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瓊枝 Wang Chiung-Chih |
---|---|
論文名稱: |
臺灣布袋戲《西遊記》表演文本分析及國小教學應用 Analysis on performing scrip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Journey to the West"of Taiwanese hand puppet |
指導教授: |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1 |
中文關鍵詞: | 掌中戲 、西遊記 、五洲園 、亦宛然 、小西園 、新興閣 |
英文關鍵詞: | hand puppet theater, Journey to the West, Wu-Zhou, Hsiao-Hsi-Yuan, I- Wan-Jan, Hsin-Hsing-Ku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9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是集合語言藝術、操偶技巧與後場配樂等多種元素而成。布袋戲的表演文本是運用本土語言文辭優美的特性,如口白、用詞、用語等結構性;突顯出口白中押韻性、趣味性、音樂性及戲劇性的特點,更提昇教學效能與優美臺灣文化的內涵。2002年以來多數母語教師從認識布袋戲開始,終於體驗出以布袋戲配合教學,深具效率;尤其口白(四念白)是學生在觀賞模仿過程中,寓教於樂學習母語最佳的捷徑。
《西遊記》是家戶喻曉老少咸宜的章回體小說,它描寫孫悟空大鬧三界與跟隨唐三藏取經的故事,因為劇情豐富、內容精彩、動人逗趣、人物活潑可愛,情節又可天馬行空任意揮灑,因此常被引用於布袋戲的戲目表演;更是國小學生的最愛。本論文要探討《西遊記》表演文本運用於布袋戲上的分析,探討各布袋戲傳承系統派表演的《西遊記》,找出表演文本的結構異同之處,保留傳統特色,增添現代創意的形式風格,轉化成合乎現代學童之需求,進行比較研究,讓有興趣的老師參考。
筆者從國內知名五洲園派黃海岱傳承表演文本、亦宛然傳承表演文本、小西園傳承表演文本,鍾任壁傳承表演文本,就劇情內容探討分析,做為學生在學校教學上的參考與應用。並配合九年一貫課程融入本土語、藝術人文、社團的教學運用以達到推廣之效為本研究之重點。將傳統劇本轉(換)化成淺顯易懂的現代兒童表演文本,可讓每個小學在藝術人文課程中,透過表演藝術課實際操作練習以達認知、情意、技能之效能,運用於偶戲社團實做的表演文本,更期望對臺灣特有的布袋戲傳統藝術文化能永續發展。
he Taiwan performing art, Taiwanese hand puppet theater, combines many elements like language arts, puppet skills, and backstage music performance. Performing scripts of hand puppet theater makes use of graceful words of the local language, for example, structures like spoken words, phraseology, and wording, to highlight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like rhymes, playfulness, musical and theatricality in spoken words, which would eve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beautify contents of Taiwan culture. Since 2002 many mother tongue teachers had started with understanding hand puppet theater, and finally experienced that the combining teaching with hand puppet theater was quite effective. Particularly, spoken words (four spoken words) is the best shortcut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as an edutainment when they are watching and imitating.
"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widely known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 with a universal appeal. It depicts stories about Sun Wukong's uproar in three realms and how he went on a pilgrimage for Buddhist scriptures with Tang-sanzang. Because the plots are abundant, contents are splendid, touching and amusing, and figures are lively and cute, and the story was written in an unrestrained and vigorous style, it has been often adop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hand puppet theater, and it is ev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avorit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analysis on the performing scripts applied to hand puppet theater, discuss how various inherited hand puppet theater systems perform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discover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in their structure of performing scripts, to preserv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crease forms or styles of modern creativity, and to transform them to meet needs of today's children, and to do some comparative research for the references from tea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The autho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in respect of plots from domestic famous performing scripts of Wu-Zhou style inherited from Huang Hai-dai, performing scripts inherited from I Wan Jan, performing scripts inherited from Hsiao Hsi Yuan, and performing scripts inherited from Zhong Ren-Bi, as a teaching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for school students. In addition, in coordination with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local languages, art humanities, teaching and adoption in associations are integrated to achieve promotion effects will be the key points of this research. Traditional scripts will be transformed to plain, easy-to-understand performing scripts for today's children. This will achieve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on, affections, and skills by means of actual manipulation and practices in performing art lessons of the art humanity curriculum in every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y will be adopted as performing scripts for implementation of hand puppet theater groups. Moreover, we expect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que traditional hand puppet theater art and culture in Taiwan.
引用資料:
Saussure,Ferdinand de 索緒爾著, 高名凱(譯) 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 臺北:弦文館出版社
布羅凱特著、胡耀恆譯、1969《世界戲劇藝的欣賞》臺北:志文出版社。
呂訴上1961 《台灣電影戲劇史北》臺北:銀華出版社,初版。
呂理政 1991 《布袋戲筆記台北》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陳龍廷 2007 《臺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前衛。
陳龍廷 2008 《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市:春暉。
陳龍廷 2010 《發現布袋戲》高雄:春暉。
陳龍廷 1990 〈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67-68:68-83。
謝明勳 2004 《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臺北:大安。
呂錘寬 2007 《臺灣傳統音槳概論.器樂篇》,臺北市:五南出版。
李壬癸 1986 〈Rhyming and phonemic contrast in South Min(閩南語的押韻與音韻對比)〉《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57本第3分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林鋒雄 2007〈臺灣民間戲曲的變與不變〉《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林茂賢 2001 《臺灣傳統戲劇》臺北:藝術教育館。
邱一峰 2004 《臺灣偶戲藝術》雲林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邱坤良 1992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
吳正德 1996 《臺北縣市布袋戲社團教學活動初探》(1985-1994)。
載於傳統藝術研究(7-21)臺北:國立藝術學院。
姚榮松 2010 〈臺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臺灣學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刋號,第143-204頁。
彥悰著著;長澤和俊、馮作民譯 2001 《玄奘全傳》臺北:星光。
孫惠柱 1993 《戲劇結構:戲劇性結構與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
徐天榮 2002 《笑的藝術與理路》臺北市:影劇叢書 文史擇出版社
張春興 2007 《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曉華 2004 《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曉華 2003 《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成長基金會
張靜二 1984 《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教育部 1994 《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綱要》臺北:正中
許王 199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古典布袋戲藝術人才培育計劃,二卷研習教材基礎篇(上、下)《許王說戲》。
黃慶萱 1997 [1975] 《修辭學》臺北 : 三民。
傅建益 2000 《掌中乾坤:臺灣野臺布袋戲現貌》臺北:商周。
曾西霸 2002 《兒童戲劇編寫散論》臺北縣:富春文化。
黃春秀 2006 《細說臺灣布袋戲》,臺北:國立臺北市歷史博物館。
彰化縣政府2008《南北管戲曲及藝師風華》DVD, 彰化縣文化局。
鄧綏寧 1979 《編劇方法論》臺北:正中書局印行。
謝德錫 1990 《戲說布袋戲掌中乾坤》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劉還月 1993 《風華絕代掌中藝:臺灣的布袋戲》臺北市:臺原出版 。
張溪南 2004 《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陳正之 1991 《掌中功名-臺灣的傳統戲偶》臺中:臺灣省新聞處。
劉勇強 1991 《西遊記論要》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呂晴飛 1994 《神佛魔怪話西遊》臺北:巨流圖書。
呂錘寬 2000 《北管音樂概論》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出版 。
吳承恩 2008《西遊記》上、下集,臺北:臺灣書房。
吳瀛濤 2001 《臺灣諺語》臺北:臺灣英文出版社。
林皎宏 1989 《淺談布袋戲 》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教育部 2003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4 《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綱要》臺北:正中。
曾永義 1989 《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東華。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 2002 《臺灣傳統戲曲之美》臺中:晨星。
楊麗祝 2003 《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稻鄉。
范揚坤 2002 《北管二三事》北市: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卓聖翔、林素梅 1999《南管曲牌大全 上、下集》高雄市:串門南樂團。
林玉如 2007 《跨場域舞臺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戲劇系碩士班論文。
黃玲玉 2001 《臺灣傳統音樂》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
林鋒雄 2001 《老歌子的腳步手路》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廖瓊枝、林顯源、劉秀庭、林美玲 1996《歌仔戲劇本(一)陳三五娘》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出版。
黃素貞 1996 《鑼鼓喧天話北管‧亂彈傳奇》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徐麗紗 1987 《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的分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陳龍廷 1990 《黃俊雄布袋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建益 1993 《當前臺灣野臺布袋戲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德 2003 《臺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依婷 2005 《國民小學布袋戲社團運用及教學方法之個案研究〉─以北市和平國小社團為例 碩士論文。
盧佑俞 1993 《臺灣閩南歌謠與民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
楊雅琪 2003 《玉泉閣布袋戲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詹惠登 1979 《古典布袋戲演出形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慧翎 1990 《臺灣布袋戲劇本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梁慧婷 2000 《明興閣掌中戲團營運方式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徐志成 1998 《「五洲派」對臺灣布袋戲的影響》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徐雅玫 2000 《臺灣布袋戲後場音樂初探》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雅惠 1999 潮調布袋戲《金簪記》音樂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溪南 2002 《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文懿 2003 《時空遞嬗中的布袋戲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嘉珣 2008 《西遊記─反諷意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鄭明俐 1982 《西遊記探源》上、中、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琪 2003 《玉泉閣布袋戲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南。
唭哩岸:莊研誼http://www.klgp.idv.tw/klgp16.3.htm)
圖檔資料來源: 彰化縣文化局http://www.bocach.gov.tw/county/cht/hall4_5.jsp
唭哩岸布袋戲團線上教學http://www.klgp.idv.tw/k03.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51901551
引用自張玉滿的〈歌仔戲的音樂‧牌子〉http://content.edu.tw/primary/fellowship/tn_nt/opera/opera04/opera04.htm
臺灣民俗音樂 盧守重臺灣民俗音樂專輯http://tw.f4.page.bid.yahoo.com/tw/auction/d2402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