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涵邡 |
---|---|
論文名稱: |
晚明至清中葉訓蒙理念的探討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訓蒙理念 、童蒙教育 、兒童教育 、陸世儀 、崔學古 、張行簡 、唐彪 、王筠 |
英文關鍵詞: | ideas of child education, child educ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Lu Shih Yi, Cui Xue Gu, Zhang Xing Jian, Tang Biao, Wang Yu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4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晚明至清中葉此一時期訓蒙理念的異同及發展,並透過分析與比較陸世儀、崔學古、張行簡、唐彪及王筠等五人的訓蒙理念,引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研究發現有三,分別說明如下:
一、童蒙教育深受到科舉考試的影響,例如在教育目標上,以科舉預備為主;在教學內容上,則多以科舉預備教育有關;在教材選擇上,除童蒙教材外,也多選用《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在教學方法上,則除背誦以外,已逐漸能為兒童講解書中大意。
二、五位教育家的訓蒙理念,對朱熹、王陽明兩種路線各有繼承與革新。陸世儀、崔學古、張行簡、唐彪雖然採取教學與管教上,採程朱一派嚴厲的態度以及約束,但在管教上已逐漸由嚴厲轉向溫和、同情的態度,融合朱、王二派的想法,而王筠則是五人中唯一宗主王陽明學派者。
三、除科舉預備教育以外,也關注到其他種類的教育,如陸世儀提出的女子教育,以及唐彪提出的不習舉業者教育和農村子弟教育,顯現出此一時期的訓蒙理念也考慮到當時的社會需求。
總之,晚明至清中葉時期的訓蒙理念,是在宋代朱熹、明代王陽明,及當時社會背景三方面影響之下,而逐漸成形,並希冀現代教育者能從中得到啟發,以發展更為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論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quire the ideas of child education between
late Ming and middle Qing. To analyze the ideas of Lu Shih Yi, Cui Xue Gu, Zhang
Xing Jian, Tang Biao and Wang Yun, and to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modern education will be discussed. Thre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ideas of children education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uch as, its aim of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Besides the primers for language, the Four Books, the Five Classics and other
Confucian Classics were used as textbooks. Not only did pupils ask to memorize the
texts, but teachers began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exts for children.
Secondly, the ideas of child education of five educationists showed that they
were influenced by the ideas of the schools Zhu Xi and Wang Yang Ming. As to
discipline and instruction, Lu, Cui, Zhang and Tang were influenced by the Zhu’s
school, which advocated harsh manner. But they changed to a moderate and
compassion manner advocated by the Wang’s school gradually. As to Wang Yun, he is
the only follower of the Wang’s school.
Thirdly, Besides, focusing on prepari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ome of them
paid attention to other areas, such as Female Education by Lu, child education not for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nd rural children by Tang. It meant that child education
considered the social needs.
In sum, the ideas of children education between late Ming and middle Qing were
influenced by the ideas of Zhu’s school and Wang’s one and its social context. Some
implications are devoted for the modern educationists
參 考 文 獻
壹、古籍
《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開明書局,1955年。
王陽明(明),《陽明傳習錄》,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王筠(清),《教童子法》,收於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蒙學要義》,收錄於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蒙學要義》,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孔穎達(唐)注,《周易正義》,收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第十七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阮刻本校刊,1965年。
永瑢(清)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朱用純(明)撰,簡美玲編譯,《朱子治家格言》,臺南:嘉鴻出版社,1987年。
朱熹(宋),《童蒙須知》〈序〉,收錄於陳宏謀編,《五種遺規》冊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朱熹(宋),〈大學章句序〉,收錄於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余永麟(明),〈屈屈歌〉,《北窗瑣語》,收錄於尹德新主編《歷代教育筆記資料》,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3年。
李國鈞主編,《清代前期教育論著選》上、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唐彪(清),《父師善誘法》,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張之洞(清),〈書目答問略例〉(附姓名略),收錄於陳廖安輯,《國學文獻選輯》,臺北:新文豐,1995年。
張行簡(清),《塾中瑣言》,收錄於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蒙學要義》,太 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輯要‧蒙學要義》,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趙伯英、萬恒德選注,《家塾教學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顏之推(北齊)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貳、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第十八冊卷六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1989年。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6年。
全漢昇,〈美洲發現對於中國農業的影響〉,收錄於《中國經濟史研究》下冊,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宋原放、李白堅、陳生錚,《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新修訂十四版,臺北:文景書局,2010年。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徐迅注釋,《龍文鞭影》,北京:經濟日報,1996年。
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夏征農主編,《辭海》,臺北:東海書局,1992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1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齊家、王炳照編,《中國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陸鴻基,〈清中葉一位開明的教師:王筠〉,收錄於《中國近世的教育發展》,香港:華風書局,1983年。
黃政傑主編,《個別化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
喬衛平、程培杰,《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下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1年。
熊秉真,〈好的開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收錄於《近代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
熊秉真,《幼幼》,台北:聯經,1995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臺北:麥田,2000年。
蔣純焦,《一個階層的消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歐陽教,《德育原理》,臺北:文景,1986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二、學位論文
丁淑萍,《明代社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未出版。
李宜庭,《《幼學瓊林》教育意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未出版。
邱世明,《王陽明兒童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未出版。
林靖惠,《《弟子規》之蒙學意義及其教學運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未出版。
柯志宏,《李翰《蒙求》教育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未出版。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未出版。
陳俞志,《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未出版。
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未出版。
郭惠端,《呂坤的蒙書及其童蒙教育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未出版。
鄭天蕙,《宋代蒙書分類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未出版。
蘇美珠,《厚積薄發騁神思---《龍文鞭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未出版。
三、期刊文章
田建榮,〈試論古代蒙養教育與科舉〉,《考試研究》,第5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03-120。
周慧梅,〈試析傳統蒙學的主要教育方法〉,《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尋根》,2007年第二期,頁16-19。
陳時龍,〈論明代社學性質的漸變與明清小學學制的繼承〉,《教育史研究》第3期,2000.9,頁21-26。
郭惠端,〈從《教童子法》論王筠之童蒙教育〉,《興大中文學報》第十期,1998.6,頁200-215。
蔣威,〈明清時期塾師業外活動收入及其原因與影響〉,《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5卷第2期,2008.6,頁93-95。
韓凝春,〈明清塾師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1997.9,頁15-23。
四、英文論著
Philippe Ariès,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Baldick ( L'Enfant et la vie familiale sous l'ancien
régime, Paris, 1960 ),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