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塗大慶 Tu, Da-Cing |
---|---|
論文名稱: |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Student Athlete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the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es |
指導教授: |
林靜萍
Lin, Ching-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職體育班 、社會支持 、學習態度 、生涯發展 、生涯規劃 |
英文關鍵詞: |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plann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3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差異,及生涯發展、社會支持對學習態度之影響關係。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使用問卷調查法,以「高中 (職) 體育班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量表」為工具,共發放 797 份問卷,有效回收 729 份。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
一、男女生人數比例差距大;運動項目以球類、陸上及技擊運動為主;多數學生以
全國性競賽為主要競爭舞台,且未來傾向就讀體育科系或體育運動相關科系。
二、社會支持、術科學習態度及生涯發展現況介於普通到符合之間,屬於尚可的程
度,對於學科的學習態度有待加強。在社會支持方面,以「同儕訓練支持」構面
最高;學科學習態度方面最重視「學習興趣」;術科學習態度以「學習習慣」為
最佳;生涯發展則以「生涯探索」為最高。
三、性別、年級、專長項目、運動賽會級別、訓練年資及未來升學取向會影響學生
社會支持、學科學習態度、術科學習態度以及生涯發展。
四、社會支持、學科學習態度、術科學習態度及生涯發展彼此間皆為顯著正相關。
五、社會支持與學習態度對生涯發展具有正向的預測力,其中以「學科學習興趣」
之影響力最大。
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政府或學校單位應提供多元的社會支持系統,鼓勵關懷學生,以促進學生學科及術科學習態度之養成。另外,引導學生多面向的學習興趣,從學習中明確自己的未來方向,進而實踐生涯發展之規劃。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development,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students in central Taiwan.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nduct the survey. 797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ith 729 valid ones.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as a ga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atio. Ball games,
land sports, and martial art sports are the main focus.
Most students aimed at participating in national sport
contests and tended to attend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r related departments.
2.The level of social sport,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skill
subje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re between “average” and
“agree”, and learning attitude needed to be increased. As
for social support, the aspect of “peer support training”
was the one with the highest score. Regarding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academic subject, “interest in learning”
was highly valued. In terms of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skill subject, “study habit” was greatly valued. As to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exploration” was the highest
item.
3.Gender, grade, specialty, level of sport contest, training
seniority, and future study orientation could affect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both
academic and skill subject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4.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both academic
and skill subje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5.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ttitude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career development. Besides, “learning interest in
academic subject”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government and school units should provide diverse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both academic and skill subject. Furthermore,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cultivate multi-oriented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ensur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fulfill career development plan.
中文部分
王文科 (1995)。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 (2009)。教育研究法 (十三版)。臺北市:五南。
王光輝 (2008)。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孟佳 (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俊程 (2009)。受傷運動員希望感、社會支持對復健中之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王俊權、李昱叡 (2009)。教育部學校運動績優選手培訓體系與具體措施。學校體育,19,25-21。
王曉祈 (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學生學習態度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尤婉芬 (2007)。城鄉差異影響國中生音樂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福林 (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行為、學習成就之調查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曉祈 (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學生學習態度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0)。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育計畫。臺北市:作者。
李孚男 (2009)。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意向之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明恕 (2011)。嘉義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升學意向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李坤培 (2003a)。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 (3),109-114頁
李坤培 (2003b)。高中體育班發展脈絡與課程規劃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6,67-86。
李佩蓉 (2008)。組織變革抗拒對國營員工工作態度之影響-探討心理安全知覺與社會支持的調節角色 (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
李美枝 (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
李昱叡 (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22,44-55。
李昱叡 (2012)。區域運動人才培育專區。取自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網網址http://school-physical.moe.gov.tw/list.php?catalogid=4&subcatalogid=20
李亭儀 (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游泳團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詠秋 (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李嵩義 (2007)。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武典 (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 (5) ,5-11。
吳武典 (2000)。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佳玟 (2008)。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 (譯) (1996)。生涯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Zunker, V. G., 1996)。
吳芝儀 (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縣:濤石。
吳明隆 (2009)。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怡儒、 蔡文榮、李林滄 (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1 (1),25-57。
吳秋帆 (2006)。國小音樂才能班學生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春菊 (2012)。高雄市國小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淑芬 (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學偉 (2013)。國際教育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虎尾高中海外遊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杜容瑩 (2008)。臺北市國中學生學業無動機、社會支持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美華、董華欣 (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邱佳椿 (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婉華 (2012)。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 (2008a)。量化研究法 (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皓政(2008b)。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瓊慧 (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雅琦 (2009)。大專運動員壓力知覺、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的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宋宗憲 (2012)。高雄市國小體育班學生知覺教練人格特質對其訓練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正洲 (2005)。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永盛 (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世農 (2009)。不同入學管道四技機械類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 (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本源 (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志展 (2005)。臺北市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明佳、謝采慈 (2012)。淺談臺灣拳擊運動發展及推動困境之改善策略。大專體育,118,1-6。
林秉蓓 (2010)。高中音樂班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決定困難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幸台 (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 (2003)。生涯輔導。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幸台、林恭煌、許永昌 (2001)。生涯規劃。臺北市:三民。
林佳瑩 (2011)。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美珍 (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臺北市。
林俞秀 (2009)。臺北市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專項術科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倩瑜 (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哲群 (2012)。體育課學習態度與滿意度對身體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建興 (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德齊 (2008)。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慧玉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曉怡 (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金武昌 (2005)。影響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金清文 (200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金樹人 (1987)。生計成熟量表在生計輔導上的運用 (上)。諮商與輔導,17,22-23。
周惠如 (2008)。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官淑如 (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立 (2003)。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阻隔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洪煌佳 (2010)。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2,15-26。
洪煌佳 (2012)。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對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44 (1),17-33。
洪煌佳、唐慧媛 (2011)。生涯十字路口的徘徊:臺灣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選擇現況。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1 (2),17-24。
洪嘉文 (2003)。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嘉文、詹俊成 (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季刊,19 (1),63-71。
洪蘭 (譯) (1995)。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胡凱揚、周嘉琪、王聖文 (2014)。探究運動熱情、運動員認同與運動承諾之相關。國北教大體育,8,54-61。
范揚焄 (2002)。一位男性國小資深教師的生命故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施信華 (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生玉 (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
郭威聖 (2009)。全國中等學校輕艇水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哲君 (2010)。體育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感之影響研究—以 2010 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蓓蓉 (2008)。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静姿、陳若男、林美和、簡維君、張靖卿、胡寶玉、謝佳男、周佩蓉 (2007)。重要他人對於高中資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的影響。資優教育研究,7 (2),1-18。
徐郁婷 (2008)。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美圓、張瑞興與許吉越 (2013)。課業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 (1),56-71。
徐維辰 (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維辰、邱文信 (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 (3),50-56。
徐靜芳 (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陳五洲 (譯) (2003)。運動研究法。臺中市:華格那企業。(Thomas, J. R., & Nelson, J. K., 1985)
陳怡蒹 (2007)。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羿戎 (2008)。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羿戎、王宗進 (2010)。運動員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總刊期,48,39-54。
陳沛瑄 (2010)。新住民子女音樂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以苗栗市國小中高年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姵伶 (2011)。全國高中職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玲 (2012)。休閒運動參與者之心理需求與社會支持對運動樂趣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香珍 (2013 )。雲林縣高中體育班田徑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鈺欣 (2010)。原住民高中職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麗娟 (1992)。新制師院生職業認定和生涯成熟的輔導效果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5,123-178。
秦振嵩 (2012)。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陸啟超 (2002)。生涯規劃。臺北市:全威。
時蓉華 (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許定邦 (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 (2013)。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1988)。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4)。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6)。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8a)。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8b)。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3)。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臺北市:作者。
張文淵 (2005)。苗栗縣縣立高中高中部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取自苗栗縣政府,苗栗縣政府教育局網址 http://163.19.163.5/epaper/text.asp?autoid=245
張木雄 (2008)。臺中縣市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動機、自我評估對升學意願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張世義 (2009)。高中學生運動員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問題之研究 (未出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志青、吳忠政 (2008)。排球選手的戰術意識與培養方法知探討。排球教練科學,11,5-8。
張怡潔、吳聰義、林季燕 (2013)。臺灣基層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30,15-25。
張俊一 (2009)。我國學校優秀運動人才培訓體系。學校體育,19,35-41。
張祐慈 (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添洲 (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閔涵 (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就讀動機、學習經驗及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瑞鈴 (2012)。臺灣「體育實驗班」設立之初探。身體文化學報,14,157-174。
張榮升 (2010)。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技大學,臺中市。
張碧冬 (2010)。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生涯輔導資源網站建置之研究-以中美生涯輔導資源網站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碧娟 (2010)。臺灣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的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梁瑞安 (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單小琳 (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曾月如 (2011)。高中足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學習適應對升學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曾玉玲 (1993)。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瑞成 (2011)。國民中學體育班課程綱要之規劃。學校體育,122,59-62。
曾煥琦 (2005)。南部地區國中學生對生涯發展教育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曾麗華 (2004)。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問題解決態度與輔導諮詢態度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程祈斌 (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程瑞福 (2011)。改變體育班本質的關鍵問題。學校體育,122,56-58。
黃玉青 (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相瑋 (2004)。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意玉 (2010)。雲林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及其困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菀榆 (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生活平衡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黃鳳君 (2010)。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綉婷、何黎明 (2013)。綜合高中商業服務學程與高職商業經營科學生之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4,79-103。
彭雅蘭 (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市。
詹俊成 (2003)。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俊成 (2013)。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燕凱 (2009)。高雄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溫世頌 (199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忠達、梁啟華、林文政 (譯) (1999)。組織行為。臺中市:滄海。(Kinicki, A. & Kreitner, R., 1997)
葉俞孝 (2010)。雲林縣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態度、生涯發展認知及生涯進路意向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葉麗琴 (2002)。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異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桃園縣。
楊依雯 (2010)。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承勳 (2012)。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珮琳 (2007)。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珮琳、林靜萍 (2009)。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體育學報,42 (2),67-80。
楊景成 (2006)。合作學習與數學寫作對高一體育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家鑫 (2011)。高中學校合球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礙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朝祥 (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種發 (2010)。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幸福感間之探討-以2009年全國柔道錦標賽高中職選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萬礎榮 (2009)。活動熱情對青少年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居蓮 (譯) (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鄭文輝 (2011)。高中職撞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秀君 (2012)。桃竹苗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瑋賢 (2013)。軍職病患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
鄭維宜 (2008)。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鄧志平 (1996)。高中學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哲毅 (2009)。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與社會支持對休閒自發性表現行為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蔡佳和 (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佳曄 (2012)。國民小學學生知覺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學習態度與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俊良 (2000)。中學學生運動員的生涯困境與輔導。輔導季刊,36 (2),26-30。
蔡培村 (1994)。從生涯發展論終身教育的推展。載於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教育改革 (349-376)。臺北市: 師大書苑。
蔡雅惠 (2010)。高中職校輔導管教措施與學生學習態度及效果之關係-以花蓮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歐秋萍 (2013)。澎湖社區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社會參與對生活品質之影響 (委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大學,澎湖縣。
歐淑芬 (2003)。運動訓練與學業成績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于菱 (2006)。大學校院視覺障礙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永順 (2008)。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社區大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志偉 (2013)。高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劉志偉、倪子翔 (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51-162。
劉照金、沈裕盛 (2002)。學生體育態度的發展與邊緣化之探討。大專體育,63,88-89。
劉慧冠 (2003)。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影響─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華蓮市。
潘國峰 (2008)。社會支持對高中優秀運動員持續參與競技運動意圖之效應-以壓力緩衝模式為基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潘啟業 (2012)。國中美術班學生參加畫室學生之學習動機與其在校美術學習態度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蕭湘薇 (2008)。大專院校休閒觀光科系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賴怡婷 (2013)。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美容系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賴佳樺 (2013)。男同志身份認同狀態、伴侶關係滿意度與其所知覺的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戴振堯 (2008)。高中生的物理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應裕 (2006)。體育班行政運作-體育班設置相關法規。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臺北市。
魏玉珍 (2010)。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動機與課程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名儀 (2010)。大臺北地區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對班級氣氛及學習態度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顏瑋儀 (2008)。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黃炳煌 (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羅明屏 (2012)。臺北市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錦雀 (2006)。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學校體育雙月刊,16 (1) ,13-22。
蘭升蔚 (2012)。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西文部分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s. In C. M. Murchison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hester (pp. 798-844). MA: Clark University Press.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jzen, I., & Fishbein, M. (1972). Attitudes and normative beliefs as factors influenc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 (1), 1-9.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Kuhl, J & J. Beckman, J (Eds.), New York, NY: Springer Verlag, 11- 39.
Bossert, S. T. (1994). Cooperative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5, 225-250
Bennett, D. H.,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H. Bennett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189-211.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91-1205.
Campbell, D. T. (1963). Social attitude and others acquired behavioral dispositions. In S. Koch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eience (pp. 94-172). New York, NY: NcGraw- Hill.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Carron, A. V., Hausenblas, H. A., & Mack, D. (1996). Social influence and exercis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 16.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London: SAGE.
Eagly, A. H. (1992). Uneven progress: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study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693-710.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Y: Norton.
Fawcett, L. M., Garton, A. F., & Dandy, J. (2009). Role of motivation, self-efficacy and parent support in adolescent structured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1 (3), 175-182.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 (1951). 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inzberg, E. (1972). Toward a theory of occupational choice: A restatement. Vocational Guidance Qquarterly, 20, 169-176.
Goldberg, A. D., & Chandler, T. (1995). Sport counseling: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athlet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39-44.
Hair, J. F., Black, B., Babin, B.,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5).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err, E.L., & Cramer, S.H. (1992).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span. (4th ed.). New York, NY: Press of Harper Collins.
Hewstone, M., Stroebe, W., & Stephenson, G. M. (1996).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A European perspectives (2nd e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Hilgard, E. R. (1980). The trilogy of mind: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aona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16, 107-117.
Horn, T. S., & Harris, A. (1996). Perceived competence in youth athletes: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achs and parents. In F. L. Smoll & R. E. Smith (Eds.), Children and youth in sport: A bio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pp.309-329). 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London: Addison-Wesley.
Kiesler, C. A., Collins, B. E., & Miller, N. (1969). Attitudes chang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New York, NY: Wiley.
Kelman, H. C. (1965).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 social - 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Kahn, R. & Antonucci, T.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s,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P. Baltes & O.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3. New York, NY: AcademicPress.
Katz, D. (1960).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4, 163-204.
Kaplan, B. H., Cassell, J. C., & Gore, S. (1977).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Medical Care, 15, 47-58.
Kim, S. W., Price, J. L., Mueller, C.W., & Watson, T.W. (1996). The determinants of career intent among physicians at a US Air Force hospital. Human Relations, 49 (7), 947-976.
McCoach, D. B., & Siegle, D. (2002). A Pilot validation of the Class Value 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IL.
McFarland, D. (1969).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Myers, D. G. (1993).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P121.
Rice, L., Barth, J. M., Guadagno, R.E., Smith, G. P. A., & McCallum, D. M. (2013).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students’ perceived abilities and Attitudes toward math and science.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42, 1028–1040. doi:10.1007/s10964-012-9801-8
Shartle, M. A. (1952). Up the career path.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 187-193.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40, 11-36.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inha, S. P., Nayyar, P., & Sinha, S. P. (2002). Social support and self-control asvariables in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perceived control among older people in India.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2 (4), 527–540.
Smith, A. N. (1972). The importance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 (1), 20-25.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185-190.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Happer &; Brothers.
Super, D.E, (1976). 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 U.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 D. E. (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 282-298.
Swindle, R. W. (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 87-103). New York, NY: Pergramon.
Sallis, J. F., Grossman, R. M., Pinski, R. B., Patterson, T. L., & Nader, P. R.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s to measure social support for diet and exercise behaviors. Preventive Medicine, 16 (6), 826-836.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an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 (4), 416-423.
Tolsdorf, C. C. (1976). 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an expi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 (4), 407-417.
Vallerand R. J., & Miquelon, P. (2007). Passion in s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D. Lavallee & S. Jowett (Eds.), 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 (pp. 175-204).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bster, V. G. (1986). Career Counseling-Applied Concept of Life Planning. New York, NY: Brook/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