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繡子 Lin shiow Tzyy |
---|---|
論文名稱: |
國中童軍教師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義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童軍教育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6 下載:5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後,童軍教育發展之意見。首先經由文獻探討,論述童軍教育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念、內涵與兩者之關聯,其次分析原有童軍教育課程內涵及在呼應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下可加入之新內涵,並依文獻分析設計問卷調查童軍教師之意見,最後提出個人之建議,以供未來童軍教育發展、童軍教師教學及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有:
一、了解國中童軍教師認為童軍教育在課程內容上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施宜調整之方向。
二、了解國中童軍教師認為在教學上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施宜加強之専業知能。
三、了解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內涵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上應用之意見。
四、綜合研究成果,提供童軍教師改進教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及童軍教育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有:
一、國中童軍教師認為童軍教育課程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可達成之程度,較呈樂觀看法。而可達成程度較低者有「提供反思訊息」、「學習統整」、「應用基本的外語能力,展現自己對國際的理解與文化的學習(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家庭生活活動」等題項。
二、國中童軍教師評估自己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専業知能可達成之程度,亦較持樂觀看法。而可達成程度最低者為「活動教育的專業知能」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差異情形
(一)童軍教育課程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可達成之程度
1、性別:女性教師僅在指定內涵層面顯著高於男性教師。
2、童軍科教學年資:不因童軍科教學年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進修時數:進修時數較多者評定可達成之程度高於進修時數較低者。
4、教學専長領域:不因教學専長領域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大學畢業科系:不因大學畢業科系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最高學歷:四十學分班與大學畢業兩組群,僅在基本理念層面,顯著高於其他學歷者。
7、學校規模:任教於學校規模63班以上之童軍教師,僅在「第四階段能力指標及基本能力」層面,高於任教於學校規模45~62班者。
(二)童軍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専業知能可達成之程度
1、性別:不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童軍科教學年資:年資較淺之教師評估自己可達成之程度較年資較深者高。
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進修時數:進修時數較多者評定可達成之程度高於進修時數較低者。
4、教學専長領域:不因教學専長領域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大學畢業科系:不因大學畢業科系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最高學歷:不因最高學歷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7、學校規模:不因學校規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童軍教育內涵編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適合性之意見
(一)童軍教育內涵經常實施之前十個題項以露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此類別居多,實施較少者多為戶外教育及服務活動題項。
(二)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的前十個題項中,有多項關乎戶外活動的知識及環境教育,而較不重要的題項以童軍資訊類別居多。
(三)童軍教育內涵實施現況與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評等差距頗大,社會服務活動及戶外教學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評等高,然而實施情況不佳。
(四)依其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本研究中童軍教育內涵之61個題項大部分皆適合列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
基於上述之結論,本研究針對童軍教育教學內容、童軍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一、對教學內容之建議
(一)通盤檢討原有之童軍教育課程,淘汰不合時宜者。
(二)加強結合「家庭生活」、「反思訊息」、「學習統整」、「外語能力培養」、「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等教學活動。
二、對童軍教師之建議
(一)「準教師」之専長應朝多元化發展。
(二)在職教師應不斷進修,主動充實専業知能,提昇専業自主之能力。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加強舉辦充實教師専業知能之相關研習。
(二)加強童軍教師之回流教育。
四、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建議
(一)配合童軍教育內涵之重要性,取捨童軍教育內涵,多呈現重要性高之童軍教育內涵,並落實教學。。
(二)善用童軍教育具有特色之制度及教學方法。
五、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方法方面:針對専任童軍教師進行深入訪談或質性研究。
(二)在研究主題方面:課程綱要之變動、單元或主題式統整課程之實務教學研究、年資影響原因之探討、社會服務活動及戶外教學實施現況不佳原因之探討。
一、中文部分
王佩蓮(民87)。知性兼具休閒的自然體驗活動。教師天地,第93期,頁28-33。
沈六、鐘南、陳鐵、吳務貞、謝美連、黃玉、林英貴(民78)。台灣省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問題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何英奇(民90)。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之應用。在中國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381-396)。台北市:編者。
李坤崇(民90a)。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民90b)。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教學評量。台灣教育,第604期,頁115。
李坤崇(民9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概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第98期,頁111-122。
李書文、呂建政、張景媛(民89)。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翰林無敵網,worldone.com.tw。
李義男(民82)。戶外教育之發展背景與趨勢。載於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頁9-10)。台灣省:省政府教育廳。
李義男(民85)。童軍自然教育思想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第五輯,頁23-5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李義男(民90a)。綜合活動的教育理想與教師素質之探討。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編,邁向廿十一世紀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36)。台北市:編者。
李義男(民90b)。童軍探索活動的評鑑。載於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頁47-48)。台北市:教育部。
呂建政(民83)。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市:水牛。
呂建政(民91)。童軍活動的多元設計。在簡茂發主編,啟發多元智能論文集(頁264-28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余紫瑛(民90)。探索教育的演進與發展歷史。載於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頁4-11)。台北市:教育部。
洪久賢(民90)。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與教學策略。在中國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397-414)。台北市:編者。
柯內爾•約瑟夫(Joseph Corrnell)著(民83)。共享自然的喜悅(Sharing the Joy of Nature)。(方潔玫譯)台北:張老師。
柯內爾•約瑟夫(Joseph Cornell)著(民86)。與孩子分享自然(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王家祥譯)。台北市:張老師。
柯內爾•約瑟夫(Joseph Cornell)著(民86)。傾聽自然(Listening to Nature (金恆鑣譯)。台北:張老師。
高新建(民90)。基本能力的課程與教學轉化。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2期,頁237-254。
陳新轉(民91)。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能力表徵」課程轉
化模式。教育研究月刊,第100期,頁87-100。陳君健(民90)。童軍探索活動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載於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頁40-46)。台北市:教育部。
陳君健(民91)。從童軍教育到綜合活動。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會務簡訊,第44期,頁6-7。
教育部(民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莫道(民90)。識途定向運動入門(ORIENTEERING)。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服務員定向運動研習手冊。台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陳慶隆(民91)。環境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鐵(民81)。幼童軍教育。台北市:大林。
張忠仁(民66)。童子軍團務。台北:中華。
張景媛(民89a)。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規劃方針。翰林文教雜誌,第8期,頁33-36。
張景媛(民89b)。綜合活動的教學策略。翰林文教雜誌,第9期,頁44-50。楊百世(民87),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設計的方法與展望。
高市文教,第12期,頁6-9。
楊清國(民83)。童軍與生活教育。中國童子軍月刊,第8期,頁24。
蔡居澤(民90)。探索教育活動領導討論技能之探討。載於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頁29-37)。台北市:教育部。
歐用生(民89)。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劉彥俊(民76)。童軍教育,台北市:水牛。
謝隆盛(民89)。探索教育與綜合活動的關聯性。台北市三民國中試辦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設計觀摩會手冊。未出版。
顏妙桂(民9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在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362-379)。台北市:編者。
二、西文部分
Brookfield, S.(1995). Becoming a critically reflective teache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Ghaye, A. & Ghaye, K.(1998).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Critical Reflective Practice. London: David Fulton.
Lu, C. C.(2002). Scouting for citizenship: the struggle of scouting education in Taiwan. In Society of Civic & Moral Education(Ed.),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Citizenship and Teacher Education(pp237-248). Taipei,Taiwan: Department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agy, L.(1985). 250 million Scouts. Chicago, IL:Dartnell Publishers.
Will, H.(1997). Leave no trace-minimum impact outdoor recreation. Helena,Montana:Falcon.
Shulman, L.(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Simon, P.(1990). Outdoor Leadership Components. In John C. Millws& Simon Priest, Adventure(pp.211-215). Brock University:Ven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