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小宜 Shiao-Yi, Huang |
---|---|
論文名稱: |
閩南韻書《渡江書十五音》及其鼻化韻母探討 The Research of Southern Min Rhyming Dictionary, Tu Jiang Shu Shi Wu Yin, and the Nasalized Vowels |
指導教授: | 姚榮松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9 |
中文關鍵詞: | 渡江書十五音 、閩南韻書 、閩南音系 、鼻化韻 、閩南方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3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渡江書十五音》是屬清代中後期的閩南方言韻書,音系反映駁雜,字彙收錄多循古籍的書面字詞。歷來研究對於其音系定位,眾說紛紜,主要為漳州、廈門、長泰三地為主。
本論以「閩南韻書《渡江書十五音》及其鼻化韻母探討」為題,整理其聲韻調三者與中古音的對應關係外,參照《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增補匯音》、《福建方言字典》、《廈英大辭典》等材料,並關照其文白異讀的對應,釐清此書音系、體例等相關問題;另以「字彙義項」、「方言特徵詞」兩者比較,觀察漳州、廈門、長泰三地與此書的相關性,藉以探討此書的音系定位;最後探討其鼻化韻母語音現象與音變條件。期許本論能對《渡江書十五音》有完整的音韻整理外,對於鼻化韻母也能融合聲學、生理結構與西方語言學等解釋之。
本論共七章,各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陳述本論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文獻回顧等。
第二章綜述此書背景、體例、收字與相關漳州地方韻書的材料對照,進而討論此書呈現的音韻觀點。
第三章為此書之音韻系統討論,就聲、韻、調系統逐一論述,以觀察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有何特點,並藉現代閩南方言對照,進行擬音。
第四章分別討論此書聲母、韻母、聲調與中古音之對應,探討閩南方言由中古到近代以降的音韻歷時特徵。
第五章為此書相關的音系問題,討論文白異讀的對應,觀察此書所呈現的異讀;另以此書字彙為線索,提出更具體的證據,以探討其音系依據。
第六章主要討論其書的鼻化韻母,進一步宏觀探討其鼻化韻母的演變過程、音變條件,藉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成果解釋其鼻化的語音條件。
第七章結論,總括各章要點,總述與反思本論研究成果。
一、古籍(按時代先後排列)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3月。
[南朝宋]劉曄:《後漢書》,[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房喬:《晉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2010。
[宋]丁度等編:《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台北:企鵝出版書局,2008年。
二、今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丁邦新:《趙元任國際音標讀法》,台北:文鶴出版,1999年。
王育德:《台灣語音歷史ê研究》,東京:第一書局出版,1987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台灣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北大中文系:《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1989年。
李三榮:《閩南十五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1969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0年。
吳守禮:《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
李存智:《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台北:萬卷樓,2010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二版。
洪惟仁:《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洪惟仁:《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1:泉州方言韻書三種》,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
司,1993年。
洪惟仁:《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2:漳州方言韻書三種》,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
司,1993年。
洪惟仁:《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3:福建方言字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
李如龍、王升魁:《戚林八音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李如龍、陳章太:《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李如龍主編:《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字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修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長楫、歐陽憶耕:《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林金鈔:《閩南語研究》,新竹:竹一出版社,1975年。
林寶卿:《長泰縣志‧方言志》,長泰:長泰縣地方志編輯委員會,1994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馬重奇:《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縱橫出版社,1994年。
馬重奇:《清代三種漳州十五音韻書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
陸志韋:《古音略說》,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47年。
陳永寶:《閩南語與客家話之會通研究》,台灣:瑞成書局,1987年。
陳師伯元:《廣韻研究》,台灣:台灣書局,2004年
許長安:《廈門話文》,福建:鷺江出版社,1993年。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褚孝泉:《法語語言學導論》,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10年
無名氏:《渡江書十五音》,東京:東京外語大學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出版社,1987
年。
羅常培:《廈門音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Rev. Carstairs Douglas, CHINESE-ENGLISH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1990. 杜嘉德:《廈英大辭典》(台北:南天出版社),1990年。
Terry Crowley,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Fox Anthony, Lingustic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年。
洪惟仁:《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台灣:國立清華
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徐芳敏:《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話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台北:
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
陳彥君:《臺灣永靖閩南方言音韻研究──兼論特殊韻讀-eŋ/-ek韻的來源與發
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程俊源:《台灣閩南語鼻音的共時性質與歷史演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灣: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82年。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麗娟、郭蕾、于洪志:〈普通話鼻韻尾的鼻音度聲學分析〉,《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甘肅: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九月。
Wang, H. Samuel (王旭), Nasality as an Autosegment in Taiwanese.,收錄於曹逢甫、蔡美慧編:《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
王順隆:〈《渡江書》韻母的研究〉,《閩南韻書《渡江書》字音譜》,台北:台灣
學生書局,1996年。
吳芳:〈粵東閩語n尾韻文白異讀語及其與ŋ尾韻和鼻化韻的關係〉,《暨南學報》,
廣東:暨南大學,2011年。
何大安:〈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史語所集刊》第52卷,台灣: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所,1981年第1期。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台北: 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
中心,2001年。
李如龍、潘茂鼎等:〈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院語言研究所,1963年。
李如龍:〈閩方言的韻書〉,《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所吳多
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6年10月。
李如龍、陳章太:〈論閩方言的一致性〉、〈論閩方言內部的主要差異〉,《閩語研
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李如龍:〈論漢語方言的類型學研究〉,《濟南學報》第18卷第2期,山東:濟南
大學,1996年。
李壬癸:〈閩南語鼻音問題〉,《中國境內的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漢語方言》,
台北:中央研究院,1992年。
李泰熙:〈《渡江書十五音》跋〉,《渡江書十五音》,東京:東京外語大學亞非言
語文化研究所出版社,1987年。
李泰熙:〈閩南方言”肉”的讀音〉,原載於《廈門民俗方言》1991年第一期,收於
《望海樓劄記:大陸與臺灣文化點滴》,廈門:廈門大學出版,2005年。
李春曉:〈閩南方言韻書的集大成之作──讀《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福
建論壇‧人文社會學科版》2009年。
姚師榮松:〈《渡江書》十五音初探〉,《聲韻論叢》第2輯,台北:學生書局,
1989年。
姚師榮松:〈彙音妙悟的音系及其鼻化韻母〉,《國文學報》,台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1988年第17期。
林寶卿:〈廈門、泉州、漳州的語音差異〉,《廈門大學學報》,廈門:廈門大學,
1993年。
林寶卿:〈對《渡江書》是何地音的探討〉,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宣讀論文,
1995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層次初探〉,《古漢語研究》,湖南:湖南師
範大學,1998年。
林寶卿:〈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二期,福建:
語文出版社,2000年3月。
周長楫:〈略談地方韻書《彙音妙悟》〉,《辭書研究》1982年。
周長楫:〈福建境內閩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華中:華中理工大學中國語言
研究所,1986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同音字彙》,《方言》第二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
究所,1991年。
竺家寧:〈佛經中的「唐」字的意義和用法〉,《妙林雜誌》第九卷,高雄:妙林
雜誌社出版,2001年第2期。
洪惟仁:〈漳州三種十五音之源流及其音系〉,《台灣風物》,台北:1990年。
洪惟仁:〈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的價值〉,《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3:福建方
言字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台灣分館印行,
1996年。
洪惟仁:〈從閩南語聲母的鼻化、去鼻化看漢語的音節類型〉,《第十四屆全國聲
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1996年。
洪惟仁:〈閩南語的音系衍化類型〉,《聲韻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年。
洪惟仁:〈漢語送氣音與鼻音衍化的動機與類型〉,《聲韻論叢》第九輯,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野間晃:〈《渡江書十五音》與《彙音寶鑑》的音系〉,《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
會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公司,1993年。
徐通鏘:〈音系的結構格局和內部擬測法(上)──漢語的介音對聲母系統的演
變的影響〉,《語文研究》第3期,山西:社會科學院語言所,1994年。
馬重奇:〈廣韻聲母與漳州話聲母比較簡表〉,《著名音韻學家唐作藩先生七秩華
誕紀念論文集─語苑擷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年。
馬重奇:〈十九世紀初葉閩南三種韻書音系比較研究〉,《古漢語研究》,湖南:湖
南師範大學,2009年。
郭振生:〈漢語歷史音變過程中的同化現象〉,《河南大學學報》第5期,河南:
河南大學,1986年。
程俊源:〈保守與創新――臺灣閩南語陽聲韻“熊”的音韻歷史變化〉,載《聲韻
論叢》第九輯,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張光宇:〈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年。
張光宇:〈吳閩方言關係試論〉,《中國語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93年第三期。
張光宇:〈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新34卷,新竹:國
立清華大學,2004年第二期。
張光宇:〈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6年第4期。
張光宇:〈共同保留、共同創新與共同脫軌〉,《語言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語言研究所,2006年第63期。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卷28,湖北:華中科技
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2008年第二期。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
究所,2012年第2期。
黃金文:〈「方言變體」間的競爭──論閩北方言陽平乙調清化不送氣音〉,《漢學
研究》第19卷,台灣: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2001年第1期。
張振興:〈閩南語的比較研究〉,《台灣研究集刊》第一期,廈門:廈門大學台灣
研究中心,1995年。
黃典誠:〈關於《渡江書十五音》的”本腔”〉,《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廈門:廈
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彭怡玢:〈《渡江書十五音》音系性質探討〉,《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集美大學,2007年9月。
彭怡玢:〈《渡江書十五音》韻母系統與上古韻母系統比較研究〉,《廈門廣播電視
大學學報》,廈門:廣播電視大學,2007年12月。
彭怡玢:〈《渡江書十五音》與《廣韻》陽聲韻韻母比較研究〉,《福建廣播電視大
學學報》第一期,福建:廣播電視大學,2008年。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81年。
楊秀芳:〈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王叔岷先生八十
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1993年
楊志賢:〈《十五音》評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六期,福建:福建
論壇編輯部,1996年。
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0卷,台北:中央研究院,
1960年。
董同龢:〈廈門方言的音韻〉,《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1957
年。
劉艷梅:〈關於《渡江書十五音》的音系性質等相關問題〉,《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徐州:徐州師範大學,2006年。
萬波:〈贛語古知莊章精組聲母的今讀類型與歷史層次〉,《中國文化研究所學
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年51期。
Chung, R. (鍾榮富)1996, The Segmental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Taiwan,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Co.
Ohala J. J. 1975. Phonetic explanations for nasal sound patterns. In: C. A. Ferguson, L. M. Hyman, & Ohala J. J. (eds.), Nasalfest: Papers from a symposium on nasals and nasalization. Stanford: Language Universals Project.
Ohala, J. J. & Ohala, M. G. 1993. The phonetics of nasal phonology: theorems and data. M. K. Huffman & R. A. Krakow (eds.), Nasals, nasalization, and the velum.
Ohala, J. J. 1993. The phonetics of sound change. In Charles Jones (ed.), Historical Linguistic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 Longman.
五、網路資源
《康熙字典》http://ctext.org/kangxi-zidian/zh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c/frc/frc02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