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佩螢
Li, Pei-Ying
論文名稱: 同異質分組並行的高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楊凱琳
Yang, Ka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同質性分組異質性分組差異化高中數學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3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高中數學教師如何將同異質並行的分組學習融入課堂實施,實施過程中會遭遇之困難與解決策略,以及實施分組討論後,對學生學習成就、學習信心與學習動機有何影響。
    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私立高中一年級一個班學生,採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歷經三個循環,每個循環內歷經兩次全年級的大考,研究者根據三次行動研究的目的進行規劃、執行,透過課堂觀察、學生小組討論課堂記錄、學生個別晤談與數學週段考成績分析,根據學生的回饋,教師進行反思,規劃下一個循環。
    行動研究第一循環規劃將日常的新進度小考檢討改為異質性小組討論進行,並在兩天內進行檢討考,檢討考成績進步達顯著差異,但第一循環內的兩次大考成績無明顯進步,且在課堂上再次進行檢討考對教學進度造成延誤,故第二循環開始取消檢討考,調整成在課堂中進行任務單元練習卷,並融入同異質小組討論,由於寫任務單元練習卷與小組討論時間互相壓縮,學生普遍反應小組討論時間不足,第三循環再依差異化教學將任務單元練習卷分基礎題型、進階題型與挑戰題型三個部分,依學生能力規劃其任務,可減少中、高能力學生重複已熟練題目,增加小組討論時間,並且增加小組合作討論的課堂頻率,第三循環內的兩次大考成績均進步到全年級第一名。
    研究結果發現同異質並行的分組學習融入課堂會遭遇的困難有一、小組合作技巧不足;二、建立互相依賴關係需要時間;三、教師合作學習教學法經驗不足,教學準備負擔增加,至於對學生的影響,因為同質性分組討論滿足高能力學生對較高層次的題目討論需相當能力的同儕討論需求,且中能力學生也避免因高能力學生的存在而失去學習機會;異質性分組提供中、低能力學生解決問題的資源,也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高能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釐清、強化概念,因此同異質並行的分組討論對高中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正面影響,並且對高能力學生影響較顯著,也對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習動機有正面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合作學習 5 第二節 分組教學 15 第三節 差異化教學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背景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5 一、 量化資料工具 25 二、 質性資料工具 3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4 一、量化資料 34 二、質性資料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1 第一節 第一循環之研究結果 42 第二節 第二循環之研究結果 49 第三節 第三循環之研究結果 57 第四節 研究者的改變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7 參考文獻 79 一、中文部分 79 二、英文部分 81 附錄一:107學年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考卷 83 附錄二:107學年第一學期週考二考卷 87 附錄三:107學年第一學期競試考卷 91 附錄四:107學年第一學期第三次週考考卷 96 附錄五:107學年第一學期期考考卷 100 附錄六:107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週考考卷 103 附錄七:2-2檢討考 107 附錄八:數學課分組學習問卷 108 附錄九:數學課小組討論記錄單 109

    一、中文部分
    王鏡淑(2012)。STAD合作學習法對高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經綸(2018)。探討合作學習教學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彰化市。
    田曉芬(2018)。應用差異化教學於八年級數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吳明隆、涂金堂 (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余遵彝(2007)。高中合作學習降低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沈秀燕(2014)。高二數學課室中從合作學習邁向數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彰化市。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3),頁118-123。
    林青蓉 (2006)。合作學習教學法促進國ㄧ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曉音(2014)。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運用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吳清山、林天佑(1996)。教育名詞: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75-76
    洪鳳君 (2006)。「數學步道」融入國中數學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范聖佳(2007)。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13,頁73-9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中心(2016)。105 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人數百分比統計表。取自http://cap.ntnu.edu.tw/exam/105/1050603_2.pd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中心(2017)。106 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人數百分比統計表。取自https://cap.nace.edu.tw/exam/106/1060609_1.pdf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中心(2018)。107 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能力等級加標示人數百分比統計表。取自https://cap.nace.edu.tw/exam/107/1070608_1.pdf
    張新仁(2004)。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23),頁111-136。http://dx.doi.org/10.6450/ER.200412.0111
    張子貴(2010)。合作學習應用在微積分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3),頁141~162。
    張俊彥、李哲迪、任宗浩、林碧珍、張美玉、曹博盛、楊文金、張瑋寧 (2015)。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15 國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梁惠晴(2006)。概念圖合作學習對高中生數學學習成效研究-以「排列組合」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惠如、王菀詩、吳怡慧 (2014)。同異質分組並行差異化教學。中等教育,65(3),117-131。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吳政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敦煌、梁正鏮 (2017)。分組合作學習於高級中等學校數學補救教學課程上之成效:以「數列與級數」單元為例。教育評論月刊,6(12),頁156-179。
    黃于真、陳美如(2018)。差異化教學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1(1),頁91-122。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楊宏珩(2010)。合作學習─高中化學教學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1),頁55~77。
    傅明俐(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板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世雄(2018)。差異化教學的同質性分組協同學習模式之探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6,頁25-51。
    陳薇吏(2017)。兼具同異質分組的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專班,台北市。
    陳彥廷(2002)。高一數學科「S-T合作學習」模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永富(2018)。差異化教學融入行動學習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臺中市某高職數學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所,台中市。
    陳為彤(2019)。國小四年級數學課程之差異化教學研究-以屏東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教育系碩士班,屏東縣。
    盧富美(1992)。談合作學習及其教學流程。教師之友,33(4),3-8。
    盧貞穎(2014)。國小英語科差異化教學理念與活動設計。國教新知,61(2),頁75-94。http://dx.doi.org/10.6701/TEEJ.201406_61(2).0007
    鄭章華、林成財、蔡曉楓(2016)。國中數學差異化教材設計與實施初探。中等教育,67(4),頁38-56。DOI: 10.6249 / SE.2016.67.4.04

    二、英文部分
    Arra, T.C., D’Antonio, D.M., &D’Antonio, Jr.M. (2011). Students’ Preferences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Considerations for Colleg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1(1),114-126
    Brown, S. I., Cooney, T.J. & Jones, D. (1990).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In W.R. Houst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639–656). New York: Macmillan.
    Fuchs, L. S., Fuchs, D., Hamlett, C. L., & Karns, K.(1998). High-achieving students’ interactions and performance on complex mathematical tasks as a function of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pairing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5(2), 227-267. https://doi.org/10.3102/00028312035002227
    Hall, T. (200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Wakefield, MA: National Center on Accessing the General Curriculum.
    Hallinan, M. T. (1994). Track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7 (2), 79-84.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 Boston, NJ: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uo-Tai Chen(2017).Th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Model for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國民教育學報,14 ,107 – 131
    Murphy, P. K., Greene, J. A., Firetto, C. M., Li, M., Lobczowski, N. G., Duke, R. F.,& ... Croninger, R. M. (2017).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homogeneous versusheterogeneous grouping on students’ text-based discussions and comprehens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1 , 336-355.
    Parker, R.E(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pp48-57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 N J: Prentice Hall.
    Servilio, K. L. (2009). You get to choose!Motivating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TEACHINGExcept ional Children Plus, 5(5).Retrieved from http://escholarship. bc.edu/education/tecplus/vol5/iss5/art5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ASCD.
    Webb, N. M., & Kenderski, C. M. (1984). Stud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small-group and whole-class settings. In P. L. C. Wilkinson, F. Spinelli, & S. R. Swing (Eds), The social context of instruction: Group organization and group processes (pp. 153-170). Orlando: Academic Press.
    Zakaria, E., Solfitri, T., Daud,Y. , & Abidin, Z.Z.(2013).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Creative Education, 4(2), 98-100. doi: 10.4236/ce.2013.42014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5/2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