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亞美 O Ya Mai |
---|---|
論文名稱: |
學校運用社區古蹟資源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區國民中小學為例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Attitud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Ancient Monument Resources By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t Tam-shui in Taipei County.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資源 、古蹟 、態度 、國民中小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淡水區國民中小學運用社區古蹟資源的態度、遭遇的問題及與不同背景變項間的關係。首先探討有關文獻,以作為研究架構及研究目的依據,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了解淡水區中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的態度。
二、探討淡水區中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遭遇的問題。
三、研議淡水區中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運用社區古蹟資源的相關對策。
本研究工具係採自編問卷,問卷調查以台北縣淡水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及行政人員為母群體,針對淡水區二十六校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有效樣本為四一0人。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作成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淡水區國民中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教育功能」持肯定的態度,有助於推動社區文化教育工作。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可發揮教育功能」的態度是有差異的。
三、淡水區國民中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的做法」有積極的想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做法」的意見是有差異的。
五、淡水區國民中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遭遇的問題」值得重視。
六、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運用社區古蹟資源遭遇問題的看法」確有差異。
依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學校單位能積極招募志工,以協助學校推動運用社區古蹟資源的教學,減輕教師負擔。
二、學校應加強與社區古蹟資源單位合作交流,以達到資源共享,活化學習。
三、訂定獎勵措施,以激發年輕教師及偏遠學校教學團隊運用古蹟教學的動能。
四、結合週三進修,參觀古蹟與博物館,並規劃完整進修計劃。
貳、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一、教師應能撰寫古蹟結合「藝術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自編課程,以推廣古蹟的文化價值。
二、教師每學期應安排參觀社區古蹟、博物館,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參、對家長的建議:
一、能擔任志工,協助學校推動運用社區古蹟資源教學的相關活動。
二、活動費用應按時繳交,以利於活動的進行。
肆、對古蹟管理單位的建議
一、建請中央主管單位重視地方文化古蹟資產。
二、應再增訂有關文化資產再利用的相關法令。
三、古蹟管理單位應持續加強行銷與服務,以吸引民眾參觀。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eachers’ attitudes and difficulties toward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ancient monument resources (ACAMR) to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ttainable solutions to related issues are then proposed. Four hundred and ten participants are selected wit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from the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the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at twenty-six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t Tam-shui in Taipei Count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d with statistic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reached as the following:
First, participants agree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ACAMR to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education in terms of progressing community cultu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y show slightly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accessibilit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ACAMR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Second, participants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AMR to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Nevertheless,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AMR to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are divergent to some extent.
Third, it is indicated that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coming with ACAMR should be paid. Yet, participant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problems generating from ACAMR.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in four facets are then offered:
First of all, in terms of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1) Schools should recruit volunteers constantly to alleviate the teachers’ burden. (2)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organization of ancient monument resources needs to be reinforced, for mutual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for activating learning. (3) In order to motivate young teachers and teaching teams at remote schools to merge ancient monument resources into education, regulation concerning rewards is to be legislated. (4) Integrated further education and seminars for teachers on Wednesdays, combined with visits to ancient monuments and museums is suggested.
Second,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1) To spread cultural values with ancient monuments,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self-design the curriculum that merges “Arts and Humanities” into “Social Studies”. (2) To ele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reciate kinds of culture, teachers should scheme field trips to the ancient monuments in the community and museums at each semester.
Third, for the parents: (1) Parents are welcomed to serve as volunteers to exercise activities of ACAMR. (2) The expense of activities should be paid on time to proceed the succeeding activities smoothly.
Last, sugges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ancient monument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1) Central government are required to put more emphasis on local cultural properties and ancient monument resources. (2) Revising and augmenting correlative ordinance of re-utilizing 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perties is demanded. (3) To attract the public,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ancient monument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should remain intensifying marketing and service.
參考書目: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民81)。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內政部(民80)。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台北:內政部。
王秋絨(民86)。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民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左曼熹(民87)。博物館參觀教學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參觀活動單。非制式與專題導向科學教育研習會研習手冊,134-141。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朱岑樓主編(民80)。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江樹人(民86)。學校如何增進與學生家庭之連繫?教師天地,88,59-63。
江銘書(民91)學校社區化的策略規劃---一個國小校長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建興(民68)。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建興(民84)。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堡壘。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9-34)。台北:師大書苑。
何青蓉(民89)。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4(2),7-14。
吳清山、蔡青芝(民91)。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政弘、張沛華(民84)。我國博物館經驗管理之探討。台北:教育部。
林明地(民88)。學校與社區的關係。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林明地(民91)。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明地(民91)。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 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振春(民85)。終身學習與社區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頁181-23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民86)。從社區與學校互動談如何落實學校社區化。教師天地,86,11-15。
林振春(民86)。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 1(4),17-26。
林振春(民87)。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民89)。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載於林瑞欽主編,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1)社區篇(頁13-41)。台北:允晨。
林勝義(民86)。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7-11。
柯正峰(民91)。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邱婉麗(民9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姚振黎(民89)。震災後校園重建與社區關懷:以美國學校社區化為例。社會文化學報,10,117-152。
高慧芬譯(民80)。博物館的實物學習。博物館學季刊,5(4),29-36。
高橋信裕(民81)。博物館與休閒公園展示設計。台北:新形象出版公司。
徐 薇(民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幸愉(民8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永(民91)。學校社區化的社會學理論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7輯。國立教育資料館。
湯昶洪(民92)。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兆興(民92)。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民91)。綠色學校的願景。(http://www.gice.edu.tw/greenschool/mail2/area01-1-1.htm)。
張新松(民72)。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碩玲(民90)。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文忠(民91)。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 。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益興(民81)。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
陳惠美譯(民79)。科學博物館的科學教育。博物館學季刊,4(3),31-38。
游瑰玲(民8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活動單設計過程及成果應用。科技博物,3(1),22-25。
黃明月(民86)。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鴻文(民84)。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127-135)。台北:師大書苑。
葉貴玉譯(民77)。如何為學生設計「自我導覽」手冊。博物館學季刊,2(4),29-34。
靳知勤(民87)。親子觀眾在科學博物館恐龍廳中之參觀偏好、口語 互動與行為特性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6(1),1-29。
楊國賜(民69)現代教育思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程健教(民80)。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詹棟樑(民86)。學校社區化的兒童教育因素。教育資料與研究,15,19-20。
鄧運林(民87)。開放教育社區學習步道。高雄:復文出版社。
蔡瑞榮(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83-107)。台北:師大書苑。
蔡漢賢(民73)。社會工作辭典。台北: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蔡文輝(民75)。社會學。台北,三民。
歐陽誾、柯華葳、梁雲霞等(民79)。我國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3,265-306
閻自安(民88)。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11,307-331。
劉鎮寧(民88)。尋求資源。載於蔡秀美主編:學校推展社區教育工作手冊(頁61-77)。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謝文全(民8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和(民89)。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2),15-21。
謝金青(民80)。從社區資源談國民小學教育功能提昇的有效途徑。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3,55-58。
鐘國南(民91)。跨越空間的博物館教育。台灣博物。73,21。
教育部資訊網 http://www.edu.tw/EDU_WEB/Web/publicFun/dynamic_default.php
內政部資訊網http://www.moi.gov.tw/moi/spring.asp
台北縣教育資源網http://www.tpc.edu.tw/
英文書目
Bitgood, S. (1993). What do we know about school field trips.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learning in science museums. 2, 12-16. Washington D.C.。ASTC.
Bagin,D.,and Gallagher,D.R.(2001).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7th ed.)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
Calderwood, P. (2000). Learning community: 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 New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ryfoos,J.G.(1994).Full-service schools:A revolution in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for children,youth,and familie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Inc.
Dryfoos,J.G.(1996).Full-service schoo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April,18-23.
Gonder, P.O. (1981). Exchanging school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In Davies, D. (ed.)
Falk, J. H., Koran, J. J., & Dierking, L. D. (1986). The things of science: assessing the learning potential of science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70(5), 503-508.
Kubota, C. A., & Olstad, R. G. (1991). Effects of novelty-reducing preparation onexploratory behavior and cognition learning in a science museum sett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3), 225-234.
Rice, K., & Feher, E. (1987a). Pinholes and 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vision I. Science Education, 71(4), 62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