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珮芬 Hsu, Pei-Fen |
---|---|
論文名稱: |
況周頤詞與晚清文化關係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佳蓉
Lin, Jia-R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況周頤 、況周頤詞 、晚清文化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5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8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學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脈動,呈現了創作者對於當時文化的觀察思考,而文化變動會對創作者的一生帶來制約與形塑,文學創作亦會受到時代文化的影響,故文化現象,創作個體,文學作品三者之間互動密切。本文基於此論點,以文學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從文化、作者、作品三方面,探討況周頤詞與晚清文化之關係,期能深化況周頤詞的研究。
首先關注況周頤詞與儒家文化的入世關懷。況周頤一生的言行舉止,體現著他對儒家理想人格與處世之道的認同。晚清動盪不安的時局,激發士人的憂患意識,況周頤的淑世情懷在詞作中多有展現,包含對中日情勢的關切、對政權現況的不滿、報國之志的真切表露和感時念亂的黍離之悲。然而,晚清文化變動使況周頤的仕途之路更加顛簸波折,故況周頤常於詞中抒發身世之感,包含懷才不遇的感嘆、飄泊江湖的無奈與守貧守節的信念。
接著是況周頤詞與中外文化的省思觀照。由況周頤的社會關係、詞學理論、文學創作可知其思維在某些層面能適應時代變化,並非如前人所言是食古不化的古人,抗拒一切外來事物。而在況周頤的詞作中,其呈現的傳統文化風貌主要有傳統技藝、君主制度與倫理觀念。此外,況周頤詞中有許多涉及外來文化的描寫,包含日本文化、西洋雜技、吸食鴉片、外國銀錢、西洋金婚用語、猶太人哈同花園,皆為況周頤對晚清外來文化的體察與紀錄。
最後探討況周頤詞與晚清詞學的發展關係。況周頤的詞學理論與創作回應了晚清詞學的「尊體」特點,並且深化了晚清詞學走向「復古」的趨勢。而況周頤詞作中的尊體意識包含以詞為史,反映時事;提倡詞學,重視詞集;審音守律,嚴加辨別。此外,晚清詞壇寄託說詞盛行,而比興寄託也是況周頤常用的創作手法,其詞中的比興寄託特色有三,一是寄託意旨不限詩教,拓展寄託內涵;二是喜以特定歷史人物、花卉比興;三是以側艷寫沉痛,風格艷而有骨。
參考文獻
一、 況周頤相關著述
〔清〕況周頤著,秦瑋鴻校注:《況周頤詞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況周頤著,孫克強輯考:《蕙風詞話:廣蕙風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況周頤:《眉廬叢話˙餐櫻廡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清〕況周頤著,劉承幹輯錄:《歷代詞人考略》,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
〔清〕況周頤著,屈興國輯注:《蕙風詞話輯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娟:《況周頤研究四題》,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3年。
王娟:《況周頤詞學文獻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
劉紅麟:《晚清四大詞人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煒明:《況周儀《存悔詞》版本研究》,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年。
鄭煒明:《況周頤先生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鄭煒明:《況周頤研究論集》,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二、 古籍文獻
《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戰國〕屈原著,郭沫若譯:《離騷˙九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戰國〕荀況著,安繼民注釋:《荀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世說新語》,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江淹著,〔明〕胡之驥注:《江文通集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南朝梁〕庾信著,〔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臺北:文華出版,1968年。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詩全集(下集)》,長沙:海南出版社,1992年。
〔唐〕杜甫:《杜甫詩全集》,長沙:海南出版社,1992年。
〔唐〕杜牧:《杜牧詩全集》,長沙:海南出版社,1992年。
〔唐〕李賀:《李賀詩全集》,長沙:海南出版社,1992年。
〔宋〕姜夔:《姜夔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戈載:《詞林正韻》,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文廷式:《文廷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文宗敕撰:《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清〕王國維著,吳澤主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王國維著,陳永正校注:《王國維詩詞全編校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清〕任鴻雋著,樊洪業、張久春選編:《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朱祖謀:《彊村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朱祖謀編:《滄海遺音集》,民國三十一年葉恭綽等集貲刊本。
〔清〕朱庸齋:《分春館詞話》,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清〕何啟、胡禮垣:《新政真詮》,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清〕周濟編:《宋四家詞選》,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清〕林則徐著,中山大學歷史系編:《林則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翁同龢著,陳義傑點校:《翁文恭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康有為著,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聖祖御撰:《御選歷代詩餘序》,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清〕張惠言:《茗柯文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清〕陳廷焯著,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收入於《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清〕樊增祥著,那思陸、孫家紅點校:《樊山政書》,北亰:中華書局,2007年。
〔清〕魏源:《海國圖志》,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嚴復著,王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寶鋆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龔自珍:《龔定盦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清代日記匯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清代實錄館纂修:《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議報報館編:《清議報》,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陳乃乾編:《清名家詞》,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
董祖羲輯:《鎮海縣新志備稿:上下卷》,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賈文昭主編:《中國近代文論類編》,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劉成禺、張伯駒:《洪憲紀事詩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義〕利瑪竇、〔比〕金尼閣合著,何高濟等譯,何兆武校:《利瑪竇中國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三、 近人專書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佩璉:《華工的足跡》,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重民輯:《敦煌曲子詞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年。
王紹坊:《中國外交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德明:《廣西古代詩詞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皮述平:《晚清詞學的思想與方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仲偉民:《康乾盛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朱義祿:《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朱維錚、姜義華主編:《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年。
李長莉:《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康化:《近代上海文人詞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杜家驥:《清朝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汪茂林:《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明秀:《詞學審美範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2009年。
林顯宗:《社會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1年。
段懷清:《傳教士與晚清口岸文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柏立:《袁世凱稱帝及其敗亡》,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
孫克強:《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孫燕京:《急進與慢變:晚清以來社會變化的兩種形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馬興國、宮田登:《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5)——民俗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馬興榮、朱惠國:《晚清六大家詞選》,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張永芳:《詩界革命與文學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立文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張忠紱:《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
張榮翼、李松:《文學理論新視野》,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2年。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莫立民:《近代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莫立民:《晚清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陳旭麓:《中國近代史十五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國慶:《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劍暉:《新時期文學思潮》,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陸學藝、景天魁:《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彭玉平:《中國分體文學學史──詞學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童慶炳:《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楊霞:《清末民初「中國意識」與文學中的「家國想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葉嘉瑩:《清詞選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葛荃:《權力宰製理性:士人、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暢廣元:《文學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年。
熊佛西:《賽金花》,重慶:華中圖書,1944年。
劉尊明:《唐五代詞的文化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長沙:嶽麓書社,1999年。
鄭振鋒編:《晚清文選》,上海:上海生活書店,1937年。
余傑:《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臺北:聯經出版,2009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
錢仲聯:《清詞三百首》,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薛君度、劉志琴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謝曉霞:《《小說月報》1910-1920:商業、文化與未完成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魏紹昌:《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嚴迪昌:《金元明清詞精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蘇利海:《晚清詞壇「尊體運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權佳果:《中國倫理——中國人生之道》,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海:南天書局,1987年。
〔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 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Stephen Greenblatt & Giles Gunnt,ed.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 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 1992。
四、 學位論文
丁千惠:《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古德玉:《關於況周頤「真」字詞學思想的探討》,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任艷芳:《論況周頤的詞學觀》,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千詩:《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高青:《《人間詞話》與《蕙風詞話》比較》,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彭培元:《況周頤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覃傲霜:《論況周頤《蕙風詞話》美學思想》,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晶:《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遼寧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鄭彥:《《蕙風詞語》創作論研究》,牡丹江師範學院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瑩:《清末四家詞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羅紐金:《況周頤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五、 期刊論文
于廣傑、蘇濤:〈晚清「詞史」意識與詞論建構及創作的關係〉,《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34卷第1期。
王志強、辛立華:〈九霄環佩聲瑯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唐「九霄環佩」琴初探〉,《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11期。
王娟:〈況周頤自注詞與其對民國初年詞學發展的探索〉,《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51卷第6期。
王劍:〈寒食節的興衰——民眾審美心理與國家意志的博弈〉,《山西師大學報》2010年第3期。
王嶽川:〈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申劍敏:〈晚清民族主義思潮與近代中國的民族認同〉,《人文雜志》2001年第6期。
白芳:〈豬仔錢——華工血淚史的見證〉,《中國錢幣》2008年第1期。
冶民:〈今日亟宜振興應用工業以裕生計論〉,《東方雜誌》1911年第8卷第7號。
吳心怡:〈古人如何賞櫻〉,《意林文匯》2016年第8期。
吳建民:〈經學與古代文學經世致用論〉,《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1年第26卷第1期。
李志宏:〈試論況周頤「無詞境即無詞心」說的創作觀〉,《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1期(1996年6月)。
李惠玲、黎德銳:〈潛氣內轉,哀感頑豔 ——況周頤與〈鶯啼序〉〉,《名作欣賞》2007年第24期。
卓清芬:〈試析況周頤《蕙風詞話》之重拙大理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7期(2003年6月)。
屈從文:〈論天朝觀念的生成和演進機制〉,《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
唐培吉:〈巴格達來的冒險家——哈同——上海猶太人研究之四〉,《同濟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孫克強:〈況周頤詞學文獻考論〉,《文史哲》2005年第1期。
孫克強:〈況周頤詞學新論〉,《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1期。
孫歌:〈論況周頤詞作與詞論中的「花」〉,《科學經濟社會》2015年第140卷第3期。
孫維城:〈晚清詞人況周頤簡譜〉,《安徽師大學報》1992年第20卷第1期。
徐永志:〈晚清婚姻與家庭觀念演變述論〉,《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徐瑋:〈況周頤「重、拙、大」及其相關問題探微〉,《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7期(2007年)。
徐瑋:〈論況周頤「詞外求詞」的概念及其對詞人與詞作關係的處理〉,《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5期(2012年7月)。
徐潤拓:〈文學的文化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中的文學──有關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定位與方向的思考〉,《文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
祖保泉:〈試論況周頤的詞〉,《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秦瑋鴻:〈《申報˙自由談》所刊況周頤佚詞輯考〉,《河池學院學報》2013年第34卷第4期。
秦瑋鴻:〈一代詞宗的落幕悲歌——論《申報˙自由談》刊載的況周頤詞作、外傳〉,《河池學院學報》2012年第32 卷第3期。
秦瑋鴻:〈況周頤家世生平考〉,《河池學院學報》2005年第25卷第1期。
秦瑋鴻:〈況周頤詞的創作流變與近代詞壇風會〉,《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1期。
秦瑋鴻:〈論況周頤詞的題材構成〉,《古典文學新探》2011年第22期。
秦瑋鴻:〈癡不求知癡更絕,萬千珠淚一瓊枝——論況周頤與梅蘭芳的交往及其咏梅詞〉,《河池學院學報》2005年第25卷第6期。
郗萬富:〈鴉片煙繚繞下的家國命運〉,《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馬興榮:〈況周頤年譜〉,《楚雄師專學報》1994年第14卷第4期。
馬興榮:〈試論況周頤及其詞〉,《河池學院學報》2006年第26卷第1期。
張宏生:〈詩界革命:詞體的「缺席」〉,《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梅向東:〈論況周頤詞學的「豔骨」說〉,《文學遺產》2006年第3期。
寒冬虹:〈新見況周頤墓誌銘拓本〉,《文獻雜誌》1994年第1期。
彭培元:〈況周頤的文化遺民情結〉,《赤峰學院學報》2012年第33卷第7期。
湯志鈞:〈強學會在維新變法運動中的作用〉,《歷史教學》1964年第9期。
童慶炳:〈文化詩學是可能的〉,《江海學刊》1999年第5期。
童慶炳:〈新理性精神與文化詩學〉,《東南學術》2002年第2期。
舒方鴻:〈日本櫻花象徵意義的考察〉,《日本學刊》2009年第2期。
黃自進:〈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9期(2003年3月)。
黃坤堯:〈況蕙風年譜初稿簡編──清代詞學系譜之三〉,《文風》第21期(1972年6月)。
黃紅娟:〈近代詞人無有能出其右者——況周頤詞創作簡論〉,《閱讀與寫作》2011年第12期。
敬曉慶:〈況周頤家世生平四題〉,《廣西地方誌》2009年第155期。
楊帆:〈晚清傳播狀態及公共知識分子的作用〉,《青年記者》2013年第21期。
楊柏嶺:〈況周頤詞學思想的傳統藝術精神解讀〉,《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0卷第1期。
葉桂郴:〈臨桂詞派況周頤、劉福姚、鄧鴻荃三家詞作的用韻研究〉,《賀州學院學報》2015年第31卷第4期。
葉嘉瑩:〈從晚清兩大詞人的詞史之作看清朝的衰亡〉,《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5卷第2期。
葉嘉瑩:〈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河北學刊》2003年第23卷第4期。
趙婧暘、羅震宇:〈寒食節的民俗學意義——試論歲時節日的道德教化動因〉,《重慶與世界》2013年第8期。
劉強、曹旭:〈秋夜淒涼的畫角——讀況周頤的兩首咏角詞〉,《名作欣賞》1994年第1期。
劉慶璋:〈文化詩學的詩學新意〉,《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
劉樊:〈清末四大詞人〉(上、下),《國立武漢大學四川同學會會刊》1935年第1卷第2期;1935年第1卷3期。
蔡幸娟:〈在守律與立意之間——從《蕙風詞話》中明詞詮釋談起〉,《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1期(2007年3月)。
鄭瑉中:〈唐琴——九霄環佩〉,《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
錢競:〈王國維美學思想與晚清文學變革〉,《文學評論》1997年第6期。
薛文素:〈況周頤詞境淺說〉,《德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30卷。
謝建明、王蓮:〈日本櫻花、菊花人文涵義的審美精神探析〉,《安徽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瞿銘榮:〈我所知曉的哈同花園變遷〉,《檔案春秋》2016年第4期。
羅愛華:〈晚清士人生態與文學活動〉,《湖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22卷第6期。
六、 網路資料
綠櫻花圖:來源網址http://happy.tony-wu1688.com/a0012.htm ,20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