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家棟
Chen, Jia-Dong
論文名稱: 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職業耗竭與離職傾向之研究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王華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復健諮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職業重建就業服務人員職業耗竭離職傾向
英文關鍵詞: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employment specialist, job burnout, turnover inten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3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的職業耗竭與離職傾向及兩者間的關聯。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普查,調查對象為臺北縣的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包括庇護工場職場輔導員、技術輔導員、個案管理員、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員、政府就業服務站的身障就業服務員、勞工局職業重建管理員、高中職業輔導員等);共發出112份問卷,回收86份,其中80份有效。從研究結果我們有下列發現:
    一、與若干助人工作者(如「大專輔導教師」、「國中輔導人員」)比較起來,臺北縣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人員的職業耗竭程度較高。
    二、在臺北縣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人員的背景變項中,未婚/已婚/同居者的職業耗竭高於離婚/分居者;社工/心理/復健/特教相關科系畢業者的職業耗竭高於非相關畢業者;不同就業輔導模式的職業耗竭有差異;年齡與職業耗竭有負相關。
    三、有近四成的受試者之離職可能機率在五成以上;學校職業輔導員全體及近三分之ㄧ的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已做出離(調)職決定。
    四、臺北縣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人員的職業耗竭與離職意願之間有相關;學歷與「是否近期有應徵」之間有相關;就業輔導模式與「確定是否近期離(調)職」有相關;薪資與「確定是否近期離(調)職」間及與「近期是否有應徵行為」間有相關。
    五、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的職業耗竭可預測其離職意願強度。

      研究者另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各界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which will enable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job weariness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Taipei County. The purposes include (1) to investigate the circumstance of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Taipei County , and also (2) to better understand som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Taipei County.
    The methodology of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io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112 respondants, and there were 80 valid samples from 86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Study findings included the following:
    1.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who worked as school counselors, the degree of job burnout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Taipei County was higher.
    2. Some variables, such as the marital stasus,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he kind of job duty and the ag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job burnout for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3. It was found that approximate 40% of the respondents showed their probability of leaving their current job was over fifty percent when the survey conducted. Also, all employment specialis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the job coachs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of the respondents had decided to leave their job.
    4.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job burnout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their thought about job turnover for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Taipei County. In addition, their highest edu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hether or not they had job-hunting behavior recently; the kind of job du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hether or not thay had decided to leave their job recently; the salar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hether or not they had job-hunting behavior recently and whether or not thay had decided to leave their job recently.
    5.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degree of job burnout was able to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intensity of their thought about job turnover for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pecialists in Taipei County.

    誌 謝 I 摘 要 III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名詞界定 12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16  第二節 職業耗竭 34  第三節 離職傾向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1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分析71  第二節 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的職業耗竭76  第三節 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的離職傾向90  第四節 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的職業耗竭與離職傾向間之關係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 論 109  第二節 建 議 110 參考資料 115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影本 125 附錄二 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工作情形調查問卷-初稿 127 附錄三 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工作情形調查問卷-正式版 129 附錄四 從問卷初稿到問卷正式版之修正說明 133 附錄五 研究結果摘要表 135

    卞冉、龍立榮(2003)。工作倦怠的理論研究及其進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1(4),317-320。
    王芳、許燕、蔣獎(2005)。職業枯竭的測量方法。心理科學進展,13(6),814-821。
    王婉玲(2006)。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王華沛、吳亭芳(2006)。「桃竹苗區就業服務中心95年度just for you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桃竹苗區就業服務中心委託研究。
    王瑤芬、洪久賢(2004)。我國觀光餐旅業員工離職傾向研究之內容分析。觀光研究學報,10(4),125-143。
    王增勇、陳淑芳(2006)。充權的理念與應用-以醫院就業輔導員為例。護理雜誌,53(3),18-22。
    王誕生(1990)。員工離職成本知多少。就業與訓練,8(2),61-66。
    王燕(2005)。工作倦怠的跨行業調查和比較研究。貴陽:貴州師範大學基礎心理學碩士論文。
    臺灣工作者疲勞量表(2007)。2007/8/12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ycheng/index/PDF/「臺灣工作者疲勞量表」.pdf
    安芹、賈曉明、李波(2006)。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人員枯竭量表的初步編製。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4(4),334-337。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96年度由院管制「提供身心障礙者多元化適性就業服務」查證報告。2008/5/14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712313504971.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9)。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機構專業人員遴用暨培訓辦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中程計畫(92年-95年)。2007/6/8取自:http://www.evta.gov.tw/lawevta/205059.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推動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業務狀況報告。2007/8/7取自:http://opendoor.evta.gov.tw/attachment_file/0004774/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庇護工場專案報告.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服務計畫(修正版)。2007/7/10取自:http://opendoor.evta.gov.tw/attachment_file/0007312/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服務計畫.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中程計畫(96年-99年)。2007/7/7取自:http://www.evta.gov.tw/lawevta/205059.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專業人員遴用及培訓準則。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2)。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2007/7/10取自:http://www.evta.gov.tw/lawevta/law56.html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a)。身心障礙者居家就業服務補助作業要點。2007/7/10取自:http://www.evta.gov.tw/lawevta/205093.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b)。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暨職業重建服務作業流程與工作表格使用手冊(職業輔導評量暨庇護性就業擴充部分)。2007/8/7取自:http://www4.evta.gov.tw/disable/web/The_illustration_of_forms(960430update).zip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6)。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計畫。2007/7/9取自:http://www.evta.gov.tw/lawevta/205104.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7)。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補助作業要點。2007/9/4取自:http://wwwold.evta.gov.tw/lawevta/205095.htm
    余漢儀(2003)。醫院之社區精神復健服務探討(NSC91-2412-H-002-00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吳宗祐(2008)。由不當督導到情緒耗竭:部屬正義知覺與情緒勞動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學刊,50(2),201-221。
    吳宗達(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王華沛(1999)。加強身心障礙者輔助科技建設。特殊教育季刊,72,1-9。
    李永鑫、吳明證(2005)。工作倦怠的結構研究。心理科學,28(2),454-457。
    李永鑫、李藝敏(2006)。工作倦怠評價標準的初步探討。心理科學,29(1),148-150。
    李永鑫、張闊(2007)。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趨勢。心理科學,30(2),478-481。
    李冠瑩、白雅雯、陳淑樺、林宏旻(2007)。高中職特教班職業輔導員服務個案現況初探。台東特教,25,38-42。
    李栩慧(2005)。抵抗異化:醫院精障就業輔導員的行動反思。臺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崇信(2002)。身心障礙者與庇護工場之我見。就業安全,1(1),64-69。
    李清木(2005)。從知覺組織支持干擾觀點探討臺灣紡織產業業務相關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李雅文(2006)。早年家庭暴力經驗與創傷修通對心理治療者效能影響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沙良昌(2005)。員工離職因素的三維分析。河北工業科技,22(5),274-277。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07)。
    林世瑛(2000)。就業服務員及督導員對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意見之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宏旻(2005)。高職特教班職場實習及職業輔導現況與問題之調查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林幸台(2007)。復健諮商專業人員角色定位之研究。復健諮商,1,1-16。
    林信昌、臧國仁(2000)。新聞從業人員之工作倦怠現象─以臺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新聞學研究,63,91-135。
    林瑞雅(2006)。人際壓力源、尋求社會支持、工作倦怠、及員工工作態度之關係:中介歷程之探討。臺北:東吳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林瑜瑩(2001)。工作因素對中式餐廳從業人員離職傾向之預測研究-以臺南區為例。觀光研究學報,7(1),11-21。
    花敬凱(2004)。歐美、日本等國職業重建服務之發展歷程與趨勢。2008/1/18取自:http://assist.batol.net/academic/academic-detail.asp?id=1
    花敬凱(2005)。「輔導大專程度以上視覺障礙者進入競爭性就業市場之行動研究-以大學應屆畢業視障生為例」期末報告。2007/7/27取自:http://www.twacc.org/news/download/94research.rar
    邱國銘(2000)。銀行行員壓力源、工作倦怠與工作態度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滿艷(1998)。智障者職業輔導方式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2,212-219。
    邱滿艷、韓福榮(2004)。我國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政策與措施之探討研究(NSC92-2614-H154-001-F20):臺北巿立體育學院教育學程中心辦理。
    邱滿艷、韓福榮(2007)。從使用者與提供者觀點探討我國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措施之研究。復健諮商,1,47-64。
    金善興(1998)。影響社會工作員工作倦怠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社會福利機構與醫院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姚奮志(2007)。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對利害盤算與合作意向之相關性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柯惠玲(1989)。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澍馨、林靜怡(2006)。高中舞蹈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為例。藝術學報,79,231-251。
    徐嘉宏(2001)。領導方式、角色壓力及社會支持與百貨公司專櫃人員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留嵐藍(2005)。工作特徵、工作倦怠以及離職傾向之間的關係研究。杭州:浙江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馬武強(2006)。工作倦怠的測量與診治。企業改革與管理,2006年第1期。
    馬翊中(2007)。職能治療師的工作滿意度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以高高屏地區醫院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來意(200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自強(2006)。「94 年度臺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工作人員職務需求研究計畫」執行成果報告。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辦理。
    張自強、施彥卿、陳昭文、劉怡佳、溫美芝、施春華等(2004)。綜合醫院實施精神障礙者職業復健方案之成效探討。慈濟醫學雜誌,16(1),51-57。
    張勉、李樹茁(2002)。雇員主動離職心理動因模型評述。心理科學進展,10(3),330-341。
    張晏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石東生、鄭雅文(2007)。臺灣受僱者疲勞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6(1),75-87。
    強曉霖(2003)。組織政治知覺對員工離職傾向之影響--跨產業比較分析。高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年12月15~16日)。議題:改善弱勢者教育 子題: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在二OO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補助辦理區域高級中等學校身心障礙學生職業輔導支援服務計畫。2007/7/13取自:http://www.slvs.tcc.edu.tw/vocation/spcedu/Vocational/form/高職職業轉銜流程計畫.doc
    曹萃栩(1984)。我國企業界技術專業人員離職意願之探討。管理評論,3(3),52-57。
    畢重增、黃希庭(2005)。中學教師成就動機、離職意向與倦怠的關係。心理科學,28(1),28-31。
    莊永智(1985)。啟智教養機構工作員工作疲乏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4)。影響教師工作心厭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63-79。
    陳怡伶、劉仲矩、方國榮(2004年9月29-30日)。職場情緒勒索認知與離職傾向關聯性之研究。發表在臺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
    陳玫玲(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的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106,245-259。
    陳俊龍(2006)。影響員工留任意願及離職傾向因素之探討-誠品書店為例。臺南: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美智、張書杰(2005)。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的組織與制度研究:以台北市、臺中市的社區化就業服務計畫為例。2007/7/2取自:http://soc.thu.edu.tw2006TSAconference_notes2006TSApaper6-14.pdf
    陳益綜(1997)。學校輔導人員的工作倦怠現象與需求之探討-以現實治療法檢視之。輔導季刊,33(1),39-51。
    陳國良(2003)。就業服務員之自助與互助。2007/10/28取自:http://www.tamiroc.org.tw/_private/actions/action-3.htm
    陳國勝、陳佩君(2007)。國際觀光旅館廚務人員角色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遠東學報,24(1),55-76。
    陳靜江(1998a)。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2007/7/9。取自:http://www.evta.gov.tw/balk/commser_1-02.htm
    陳靜江(1998b)。就業服務員之角色與功能。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安置模式理念與實務-工作表格與使用說明(頁9-12)。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陳靜江(1998c)。殘障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安置模式理念與實務-工作表格與使用說明(頁1-8)。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陳靜江(2002)。自然支持在支持性就業之應用情形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6,229-260。
    陳靜江(2007)。美國庇護工場的興衰對國內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啟示。宜蘭縣政府設置複合式庇護工場可行性評估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宜蘭縣政府社會局委託蘭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
    陳靜江、胡若瑩、李崇信(1996)。「殘障者社區化就業輔導模式之發展與分析成效」第二階段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陳寶芳(1983)。社會工作員的工作疲乏、工作滿意與工作意願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陸洛、李惠美、謝天渝(2005)。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及職業倦怠之關係:以高雄市牙醫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7,59-80。
    陸雅美(2006)。內外科病房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臺南: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閆曉靜(2006)。職業倦怠研究綜述。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102-104。
    曾美惠、張彧(2006)。各國推動職災勞工重返職場之成效及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研究。
    程小頻(1991)。助人工作者之職業倦怠與因應。學生輔導通訊,12,21-25。
    詹舜能(2004)。職場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女性護理人員為例。臺中: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光榮(2002)。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
    臺北市政府勞工局(2002)。九十一年度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委辦業務專案報告。2008/1/21取自:http://bolataipei.tacomall.com.tw/old/images/report_4.doc
    臺北縣政府(2006)。「臺北縣政府委託辦理96年度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案」計畫。2007/7/9取自:http://www.labor.tpc.gov.tw/web66/_file/1075/upload/officer/a09_1.pdf
    臺北縣政府(2007)。勞工行政之現況與檢討。2007/7/19取自:http://webmg.tpc.gov.tw/web66/_file/1075/upload/officer/labor_96_3.pps
    趙映振、劉兵、彭萊(2005)。企業員工離職傾向影響因素的探索研究。人類工效學,11(4),58-60。
    劉致祥(2004)。就業服務員在心智障礙者就業過程中之角色分析。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製與調查研究。彰化:臺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良(2006)。教師職業倦怠及其與工作滿意關係的研究。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16-20。
    蔡金田(1998)。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關係。教育研究資訊,6(6),69-87。
    蔡俸誼(2003)。社會福利機構之就業服務員離職傾向探討-以臺中市身心障礙機構為例。臺中: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艷清、嚴嘉楓、林金定(2003)。啟智專業工作者之實務工作經驗分析。身心障礙研究,1(2),43-52。
    鄭麗芬(1993)。國中輔導人員工作環境、專業心理需求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戴鈴容(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過程中就業服務員所面臨的困境和因應之道-以臺北市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為例。臺北: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簡明山(2007)。臺北市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體系介紹、檢討與未來規劃藍圖,96年度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成果發表會。臺北縣政府。
    簡靜怡(2002)。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就業服務員工作壓力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藍菊梅、戴嘉南、陳筱萍(2007)。大專輔導教師專業發展程度、專業心理需求滿意度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6,95-133。
    關婉珍、陳靜江(2001)。支持策略在支持性就業中之應用情形與成效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5,21-48。
    蘇守謙(2000)。資訊人員職業焦崩與離職決策研究。桃園: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英文部分
    Bloom, K. D., Buhrke, R. A. & Scott, T. B. (1988). Burnout and job expectations of state agency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in north Dakota.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19 (3), 32-36.
    Edelwich, J. & Brodsky, A. (1980). Burn-out :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New York:Human Sciences Press。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2005). 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楊孟麗、謝水南譯)。臺北:心理出版。
    Hinkin, T. R. & Tracey, J. B. (2000). The cost of turnover: Putting a price on the learning curv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3), 14-21.
    John, O. P. & Robins, R. W. (1994). Accuracy and bias in self percep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enhancement and the role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206-219.
    Layne, C. M., Hohenshil, T. H., Singh, K. (2004). The relationship of occupational stress, psychological strain, and coping resources to the turnover intentions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8(1), 19-33.
    Lee, T. W. & Mitchell, T. R. (1994).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he unfolding model of voluntary employee turnover.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1), 51-89.
    Marsh, R. M. & Mannari, H. (1977).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A predictive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 57-75.
    Maslach, C.(1978). The client role in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4(4), 111-124.
    Maslach, C. & Florian, V. (1988). Burnout, job setting, and self-evaluation among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33(2), 85-93.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97-422.
    Mobley, W. H., Horner, S. O. & Hollingsworth, A. T.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08-414.
    Park, H., Shafer, M. S. & Drake, L. (1993). Factors related to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employment specialist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59(4), 38-43.
    Perlman, B. & Hartman, E. A. (1982). Burnout: Summary and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35(4), 283-305.
    Pines, A. M. (1993). Burnout. In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1974).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Price, J. L. (2001). Reflection on the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turno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2(7), 600-624.
    Sheridan, J. E. & Abelson, M. A. (1983). Cusp catastrophe model of employee turnov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3), 418-436.
    Steers, R. M. & Mowday, R. T. (1981). Employee turnover and post-decision accommodation proces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 235-281.
    Templeton, M. A. & Satcher, J. (2007). Job burnout among public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38(1), 39-45.
    Wehman, P., Barcus, M. & Wilson, K.(2002). A survey of training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needs of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provide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17, 39-4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