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振生
論文名稱: 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區域安全體制建立之研究
指導教授: 蔡政文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3
中文關鍵詞: 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區域安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以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地區的區域安全體制之建立為主,並從政治經濟學觀點探討各國間政治與經濟關係,對區域安全體制建構的影響作用。尤其像東北亞各國大多採取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策略更加容易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的外部因素影響,在這樣的外部因素影響下,如何突破經濟合作與政治合作間的不必然因果關係,讓經濟關係的開展避免被政治力介入的干預影響,進而期待經濟合作關係的日趨緊密得以緩和政治的緊張關係。
    東北亞各國受到內部政經發展情勢及區域經濟興起的影響,已逐漸發展出區域意識,安全觀念也由國家提升至區域,敵我意識不再尖銳對立,尤其經濟關係更穿透敵我界線,使得各國間日益發展出對區域安全的政策與目標,並採行相關的行動方案,而這些行動都或多或少對於形塑區域安全體制,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雖然這樣的促進作用還是避免不了政治力介入的可能影響,但是經濟關係已為區域安全環境奠定良好的基石,相信這樣的合作基礎與經驗必有助於化解存在於各國間的歷史情仇,並朝建構制度化體制的發展方向邁進,讓太平洋世紀得以早日實現。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3 第二章 東北亞區域意識之形成及安全觀念之演進‥… 21 第一節 區域意識之形成‥‥‥‥‥‥‥‥‥‥‥‥ 21 第二節 安全觀念之演進‥‥‥‥‥‥‥‥‥‥‥‥ 48 第三章 當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情勢‥‥‥‥‥‥‥‥ 61 第一節 政治情勢‥‥‥‥‥‥‥‥‥‥‥‥‥‥‥ 68 第二節 經濟情勢‥‥‥‥‥‥‥‥‥‥‥‥‥‥‥ 75 第三節 軍事情勢‥‥‥‥‥‥‥‥‥‥‥‥‥‥‥ 82 第四節 綜合情勢‥‥‥‥‥‥‥‥‥‥‥‥‥‥‥ 91 第四章 中日韓台對區域安全之政策、目標及方案 ………………………………………………… 106 第一節 美國對區域安全之政策、目標及方案‥‥ 109 第二節 中共對區域安全之政策、目標及方案‥‥ 111 第三節 日本對區域安全之政策、目標及方案‥‥ 119 第四節 南北韓對區域安全之政策、目標及方案‥ 126 第五節 台灣對區域安全之政策、目標及方案‥‥ 132 第五章 東北亞區域安全體制建立之基本條件、困 難及解決方向 ………………………………… 133 第一節 基本條件‥……‥‥‥‥‥‥‥‥‥‥‥ 136 第二節 困難因素‥……‥‥‥‥‥‥‥‥‥‥‥ 145 第三節 解決方向‥‥‥‥‥‥‥‥‥‥‥‥‥‥ 148 第六章 東北亞各國對區域安全體制建立之行動及 成果……………………………………………… 160 第一節 行動‥‥‥‥‥‥‥‥‥‥‥‥‥‥‥‥ 162 第二節 成果‥‥‥‥‥‥‥‥‥‥‥‥‥‥‥‥ 180 第七章 東北亞區域安全體制之影響、評估及展望… 188 第一節 影響‥‥‥‥‥‥‥‥‥‥‥‥‥‥‥‥ 188 第二節 評估‥‥‥‥‥‥‥‥‥‥‥‥‥‥‥‥ 213 第三節 展望‥‥‥‥‥‥‥‥‥‥‥‥‥‥‥‥ 236 第八章 結論…………………………………………‥ 254 參考書目………………………………………………‥ 267

    一、 中文專書、論文
    1.丁連財譯,(1992年),尼克森著,《新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 版。
    2.丁樹範等著,(2001年),《「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3.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編,(1991年),《超越國界—第四屆地球共同體國際討論會文獻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
    4.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浙江省亞太研究所編,(1992年),《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亞太經濟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出版。
    5.王良能著,(2000年),《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
    6.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01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7.田弘茂主編,(1996年),《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8.宋宏煦著,(1995年),《國際社會的變遷與二十一世紀》,台北:正中書局。
    9.朱敏著,(1992年),《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國土分裂危機》,中國青年團結會主辦二十一世紀中國前途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10.朱新民,(1991年),《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
    11.呂永和、陳成譯,(1994年),中村哲著,《近代東亞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市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12.宋鎮照著,(1999年),《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13.李佳哲譯,(1990年),《亞洲四小龍的政經分析》,台北:駱駝出版社。
    14.吳福生譯,(2000年),《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15.林蔭庭譯,(1996年),《亞洲大趨勢》,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6.林翰譯,(1994年),山口定著,《政治學理論—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7.林志鴻譯,(1995年),詹姆斯‧C‧艾貝格倫著,《傲視大亞洲》,台北:書華出版社。
    18.周添城著,(1995年),《區域主義下的台灣經濟》,台北:正中書局。
    19.周煦主編,(1994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外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所。
    20.胡祖慶譯,(1992年),《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21.胡台生譯,(1996年),《亞洲的安全保障〔1994-1995〕》,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2.胡志強,(1993年),《我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發展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
    23.洪丁福著,(1996年),《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事業。
    24.袁易主編,(1996年),《亞太情勢的發展—安全經濟與政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25.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合譯,(1990年),《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印行。
    26.高一中譯,(2001年),《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27.高一中、楊紫函譯,(1999年),《世界各國國防政策比較研究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28.許果復主編,(1988年),《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9.張金鑑譯,(1966年),比雅德(C.A. Beard)著,《政治的經濟基礎》,台北:商務印書館。
    30.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著,(1996年),《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
    31.張苾蕪譯,(1994年),《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辨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32.張元虹等譯,(2000年),《亞洲的安全挑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
    33.張蘊岭等譯,(1994年),萊斯特.瑟羅著,《二十一世紀的角逐—行將到來的日歐美經濟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34.梁中英譯,(1983年),《中共政治》,政治作戰學校譯印。
    35.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97年),《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Ⅰ》。
    36.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6年),《亞洲的安全挑戰》。
    3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97年),《戰略趨勢與區域安全》。
    38.張明澍譯,(1995年),Bruce Russett著,《國際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9.許果復主編,(1993年),《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40.張羽譯,(1997年),《戰略趨勢與區域安全譯文彙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41.黃俊彥、吳奇達、強勇傑、謝凱蒂譯,(2001年),《美國與亞洲》,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42.黃裕美譯,(1997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43.彭懷恩著,(1995年),《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44.鈕先鍾譯,(1987年),《國家安全的政治經濟學》,台北:軍事譯粹社出版。
    45.曾清貴譯,(2001年),《2001東亞戰略概觀》,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46.楊紫函、吳奇達、強勇傑、陳孝燮、李育慈、黃俊彥譯,(2002年),《2001亞太安全觀》,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47.楊連仲譯,(1996年),《東南亞的多邊合作》,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48.渡邊利夫(Toshio Watanabe)及白砂堤耶(Tetsuys Shirasage)著,(1994年),《圖說中國經濟》,台北:雲皓出版社。
    49.楊志恆著,(1996年),《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授權出版。
    50.詹滿容、林文程,(1996年),《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建構與我國扮演之角色》,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
    51.楊紫函、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等譯,(2001年),《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52.蔡政文著,(1978年),《核子時代國際關係的特質》,台北:三民書局。
    53.蔡政文、吳榮義、林碧炤、林嘉誠著,(1993年),《我國對外政策及行動取向》,台北:業強出版社。
    54.蔡政文,(1997年),《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
    55.廖光生主編,(1990年),《中日關係與亞太區域合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56.劉德海、王承宗、李明、程哲國等著,(1995年),《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
    57.陳才崑譯,(1992年),《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結構》,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58.陳侃偉譯,(1973年),《國際政治動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59.劉江永主編,(1995年),《跨世紀的日本—政治、經濟、外交新趨勢》,北京: 時事出版社。
    60.劉義昌、武希志著,(1991年),《國防經濟學基礎》,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
    61.陳欣之著,(1999年),《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文化公司。
    62.陳明著,(2001年),《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63.郭承天著,(1996年),《國際建制與國際組織》,台北:時英出版社
    64.陸宗璇譯,(1994年),《大翻修蘇俄的未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65.潘嘉玢、劉瑞祥譯,(1995年),《大失控與大混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6.潘世偉著,(1993年),《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67.韓高潤、宋中岳著,(1994年),《東亞和平與合作》,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68.戴鴻超著,(1995年),《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
    69.鄒文海,(1970年),《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70.簡水聰譯,(1994年),渡邊利夫著,《透視兩岸三地經貿交流》,台北:實聯文化。
    71.蕭全政著,(1994年),《政治與經濟的結合》,台北:桂冠圖書。
    72.蕭全政、許介鱗、李文志,(1994年),《亞太經濟合作與台灣角色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印。
    73.鄭家亨等著,(1992年),《中國經濟的波動與調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74.鄭正鈐、湯麗明譯,(1996年),威廉‧歐佛著,《中國威脅》,台北:智庫文化。
    75.王泰銓等,〈歐洲聯盟政治統合之發展〉,問題與研究 第33卷 第8期,民82年。
    76.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77.林正義,〈美國的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1期,2001年1月。
    78.王友仁,〈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民90年。
    79.王健全,〈呼之欲出的亞太自由貿易區〉,美歐月刊 第十一卷 第九期,1996年9月。
    80.王業立,〈霸權與體制論亞太新政經秩序〉,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第6期,1993年。
    81.石之瑜,〈霸權衰落的認知效果—論後冷戰時期相抗世界觀之崛起〉,美國月刊第6卷 第8期 ,1991年。
    82.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 第2卷 第1期,2000年 1月。
    83.吳玲君,(2002年),〈小布希政府與東亞區域整合〉,政治大學2002年外交學術研討會「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論文。
    84.吳玲君,〈日本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2002年1、2月。
    85.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 第2卷 第1期,2000年1月。
    86.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 第11卷 第3期 1996年
    87.宋學文,〈從「美日新防衛指針」與「三不政策」探討台灣對中共之安全策略〉,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4期,1999年10月。
    88.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台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 第3卷第3期,2001年7月。
    89.吳志中,〈世界與區域化:一個國際化新政經體系的誕生〉,亞太經濟合作評論 第5期 ,2000年。
    90.吳大平,〈從國防戰略層面看「美日安保防為合作新指導方針」與兩岸關係〉,東亞季刊 第28卷第4期,1997年秋季。
    91.林正牧、江水平,〈90年代區域主義與亞太區域組織的發展〉,國際經濟 第16卷 第4期,1994年。
    92.林欽明,(2000年),〈日、中、南韓加強經濟合作的前景及影響〉,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5期。
    93.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 第11卷 第3期,1996年3月。
    94.金惠珍,〈亞太區域多邊安全合作的發展與美國的角色〉,美歐月刊 第11卷 第5期,1996年5月。
    95.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伙伴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96.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 第12卷第3期,民86年秋季號。
    97.詹滿容,(2002年),〈亞太經合會的現狀與前瞻:蛻變中的挑戰〉,政治大學2002年外交學術研討會「亞太區域安全與整合趨勢」論文。
    98.蔡瑋,(1997年),〈國際政治勢力對兩岸軍事衝突之影響〉,空軍官校民86展望公元二千年兩岸軍力平衡學術研討會論文。
    99.蔡政文,〈論政經發展與東西匯合—從七十年代和解中的歐洲談起〉,國際關係學報 第2期,1979年。
    100.劉德海,〈二千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2001年4月。
    101.劉德海,〈後冷戰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 第1卷 第2期,1999年4月。
    102.趙曉春,〈論冷戰後國家利益的新變化〉,國際關係學院院報,1995年1月。
    103.蔡明彥,〈從淨評估看東亞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 第3卷第3期,2001年7月。
    104.蔡東杰,〈NAFTA與亞太整合進程的互動發展〉,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2年「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學術研討會論文。
    105.陳文賢,〈聯合國與集體安全〉,問題與研究 第34卷 第4期,1995年。
    106.顏建發、程麗弘,〈中共在亞太政經的雙軌擴張與台灣的因應策略〉,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4期,1999年10月。
    107.鍾堅,〈國防預算與制海戰力之提升〉,國家政策雙周刊 第137期, 1996年。
    108.Robert Scalapino 演講,中國時報(台北),1991年8月30日,7版。
    109.卓雨生,聯合報(台北),1994年3月28日,9版。
    110.裘兆琳,〈兩岸關係中的國際因素〉,聯合報(台北),2000年4月29日,13版。
    111.上海解放日報,1991年2月15日,頭版。
    112.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2月15日,3版。
    113.童振源,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4月2日,15版。
    114.蔣成,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2月1日,15版。
    115.潘富德,聯合報(台北),2001年8月8日,15版。
    116.聯合報(台北),2002年4月15日,11版。
    117.渡邊昭夫,中國時報(台北),1997年9月1日,10版。
    118.聯合報(台北),1997年11月9日,10版。
    119.青年日報(台北),2001年5月1日,2版。
    120.聯合報(台北),2001年10月3日,13版。
    121.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3月15日,11版。
    122.許倬雲,中國時報(台北),1997年9月3日,2版。
    123.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2月10日,9版。
    124.林霨,〈柯林頓新政府的外交挑戰與轉機〉,自由時報(台北),1997年1月4日,7版。
    125.聯合報(台北),1997年6月5日,13版。
    126.丁學良,聯合報(台北),2001年5月19日,15版。
    127.中國時報(台北),1997年12月17日,2版。
    128.聯合報(台北),1995年12月15日,39版。
    129.聯合報摘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日關係研究計畫」主任卡爾德文章,2001年2月3日,11版。
    130.中國時報(台北),1995年9月30日,10版。
    131.聯合報(台北),2002年5月19日,4版。
    132.中央日報(台北),1997年7月11日,10版。
    133.青年日報(台北),2001年4月24日,2版社論。
    134.聯合報(台北),2000年11月13日,22版。
    135.青年日報(台北),2001年8月19日,2版。
    136.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8月2日,11版。
    137.聯合報(台北),2001年7月7日,11版。
    138.孫震,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月1日,15版。
    139.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1月20日,11版。
    140.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0月10日,7版。
    141.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0月8日,3版。
    142.聯合報(台北),2000年9月27日,2版社論。
    二、 英文專書、論文
    1.Akaha, Tsuneo, Japan in the post hegemonic world,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2.Arnold Wolfers, (1962),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rimc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Barry Buzan, (1983), People, States,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Sussex: Wheatsheaf Books Ltd.,
    4.A. F. 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 (1980), the War Ledg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David L. Shills, ed., (196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Vol. 11, New York: MacMillan.
    6.Gabriel Ben-Dor (Editor) and David B. Dewitt (Editor), (1994),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Middle East, Westview Press.
    7.Helga Haftendorn, (1991), the Security Puzzle: Theory-Building and Dis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5 No.1.
    8.James E. Dougherty, Robert L. Pfaltzgraff, James L. Dougherty, (1997),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Prentice Hall.
    9.Janne E. Nolan (Editor), (1994), Global Engagement: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0.Karl W. Deutsch, (1969),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1.Marcus G. Raskin, (1979),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Jersey: Transaction, Inc.
    12.Michael Leiserson, (1972), the End of Politics in America: Experience and Possibilities, Boston, MA: Little Brown.
    13.Michael Mastanduno, (1997), 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ment: Realist Theories and U.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4
    14.Norman J. Padelford and George A. Lincoln, (1962),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15.Osborne Perry Anderson, Vince Copeland (Editor), (1974), Voice from Harper’s Ferry, World View Forum.
    16.Otto Hintze, Felix Gilbert (Editor), (1975), the Historical Essays of Otto Hintz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Peter J. Taylor (Editor), John House (Editor), (1984), Political Geography: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8.R. B. Nye,(1968), Midwestern Progressive Politics 1870-1958, Michigan State Univ. Pr.
    19.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Jr. Nye, (2000),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20.Robert Gilpin and Jean M. Gilpin,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Univ. Pr.
    21.Robert J. Art, (1995), A Defensible Defense: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4.
    22.Richard H. Ullman, (1983),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8, No.1.
    23.Robert Gilpin,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
    24.Seyom Brown, (1992),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Global System, Blouder: Westview Press.
    25.Thorstein B. Veblen, (2001),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Random House, Incorporated.
    26.The Edito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Daniel J. Kaufman, Jeffery S. McKitrick, and Thomas J. Leneg, eds., (1985), U.S. National Security: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Mass.: Lexington Books,; Kenneth Waltz, (1979 )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Addison-Wesley.
    27.Thorstein B. Veblen, Marion J. Levy (Instroduction),(1996) , Absentee Ownership: Business Enterprise in Recent Times, The Case of Americ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8.William Batchelder Greene, (1975), Socialistic, Communistic, Mutualistic, and Financial Fragments, Hyperion Press, Incorporated.
    29.The Japan Time, June 23, 1990, p.3
    30.Washington D.C., May 8, 2001.
    31.Michael A. Santoro, Vol. 99, No.638, September 2000, pp.263-267.
    32.Treatu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Series, 3097, Vol.5, part3, 1954, pp.2368-2376.
    33.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 Jan, 30, 1997: 15
    34.Washington Post, 18 July 1989, Section C, p.1.
    35.New York Times, 25 October 1989, p.3.
    36.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0, Tokyo, 2000, pp.262-26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