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嘉瀅 Wang, Chia-Ying |
---|---|
論文名稱: |
多媒體律動教學對發展遲緩幼兒動作之影響 The Effect of Movement Multimedia Rhythm Course with for The Developmental Delayed Children |
指導教授: |
佘永吉
Sher, Yung-J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多媒體教學 、肢體律動課程 、發展遲緩幼兒 、動作發展 |
英文關鍵詞: | the effect of movement rhythm course, the developmental delayed childre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59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5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技術報告為瞭解多媒體律動教學對於發展遲緩幼兒動作協調能力的影響,其目的在探討手部靈活度、球類技巧、肢體靜動態平衡等動作能力的影響。採用單一受試研究設計的A-B-A實驗設計方式,觀察手部靈活度、球類技巧與靜動態平衡能力,以立意取樣找適合的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進行持續 8週,每週 2 次,每次30 分鐘的多媒體律動教學。多媒體律動教學課以Movement ABC為測量工具,進行動作評估,測驗結果以Excel作目視分析法與C統計,以瞭解介入和維持的影響。多媒體律動教學對發展遲緩幼兒動作能力研究結果,在手部靈活度、靜動態肢體平衡能力與整體動作能力多數有立即效果改善,多數達顯著水準,多數具維持效果;球類技巧未具立即效果改善,未達顯著水準,未具維持效果。建議教學上注意幼兒反應並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強律動強度與難度,並且提供家長回家練習機會增加維持效果;未來研究可延長維持期或是針對不同障礙類別的幼兒進行研究。
This research projec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movement rhythm course with multimedia teaching for the developmental delayed children.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manual dexterity, balance , aiming and catching. Using the A-B-A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of a single subject design, the sample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to find suitabl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ers expected to conduct a physical teaching guided limb rhythm course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8 weeks, twice a week, 30 minutes each time. Multimedia teaching guides the body rhythm class with Movement ABC as the measurement tool, the pre-test, the middle test and the post-test of the action evaluation. The test results are analyzed by Excel analysis and C statistic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intervention and maintenance. The effect of movement rhythm course with multimedia teaching for the developmental delayed children: in the manual dexterity, balance and overall movement ability improved immediately. Manual dexterity, balance and overall movement ability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and had maintenance effect. There is no immediate improvement in aiming and catching, without reaching significant level, without maintenance effect. It is recommend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ild's reaction in teaching and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and difficulty of the rhythm in a step-by-step manner, and to provide parent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go home to practice to increase the maintenance effect; future research can extend the maintenance period or study for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obstacle categories.
中文部分
王佩玲(2010):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王俊傑、林啟東、楊總成、王元聖(2015):桃竹地區之國中體育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教學與創新教學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46-54。
王淯汶、張瑩如(2015):發展性照護之理論發展與研究趨勢。護理雜誌,62(5),89-95。
王素貞(2016):家長的早期療育選擇—以五個個案為例。長庚科技學刊,(24),161-175。
王慧婷(2016):初級影片示範教學教導自閉症幼兒生活自理技能之研究:以洗手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1),33-62。
朱慶琳、姜忠信、李宗芹(2015):自閉症幼兒的共享式參與家長訓練方案: 舞蹈治療之創造性律動取向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1),69-100。
何怡靜、梁昭鉉、游穎軒、唐玄輝(2016):發展遲緩兒童使用平板電腦訓練手部精細動作與手寫功能之療效。北市醫學雜誌,13(4), 490-501。
吳玉雪(2002):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動作分測驗的同時效度與診斷效率檢測。 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幸玲,郭靜晃(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JE Johnson,JF Christie & TD Yawkey著: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2nd ed.)。 臺北市: 揚智文化。
吳美瑤(2018):文本訊息呈現策略對幼兒口語理解影響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29,19-38。
吳啟通、 黃永寬(2009): 幼兒律動對幼兒之益處。吳鳳科技學院主辦之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嘉義縣。
巫穎彤(2017):有助發展遲緩兒童學習之擴增實境互動系統之研製。 國立中央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李宜賢、李翰林、黃志祥、楊婷舒、高慧芬、毛萬儀(2002)兒童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永大出版。
李玲玉、何函儒(2017):多感官音樂活動促進多重障礙幼兒持續注意力與肢體動作之學習成效。特殊教育學報(45),25-54。
李達勝(2015):體育課程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思考。屏東科大體育學刊,(4),1-10。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15):中華民國104年11月11日衛生福利部部授家字第 1040601060號令修正發布。
兒童發展評估及療育中心(2018, 7, 30):認識早期療育。臺大醫院,取自https://www.ntuh.ov.tw/eic/default.aspx
易曼(2004):發展遲緩幼兒與早期療育。手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學前融合教育實務工作手冊。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臺北。
林宏旻(2015):結合情境學習之數位學習對高職特教班學生機車考照筆試學習成效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57-173。
林明志2016,動作分析模式運用在幼兒體能遊戲課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林姿伶、姜忠信、吳欣治(2016):自閉症類群兒童綜合性早期療育的療效研究:文獻回顧。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9(1),1-46。
林靜品(2014):嬰幼兒動作發展與家庭環境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臺北。
柏憶涵、陳嘉玲、張鑑如、陳柏熹、陳協慶 鍾佳英、周麗端(2016):學齡前兒童動作發展評估量表之初步研究:開發與驗證。台灣復健醫學雜誌,44(2),71-80。
洪右真、林桂如(2015):幼兒導向式語言運用在聽覺障礙早期療育實務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34),21-30。
洪潔萍、李麗晶(2011):幼兒身體活動遊戲課程在教學之應用。大專體育,(114),26-32。。
唐愉君、林雁飛、陳品秀、林彣芷(2019):台南某地區醫院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主要照顧者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相關。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17(1),20-35。
夏光如(2019):舞蹈教室職前教師教學信念之探究。學校行政,(119),114-140。
翁漢騰、 張世宗、莊明振(2012):體感式電玩輔具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復健成效之研究。台灣遊戲治療學報,25。
財團法人兒童發展遲緩發展基金會(2018)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取自http://www.fcdd.org.tw/treatment/1
馬敬涵(2018):把握學前融合教育之黃金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53-157。
張傑雄(2012):運動遊戲課程對四歲幼兒穩定性動作技能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
張瓊文、余啟仁(2011):數位多媒體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探討。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動畫與遊戲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臺北: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莊哲偉、王鈞逸、張甄玲(2017):不同教學模式對桌球學習成效的影響。興大體育學刊,(16),37-47。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Rink, J. E.著: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於1998)
許麗楨(2017):多媒體影片結合線上測驗應用於六年級自然科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郭洛伶、張弘勳(2019):台南市國中生表演藝術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學校行政,(119),31-68。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Acta Paediatrica Sinica,37(s_1), 19-27。
陳沛緹(2015):認識慢飛的天使。愛彌兒,愛我們的孩子取自:http://ndhulovekids.Blogspot.com/2015/01/blog-post_5.html
陳怡慧(2018):聽覺損傷兒童幼小轉銜準備能力之初探。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5),25-46。
陳彙瑜(2019):大班發展遲緩兒童視動整合,精細動作與書寫先備能力相關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
陳慧芹(2019):學校與社會如何協助遲緩兒找到春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5),117-123。
傅怡雯、黃永寬(2017):幼兒律動中的師生互動行為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4),163-175。
單中惠、許建美、龔兵、楊捷、王曉宇(2009):福祿培爾幼兒教育著作精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祥倫、邱文信(2008):兒童投擲動作發展研究之演變。中華體育季刊,22(4),103-109。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鈕文英、吳裕益(2015)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臺北:心理出版。
黃芊眉、黃美瑤(2016):音樂與肢體的結合-律動教學在音樂課堂的應用。幼兒運動遊戲年刊,(9),50-64。
楊育安、黃靖惟(2016):教師教學行為分析-以教育部幼兒運動遊戲實施計畫律動研習會為例。幼兒運動遊戲年刊,(9),65-79。
楊聯琦(譯)(1989):幼兒運動教學(Burton, E. C. Ph. D.著)。臺北市:信誼基金。(原著出版年:1980)
臺北市早期療育服務網(2018):早療小常識。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取自https://eirrc-health.gov.taipei/cp.aspx?n=52F5FE63F563FE32
潘玉龍、陳五洲(2016):論我國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之應用。大專體育,(138),40-54。
潘淑琦、黃秀霜(201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與省思。 科學教育第 33 期, 2011。
蔡昆瀛(2017)巡迴輔導 Follow me: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務參考手冊。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衛生福利部(2019, 7, 9)發展遲緩兒童統計資料: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取自https://system.sfaa.gov.tw/cecm/
鄧佳宜, 胡心慈、 張正芬(2015):關注動作問題對於自閉症者早期療育的幫助。特殊教育季刊,(137),21-29。
戴尉珊、 林耀豐(2003):兒童動作發展之初探。屏師體育, (7),104-113。
謝中君(2018):發展遲緩兒幼兒園活動參與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3(2),31-64。
謝協君(2018):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在兒童舞蹈律動教學後肢體動作表現。特教論壇,(25),63-80。
謝潄石、蔡亨、洪聰敏(2016):健身運動與兒童認知功能:協調性運動的效果。臺灣運動心理學報, 16(1),79-96。
藍孝勤、王炫智,陳五洲(2010):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大專生八式太極拳學習效果之影響。體育學報,43(3),109-125。
顏怡眉(2018):幼兒律動對幼兒協調動作能力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
魏欣儀、鄭伊恬、周徐、陳志盛(2018):幼兒音樂律動教學課程設計及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研究-以大陸一所學前教育學院師生在台灣一所幼兒保育系交流為例。 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8), 35-74。
羅興發、林淑碧 (2016):翻轉教室在國小音樂教學上之運用。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2), 90-94。
英文部分
Block, M. E., & Vogler, E. W. (1994). Inclusion in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bas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5(1), 40-44.
Chintalapati, N., & Daruri, V. S. K. (2017). Examining the use of YouTube as a Learning Resource in higher educa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AM model.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4(6), 853-860.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feiffer. San Francisco.
Cleland, F. E., & Gallahue, D. L. (1993). Young children's divergent movement abilit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7(2), 535-544..
Feder, K. P., & Majnemer, A. (2007). Handwriting development, competency, and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49(4), 312-317.
Liao, H.-F., Wang, T.-M., Yao, G., & Lee, W.-T. (2005).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the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II in preterm infants.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Taiwan yi zhi, 104(10), 731-737.
Moghavvemi, S., Sulaiman, A., Jaafar, N. I., & Kasem, N. (2018). Social media as a complementary learning tool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ase of youtub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16(1), 37-42.
Stansfield, S., Dennis, C., Altman, R., Smith, J., & Larin, H. (2018). A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weight-shift vs. joystick control of a robotic mobility device by infants ages 5 to 10 months. Assist Technol, 30(2), 84-90. doi:10.1080/10400435.2016.126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