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佳吟 |
---|---|
論文名稱: |
《秦併六國平話》對史書之因襲與蛻變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秦併六國平話 、史記 、史書 、詠史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1 下載:1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宋元講史平話,無論取材於歷代正史,或採擷於稗官野史,他們所說的歷史興衰、興廢爭戰,往往與歷史有一定的淵源。元代至治(1321-1323)年間前後,建安(今福建)虞氏刊刻的「全相平話五種」中,《秦併六國平話》大量抄襲史書現成的文字,被視為最貼近史實的文學作品。但是在宋元發展平話的過程中,《秦併六國平話》也吸收了平話的元素,加入開場詩、入話、評論、套語、圖目……等史書中沒有的素材,許多情節也實為《秦併六國平話》作者的新意。在小說創作尚未蔚為風氣的宋元時期,文人以現有的歷史知識,選出民眾熟悉的歷史故事,再加以附會渲染,在形式與內容都有所革新的情況下,《秦併六國平話》對史書就不再只是因襲,而是有所蛻變,向通俗文學的里程碑又邁進了一步。
徵引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
【西漢】劉向:《戰國策》,台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西漢】劉向:《戰國策》,台北:台灣書坊,2009年。
【西漢】司馬遷(撰),馬持盈(註):《史記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2010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東漢】班固:《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56年。
【元】不著撰人:《秦併六國平話》,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元】不著撰人:《秦併六國平話》(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元】不著撰人:《秦併六國平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00年。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錫根點校:《宋元平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彥壽:《福建刻書論稿》,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李致忠:《中國出版通史‧宋遼西夏今元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
林劍鳴:《呂不韋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劍鳴:《秦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義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年。
來村多加史著、張詠翔譯:《戰略戰術兵器事典》,台北:楓樹林文化,2012
年。
來新夏:《中國圖書事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
徐吉軍:《南宋臨安工商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張分田:《秦始皇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兵:《宋遼金元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宋元話本》,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9月。
葉新民:《遼夏金元史徵‧元朝卷》,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年。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台北:河洛圖書,1978年5月。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馮紹霆:《四大發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齊裕焜:《中國歷史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
趙望秦、張煥玲:《古代詠史詩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趙望秦、潘曉玲:《胡曾《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樓含松:《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大文史叢刊29),
1969年12月。
盧世華:《元代平話研究-原生態的通俗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鍾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韓復智、葉達雄、邵台新、陳文豪:《秦漢史》,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
羅筱玉:《宋元講史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旭川:〈關於宋元刊平話中的陰文〉,《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
年第1期。
王昭、李輝:〈淺析宋元話本對章回小說的影響〉,《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003年第19卷第4期,頁40-44。
李啟潔:〈宋代「說話」的程式化現象與娛樂商品化之關係〉,《首都師範
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頁117-123。
李繼華:〈從《三國演義》成書過程看平話與演義結構之比較〉,《鄭州大
學學報》,2011年第44卷第5期,頁98-100。
周文:〈宋元話本詞語研究概論──以《全相平話五種》與辭書編纂為例〉,
《咸寧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71-74。
紀德君:〈「按鑒」與講史演義小說文體之生成〉,《文學遺產》,2003年第
5期,頁110-122。
紀德君:〈20世紀宋元平話的發現與研究〉,《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1卷第10期, 2000年7月。
紀德君、洪哲雄:〈試論宋元平話的審美文化追求〉,《中山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5期, 1998年。
侯忠義:〈論歷史演義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頁34-40。
徐曙海、王成軍:〈中國小說的「史傳模式」新論〉,《江蘇社會科學》,2005
年第1期,頁184-187。
張兵:〈「說話」溯源〉,《復旦學報》,1995年第3期,頁194-202。
張兵:〈北宋的「說話」和話本〉,《復旦學報》,1998年第2期,頁85-92。
張兵:〈南宋的講史和說經話本〉。《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
卷第1期,1999年1月。
張政烺:〈講史與詠史詩〉,《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集,1948年。
張瑞芬: <宋元平話及話本中所反映之民間文學特質),《興大中文學報》
第4期,1991年1月。
陳蒲清:〈淺談詠史詩的文化背景與胡曾詩的歷史地位〉,《邵陽師專學報》,1994年。
楊建國、項朝暉:〈宋元講史話本的通俗化特徵初探〉,《中國文化研究》,
2000年春之卷,總第27期,頁71-77。
樓含松,〈史學新變和講史的興盛〉,《浙江大學學報》,第30卷第1期。
瞿林東,〈史學與大眾文化〉,《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2期。
羅書華:〈史傳、講史、章回小說創作目的之演進〉,《上海大學學報》,2001
年第8卷第1期,頁16-21。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李本耀:《宋元明平話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3年6月。
李宜涯:《元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五種研究》,台北: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年。
吳智和:《明代的福建藏書──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胡長茵:《宋元「平話」之名義、體制研究──以《新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莫嘉廉:《元代刻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莊憶欣:《胡曾周曇詠史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明哲:《宋代福建書坊及私家刻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趙振華:《元建安虞氏新刊五種平話儒釋道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1年。
蔡宗翰:《秦併六國平話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67
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