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守榮
Kuok, Sao Weng
論文名稱: 通書:清末民初廣州地區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1900-1916)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通書廣州地區民間生活民間日用書籍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010.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7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通書」是廣州地區一種結合曆法及日常生活常用資訊的民間日用書籍,此種書籍淵源於曆書,並在清代已經流通於廣州地區,而持續發展至民國。本文透過清末民初廣州「通書」內容的介紹與解析,了解「通書」之淵源、其於廣州地區民間生活知識之建構,以及其所反映的廣州民間生活面貌的變化,進而討論清末民初廣州地區民間社會與政府、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本論文認為清末民初廣州「通書」內容偏向保守,曆法宜忌、各類占筮資訊內容仍繼續存在,而其他民間生活知識內容雖有更新,亦多為新瓶舊酒。但有關交通郵傳一類工具知識,則較能得到及時刊載。此反映清末民初廣州民間社會風氣雖仍保守,但漸有轉變。民國成立後,政府雖欲更迭「通書」內容,但未見成效,這或與政局有關,亦可見清末民初廣州大眾對所重視的資訊認識與其興趣所在。此同時反映廣州民間生活慣習具有相當穩定性,未因為國體變更、政局波動及西方文化的傳入而有所影響。

    目次 I 圖次 III 表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清末民初廣州「通書」的淵源與內容面貌 17 第一節 淵源背景 17    第二節 廣州「通書」版本分析 20 第三節 內容分類與面貌 29 第四節 小結 36 第三章 廣州「通書」中的民間生活知識建構 37 第一節 生活作息知識 37 一、曆法與時間觀念 37 二、玄理術數 47 三、耕作與自然環境 63 四、民俗醫術知識 68 第二節 政經資訊 72 一、國旗、疆域的介紹 73 二、職官 77 三、通商稅則 78 第三節 應世教育與社會禮儀 81 一、蒙學與應世教育 82 二、禮儀規範 84 三、柬帖檻聯 89 第四節 現代交通郵傳知識 96 一、鐵路與渡輪交通資訊 98 二、防颱知識 107 三、電報及郵政資訊 110 第五節 娛樂休閒的補充──羊城八景 115 第六節 小結 116 第四章 結論 119 附錄 125 徵引資料 167

    徵引資料
    (一)、史料
    1、《大清同治八年時憲書》(清同治八年(1869)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2、《大清光緒六年造福通書》(清光緒六年(1880)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3、《光緒貳拾陸年庚子通書》(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4、《新通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5、《通書大成》(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6、《丁未歲紅字頭通書備覽》(光緒三十三年(1907)刊本,拙藏)。
    7、《正同文通書》(光緒三十三年(1907)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8、《宣統元年己酉歲諏吉通書》(清宣統元年(1909)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9、《正同文通書》(宣統元年(1909)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0、《醉經堂加官晉爵》(宣統二年(1910)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1、《辛亥歲紅字頭通書廣錄》(清宣統三年(1911)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2、《壬子紅字頭通書備覽》(民國元年(1912)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3、《壬子年紅字頭通書備覽》(民國元年(1912)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4、《民國二年癸丑新舊曆合璧通書》(民國二年(1913)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5、《民國二年癸丑通書》(民國二年(1913)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6、《民國三年甲寅新通書》(民國三年(1914)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7、《民國五年丙辰通書》(民國三年(1916)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18、《丙辰通書》(民國五年(1916)刊本,拙藏)。
    19、《癸亥英文堂機器通勝》(民國十二年(1923)刊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
    20、蔡伯勵,〈庚寅年《通勝》〉,《廣經堂庚寅年包羅萬有》(香港:廣經堂,2010年)。
    21、〈鴉片煙及諸毒良方〉,《申報》(上海,1879年7月8日),5版。
    22、〈鴉片煙及諸毒良方〉,《申報》(上海,1882年3月19日),4版。
    23、〈廣東風災 張督劄文〉,《申報》(上海,1908年8月5日),10版。
    24、〈粵海關新定報風球式〉,《申報》(上海,1908年9月20日),12版。
    25、〈山東巡撫袁奏改元伊始請因勢利導以開民智隨時變通以紓民困摺〉,《東方雜誌》,6:4(上海,宣統元年(1909)三月二十五日),「奏牘」頁1-2。
    26、〈本司布吿編民國三年通俗新曆書須呈案審定始准發行〉,《廣東教育公報》,1:9(廣州,1913年5月6日),頁442。
    27、〈公文〉,「內務部諮各省都督、民政長請飭屬禁止私賣陰曆曆書文」,《政府公報》(1911年10月17日一百六十九號),頁18。
    28、〈通告商民取締不奉正朔文〉,《廣東公報》(1913年1月25日,一四八號),頁16。
    29、〈飭各機關遵將前發曆書民國五年字樣改為洪憲元件文〉,《廣東公報》(廣州,1916年1月20日),一千零五十九號,頁13。
    30、〈取締紅白事儀仗近聞〉,《香港華字日報》(香港,1929年8月6日),頁3:3,粵聞三。
    31、孫文,〈飭內務部編印曆書令(附原緘)〉,收入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六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頁008-009。
    32、孫文,〈臨時大總統改曆改元通電〉,收入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頁25。
    33、[清]李調元,《粵東筆記》(《中國風志叢刊》第56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
    34、[清]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四部叢刊續編》史部第26冊,上海:商務,1934)。
    35、[清]蔣溥、孫嘉淦等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36、[清]陳寶琛等纂,《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37、趙爾巽,《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38、廣州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州百年大事記(上)》(廣州:廣州市文史研究館,1984)。
    39、佛山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佛山市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40、廣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廣州:廣州出版社,1999)。
    41、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海關志編纂委員會編譯,《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42、溫克剛、宋麗莉,《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廣東卷》(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4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舊粵百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晚清畫報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4、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著,余靜嫻譯,《港督話神州(China)》(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45、香港電台電視部,《緣來有段故:蔡伯勵先生訪談》(香港:香港電台,2009)。

    (二)、期刊論文
    1、李恩涵,〈中美收回粵漢路權交涉〉,《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臺北,1969.8),頁150-215。
    2、黃一農,〈擇日之爭與康熙曆獄〉,《清華學報》,21:2(新竹,1991),頁247-280。
    3、虞和平,〈試論中國近代化的概念涵義〉,《社會學研究》,第2期(北京,1991.2),頁111-117。
    4、王爾敏,〈傳統中國庶民日常生活情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臺北,1992.6),頁149-178。
    5、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臺北,1992.12),頁95-115。
    6、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2(臺北,1996.12),頁159-186。
    7、葛兆光,〈《時憲通書》的意味〉,《讀書》,第1期(北京,1997年),頁43-48。
    8、常建華,〈中國社會史研究十年〉,《歷史研究》,第1期(北京,1997.2),頁164-183。
    9、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2期(香港:1999.4),頁29-39。
    10、吳蕙芳,〈新社會史研究:民間日用類書的應用與展望〉,《政大史粹》,2:2(臺北,2000.6),頁1-16。
    11、劉聖宜,〈近代廣州風習民情演變的若干態勢〉,《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1期(廣州,2001.1),頁76-83。
    12、倪俊明,〈近代廣州郵電業述略〉,《廣東史志》,第2期(廣州,2003.2),頁8-14。
    13、陳進國,〈民間通書的流行與風水術的民俗化──以閩台洪潮和通書為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四期(臺北,2003.10),頁195-230。
    14、趙春晨,〈晚清民國時期廣州城市近代化略論〉,《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廣州,2004.2),頁89-96。
    15、陳海忠,〈從民利到國權:論1904-1909年的潮汕鐵路風波〉,《太平洋學報》,第10期(北京,2008.10),頁85-94。
    16、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臺北:2009.3),頁181-215。
    17、任健強、李文,〈近代鐵路建設對沿線城鎮發展的影響──以新寧鐵路為例〉,《華中建築》,第3期(武漢,2011.3),頁109-110。
    18、曾繁花,〈晚清廣州郵政電報肇興芻論〉,《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重慶,2016.5),頁96-101。
    19、潘淑華,〈城市、避暑與海濱休旅:晚清至1930年代的北戴河〉,《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5期(臺北:2017.3),頁39-75。
    20、Shuk-wah Poon(潘淑華),“Cholera, Public Health, and the Politics of Water in Republican Guangzhou”, Modern Asian Studies, 47.2 (March, 2013), pp 436-466.

    (三)、專書研究與論文
    1、程浩,《廣州港史(近代部份)》(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2、傅同欽,〈明清時期的廣東沙田〉,收入廣東歷史學會編,《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頁65-75。
    3、胡景文,〈廣州石印業〉,收入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州文史資料(第三十六輯):廣州工商經濟史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頁83-90。
    4、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蔣祖緣主編,《廣東航運史(近代部份)》(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6、劉聖宜、王燕軍,《抵抗與吸收:廣州近代開放史話》(廣州:廣州文化,1989)。
    7、譚棣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8、張富強,〈西學東漸與嶺南文化的轉型和發展──以中心城市廣州為例〉,收入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嶺嶠春秋:嶺南文化論集(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593-609。
    9、張仲禮主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1996)。
    10、王爾敏、吳倫霓霞,〈儒學世俗化及其對於民間風教之浸濡──香港處士翁仕朝生平志行〉,收入王爾敏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商務,1997)。
    11、丘傳英,《廣州近代經濟史》(廣州:廣東人民,1998)。
    12、林家勁,《近代廣東僑匯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13、潘淑華,〈「建構」政權,「解構」迷信?──廣州市風俗改革委員會的個案研究,1929-1930〉,收入陳春聲、鄭振滿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頁108-122。
    14、劉聖宜,《近代廣州社會與文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三聯,2006)。
    16、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2006)。
    17、李龍潛,《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6)。
    18、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上)》(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19、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下)》(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20、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21、吳蕙芳,〈《萬寶全書》所反映的清末民初社會變遷〉,收入劉德美主編《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文集》(臺北:廣文書局,2009),頁271-290。
    22、巫仁恕、林美莉、康豹(Paul R. Katz)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
    23、王鴻泰,〈社會圖像的建構〉,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2011),頁7-55。
    24、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2011),頁283-358。
    25、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間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間日用類書《目錄十六條》為例〉,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2011),頁389-470。
    26、湛曉白,《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國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27、萬啟盈,《中國近代印刷工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8、楊秋,《變革時期的生活:近代廣州風尚習俗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29、尤陳俊,《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2013)。
    30、蔣建國,《消費意象與都市空間(1827~1919)──廣州報刊廣告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13)。
    31、潘淑華,〈英靈與餓鬼:民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盂蘭節與萬緣會〉,收入蔡志祥、韋錦新、潘淑華編,《「迷信話語」:報章與清末民初的移風變俗》(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13),頁i-xvi。
    32、包利威(Xavier Paulès),〈細審新聞記事:《越華報》與廣州日常生活(1927-1938)〉,收入連玲玲主編,《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頁335-366。
    33、王美怡主編,《近代廣州研究(第一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34、王美怡主編,《近代廣州研究(第二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35、王美怡主編,《近代廣州研究(第三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36、[日]小野寺史郎著;周俊宇譯,《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4)。
    37、吳岩,《清代曆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15)。
    38、[美]柯文(Paul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7)。
    39、程美寶、黃素娟主編,《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7)。
    40、James W. Hayes,“Specialists and Written Materials in the Village World,”in edited by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ski,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p. 75-111.
    41、Martin Palmer, ed. and trans, T’ung Shu: The Ancient Chinese Almanac (London: Century Hutchinson Ltd., 1986).
    42、Richard J.Smith, Chinese Almanacs (New York: Oxford express, 1992).
    43、Michael Tsin(錢曾璦), Nation, Governance, and Modernity in China: Canton, 1900–192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44、Shuk-wah Poon(潘淑華), 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 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 1900-1937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1).

    (四)、網絡資料
    1、蔡綬綵:被湮沒的廣府天文學家,廣州文史.人物春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委員會。網站:http://www.gzzxws.gov.cn/gxsl/zts/rwcq/201112/t20111215_25725.htm。上網日期:2018年5月2日。
    2、蔡興華(2011),〈《通勝》之歷史背景〉,蔡興華.語理友玄。網站:http://www.look4fortune.com/main/page/introduction.htm。上網日期:2018年6月1日。
    3、黃運茵撰(2015年3月7日),〈蔡興華:如何活用通勝擇吉日?〉,灼見名家。網站: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8%94%A1%E8%88%88%E8%8F%AF%EF%BC%9A%E5%A6%82%E4%BD%95%E6%B4%BB%E7%94%A8%E9%80%9A%E5%8B%9D%E6%93%87%E5%90%89%E6%97%A5%EF%BC%9F/。上網日期:2017年8月1日。
    4、Lobscheid, Wilhelm(羅存德),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the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 (Hong Kong: The Daily press office, 1866-1869), pp. 296. Retrieved from: 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image.php?book=1866&page=296 at 2nd July, 201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