 31一、「好」的基本義與結果義.................................. 31 二、動詞後置成分「好」的語義成分............................. 34 (一)〔+完結〕........................................... 34 (二)〔+達到預期的目標〕................................. . 36 (三)〔-意圖〕........................................... 39 三、前項動詞的語義特性..................................... 40 第二節 動詞後置成分「到」之語義............................. 43 一、「到」的基本義與結果義................................. . 44 二、動詞後置成分「到」的語義成分............................. 46 (一)〔+達成目標〕....................................... 46 (二)〔-意志〕........................................... 49 三、前項動詞的語義特性................................. 52 第四章 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語法結構................... 56 第一節 及物性............................................. 56 第二節 與時態標記搭配情形.................................. . 58 一、「好」/「到」+了..................................... 59 二、「好」/「到」+過..................................... 62三、「好」/「到」+著..................................... 64 第三節 把字句與被字句...................................... 66 一、與「好」、「到」連用的把字句............................. 66 二、與「好」、「到」連用的被字句............................. 71 第四節 可能式與否定式...................................... 72 一、「好」與「到」的可能式................................. . 72 二、「好」與「到」的否定式................................. . 74 第五節 祈使句............................................. 75 第六節 本章結論........................................... 77 第五章 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教學排序................... 79 第一節 對比分析........................................... 79 一、對比分析與中介語理論在教學上的運用....................... 80 二、韓語與漢語之對比分析.................................... 82 (一)漢語動詞與時態、動後成分的關係......................... 83 (二)韓語動詞與時制、時態的關係............................. 84 (三)韓語與漢語的對應情形.................................. 85 第二節 教學排序........................................... 88 一、現有教材之整理與檢視.................................... 89 二、教學排序.............................................. 93 (一)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系統內教學排序............... 93 (二)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系統外教學排序............... 95 第六章 結論............................................... 97 第一節 總述.............................................. . 9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 99 參考文獻 〔表目錄〕 表 2-1 呂叔湘(1985):動補結構的語義分類................... 8 表 2-2 呂文華(1994):結果補語的語義類型................... 9 表 2-3 范曉(1985):結果補語的語義分類.................... 11 表 2-4 高更生、王紅旗(1996):結果補語的語義分類............ 11 表 2-5 劉月華等(2001):結果補語的語義分類................. 12 表 2-6 陳怡靜(2004):結果語的語義分類.................... 14 表 2-7 鄧守信(1977):動助詞的語義........................ 17 表 2-8 李小榮(1994):表示動作完結的結果補語............... 18 表 2-9 呂叔湘(1980):「了」的語義分類.................... 22 表 3-1 陳怡靜(2004):動詞後置成分的語法範疇............... 29 表 3-2 形容詞「好」的基本義............................... 31 表 3-3 動詞後置成分「好」的語義............................ 32 表 3-4 本文動詞後置成分「好」的語義........................ 43 表 3-5 「到」的基本義..................................... 44 表 3-6 動詞後置成分「到」的語義............................ 45 表 3-7 本文動詞後置成分「到」的語義........................ 55 表 4-1 呂叔湘(1980):「過」的語義分類.....................62 表 4-2 Li and Thompson(1983):「經驗過」的語義........... 62 表 4-3 呂叔湘(1980):「著」的語義分類.................... 65 表 4-4 呂叔湘(1980):「把」的語義分類.................... 66 表 4-5 「把」字句的動詞成分............................... 67 表 4-6 何寶璋(1992):祈使句的動詞特徵.................... 75 表 4-7 動詞後置成分「好」、「到」之相關語法結構.............. 78 表 5-1 漢語與韓語的對應情形............................... 88 表 5-2 《實用視聽華語》關於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的分佈... 90 〔圖目錄〕 圖 2-1 McDonald(1995):結果補語的連續面.................. 20 圖 3-1「好:動作完成+達到完善的結果」之樹狀圖............... 38 圖 3-2「好:動作完成+動作對受事產生結果」之樹狀圖........... 38 圖 3-3「到:達成目標」之樹狀圖............................. 49 圖 3-4「到」:達成目標.................................... 49 圖 3-5「到:非意願」之樹狀圖............................... 51 圖 3-6「到」:非意願...................................... 52 圖 4-1「動補結構與賓語」之樹狀圖........................... 57 圖 4-2 Li and Thompson(1983):「把」字句的連續面......... 68 圖 5-1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系統內排序圖............... 94 圖 5-2動詞後置成分「好」與「到」之系統外排序圖............... 96

    中文部分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1992)。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陳平(1988)。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6,401-422。
    陳怡靜(2004)。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美珍(1997)。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鄧守信(1984)。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意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語言教學與研究,4,7-17。
    鄧守信(2003)。對外漢語語法點難易度的評定。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首屆國際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討會論文集(pp.102-1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丁邦新(1994)。(中譯本)中國話的文法。趙元任(1980)。(原著)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丁聲樹(1961)。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范繼淹(1963)。動詞和趨向性後置成分的結構分析。中國語文,2,136-160。
    范曉(1985)。略論V-R。語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更生、王紅旗等(1996)。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關玲(2003)。普通話“V完”式初探。中國語文,3,230-233。
    胡裕樹(1979)。現代漢語。香港:商務印書館。
    黃華(1992)。“動(形)+到+……”的結構分析。載於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1992)。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pp.620-633)。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黃琡華(2005)。現代漢語動助詞之語義與教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範(1992)。(中譯本)漢語語法。Charles N. Li, and Sandra A. Thompson(1983)。(原著)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
    簡玉玟(1997)。現代漢語動詞後置趨向性成分的語法意義及其對外華語教學語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立鑫(2003)。“著”“了”“過”時體意義的對立及其句法條件。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言分析組。台北市:世界華文。
    竟成(1993)。補語的分類及其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110-115。
    李小榮(1994)。對述結式帶賓語功能的考察。漢語學習,5,32-38。
    劉勛寧(1988)。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中國語文,5,321-330。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1980)。可能補語用法的研究。中國語文,4,246-257。
    劉月華(1998)。趨向補語通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1990)。“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漢語學習,1,1-6。
    呂叔湘(1956)。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5)。含動補結構的句子的語義分析。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
    論文選(pp.5-9)。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文華(1994)。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語文出版社。
    呂文華(1995)。關於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補語系統。語言教學與研究,4,36-46。
    呂文華(2002)。簡化漢語補語教學系統的構想。載於竟成主編(2002)。對外漢語論叢第二集(pp.1-6)。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馬慶株(1998)。漢語語義語法範疇問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繆錦安(1990)。漢語的語義結構和補語形式。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屈承熹著、紀宗仁協著(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出版社。
    杉村博文(1982)。V得C、能VC、能V得C。漢語學習,6,23-33。
    石毓智(2003)。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湯廷池(1996)。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薛紅(1985)。後項虛化的動補格。漢語學習,4,4-5。
    永石繪美(2004)。現代漢語結果補語之語義與教學探析-以日籍學習者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賓(1984)。動補結構與其賓語之間的語義、語法關係。載於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1992)。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pp.484-494)。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旺熹(1999)。漢語特殊句法的語義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鄭恩(2004)。對韓籍學習者的漢語否定副詞教學語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良偉(1997)。台語、華語的結構及動向。台北:遠流。
    周國光(1997)。漢語句法結構習得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朱德熙(1981)。“在黑板上寫字”及相關句式。語言教學與研究,1。
    莊舒文(2002)。時相與時態的搭配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Comrie(1976). Aspe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 Baozhang(1992). Situation types and aspectual classes of 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John I. Saeed(1997). Semantics. Oxford: Blackwell.
    Kupfer, Peter(1995, May). How far is the concept of buyu justifiable in Chinese grammar description - reflections on verbal and postverbal structur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0:2, 85-100.
    Lu, John H-T.(1973). Resultative Wan vs. completing Wa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8:1, 18-30.
    Lu, John H-T.(1977).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vs. directional verb compounds in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5:5, 276-313.
    McDonald, Edward(1994). Completive verb compounds in modern Chinese: a new look at an old problem.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2, 317-362.
    Odlin, Terence(199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irk, Randolph et.al.(1972).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Ross, Claudia(1990).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5:3, 61-83.
    Selinker, S.(1972). Interlanguage. IRAL. 10, 209-231.
    Tai, James H-Y.(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 Lexical Semantics. 289-298.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Teng, Shou-hsin(1973). Negation and aspect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 14-37.
    Teng, Shou-hsin(1974). Verb classification and its pedagogical extensions. In 鄧守信, 漢語語法論文集 (pp. 79-86). 台北:文鶴.
    Teng, Shou-hsin(1977). A grammar of verb-particl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5:2, 1-25.
    Teng, Shou-hsin(197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2, 29-39.
    Teng, Shou-hsin(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3:2, 41-52.
    Teng, Shou-hsin(2001). Issues on simplicity in Chinese pedagogical grammar. 美國:哈佛大學研討會.
    Teng, Shou-hsin(2001).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first draft)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Thompson, Sandra(1973).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se for lexical rules. Language. 49:2, 361-379.
    Vendler, Zeno(1967).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韓文部分
    남승호Nam, Seungho(2004)。Event Structure and Aspectual Character of Korean Predicates。人文論叢,52,75-124。
    李玟雨(1996)。完結을 表示하는 補語의 意味와 機能 研究。首爾:首爾大學大學院中語中文系碩士論文。
    李周行(2000)。韓國語文法의理解。首爾:月印出版社。
    이기우(1994)。(韓譯本)詩學과 文化記號論。池上嘉彥。(原著)。首爾:韓國文化社。
    朴德俊(1990)。現代中國語의 達成表示 結果補語의 可能式 否定形 研究-到上著를 중심으로。首爾:延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許成道(1992)。韓國語와 中國語의 對照分析。現代中國語語法研究(pp.372-390)。首爾:圖書出版首爾。
    楊人從(1997)。韓語語法。台北:明文書局。

    工具書
    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1986)。現代漢語頻率辭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典編輯室(1978)。現代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硯農、焦群、龐顒(1987)。漢語動詞-結果補語搭配辭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漢英辭典編寫組(1978)。漢英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孟琮、鄭懷德、孟慶海、蔡文蘭(1999)。漢語動詞用法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Heidi Platt(2002)。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1999)。實用視聽華語Ⅰ、Ⅱ。台北:正中書局。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index.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