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貞夙
論文名稱: 周芬伶散文研究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周芬伶家族戀物越界現代散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98下載: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周芬伶,1955年(民國44年),誕生於臺灣屏東潮州鎮大家族,畢業於屏東女中、政治大學中文系、東海中文研究所,現任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早期被歸屬於學院閨秀派女作家,作品風格清新,辭藻華美。大家族中人口浩繁,陰盛陽衰,自小即見家中女性卑微命運。作品於八零年代開始展露光芒,除散文之外,更書寫小說、雜文、少年小說、劇本、口述歷史、學術研究評論。九零年代婚姻觸礁,遠走美國擔任麻州大學交換教授,寫作風格逐漸轉向,不再依從絕美之筆觸,跳脫閨閣束縛,女性意識抬頭。她的眼光遠放,看見社會卑微邊緣人,書寫命運對弱勢者的挑釁。筆觸時而嘲諷、時而幽默、時而叛逆、時而違常。她越界書寫、多元書寫,企圖超越童年那個卑微瑟縮的自我、企圖向社會賦予女性的束縛挑戰。

    臺灣現代散文女作家的研究一直處於「邊緣化」位置,本論文以周芬伶散文為研究主題,自1985年第一本個人散文集《絶美》,至2009年《青春一條街》為止,分為七章節進行閱讀研究。本論文篇章看似獨立,其實章章皆有相通之處:此些看似相異的書寫主題,在作者幾近自剖、透明化的文字裡,它們的串聯點不外乎是周芬伶與「多重自我」在互相對話、質疑、爭辯、握手言和……反覆循環;也即「自我」在轉化的過程,作者經由與不同「時間位置」上那一個個不同的客體「我」相互對話。「我」——是所有書寫的中心,也是作者所有潛意識的表徵,她透過不同的情境書寫,釋放了自己、並重新釐清自我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章節安排: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成長與創作之路,第三章探討其家族書寫,第四章戀物、消費、收藏書寫,第五章旅行書寫,第六章飲食書寫,第七章結論。附錄為數項研究表格整理及採訪文字稿、相關照片。研究面向皆緊扣周芬伶生活中屢寫不輟的散文主題,在未變的主題之下,滄海桑田,人事更迭,作者已不再是昔日那位自卑自憐的少女,人如其文,內在書寫風格已然轉變。藉由書寫,周芬伶伸出觸角探索世界與「我」的關係——「我」是誰?「我」書寫什麼?「我」為何書寫?——早年那位「我書寫」的周芬伶,已轉變為勇敢地「書寫我」,甚至為更多人書寫,她探索自己心靈深處的聲音,透明之語、懺情之聲,她的命運是臺灣某些女性的縮影,然不願屈服於命運的安排,她的創作精神絕對是前衛的、勇敢的。

    本論文以主題探索的方式,為周芬伶二十多年散文創作,理出前後寫作脈絡、書寫風格與特色,尋覓出各主題文學意識,不拘泥於表面文字修辭之賞析,企圖分析歸納出屬於她獨特的散文寫作版圖。

    關鍵字:周芬伶、家族、戀物、越界、現代散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一、 對現代散文的熱愛…………………………………………………………………01 二、現代散文研究需投注更多心力…………………………………………………….02 三、女性散文風貌多變值得研究探討………………………………………………….05 四、周芬伶作品越界多元書寫…………………………………………………………..07 第二節 前人研究文獻探討………………………………………………………………0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小結…………………………………………………………………………………… …...15 第二章 周芬伶成長與創作之路…………………………………………………………… …...16 第一節 成長之路…………………………………………………………………………16 一、童年——學齡前、國小時期………………………………………………………16 二、 青少年——國、高中時期…………………………………………………….……18 三、 大學時期……………………………………………………………………….…...19 四、 學術研究……………………………………………………………………….…...19 五、 婚姻之路……………………………………………………………………….…...23 第二節 創作之路……………………………………………………………….….……..23 一、 創作觀與文學觀……………………………………………………………….…...23 周芬伶創作觀與文學觀表……………………………………….. ……………….24 二、 散文創作特色………………………………………………………………….…...30 周芬伶歷年文本內容簡介表………...………………………………….…………30 (一) 多元書寫、質量並重…………………………………………………………37 (二) 閨秀風格、叛逆書寫…………………………………………………………38 (三) 自傳色彩、透明之語…………………………………………………………39 (四) 女性意識、女性之聲…………………………………………………………40 (五) 文體越界、性別越界…………………………………………………………41 (六) 書寫治療、療癒創傷…………………………………………………………43 (七) 詼諧幽默、冷眼諷喻…………………………………………………………44 小結……………………………………………………. …………………………………45 第三章 周芬伶的家族書寫………………………………………………………………………46 第一節 「我」是誰?/我「為何」書寫?/我「如何」書寫?…………………………46 第二節 原鄉故土回顧……………………………………………………………………51 第三節 家族人物故事……………………………………………………………………54 一、 父系人物……………………………………………………………………………56 (一)祖父…………………………………………………………………………56 (二)大祖母、小祖母……………………………………………………………57 (三)父親…………………………………………………………………………59 (四)姊妹、弟弟…………………………………………………………………60 周芬伶手足排行及簡介表…………………………………………………61 二、 母系人物……………………………………………………………………………65 (一)外曾祖父、外祖父…………………………………………………………65 (二)外祖母………………………………………………………………………65 (三)母親…………………………………………………………………………66 (四)阿姨………………………………………………….………………………68 三、 夫系人物……………………………………………………………………………68 (一)公婆………………………………………………………………………….68 (二)丈夫………………………………………………………………………….69 (三)兒子…………………………………………………………………………73 第四節 家屋與家族……………………………………………………………………....74 一、現實中的房屋——何處是兒家?…………………………………………………75 二、幻想中的建築——我是失鄕人?…………………………………………………79 小結………………………………………………………………………………………82 第四章 周芬伶的戀物、消費、收藏書寫…………………………………………………………83 第一節 戀物、消費、收藏種類特點……………………………………………………83 周芬伶散文中戀物、消費、收藏物種類表……………………………………..85 第二節 戀物、消費、收藏書寫特色……………………………………………………91 一、細膩之情……………………………………………………………………………91 二、家族象徵……………………………………………………………………………93 三、女性母性…………………………………………………………………………….94 四、時尚叛逆……………………………………………………………………………95 五、矛盾心情……………………………………………………………………………97 第三節 戀物、消費、收藏成因探討……………………………………………………97 一、戀物…………………………………………………………………………………97 (一)精神分析論——佛洛伊德………………………………………………….97 (二)童年期焦慮及其延伸……………………………………………………….99 (三)社會學觀點——榜樣學習…………………………………………………100 二、消費…………………………………………………………………………………102 (一)消費文化論…………………………………………………………………102 (二)消費行為模式…………………………………………………………….. 103 三、收藏…………………………………………………………………………………105 (一)文化延續…………………………………………………………………..105 (二)收藏與戀物癖……………………………………………………………..106 小結 ……………………………………………………………………………………108 第五章 周芬伶的旅行書寫……………………………………………………………………..109 第一節 過去和現在——順從與叛逃…………………………………………………..110 第二節 感性與知性——親情與收藏…………………………………………………..113 第三節 主體與客體——旅人與外境…………………………………………………..115 第四節 離家與回家——破碎與重生…………………………………………………..117 小結……………………………………………………………………………………..119 第六章 周芬伶的飲食書寫……………………………………………………………………..120 第一節 周芬伶食物史分期與簡介……………………………………………………..121 第二節 周芬伶的飲食版圖…………………………………………………………….123 一、潮州版圖………………………………………………………………………….123 二、臺中版圖………………………………………………………………………….124 三、異國版圖………………………………………………………………………….125 第三節…周芬伶飲食書寫特色………………………………………………………….126 一、廚房與廚娘……………………………………………………………………….126 二、飲食與美學……………………………………………………………………….130 (一)物質之美………………………………………………………………….130 (二)形象之美………………………………………………………………….130 (三)社會之美………………………………………………………………….130 三、人生的原味……………………………………………………………………….132 四、補償與救贖………………………………………………………………………..134 小結……………………………………………………………………………………..137 第七章 結論……………………………………………………………………………………..138 附錄一、周芬伶年表…………………………………………………………………..144 附錄二、周芬伶相關研究文獻篇目表………………………………………………..157 附錄三、周芬伶中國時報部落格《仙人掌公園》文章目錄表……………………..171 附錄四、《繁花盛景:臺灣當代文學新選》作家及研究者訪問光碟(上) 周芬伶談〈紅唇與領帶〉寫作動機/內容文字整理稿……………………..173 附錄五、《屏東縣作家紀實身影光碟4.周芬伶/李敏勇》周芬伶文字內容整理稿…176 附錄六、周芬伶相關照片………………………………………………………………183 (一)筆者與周芬伶父親周寬裕合影……………………………………………183 (二)周芬伶屏東縣潮州鎮忠孝路家宅…………………………………………183 (三)屏東縣潮州鎮三山國王廟入口……………………………………………184 (四)屏東縣潮州鎮三山國王廟正殿……………………………………………184 (五)屏東女中操場與司令臺……………………………………………………185 (六)屏東女中操場蓊鬱老樹……………………………………………………185 參考文獻………………………………………………………………………………..186 表目錄 周芬伶的創作觀與文學觀表(第二章成長與創作之路)……………………………………….24. 周芬伶歷年文本內容簡介表(第二章成長與創作之路)………………………………………30 周芬伶手足排行及簡介(第三章家族書寫)……………………………………………………61 周芬伶散文中戀物、消費、收藏物種類(第四章戀物消費收藏書寫)………………………85 周芬伶年表(附錄一)…………………………………………………………………………….144 周芬伶文本相關研究文獻篇目表(附錄二)……………………………………………………157 周芬伶中國時報部落格《仙人掌公園》文章目錄表(附錄三)………………………………179 圖目錄 圖1 Professor David Gutmann加特曼「陰陽反轉圖」(第三章家族書寫)……………….72 圖2 Albert Bandura 個人、行為、環境交互影響圖(第四章戀物消費收藏書寫)………….101 圖3 E.B.M.消費者決策過程模式圖(第四章戀物消費收藏書寫)………………………….104

    參考文獻

    一、 周芬伶著作(個人單本與合集)

    周芬伶,《絕美》,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9月重排初版。
    周芬伶、林錫嘉、陳幸蕙、蕭蕭、吳鳴、陳煌,《六六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2月15日出版。
    周芬伶,《花房之歌》,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周芬伶,《醜醜》,臺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七印。
    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周芬伶,《藍裙子上的星星》,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周芬伶,《小華麗在華麗小鎮》,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周芬伶,《百合雲梯》,臺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周芬伶,《女阿甘正傳》,臺北:健行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周芬伶,《妹妹向左轉》,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10月5日初版。
    周芬伶,《熱夜》,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簡恩定、唐翼明、張堂錡主編,《現代文學》,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周芬伶,《憤怒的白鴿:走過臺灣百年歷史的女性》,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2月初版。
    周芬伶,《戀物人語》,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周芬伶,《汝色》,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4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陳義芝主編,《周芬伶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周芬伶、鍾怡雯主編《臺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8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女人,是變色的玫瑰》,臺北:健行出版社,2003年5月10日出版。
    周芬伶,《浪子駭女》,臺北:二魚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影子情人》,臺北:二魚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廖玉蕙、陳義芝主編,《繁花盛景:臺灣當代文學新選》,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9月1日出版。
    周芬伶,《艷遇才子書: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絕妙好辭》,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周芬伶、許建崑、彭錦堂、阮桃園合編,《寫作教室:閱讀名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3月1日出版。
    周芬伶、許建崑、彭錦堂、阮桃園合編,《臺灣後現代小說選》,臺北:二魚出版社,2004年6月4日出版。
    周芬伶,《母系銀河》,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周芬伶,《孔雀藍調》,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9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仙人掌女人收藏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一刷。
    周芬伶,《粉紅樓窗》,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周芬伶,《紫蓮之歌》,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10月10日初版。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26日出版。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周芬伶,《青春一條街》,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1月19日出版。

    二、 中文作品

    《與課本作家面對面:課程粹要與心得彙編》,臺中:國家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編印,2008年3月24日出版。
    三毛,《我的寶貝》,臺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王名元,《傳記學》,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出版。
    王洪寶,《飲食心理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1992年4月一版。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一版。
    古遠清,《分裂的臺灣文學》,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7月31日初版。
    田啟文《臺灣環保散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年8月一刷。
    立緒文化編選,《我的父親母親(父)》,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列,臺北:張老師文化,1987年初版。
    列小慧,《敘事從家庭開始:敘事治療的尋索歷程》,香港:突破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出版。
    余光中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臺灣,1970~1989》,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出版。
    余德慧,《生命夢屋》,臺北:張老師文化,1994年1月初版。
    余德慧策劃,張老師月刊編輯部執筆,《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中國人的心理系列,臺北:張老師文化,1987年初版。
    余德慧策劃,張老師月刊編輯部執筆,《中國女人的生涯觀:安家與攘外/中國人的心理系列,臺北:張老師文化,1987年初版。
    宋路霞,《百年收藏: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收藏風雲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
    李昂,《鴛鴦春膳》,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李常吉、周榮杰編著,《潮州鎮誌》,屏東縣潮州鎮公所,1998年出版。
    李雪梅,《收藏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一刷。
    汪正章,《建築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一刷。
    周華山文、鄭義攝影,《子宮文化》,香港:同志研究社,2003年1月1日出版。
    孟昭華、王明寰、吳建英編著,《中國婚姻與婚姻管理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出版。
    孟樊主編,《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初版一刷。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一刷。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3年10月。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17日初版。
    林非,《百年遊記:島.城.大漠.藏地.天涯》,臺北:立緒出版社,2003年1月6日出版。
    林建華,《物緣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一刷。
    林國亮,《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完全手冊》,臺北:雅歌出版社,2004年11月三刷。
    林錫嘉主編《七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七印。
    林錫嘉主編《七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六印。
    林錫嘉主編《七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2月五版。
    林錫嘉主編《七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六印。
    林錫嘉主編《八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四印。
    林錫嘉主編《八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林錫嘉主編《八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邱珍琬,《女性主義治療:理論與實務運用》,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一刷,
    阿盛主編,《臺灣文學三十年精英選2:散文三十家》上、下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6月岀版。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98年2月10日初版。
    孫立人,《游移與轉換:對建築藝術的思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一版一刷。
    席慕蓉主編,《九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
    徐學,《臺灣當代散文綜論》,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年》,臺北:萬卷樓,2007年8月出版。
    郝廣才著,王建興圖,《皇民化與戰爭》,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出版。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學》,嘉義:濤石文化事業,2006年2月初刷二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經文學,1995年3月1日出版。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臺北:時報出版社,2000年3月6日初版一刷。
    張小虹,《在百貨公司遇見狼》,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9月初版。
    張玉欣、楊秀萍著,《飲食文化概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10月10日初版。
    張秀琴編著,《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四刷。
    張秀琴編,《佛洛依德無所不在》,臺北:好書出版社,2004年2月15日初版。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5月1日初版。
    張善穎,《女人是天生的收藏家》,臺北:紅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出版。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15初版一刷。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4月15日初版一刷。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評論》,臺北:聯合文學,2007年4月16日初版。
    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二):臺灣,1989~2003》散文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2005年5月初版二十二刷。
    許俊雅,《有音符的樹:臺灣文學面面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臺灣》,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2月初版。
    許俊雅,《我心中的歌:現代文學星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
    許俊雅,《臺灣文學家年表六種》,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12月出版。
    許達然主編,《臺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一、二冊》,臺北:新地出版社(吳氏總經銷),1990年6月出版。
    陳信元,《出版與文學:見證二十年海峽兩岸文學交流》,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一刷。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三刷。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5年2月二版一刷。
    陳幸蕙主編,《七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八印。
    陳幸蕙主編,《七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七印。
    陳幸蕙主編,《七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六印。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度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3月10日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5月1日初版二刷。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15初版一刷。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15初版一刷。
    陳室如,《磺溪文學獎第十一輯:彰化縣作家作品集》,彰化縣政府,2003年出版。
    陳慧娟,《透視女性消費心理》,臺北:國家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喻麗清,《捨不得:喻麗清的收藏盒子》,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一刷。
    曾文星、徐靜,《心理治療:學說與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9月初版。
    游喚、徐華中編《現代散文精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11月二版一刷。
    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歷史史料的運用》,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25日。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臺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5月17日初版一刷。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2月20日初版。
    焦桐主編,《八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
    焦桐,《臺灣飲食文選》,臺北:二魚出版社,2003年4月8日出版。
    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10月1日,重排增訂二版。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八版二刷。
    黃典權總編,《重修屏東縣志.政事誌.選舉篇》,屏東縣潮州鎮公所,1998年出版。
    黃麗霞等編,《追尋潮庄:潮州人的老照片》,屏東縣:潮州鎮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2000出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
    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Ⅰ》,臺北:洪範書店,1996年3月初版十印。
    楊祥銀,《口述史學》,臺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一刷。
    楊舒斐,《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29日初版。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型態》,湖南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發行,2005年12月出版。
    葉朗,《中國美學的巨擘》,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7月出版。
    路寒袖,《翠意沉靜:雨豆樹的故事——三十位作家的翠意情思》,高雄市政府出版,臺北:遠景發行,2006年11月5日出版。
    夢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9月15日出版。
    廖玉蕙主編,《八十九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漆梅君,《透視消費者:消費行為理論與應用》,臺北,學富文化,2001年初版。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5月再版四刷。
    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出版,2000年初版。
    趙滋蕃,《文學原理》,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齊邦媛、張曉風、李瑞騰、黃美序、張默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臺灣,1970~1989》,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臺灣少年小說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會編輯,國家臺灣文學館發行出版,2004年4月。
    劉思謙、郭力、楊珺著,《女性生命潮汐:20世紀90年代女性散文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1日。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臺北:果實出版社,2001年1月12日出版。
    劉華,《靈魂的居所》,河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劉愛貞,《把世界收進行李箱:20位玩家品味收藏》,臺北:閱讀網企編中心,2002年5月初版一刷。
    劉燁編譯,《佛洛伊德心理哲學的智慧》,臺北:文揚出版社,2005年9月1日出版。
    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一刷。
    蔣勳,《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七刷。
    蔡珠兒,《饕餮書》,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9月大安再版。
    鄭明娳、林燿德編選,《書房的窗子》,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4月初版。
    鄭明娳,《智慧三品/物趣》,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7月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5月第二版第二刷。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第一印。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初版。
    蕭蕭主編,《七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11月10日初版一印。
    蕭蕭主編,《七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一印。
    蕭蕭主編,《七十九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一印。
    蕭蕭主編,《八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一印。
    蕭蕭主編,《八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三印。
    蕭蕭編,《臺灣現代文選:散文卷》,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6月初版一刷。
    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九零年代臺灣女性散文論集》,臺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一版。
    鍾文音,《昨日重現》,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2月28日初版。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2004年9月23日初版。
    鍾怡雯主編,《九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簡媜主編,《八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五印。
    簡媜主編,《八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簡媜,《紅嬰仔》,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5月1日初版。
    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羅宗濤、張雙英著,《臺灣當代文學研討之探討1988~1996年》,臺北:萬卷樓,1999年5月初版。
    嚴歌苓著、郭強生譯,《赴宴者》,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08年1月出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22日初版。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一版一刷。

    三、 翻譯作品(按字母順序)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原著,《幸福童年的秘密》,袁海嬰譯,臺北:天下雜誌,2004年6月15日第一版第四次發行。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原著,周鼎文譯,《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臺北,張老師文化,2007年9月初版十刷。
    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原著,《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臺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C.S.Hall ﹠V.J.Nordby 原著,史德海、蔡春輝合譯,《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榮格(C. G. Jung)原著,楊國彬、楊德友合譯,蔡榮裕審閱,《榮格自傳》,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十九刷。
    Caroline Garland等著,林玉華主編,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合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原著,《氣味、記憶與愛慾:艾克曼的大腦詩篇》,莊安祺譯,臺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5 月3日出版。
    魏斯曼(Dr. T. Wiseman)原著,鄭秋水譯,《金錢與人生》,1985年10月新三版。
    弗里茲.克萊恩(Fritz Klein,MD)原著,陳雅汝譯,《異/同之外:雙性戀——雙性戀研究經典》,臺北:商周出版社,2007年5月17日初版。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原著,《精神分析引論》,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法蘭克.薩洛威(Frank J.Sulloway)原著,《天生反骨》,張定綺譯,臺北:平安文化,1998年8月一版二刷。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rthes)原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蓋瑞.保羅.那伯漢(Gary Paul Nabhan)、史蒂芬.崔姆博(Stephen Trimble)原著,陳阿月譯,《童年沃野》,臺北:新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
    珍妮特.謝爾絲(Janet Sayers)原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初版一刷。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原著,《家庭秘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 》,鄭玉英、趙家玉譯,臺北:張老師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六刷。
    坎特.布魯爾(Kent C. Bloomer)、查理士.摩爾(Charles W. Moore)、羅勃.尤道爾(Robert J. Yudell)原著,譯者葉庭芬,《人體.記憶與建築》,台大土木研究室、都市計畫研究室企劃,臺北尚林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凱薩琳.L.羅賓(Kathryn L. Robyn)原著,《心靈之屋》,胡洲賢譯,臺中:晨星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賴利.寇克倫(Larry Cochran)原著,《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黃素非譯,臺北:張老師文化,2006年5月10日初版。
    路易斯.海曼(Louis Hellman)原著,張淑玫譯,夏鑄九校訂,《認識建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7年3月20日初版三刷。
    吉本芭芭娜(Manana Yoshimoto)原著,《廚房》,吳繼文譯,臺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12月6日初版。
    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5月18日二版一刷。
    德瓦(Roger-Pol Droit)原著,顏湘如譯,《51種物戀》,臺北:大塊文化,2004年11月1日出版。
    保羅.羅宏.亞舜(Paul-Laurent Assoun)原著,楊明敏譯,王浩威主編,《佛洛依德與女性》,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7月1日 初版一刷。
    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E. Frankl)原著,鄭納無譯,李天慈審閱,余德慧導讀,《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克自傳》,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5年初版四刷。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原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2003
    年1月10日出版。
    Willian Mckinley Runyan原著,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8月1日初版一刷。
    魏濤.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原著,《完美的房子:追尋文藝復興大師帕拉底歐的建築之旅》,臺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初版。

    四、單篇期刊、評論

    文訊編輯部,〈九零年代臺灣文學現象特寫〉,臺北:《文訊》,182期,2000年12月,頁42。
    方美芬,〈有關臺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臺北:《文訊》,185期,2001年3月。
    王永泰圖,〈戀物.躁動.焦慮沸騰〉,臺北:《張老師月刊》,262期,1999年10月,頁108。
    王瑞香,〈臺灣女性書寫今昔〉,臺北:《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42~43。
    朱振藩,〈食林掌故:食鼠趣〉,臺北:聯合文學,279期,2008年1月,頁45~49。
    朱嘉雯,〈開創女性書寫新紀元「女性書寫新方向」研討會側記〉,臺北:《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45~46。
    何寄澎審訂,吳旻旻、何雅雯撰文,〈在個人記憶裡和自己糾纏不休:1998年散文創作現象〉,臺北:《文訊》,163期,1999年,頁31~38。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出版,2006年2月,頁191~206。
    吳佳韋,〈戀物癖〉,臺中:《明道文藝》,2000年9月。
    吳鳴,〈孤絕之美:試評沈靜散文集《絕美》〉,臺北:《文訊》,21期,1985年12月,頁231~236。
    吳鳴,〈透明的自傳散文:試評周芬伶「花房之歌」〉,臺北:《文訊》,163期,1989年5月,頁47~48。
    吳億偉,〈寫作是一種勇氣:訪問周芬伶女士〉,臺北:《文訊》,2004年2月,頁11~114。
    李欣倫,〈肉感的女人最美麗:讀周芬伶的《浪子駭女》、《影子情人》〉,臺中:《明道文藝》,2004年2月,頁59~61。
    李崇建,〈在文學道上奔馳的騎士:側寫徐國能〉,臺北:《文訊》,182期,2000年12月,頁117~118。
    李瑞騰,〈臺灣女作家知多少?〉,臺北:《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41~42。
    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6月,頁78~99。
    孟樊,〈風起雲湧的九零年代臺灣文壇〉,臺北:《文訊》,182期,2000年12月。
    林佩蓉紀錄,〈2006臺灣文學獎場邊記〉,《2006年臺灣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臺南:《臺灣文學館通訊》,第14期,2006年1月,頁34~38。
    林思平,〈《壹週刊》現象與消費文化政治:權力、真相、八卦〉,臺北:《中外文學》,第31卷,第4期,2002年9月。
    邵毓娟,〈跨國文化/記商品現形:從「村上春樹」與「哈日族」談商品戀物與主體救贖〉,臺北:《中外文學》,第29卷,第7期,2000年12月。
    邵毓娟,〈眷村再見/現:試析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體建構〉,臺北:《中外文學》,第32卷,第10期,2004年3月。
    邱惟真,〈虛構的自我還是建構的自我:從大腦科學到社會建構學〉,南投:《暨大學報》,第6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29~139。
    邱麗文,〈拜金、戀物,原是童年焦慮作祟〉,臺北:《張老師月刊》,299期,2002年11月,頁49~53。
    邱麗文,〈「戀物癖藏私」,無傷大雅〉,臺北:《張老師月刊》,302期,2003年2月,頁114~117。
    胡衍南、徐國能,〈情慾與文學調味的盛宴〉,臺北:《聯合文學》,278期,2007年12月,頁55~63。
    侯文詠,〈華麗的冒險〉,臺北:皇冠出版社,472期,1993年6月,頁344。
    俞彥娟,〈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臺北:《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出版。
    徐杏宜,〈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99~2002〉,臺北:《文訊》,205期,2002年11月。
    徐國能,〈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臺北:《文訊》,228期,2004年10月。
    翁開誠,〈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臺北:《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2002年,頁23~69。
    張小虹主講、葉美瑤整理,〈卿卿「物」忘我:文學與性別〉,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頁174~183。
    張定綺,〈餐館評鑑:從米其林談起〉,《飲食雜誌:2007年臺北餐館評鑑》,臺北:美麗殿文化出版,2007年9月初版三刷,頁18~19。
    張春榮,〈自照鑒人的琥珀光:周芬伶《戀物人語》〉,臺北:《文訊》,184期,2001年2月,頁23~24。
    張耐、孫安玲,〈藍裙子上的星星〉,臺北:《書評》,第6卷,1993年10月,頁15~17。
    張娟芬,〈追憶往事如煙:周芬伶《戀人物語》評介〉,臺中:《明道文藝》,2001年1月,頁60~65。
    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臺北:《文訊別冊》149期,1998年3月,頁24~25。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的散文特質與演變〉,臺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期,2001年5月,頁73~96。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臺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臺北:《文訊》,205期,2002年11月,頁55~57。
    張瑞芬,〈張愛玲的散文系譜〉,臺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8期,2004年5月,頁75~109。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2000~2004年臺灣散文現象〉,臺北:《文訊》,228期,2004年10月。
    張瑞芬,〈「回歸古典」,或「跨越鄉土」?崛起於七零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散文〉,臺南:《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年4月,頁174。
    張瑞芬,〈趙滋藩的文學創作及其時代意義〉,臺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2006年6月。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六零年代的臺灣女性散文〉,臺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2006年12月,頁1~43。
    張瑛姿,〈後現代觀點中的女性主義書寫:周芬伶《汝色》探析〉,高雄:《島語:臺灣文評論》,
    2005年。
    許俊雅,〈現代散文的教學與鑑賞:以琦君〈髻〉為例〉,臺北市立成淵高中教師研習講稿,
    2006年12月15日。
    郭明福,〈歲月來去總關情:讀《花房之歌》〉,臺北:《國文天地》,46期,1990年1月,頁
    101~103。
    陳伯軒,〈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意義〉,臺北:《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21~236。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9月,頁153~155。
    陳建忠,〈近五年臺灣文學評論觀察報告2000~2004年〉,臺北:《文訊》,228期,2004年10月。
    陳思和,〈白領餐廳〉,臺北:《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年8月,頁56~57。
    陳惠珊,〈纖細與狂暴:周芬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花蓮:《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2007年6月,頁109~124。
    陳智弘,〈刀鏟鍋爐間的魔法術:談「飲食文學」的閱讀與寫作〉,臺北:《國文天地》,19卷第6期, 2003年11月,頁94~96。
    陳德錦,〈文化的重塑和懷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香港散文的文化背景〉,臺北:《文學評論》,94年7月。
    鹿憶鹿,〈走看九零年代的女性旅行文學〉,臺北:《文訊別冊》,1998年3月,頁29~31。
    游乾桂,〈文人的戀物情節〉,《張老師月刊》,302期,2003年2月,頁46~50。
    焦桐,〈論餐館〉,葉剛總編輯,《飲食雜誌:2007年臺北餐館評鑑》,臺北:美麗殿文化出版,2007年9月初版三刷。
    賀照緹採訪、王永泰攝影,〈戀物‧躁動‧焦慮沸騰〉,臺北:《張老師月刊》,第108期,1999年10月。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臺北:《中外文學》,2002 年8月,第31卷第3期,頁41~53。
    黃雅歆,〈從三毛《撒哈拉傳奇》看「女遊」的潛能開發與假想〉,臺北:《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5年6月,頁27~54。
    黃錦珠,〈焦困中尋覓真愛與自由:讀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臺北:《文訊》,第205期,2002年11月,頁27~28,。
    楊錦郁,〈另一個自己:呂則之與沈靜〉,臺北:《文訊》,35期,1988年4月,頁128~130。
    廖之韻紀錄,〈情慾與文學調味的盛宴:胡衍南和徐國能對談〉,臺北:《聯合文學》,2007年12月號,278期,頁61~65。
    廖輝英,〈八零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臺北:《文訊》,251期,1996年5月,6~8頁。
    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臺北:《東吳學報》,第9期,2003年5月。簡怡人等,〈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005年11月。
    簡培如〈論三毛旅行散文中的浪漫召喚〉,臺北:《國文天地》,第20卷,第8期,2005年1月號,頁81~88。
    劉紹鈴,〈生活在「他」方:臺灣女性(抒情)散文之空間內外〉,《臺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臺北:《文訊》,2006年12月,頁27。
    蕭安凱,〈純淨‧散文的人間修行〉,臺北:《文訊》,2006年6月,頁105~111。
    應鳳凰,〈一九九零年代臺灣文學的體制化:國家臺灣文學館及臺灣文學系所之設立〉,《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臺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12月發行出版。
    顧燕翎,〈風雨十年:回顧女性學在臺灣之發展〉,臺北:《文訊》,1995年3月,頁22~23。
    羅秀美,〈蔡珠兒的飲食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年4月,頁139~165。

    五、學位論文

    牛珮安,〈九零年代女性散文中的戀物書寫〉,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牟方芝,〈張曉風散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吳美華,〈周芬伶私散文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幸瑜,〈鍾文音家族三部曲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璟薇,〈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1970~2000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碩士學位班論文,2004年。
    徐蘭英,〈邊緣敘事:周芬伶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郭宛芬,〈屈服與顛覆:中國章回小說中的「漢族」「男性」「父權」的弔詭關係——以〈薛丁山征西〉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黃益珠,〈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楊子霈,〈張讓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楊心怡,〈九零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簡琪,〈林文月散文研究1969~2006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6年。

    六、報紙

    江文瑜,〈憤怒的白鴿〉,臺北:《中國時報》,1998年8月20日。
    巫維珍,〈周芬伶享春天的收成〉,臺北:《中國時報》,2001年5月1日。
    阮慶岳,〈女人自己的十字架〉,主題書目:《影子情人》、《浪子駭女》,《聯合報.周日版.主題品書》,B5版,2003年11月16日。
    阿盛,〈周芬伶的散文特質〉,臺北:《聯合報》,1998年10月20日。
    洪淑苓,〈唯一的高音〉,臺北:《中央日報》,2000年11月4日。
    郝譽翔,〈在我們的孤島上:《世界是薔薇的》〉,臺北:《中國時報.開卷周報》,5月19日,23版。
    張春榮,〈青鳥與烏鴉:讀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臺北:《臺灣新生報》,1992年8月23日。
    陳思和,〈人格的珍饈〉,臺北:《中央日報.中副紙上讀書會》,18版,1999年8月11日。
    劉叔慧,〈不尋常的悲涼:《母系銀河》〉,臺北:《聯合報.讀書人》,2005年6月19日。
    鄭頻,〈成長的故事:評藍裙子上的星星〉,《臺灣日報》,1992年12月8日,9版。
    罌粟紅〈汝色〉,臺北:《自由時報》,2002年5月7日。
    蘇惠昭〈寫作的女人,尋找臺灣的女人:周芬伶《妹妹向左轉》〉,《臺灣時報》,1997年1月17日。

    七、網路資料

    周芬伶,〈仙人掌公園〉,《中時部落格》,http://211.20.186.49/cfl202000/archive,檢索日期:2007年6月~2009年1月。
    周芬伶,〈惡女與同女〉,《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檢索日期:2006年3月2日。
    奇摩知識網,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檢索日期:2007年1月~2008年12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網頁,〈中文系師資介紹〉,網址:ttp://www2.thu.edu.tw/~chinese/mpage_
    teacher.htm,檢索日期:2007年3月4日。
    屏東縣潮州鎮公所網頁,〈潮州簡介〉,網址:http://www.pthg.gov.tw,檢索日期:2009年2月3日。
    柯裕棻,〈夏蟲語冰〉,《中時部落格》,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archive,檢索日期:2006年8月9日。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影像史料系統」,網址:http://lit.ncl.edu.tw,檢索日期:2007年7月1日。
    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網址:taipedia.cca.gov.tw,檢索日期:2008年5月6日。
    臺灣藝術教育館網站,〈陳芳明擔任九十二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評審委員,發表評審感言〉,網址:http://www.arte.gov.tw,檢索日期:2008年10月1日。
    聯合遠見商周綜合知識庫,網址:http://udndata.com/taipei/,檢索日期:2006年1月~2008年12月。

    八、光碟紀錄片
    《繁花盛景:臺灣當代文學新選》所附作家及研究者訪問光碟上、下二片,臺北:正中書局,2003年8月出版。
    《屏東作家身影記實紀錄片4:周芬伶.李敏勇》,屏東縣財團法人、屏東縣社區大學文教發展協會、屏北區社區大學,2007年底出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