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羽璿
LAI, YU-HSUAN
論文名稱: 以環境教育為基礎之地方創生研究-新北市石門區出磺口農場為例
A Study of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 Case of Chuhuangkou Farm in Shimen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蔡慧敏
Tsai, Huei-Min
口試委員: 蔡慧敏
Tsai, Huei-Min
周儒
Chou, Ju
劉思岑
Liu, Shih-Tsen
口試日期: 2022/06/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地方創生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場域農場
英文關鍵詞: Regional regeneration,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acilities, farm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次級資料分析個案研究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83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地方創生」發源於日本,旨在結合地方之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以改善鄉村地區人口老化及人口外流問題。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的「地方創生」計畫,亦是藉由盤點各地「地、產、人」的特色資源,以「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的策略規劃,開拓地方深具特色的產業資源,引導優質人才專業服務與回饋故鄉,使偏鄉重新形塑風華(國發會,2017)。本研究以北海岸石門區九芎林擁有梯田景觀的「出磺口農場」為例,探討該農場如何藉由環境友善理念,經營以無毒食蔬、田間體驗、傳承農家文化價值及農村再生概念的農場;並進一步以參與式行動研究,探討如何擴大結合農場週遭環境,整合該區域的自然地景、生態資源、生物多樣性及農村特色,創造環境教育機會及場域,並結合中小學戶外教育及田野體驗等社會資源,吸引青年返鄉,共同營造以環境教育為基礎的地方創生。行動研究過程,本研究曾以農場活動參與者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式訪談法,瞭解活動參與者對農場經營、自然體驗及地方創生之看法;再藉由工作坊與農場社區共同討論規劃生態文化保育、環境教育、及農業創新產品,鼓勵青年回鄉參與經營,開拓地方創生資源。

    " Regional regeneration " originated in Japan, aims to combine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the place, so as to develop the most suitable industries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population outflow in rural areas. The “ regional regeneration ” plan promoted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takes advantage of the inventory of local, industrial and human resource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uses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 creativ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reation ” to develop local industrial resources with deep characteristics, guide high-quality talents,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so as to regenerate the rural areas.
    This study takes the " Chuhuangkou farm " with terrace landscape in Shimen district, north coast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o manage farms with nontoxic vegetables, field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farm cultural value and rural regeneration concept by means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concept. And further use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how to exp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farm, integrate the na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ources, biodiversity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field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combine outdoor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fields. Experience and other social resources, attract young people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and jointly create a local creatio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c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farm participants to understand their views on farm management, natural experience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rough workshops and farm communities to discuss the planning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products,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return home to participate in business, and develop local creative resource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界定 4 一、地方創生 4 二、環境教育 4 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5 四、戶外教育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 6 二、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地方創生 8 一、地方創生緣起與意涵 8 二、農村再生 10 三、國外地方創生案例 11 四、國內地方創生案例 13 第二節 環境教育 15 一、戶外教育 16 二、食農教育 18 第三節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20 一、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概念 20 二、環境教育學習中心、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構成要素 21 第四節 小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5 一、研究架構 25 二、研究流程 26 第二節 研究場域 28 一、石門區基本資訊 28 二、出磺口農場基本資訊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0 一、研究對象 30 二、研究受訪者的選定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一、 訪談法 31 二、 參與觀察法 33 三、 次級資料收集 34 四、 SWOT分析 34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5 一、三角檢驗法 35 二、文件收集 35 三、SWOT分析方式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農場資源與生態環境 37 一、農場基本資料盤點 37 二、農場之生態環境現況 46 第二節 農場活動與環境教育 51 一、出磺口農場活動與環境教育之相關性 51 二、農場經營現況與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要素分析 63 三、農場活動參與體驗意見調查之問卷分析 70 第三節 地方農場與地方創生 78 一、地方個案的影響力 78 二、農場未來可能性 84 三、農場變化進行式 8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8 一、農場資源與營運現況 88 二、農場未來發展可能性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0 一、問卷調查結果建議 90 二、農場經營相關建議 91 參考文獻 92 附錄 96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無日期)。鄉鎮戶數及人口數。2022年5月12日,取自: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2年2月24日)。歷年各季國內生產毛額依行業分。2022年5月26日,取自: 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7407&CtNode=3564&mp=4
    內政部營建署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輔助系統(2019年5月23日)。計畫審議與申請許可辦理情形-關山鎮環保親水公園用地開發計畫。2022年9月23日,取自:https://eland.cpami.gov.tw/nuld/Web_Plan/Web_PlanDetails/10070?pitid=0&plid=0&cntyid=0&cntrid=0&pdtid=0&patid1=0&sortorder=plandate
    方偉達(2018)。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方偉達(2019)。環境教育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環境永續發展教育。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2,18。
    王鑫(2014)。概說戶外教育的要點。學校體育期刊,140,84-85。
    出磺口農場網站(無日期)。2020年5月29日,取自: https://chuhuangkou.wordpress.com/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2021年11月2日)。所轄範圍。2021年12月27日,取自: https://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2474
    石門區公所(2021年5月18日)。特殊地形與景觀。2021年8月16日,取自: https://www.shimen.ntpc.gov.tw/home.jsp?id=72d11405ac902ac4
    行政院(2018年9月13日)。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辦理情形。2021年5月25日,取自: 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a0cb8acf-6dff-4bfe-bf0d-f22a33b7e30e
    行政院(2018年9月13日)。賴揆盼打造安全農業、幸福農民及富裕農村的永續農業。2021年5月25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1036a743-7d40-4df4-a3e2-4c8e198c05d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9年5月3日)。農村再生第三期實施計畫(109 至 112 年度)(核定版)。院臺農字第 1080011958 號函核定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無日期)。農村再生第三期實施計畫(109至112年度)。2021年5月25日,取自: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977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2017年12月18日)。申請作業指引。2021年5月8日。取自: https://www.epa.gov.tw/training/386B3C279487160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環境教育管理系統(無日期)。環境教育設施場所。2022年4月,取自: https://neecs.epa.gov.tw/Home/PlaceQry
    吳鈴筑、張子超(2017)。探討公司部門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之發展概況:100至104年間資料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3(1):99-136。
    李宜欣、翁群儀、涂翠花、陳玉蒼、陳香延、陳譽云、張英裕、黃世輝、馮天蔚、羅彩雲(譯)(2018)。地方創生的挑戰-日本NPO的在地創業。臺北市:開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渡邊豐博,2018)
    周儒(2000)。設置台北市新店溪畔河濱公園都市環境學習中心之規畫研究,市府建設專題研究報告地298輯。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詠純(譯)(2018)。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心路的實驗基地。臺北市:行人股份有限公司。(松永安光、德田光弘、中橋惠、鈴木裕一、宮部浩幸、漆原弘、鷹野敦,2018)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年1月7日)。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2021年5月8日,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20004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年11月29日)。環境教育法。2021年5月8日,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o0120001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年5月4日)。食農教育法。2022年9月8日,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90039
    社會創新平台(無日期)。源天然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9月23日,取自:https://si.taiwan.gov.tw/Home/Org?Fid=72
    苗栗縣政府(2019年10月22日)。浪漫台3線藝術季 邀客走訪大窩穿龍圳、漫步獅潭客庄。2022年9月23日,取自:https://www.miaoli.gov.tw/News_Content2.aspx?n=285&s=254336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年5月21日)。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第1次會議簡報。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年1月3日)。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核定本)。院臺經字第 1070044997 號函核定。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年1月3日)。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簡報(行政院1080103核定版) 。院臺經字第 1070044997 號函核定。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8月)。高齡化時程。2022年5月19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695E69E28C6AC7F3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地方創生案例。2021年12月27日,取自:https://www.twrr.ndc.gov.tw/case/case-list
    國家發展委員會花東地區永續發展(2019年10月8日)。第三期(109-112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2022年9月23日,取自:https://hdsd.ndc.gov.tw/cp.aspx?n=CC0FBCFD9F95FE43&s=0998D50B26C433AE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無日期)。整合查詢結果-戶外教育。2022年9月18日,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SearchAllResultList.aspx?KW=%E6%88%B6%E5%A4%96%E6%95%99%E8%82%B2
    許志遠(2018)。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玲岑、郭愷珶(2017)考察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之作法出國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2年5月30日,取自: 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Detail/detail?sysId=C10601890
    黃馨賢(2016)。新北市石門區嵩山社區蝶相及其生態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葉欣誠、于蕙清、邱士倢、張心齡、朱曉萱(2019)。永續發展教育脈絡下我國食農教育之架構與核心議題分析。環境教育研究,15(1),93。
    董時叡、蔡嫦娟 (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臺灣農業推廣學會。
    臺灣地理資訊中心-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無日期)。2022年9月19日。取自: https://tesas.nat.gov.tw/lflt/index.html
    環境友善種子(無日期)。如何認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2021年5月8日。取自: https://www.friendlyseed.com.tw/service/20/opinion/314
    Costel, E. M. (2015). Didactic op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80, 1380-1385.
    Harari, Y. N. (2018).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Random House.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5/syr/SYR_AR5_FINAL_full.pdf
    Learned, E.P., Christensen, C.R. and Andrews, K.R. (1969). Business Policy: Text and Cases. RD Irwin, Homewood.
    Leather, M., and S. Porter.2006.An outdoor evolution: Changing names, changing contexts, constant values. In B. Humberstone, and H. Brown(Eds.),Shaping the Outdoor Profession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Creative Diversity in Outdoor Studies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Institute for Outdoor Learning.
    Marilyn M. Helms & Judy Nixon (2010). Exploring SWOT analysis – where are we now? : A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from the last decade. Journal of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3(3):215-251
    Pitoska, E., & Lazarides, T. (2013).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s and local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Procedia Technology, 8, 215-221.
    Stapp, W. B. (1969).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 30-31.
    Wals, A. E., Brody, M., Dillon, J., & Stevenson, R. B. (2014). Convergence betwee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ience, 344(6184), 583-58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