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惠秋
Chen, Hui Chiu
論文名稱: 親情語彙—陳惠秋人物繪畫創作研究
"The Pictorial Language of Family Emotions" by Chen, Hui Chiu
指導教授: 黃進龍
Huang, Chin Lung
口試委員: 楊永源
Yang, Yung-yuan
莊明中
Chuang, Min-Chung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口試日期: 2022/06/0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親情人物畫象徵再現繪畫語言
英文關鍵詞: family love, figure painting, symbol, reproduction, painting language
研究方法: 文獻綜合研究法 創作實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6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以學齡前兒童與家人間的情感為主題,探討人物繪畫中情感的表現。在藝術中,情感是構成創作的要素,然如何掌握抽象的語彙,將情感與意念轉換成可視的直覺形式,進而掌握繪畫的感染力?透過文獻與學理的研究,了解人物繪畫中情感表現的特質,在創作實踐中建立個人情感形式的繪畫語言,此為本論文主要研究的目標。

    在第一章緒論中,敍述個人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包括研究的範圍、方法、流程和名詞釋義。第二章說明我的學理基礎與文獻探索:從美學與藝術的創作本質去思考繪畫語言的形式;再從社會學和兒童心理學了解學齡前兒童的親情情感特徵;分別從親情文學和中西藝術親情圖像作品,觀察藝術家對親情的詮釋和表現;最後從印象派對色彩的表現和色彩的情緒性、色彩的象徵性暗示等文獻尋找個人的情感連結。第三章闡述個人在本次研究中的創作思惟與理念:包括創作的形式、採用的媒材、技法與作品創作過程。第四章作品解析:針對本次創作系列的作品,個別作說明。第五章結論:通過本論文的撰寫與創作實踐,藉學理的探索和梳理,重新審視個人對人物畫的創作思维,對於情感的表現與形式的轉換思考都有所啟發。在作品草圖階段,以「統合感」、「藝術生命形式」、「審美移情」來回檢討靈光乍現下所構思的畫面,能為自己的創作計劃找到方向,自我期許在未來持續的創作中,能發展出更多繪畫的可能。

    The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s in figure painting of the affection betwee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erms of art, affection is an essential factor for the creation of works. But how can we master the abstract vocabulary, transform affection and ideas into visual and intuitive forms, and then master the infectiousness of painting?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study of theor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ression of affection in figure paintings can be understood, and a pictorial language based on my personal affection can also be created. This is the main goal of this creative research.

    In Chapter 1, which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my research on creation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scope, methodology and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the definitions of terms. In Chapter 2, covers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mine, and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It is about considering the form of painting language in terms of the creative nature of aesthetics and art; 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affection is obta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ociology and child psychology.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ffection by artists are observed by appreciating the literature works about affection an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artworks of affec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the literature which discusses the use of colors and the emotionality of colors, and the symbolism of colors applied by the Impressionist artists is adopted for finding my personal emotional connections. Chapter 3, describes my creative thinking and concepts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the form of creation, the media used, the techniques and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Chapter 4 provides the analyses of works. The works in the series created this time are interpretated one by one. In Chapter 5, which is the conclusion, my thinking on the creation of a figure painting is re-examined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exploration and sorting of theories 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is paper and the practice of creation, and this enlightens my think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affe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ms.

    In the sketching process of a work, I adopt the concepts of "sense of unity", "artistic life form", and "aesthetic empathy" to review the images conceived by me from a flash of inspiration. By doing so, I become able to find a direction for my creative plan. My hope is to develop more possibilities for painting in my continuous process of art creation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的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文獻探索 9 第一節 繪畫語言的思考 9 第二節 親情的情感特徵 25 第三節 文學中的親情表現 31 第四節 繪畫中的親情表現 39 第五節 色彩與情感的研究 53 第三章 創作理念 61 第一節 創作思維 61 第二節 創作內容 64 第三節 創作形式 66 第四節 媒材與技法 68 第四章 作品解析 74 第一節 家庭親情系列 74 第二節 赤子純真系列 87 第五章 結論 95 參考文獻 97

    一、中文書目:
    1. 丁 寧 著,《西方美術史的十五堂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
    2. 王昭美 著,《幼兒發展心理學》, 台北,合森文化(1989)。
    3. 艾中信 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油畫(三)》, 台北,錦鏽出版(1997)。
    4. 江仲淵 著,《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台北:時報出版(2010)。
    5. 余秋雨 著,《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 ) 。
    6. 李幼蒸 著,《人文符號學》,臺北:唐山論叢(1996)。
    7. 李沼泳 著,《在畫裡,與幸福相遇》,王品涵 譯,台北:仲間出版社(2018)。
    8. 林佩蓉 著,《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 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台北:教育部(2007) 。
    9. 林盛義 著,《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
    10. 林徽因 著,《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
    11. 吳恋芳 著,《清晰的模糊 : 藝術中的人與人》,台北:東大圖書(2005)。
    12. 柯華葳、游乾桂 等著,《兒童與家庭-如何與你的孩子相處》,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13. 高 楠 著,《藝術心理學》(初版),臺南:復漢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14. 高行健 著,《論創作》,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15. 高名潞 著,《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6. 陳懷恩 著,《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金石堂出版(2008)。

    17. 曹 暉 著,《視覺形式的美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曾啟雄 著,《色彩的科學與文化》,板橋市:耶魯國際文化(2003)。
    19. 曾仰賢 等合著,《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0)。
    20. 黃清泉 著,《新譯列女傳》,台北: 三民書局(2016) 。
    21. 楊士毅 著,《藝術與人生》,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22. 劉文潭 著,《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環宇出版社(1979 )。
    23. 劉文潭 著,《現代美學》,台北:臺灣商務(1993 )。
    24. 劉思量 著,《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1989)。
    25. 劉振源 著,《印象派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出版社(1995)。
    26. 劉昌元 著,《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1994)。
    27. 劉康德 著,《淮南子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8. 潘 襎 著,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寂靜.沉思.陳景容》,國立台灣美術館(2014)。
    29. 鍾思嘉 主編/柯華葳‧游乾桂 等著,《兒童與家庭》,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30. 鍾思嘉 主編/宋秀芬 莊慧秋 等著,《兒童眼中的世界》,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31. 戴孟宗 著,《現代色彩學 - 色彩理論、感知與應用》。台北:全華圖書,(2013)。
    32. 羅志鶴 著,《肖像的歷史-西方人物畫形象嬗變概述》,北京:中國社會種學出版社(2017)。
    33. 龐 均 著,《油畫技法哲學》,台北:藝術家(1998)。

    二、外文翻譯書目
    1. Arthur C. Danto,《在藝術終結之後》,林雅琪 鄭惠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15) 。
    2. Alfred Adler,《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吳書榆 譯,台北:經濟新潮社(2015) 。
    3. Andrew Loomis ,《畫家之眼》,陳綉玲 譯,台北:大牌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4. Clive Bell,《藝術》,周金環、馬鍾元 譯,台北市: 商鼎出版(1991)。
    5. Ernst Cassirer 著,《人論》,甘陽 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
    6. E.H. Gombrich 著,《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楊成凱 等譯,廣西:廣西美術出版(2015) 。
    7. Franoise Barbe-Gall,《讀懂印象派》,王文佳 譯,北京: 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 。
    8. Hermann Karl Hesse,《流浪者之歌》,新北市,方舟文化出版(2022) 。
    9. Hippolyte Adolphe Taine 著,《藝術哲學》。台北:敦煌文藝出版社 (1994)。
    10. John Berger 著,《觀看的方式》,麥田人文出版(2010)。
    11. Kurt Koffka,《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李維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2. Louise Bates Ames 著,《你的N歳孩子》,崔運帷 譯,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
    13. Leo Tolstoy 著 ,《藝術論》,耿濟之 譯,台北:遠流出版,(1989) 。
    14. Otto G. Ocvirk 等著,《藝術原理與應用》,江怡瑩 譯。台北:麥格羅.希爾六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4) 。
    15. Rudolf Arnhein 著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 譯,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4)。
    16. Rudolf Arnhein 著 ,《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 翟爘 譯,台北,台北商務,(1992)。
    17. Robert Atkins 著,《藝術開講》,藝術家出版 (2000)。
    18. Robert Henri,《藝術精神》,大牌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
    19. Susanne K.Langer 著,《情感與形式》,劉大基 等譯,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

    三、 參考論文
    1. 林福全,林福全_親情的意象與表徵。國立師範大學設 2016年博士論文,臺北市。
    2. 李蘭琴,時空記憶─李蘭琴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設 2021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3. 李倫景,人物畫創作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設 2001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4. 李宗憲,生命的自我認識與整合—試論榮格個體化哲學。私立南華大學設2015 年碩士論文,嘉義縣。
    5. 高 瑾,我的時尚派對─高瑾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設 2021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6. 張朝欽,論肖像繪畫之藝術精神性。私立文化大學設 2006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7. 游玉雯,廖玉蕙散文中的親情書寫。國立師範大學設 2013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8. 湯雙進,再現分割美的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設 2002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9. 簡忠威,具象繪畫創作理念與實踐。國立師範大學 1998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10. 簡世哲,意隨心轉-色彩與線條的繪畫性表現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設 2011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11. 劉家鈞,繪畫語言及其構成探討。國立師範大學設 2001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12. 鄭寓謙,論創作領域色彩的內在需求與轉化。私立文化大學設 2008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13. 趙祐瑋,從「肖」到「像」的進程—肖像人物畫創作。國立師範大學設 2014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14. 闕美芬,蘇珊朗格藝術幻象論之符號表現形式。私立華梵大學設 2020年碩士論文,臺北市。

    四、期 刊
    1. 朱瑞玲、章英華,〈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之「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臺北市,(2001,7月)。
    2. 宋 灝,〈跨文化美學視域下的中國古代畫論〉,《揭諦》,第14期(2008年2月1日)
    3. 李沛青,〈談現代家庭中父親角色的定位、父職內涵及父職教育的發展〉,《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9期(2005年10月15日) 。
    4. 胡朝景,〈肖像畫的另一種可能-論雨果.波納敏的幽魂肖像系列〉,《慈濟通識教育學刊》, 第11期, P166 - 198(2017 )從 W. J. T. Mitchell 的抽象繪畫論述看現代主義以降的詩畫關係。
    5. 黃應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8年第5期
    6. 盧妍伶,〈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四卷第2期。
    7. 陳國傑,李芷葳,蕭文杰共同發表, 〈論中國寫意繪畫與西方表現主義繪畫之異同〉,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報第2期。

    五、工具書
    1. 暮澤剛己(2011)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台北:麥田出版

    六、網路資訊參考
    1. 薛承泰 ,2020
    https://ifstudies.org/blog/single-parent-families-in-taiwan- ,
    2. 張忠明教援 , 美學導論
    https://web.nkuht.edu.tw/97project-2/teaching-2-10.html
    3. 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https://reurl.cc/GoYGRx
    4. 為什麼藝術要寫實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5/8/26/n4512793.htm
    5. 雲田畫論_淺析顧愷之的「傳神論」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ba6noam.html, 2018/04/04
    6. 謝赫氣韻生動說
    https://webapps.tcfsh.tc.edu.tw/apin/CH/mlsh/B/bb.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